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文化英雄联盟 > 第241章 故宫谍影:十六年前初见杨守敬

文化英雄联盟 第241章 故宫谍影:十六年前初见杨守敬

作者:万里虹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14:11 来源:小说旗

1928年6月1日,北京忽然下了一场雷雨。故宫博物院门前,汽车如同一叶叶扁舟,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漂浮。

王至诚望着漫天的大雨,笔挺地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门前,思绪回溯到1912年初春。

那年,年满12岁的王至诚来到了北京故宫,那一天夜晚,恰逢一场暴雨,王至诚蜷缩在故宫门口,怀中紧紧抱着爷爷送他的那幅《兰亭序》。

一辆马拉的洋车驶来,车上一位古稀老人撑着伞,步伐匆匆。他就是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杨守敬。当他发现王至诚怀抱的画轴的时候,心中感到一丝惊讶与怜惜,便将王至诚带上了洋车,驶向紫禁城的内廷。

随着一声惊雷,王至诚在梦中惊醒,“爸爸!爸爸!”王至诚惊慌失措地呼喊。

“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将大量文物从热河行宫和盛京故宫移至故宫前朝,你爸爸应该在回京的路上。”杨守敬说道,眼中闪烁着鼓励的光芒。

王至诚听后,轻声说道:“爸妈离开沂蒙山去北京的时候,我刚刚记事儿,我常常一个人坐在沭河边发呆。”他的话语中透着深深的失落和对家庭的渴望,令杨守敬感同身受。

“我的童年也并不容易。”杨守敬叹息道。他紧紧握住王至诚的手,讲述了自己成长中的孤独与奋斗。然后劝道:“暂时你爸妈回不来,不如跟我学习书法。”

杨守敬的话深入王至诚的心中,让他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希望。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突然跪下,毫不犹豫地说道:“师傅在上,请赐教中国书法!”

杨守敬站在书案前,认真书写着《兰亭序》,并让王至诚评价:“你看,杨爷爷写的《兰亭序》与你们琅琊王氏的《兰亭序》有何不同?”

王至诚仔细观察,杨守敬的书法带有明显的欧阳询风格,融汇了汉代的古韵与清末民初的书写风气。用笔扎实、结体开张,虽然技艺未必上乘,却充满了气势和宏伟之感。

王至诚看了看回答道:“我们写的要与书圣的《兰亭序》形同神似,而杨爷爷的《兰亭序》虽然字形不同,但从神采笔韵上看,并不亚于我们的,甚至更胜一筹。”

“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究是门外汉也。”杨守敬微微一笑,引用了自己着作《楷法溯源》的观点,强调了民国时期临摹与前贤书法之间的差异。

王至诚继续追问:“杨爷爷,如何才能将神韵溢于字里行间?”

杨守敬沉吟片刻,回答道:“纵观历代书法,凡在书法上有新造诣者,必须具备‘三要’:一是天分,二是多见,三是多写。至诚,凭你聪明的天分与超强的悟性,第一条已经足够了。”

王至诚继续说道;“除了祖上留下的琅琊本《兰亭序》,我见过三、四个流传于民间的摹本……临摹百遍,总不得要领。”

“这远远不足。”杨守敬摇头说,“不仅要看帖,还需看碑刻;不仅要学《兰亭序》,还要看其他碑帖。‘碑帖’并重,旁通博引,方可求变求新。”

杨守敬从书案中取出历代碑帖的原贴或照片,讲述道:“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古朴、周代的钟鼎文繁复、秦汉的篆隶古奥苍劲,晋唐以来,各显神韵。加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二郑’(郑道昭、郑述祖)驰骋书坛,唐朝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权、颜真卿的‘六大家’,书法盛极一时。”

王至诚点头,回应道:“我还是喜欢杨爷爷的《兰亭序》。您借鉴了‘苏黄’(苏轼、黄庭坚)和清代书家翁同和的写法。”

“至诚果然有眼力。”杨守敬赞许道,“你看过他们的作品吗?”

王至诚摇头,却指着书案上的书帖,表现出他的自信。

杨守敬对王至诚的天赋倍感欣赏:“不错,杨爷爷的书法确实借鉴了苏轼的厚重、黄庭坚的开张与结体的欹侧,以及翁同和行书的虚实转换。但杨爷爷的字中仍有瑕疵,所以,你的字必须超过杨爷爷才对。。”

王至诚不停地点头,继续追问:“杨爷爷,何谓‘帖学’?何谓‘碑学’?”

杨守敬说道:“明太祖以八股取士,‘帖学’成为时尚。‘帖学’以历代前贤手迹摹刻成帖,以王羲之和唐六大家为主。明代书家多循规蹈矩,形成了程式化、规范化的馆阁体,直到康乾二帝时期。”

接着,杨守敬补充道:“‘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另辟蹊径,追求‘碑学’的古朴苍劲。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阮元倡导,包世臣着《艺舟双楫》张扬北魏碑法,康有为着《广艺舟双楫》则更尊魏碑唐体,提出‘十美’要求,把碑刻发挥到极致。”

“魏碑有哪‘十美’?”王至诚好奇地问。

杨守敬回答:“康有为的‘十美’简单概括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王至诚感慨道:“‘帖学’自‘二王’到清,沿袭千年之久,实乃一枝独秀。但后人恐难以超越前人,而清末民初,书法走入碑学时代……”

杨守敬为小小的王至诚竖起大拇指,赞许道:“碑学从阮元、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到清末民初的康有为,再加上现代照相制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大量古代碑版拓片、甲骨、钟鼎相继影印刊行,或公开展览,中国书坛进入一个柳暗花明的时代。”

王至诚说道:“杨爷爷的意思是:帖学和碑学各有长短,所以,我们既敢于突破包康崇碑贬唐的门户之见,又要善于摆脱馆阁体的藩篱。”

杨守敬继续讲述道:“我在《楷法溯源》一书中收录了法帖82本,风格各异。同时也收录了自汉至唐的646块碑刻,只有碑帖并举,才能为中国近现代书坛开启新局。”说着,杨守敬把《楷法溯源》送给了王至诚。

杨守敬见王至诚执意要走,就把他送出故宫,并帮他租了一辆马车送他去车站回山东老家。

王至诚望着车水马龙的马路,内心无比感慨。杨守敬转过身,意味深长地说:“书法如同这座紫禁城,经历再大的风雨,次日仍旧平静如常。作为书法家,只有学富,才能眼高;只有眼高,才能手高。”

“北京故宫是古人呕心沥血的成果,依靠的是人们的智慧与勤劳。”王至诚抬头望着那巍峨的建筑,心中升起一阵自豪。

此时,王至诚明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追求。他将继续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追寻那份心中的理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