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省部级领导 > 第50章 林海县国企改革工作一炮打响 个人声望也在筑牢根基

作为孙国华副县长的秘书,于生林非常了解他的领导。孙国华副县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果断、有决断力的人,但这次,于生林却不希望看到他去触碰石材总公司和钢铁厂这两个问题。

于生林心中明了,这两家企业背后牵扯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如同蛛网般复杂。一旦触动其中一根丝线,便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种后果不仅可能波及县委县政府在职和退居二线的领导,甚至还会牵连到市里的众多领导。因此,他绝不希望自己的领导陷入任何困境或失误之中。

尽管如此,于生林把一些问题提前提醒领导,最终还是坚决尊重孙国华的决策。毕竟,作为一名合格的秘书,他需要全力支持领导的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但同时,他也暗自祈祷,希望一切都能顺利解决,不要出现太大的波折。

孙国华其实也知道秘书的提醒很有必要,自己也尽量注意一些相关的复杂关系,避免陷入被动局面。但有些工作即便是艰难重重,万丈深渊,自己也要硬挺,必须大胆趟过去。

1996年11月,林海县石材总公司更名为北江林海石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县国资办为控股股东,管理层和普通职工变身股东,同时撤销县石材工业局。这件事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以原石材总公司总经理兼县石材工业局长一伙人,公开鼓动一些退休干部去市里反映问题,说白了就是告孙国华,甚至有黑社会背景的大哥扬言要“废掉新来的这个年轻副县长”,幸亏董宝军亲自坐镇公安局,限令抓了一批人才算镇住局势。

林海县改制最难的就是林海钢铁厂,它是一个拥有600多名职工、负债累累、经营困难的大型企业。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企业背负着巨额债务,其中包括银行大笔贷款和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此外,还涉及到多起复杂的经济官司,背后不能摆到桌面上↑利益关系甚至可能牵扯到县市一些领导的个人利益。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孙国华决定暂不触动林海钢铁厂。毕竟,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这已经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对于林海钢铁厂这样的难题,孙国华选择了等待合适的时机再作处理。

他将之前的调研结果和近一年的国企改制实践经验,认真整理总结形成文字材料,经过删减润色,加上自己对当前和未来形势走向预判,抓住加速国企改制,发展多种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搞活市场这一主旋律,写出两篇报告性文章,第一篇《转变思想,狠抓经济不松手——关于对林海县的考察报告》,第二篇《大刀阔斧进行企业改制工作——关于对林海县国庆改制工作的总结报告》。两篇署名孙国华的文章不仅在《莲花江日报》发表,而且还在《北江日报》主要版面连续两天进行刊载,尤其是省报还配发了一篇言辞恳切、观点鲜明的编者按文章。这一举措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将林海县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又让其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一时间,林海县的国企改革仿佛吹响了冲锋的号角,那些勇于探索和实践的企业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整个北江省。他们成为了改革的模范和标兵,备受关注与赞誉。正如北江省电视台在采访完孙国华后记者李彬现场总结:“林海县这场改革如同一场熊熊燃烧的烈火,点燃了北江省对国企改革这项工作的希望和期待。而这些改革者们,则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场改革中硬生生趟出一条路”。没有一个字提到孙国华,但是句句都指向这次国企改制主导者——孙国华。

鉴于这次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完成的非常好,既有速度,又有质量,给县里争光,两位主要领导当然特别高兴,孙国华立了大功,在向市委做专题汇报前,董宝军提出让孙国华一同随书记县长前往市委汇报,孙国华死活不肯去,非说省里有一笔资金,不亲自去可能就泡汤了,借口就跑了,赵中奇和董宝军都明白孙国华的意思,不和领导争功劳,有好事,领导上,有工作,他来完成。两人会心一笑直奔莲花江。

无论是董宝军还是赵中奇都急切盼望着孙国华主抓的这次企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因为这是一项硬性任务,谁也逃不掉,他俩都是新官上任,生怕出错,或者完不成任务再遭到市里批评,那就成了笑话了。令人没想到的是,孙国华最后竟然把这项工作搞成了典型,示范,这让两位主要领导心花怒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