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省部级领导 > 第577章 孙省长视察山河大学和燕赵大学

省部级领导 第577章 孙省长视察山河大学和燕赵大学

作者:北纬45度牧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10 20:46:07 来源:小说旗

6月29日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给整个城市带来了一丝清新和活力。孙国华省长的车队缓缓地驶入了山河大学的南门,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在宁静的校园里显得格外清晰。

古朴的钟楼矗立在校园的中央,它见证了这所百年学府的风风雨雨。校长陈立峰快步迎上前,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省长,您一路辛苦了,全校师生都盼着您来呢。”孙国华微笑着与他握手,目光却被校园深处那郁郁葱葱的梧桐道所吸引。

“早就想来看看这所百年学府了,今天可是带着‘取经’的心态来的。”孙国华感慨地说道。他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透露出对这所大学的尊重和期待。

在陈立峰的陪同下,孙国华走进了学校的历史陈列馆。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份泛黄的1912年建校章程复印件。孙国华站在复印件前,手指轻轻触摸着上面“教育救国”四个褪色的毛笔字,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创办者们的满腔热血和坚定信念。

他转头问陪同的老教授李正德:“李老,当年山河大学在战火中迁校七次,靠的就是这股精神吧?”李正德的眼眶微微湿润,他激动地回答道:“是啊,省长。那时候师生们背着教材徒步转移,晚上就在破庙里点油灯备课,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不能让文脉断了。”

孙国华默默地点头,他被这段历史深深打动。这些先辈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守着教育的使命,这种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的。

省长轻轻点头,在一张1952年院系调整的合影前驻足:“听说当时学校把工科整建制支援了兄弟院校,这种大局意识,到今天依然珍贵。”副校长王岚接过话茬:“现在我们正重启‘工科振兴计划’,刚和省装备制造业协会签了产学研协议,就等政策东风了。”

孙国华当即回应:“政策支持不是‘等’来的,你们得先拿出学科建设的‘路线图’,下周三我让教育厅分管同志来开专题会。”

人文学院的“燕赵文化研究”课堂上,学生林薇正分享着老家皮影戏的传承困境。课后,孙国华走到她面前:“小姑娘,你觉得高校该怎么帮传统艺术‘活’起来?”

林薇脸颊微红,却大胆应答:“我们正在做‘皮影数字化数据库’,但缺专业技术指导……”

“这事我记下来了。”省长转向院长张宏:“能不能和计算机学院组个交叉团队?省文旅厅那边我来协调资源,咱们搞个‘非遗创新实验室’如何?”张宏眼睛一亮:“省长,我们刚申报了相关课题,这下可解决大问题了!”

新能源材料实验室中,博士生赵鹏正在调试钙钛矿电池样品。“小赵,这个材料成本降下来了吗?”孙国华俯身在实验台前,仔细观察着薄膜结构。

“省长,我们用了新型纳米涂层技术,成本比进口材料低40%,但稳定性还有待提升……”赵鹏指着检测数据说。

“稳定性攻关有没有找企业合作?”省长追问。

“找了,但企业嫌周期长……”

孙国华当即拨通省科技厅厅长电话:“老周,山河大学这个钙钛矿项目,纳入省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吧,让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攻关联合体。”挂了电话,他拍着赵鹏的肩膀:“小伙子,政策‘桥梁’给你们搭好了,就看你们能不能跑起来了!”

“省长,这是我们开发的‘智慧农田’系统,能通过无人机巡检自动识别病虫害。”创业团队负责人、大三学生陈阳举着平板电脑演示。

孙国华放大屏幕上的病虫害图谱:“数据训练用的是省内农田样本吗?”

“是的,但我们缺农业专家指导模型优化……”陈阳坦言。

“农业农村厅的专家库对你们开放。”省长转向校党委书记王健:“学校要搞‘创业导师双轨制’,既配企业家,也配学术专家。”他又对陈阳笑道:“小伙子,下个月省青创大赛,我来当你们的‘啦啦队队长’!”

“省长,这是我们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办的‘智能制造双学位项目’,今年首批学生就要赴德了。”国际处处长李媛展示着课程大纲。

孙国华指着“工业4.0实践模块”问:“德国企业的实习岗位怎么解决?”

“我们联合了中德产业园的企业,但高端岗位还是有限……”

“这事我来协调商务部驻德代表处,”省长翻开笔记本记下,“你们还要把‘中文 职业技能’项目做起来,培养既懂技术又通语言的‘国际化工匠’。”

“省长,现在科研评价重论文轻应用,我们搞成果转化的老师很吃亏。”机械学院教授刘伟直言。

“这个问题我知道,”孙国华放下笔,“省里正在制定‘破五唯’实施方案,以后技术转让收益、企业横向课题都要纳入考核权重。”他看向校长:“燕赵大学能不能先试先行,搞个‘成果转化积分制’?”

学生代表张萌趁机举手:“省长,我们想办‘跨校选修课联盟’,但山河大学的同学选不了我们的课。”

“这有什么难的?”省长笑了,“教育厅牵头建个‘京津冀高校课程共享平台’,你们两家先把课表挂上去,下个月就启动!”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暮色渐浓,孙国华站在燕赵大学图书馆前,对两校领导班子郑重嘱托:

“山河大学要做‘文化传承的火炬手’,把老祖宗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熔铸起来;燕赵大学要当‘创新突围的先锋队’,在国际化赛道上跑出中国高校的加速度。”他忽然转向身旁的青年教师:“小王老师,你说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年轻教师略一思索:“是让学生眼里有光,心里有火。”

“说得好!”省长点头,“你们要让每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记住:大学给你的不是‘天花板’,而是‘脚手架’。”

当车队缓缓驶离校园时,夜空中突然飘起了丝丝细雨。孙国华静静地坐在车内,透过车窗玻璃,凝视着两所高校灯火通明的教学楼。

他的目光停留在那些明亮的窗户上,仿佛能看到里面的学生们正在刻苦学习,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孙国华心中涌起一股感慨,高等教育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是如此重要,他们的时间是如此宝贵。

他转头对坐在旁边的秘书王刚说道:“今晚回去后,你把今天遇到的问题都整理一下,列个清单给我。下周之前,一定要把这些协调事项都落实下去。高等教育不能等,孩子们的时间更不能等啊。”

王刚连忙点头应道:“好的,孙书记,我明白了。我会尽快整理好清单,确保各项工作都能按时推进。”

孙国华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继续望着窗外的夜景,思绪渐渐飘远。他深知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决心要为这些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实现自己的梦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