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208章 荣昌龙窑:陶火煨暖巴蜀千年岁月》

一剑绝尘 第208章 荣昌龙窑:陶火煨暖巴蜀千年岁月》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荣昌安富镇的龙窑总在暮色里苏醒。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铜锣山的轮廓,将天际染成一片酡红,七十二岁的周老汉便扛起柴刀走向窑场。刀背敲击瓷土的“当当”声,混着松木燃烧的清香漫过石板路,像一封封用时光封口的信,寄给沉睡的老窑神。这方斜坡上的龙窑,藏着八代人的手艺,陶土的褶皱里裹着巴蜀山风,釉色的流光里浸着川江号子,那些从窑火里走出的坛坛罐罐,胎是山的骨,釉是水的魂,在时光里焐出一片滚烫的人间。

陶土中的山河

天刚蒙蒙亮,铜锣山的晨雾还没散尽,周老汉已踩着露水爬上了山。他穿双草鞋,裤脚卷到膝盖,露出被陶土染成赭色的小腿——那是八代人跟土地打交道的印记。选土要挑“观音土”,藏在岩层下三尺深的地方,色如糯米,捏在手里能攥出油光。他用柴刀剜开表层的黄土,露出内里细腻的陶土,像揭开大地的绸缎,“你看这土,掐一把能挤出浆,才是烧陶的好料”。

山腰间的采土洞是爷爷年轻时挖的,洞口被藤蔓半掩着,像大地的肚脐眼。周老汉钻进洞里,借着矿灯的光打量土层,手指抚过岩壁的纹路,“这层是‘子母土’,上面的土做胎,下面的做釉,娘俩搭配才服帖”。他挖土时动作极轻,像在拾掇地里的菜苗,“不能乱砍,要顺着土的纹路来,不然山神要生气”。有次城里来的地质队想帮他用机器采土,被他拦在洞口:“机器是铁打的,不懂土的疼,你看这土被挖疼了,烧出来的陶会裂。”

挑下山的陶土要在泥塘里浸三个月。泥塘是用青石砌的,四壁长满青苔,水面漂着层细密的泡沫,那是陶土在“呼吸”。周老汉每天清晨都赤脚进去踩泥,木槌“砰砰”砸下去,陶土在脚下慢慢化软,像块巨大的年糕。“踩泥要顺纹路,像给土地按摩”,他的脚底板结着厚茧,能精准辨出泥里的碎石——那是铜锣山特有的燧石,不小心混进陶土,烧出来会留个黑疤。有次学徒小李踩漏了块碎石,烧出的泡菜坛裂了缝,周老汉没骂他,只把碎坛片磨成粉,混进新泥里:“土要记着疼,下次才听话。”

泥塘边的皂角树有百年树龄,树干歪歪扭扭,却枝繁叶茂。周老汉踩完泥,总在树下歇脚,从兜里掏出个陶制烟盒,烟盒上刻着“民国三十八年”,是父亲的遗物。他卷支叶子烟,烟雾在晨光里和泥塘的蒸汽缠在一起,“这树是你太奶奶栽的,说皂角能去污,泡过的土更干净”。如今树底下摆着排小马扎,是给来学手艺的年轻人准备的,“先闻闻土味,再学踩泥”。

揉泥是最见功夫的活计。周老汉把浸好的陶土堆在青石板上,赤着膊用脚掌反复碾压,汗水顺着脊梁沟流进泥土里,他说“人汗混着泥,烧出来的陶才活”。揉好的泥团要像婴儿的屁股,光溜得能照见人影,他常把泥团举过头顶往下摔,“啪”地砸在石板上,溅起的泥点在晨光里闪着光。“摔三遍,泥里的气就跑了”,他边摔边哼川江号子,“嗨哟——一声号子一身汗哟——”,号子声震得屋檐下的辣椒串簌簌作响。

小李总学不会揉泥,要么揉得太硬,要么太软。周老汉就让他先揉面团,“面要三光——盆光、手光、面光,泥也一样”。等小李揉面揉得顺手了,再换陶土,“你看,泥比面懂事,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长脸”。有次小李揉出个完美的泥团,周老汉奖了他块腊肉,“这是张屠夫用咱烧的坛子腌的,味道正”。

泥料房的墙角堆着各式模具,有腌肉坛的弧度模,有酒壶的嘴部模,最特别的是个鱼形模,是民国时用来做“年年有余”水缸的。周老汉的儿子周小军总说该用机器制模,周老汉却摸着木模上的包浆:“机器做的模子没魂,你看这鱼鳃的纹路,是你太爷爷用指甲一点点抠出来的,烧出来的鱼才像要游进水里。”

