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华娱俗人传 > 第1160章 当着厨子摔碗

华娱俗人传 第1160章 当着厨子摔碗

作者:馒头不想断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10 20:29:45 来源:小说旗

说话间,同班同学们已然围了过来,当然也少不了一些学弟学妹们的注目礼,看着这位神态嘻嘻哈哈,完全迥异于媒体上面形象的学长和学姐。

时间已经是9点一刻,距离答辩开始还有15分钟。

导演系的十几号人浩浩荡荡地前往论文答辩的多媒体教室。

大家一路上聊着各自的毕业作品和即将奔赴的前程,除了杨灵越所有人都是短片,当然他基本也就是听着,然后嘻嘻哈哈。

杨灵越之所以是第一位答辩,是因为学号第一,毕竟是文化及专业双第一的成绩进来的。

走进答辩的小型教室,只见导演系的十余位老师并排而坐在讲台下方,有他的老师们,也有校方的答辩委员会.....

见他进来,不约而同地有了些笑容。

这与他前世论文答辩时那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结果台上台下大家都是敷衍一番完全不同。

杨灵越一脸认真地表情:“麻烦老师们严肃点,给学生点论文答辩时的压迫感。”

于是乎老师们的微笑变成了大笑,一向严肃的田庄庄也没绷住,笑了出来,觉得不对,又咳嗽了几声。

班主任收敛笑容,没好气地说:“差不多点,录像着呢。”

谢小金小声说了句:“录像的机子和这投影仪都是杨灵越捐的吧?”

于是乎有一些老师又莫名其妙地乐了出来,随后就跟传染似的,所有老师都乐了。

就很搞笑。

田庄庄见杨灵越已经插好了U盘,终究是轻拍了下桌子。

“开始吧,杨灵越你严肃点。”

杨灵越抽了抽嘴角,神情认真起来。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06级导演系导演班的杨灵越,我的论文题目是《电影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播》。

我会将我的论文分为5个部分进行报告,分别为前言背景、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与传播、华侨的“移情”与民族认同、如今中国走入的误区分析、总结与未来发展。

自19世纪60年代末,电影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逐渐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开设放映所,其中带来的影片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精挑细选的,比如《水浇园丁》、《火车进站》,主要展现现代科技与理性思维这种在中国绝无仅有的东西。”

杨灵越停顿了一下,见面前的老师们都在认真听,便继续。

“之所以特意挑选这些影片,是因为电影作为传播效果最好、影响力最大的文艺形式之一,西方等国家便在刻意地营造他们有多么先进和文明。

而当时的中国,能看上影片的人,都是上流人士,也是掌握着话语权的文化人。

于是乎西方在全中国民众的脑海里逐渐有了一个印象,先进、文明、白种人更优秀。

不仅影响了中国人,也影响了全世界。

90年前,毛姆来华拜访辜鸿铭后写了一部访谈录,收录在了《中国的屏风上》。

其中提到,很多来华的西方人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带着一种反客为主的主观意识过剩,在打量他们目之所及的所有中国人时,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哪怕他们其实只是客人,甚至是不速之客。

在20世纪初期,美国为了加剧这个印象,资助了当时的中国数十部影片的制作,进一步营造黄种人低人一等的形象。

这个恶劣影响一直荼毒至今。

自然也会有一些有眼光的、爱国的人看明白了这些,便也借助电影这种大众传播的手段,开始向海外民众介绍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生活,进行反向输出。

诸如《定军山》、《火烧圆明园》。这便是中国电影早期的发展与传播,非常有限,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

说到这儿的时候,杨灵越点了一下电脑,进入ppt的下一页,也是论文的第二个部分。

台下的老师们也很无奈,优秀学生的民族主义情节何其重,但说的又是事实,论文中的有些史料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也是第一次所知,更有ppt上的图片用以佐证。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想到,学校里的一些受西方文化荼毒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子,优则用洋人示范,劣则用国人示范,长此以往,学生会不会受影响?

当然杨灵越两万余字论文,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后两者,没有前面的这些铺垫和陈述,后面的也不好展开。

说白了杨灵越论文很有水平,也很有研究,但是也痛斥了现在学校教学从根上就偏了。

“1992年6月,《申报》登了《华人影戏学会之成立大纲》这篇文章,其中谈到了中国电影最初之目的,原话是‘……华人影戏学会成立在于研究咱们国家传统的戏剧和戏曲,以对电影展开研究、倡导影片为宗旨;以广纳影艺人才、提升国粹水平为根本之目的。

.......

伴随着时代发展,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与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达的具体事物也跟着变化。

从最初的戏剧、到样板戏、到武术。

但无论如何变化,表现形式再是多远,再是丰富,只要冠以中国电影这四个字的从业者也好,培养机构也罢,中华血脉及民族精神也是一直长存于电影作品之中的。

.............

从在座诸位老师那个时代开始,个人成长、自我实现的个人叙事与国家、社会的宏观叙事只要相融合,一部分人下意识地就觉得别扭,就觉得不艺术,不上档次。

这对吗?

所以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电影已经处于一种极度矛盾尴尬的状态,一边是电影作品数量猛增,一边是中国电影给中国的观众及世界观众的文化冲击力越来越小,更别提达成什么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及心理认同。

相应地中国观众离自己民族文化与民族性电影越来越远,而从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和娱乐片带给当下中国观众的影响更大。

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

因为观影的是年轻观众,他们不想再看没完没了的,过去了30多年的反思,他们想看当下,想看未来。

但是现如今生产中国电影的人是哪些?教拍电影的都是哪些人?作为艺术最高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从业者是不是该反思,该去解决这个困境了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