去年村里修公路,挖地基时挖出个清代的陶模,是做油灯的,周老汉像捡着宝贝,用清水洗了三天,现在摆在泥料房最显眼的地方。“你看这灯芯槽的角度,斜着七度,这样油才烧得匀”,他给来参观的人演示,“老祖宗的心思,都藏在这模子的拐角里”。

釉色里的川魂

正午的日头晒得窑场发烫,周老汉的儿媳陈春燕正在调釉料。她三十多岁,扎着蓝布头巾,头巾角沾着釉料的黄渍,像朵开在陶坊的向日葵。她手里的黄泥浆是铜锣山的矿土磨的,掺了川江的河沙,“这样釉色才会发‘窑变’,烧出来有的像晚霞,有的像墨竹”。釉料里总要加勺菜籽油,“是你奶奶传的法子,说能让釉面亮得照见人”,她边搅边往泥里撒把花椒粉,“安陶要带点麻味才正宗,不然不像咱荣昌的东西”。

釉料房的石磨是光绪年间的,磨盘上的纹路被磨得浅了,却依旧好用。陈春燕推着磨杆转圈圈,磨杆的木柄被几代人攥得发亮,“矿土要磨三遍,第一遍像米粒,第二遍像面粉,第三遍像奶粉,这样釉色才匀”。磨好的釉粉要过筛,筛子是竹编的,网眼细得能拦住柳絮,“筛出来的粉,吹口气能飘起来”。

有次城里来的设计师想加化工颜料,说能烧出更鲜艳的颜色,陈春燕却摇摇头:“安陶的釉色是土里长出来的,加了别的东西就生分了。你看这黄,是铜锣山的本色;这青,是川江的水色;这褐,是窑火的颜色,都是咱荣昌的脸。”最后她用不同比例的矿土调配,烧出了二十种釉色,设计师看得直咋舌:“比颜料盘还丰富。”

陈春燕施釉的手法堪称一绝。她用棕刷蘸着釉料往坯体上刷,手腕转动间,釉色在坛口晕出个完美的弧线,“坛沿要厚三分,防漏;坛底要薄,省釉”。给泡菜坛施釉时,她会特意在坛盖内侧留圈无釉的涩边,“这样盖着才密封,泡的仔姜才够辣”。有次城里来的艺术家想做个光面花瓶,让她把釉刷匀,她却坚持在瓶底留块涩胎:“荣昌陶不能太娇气,得带着点土气。”

施釉台的墙上贴着张老照片,是陈春燕的婆婆年轻时施釉的样子,穿着蓝布褂子,手法和她一模一样。“婆婆说施釉像给娃娃洗澡,不能太用力,也不能漏了胳肢窝”,陈春燕指着照片笑,“你看她的头巾,和我现在戴的是同块布做的,是太婆婆织的土布”。

老窑工都说安陶的釉色藏着巴蜀的四季。春天烧的坛,釉里会泛着新茶的嫩黄;秋天烧的罐,釉面常带着高粱红;最奇的是梅雨季烧的壶,釉色里能看出雨打芭蕉的青黑。陈春燕的女儿周小满总爱蹲在窑边看釉色,说那些流动的光斑像外婆织的蜀锦,“你看那个酒壶,釉色转着圈跑,像锦缎上的缠枝莲”。

有年端午,陈春燕试着往釉料里加了艾草汁,烧出的陶碗带着淡淡的绿纹,像菖蒲叶在碗底舒展。邻居们都来要这种碗,说“用它装粽子,香得很”。现在每年端午,陶坊都要烧批艾草釉碗,成了镇上的习俗。

釉料房的架子上摆着各式试釉片,每片都贴着纸条:“三月初三,加了桃花粉”“七月半,掺了桐油”。有片黑釉片特别显眼,釉面裂着冰纹,是十年前周老汉故意烧坏的,“这叫‘开片’,像老腊肉的皮,越老越香”。现在这片瓷片成了宝贝,来学陶艺的学生都要摸一摸,说能沾点“窑神的灵气”。

去年陈春燕在网上开了“釉色日记”,每天发张试釉片的照片,配着解说:“今日雨,釉里加了松针灰,烧出来像雾绕青山。”没想到吸引了上万粉丝,有个上海的姑娘特意飞来学调釉,“就想亲手烧片带着重庆味道的釉”。

龙窑里的火魂

黄昏时分,龙窑的火门被打开,松木在炉膛里“噼啪”燃烧,火光映红了半个天空。这座依山而建的龙窑像条卧龙,七十二个火眼并排排开,周老汉说“对应着七十二地煞,烧窑得顺天意”。他往火眼里添柴时,总要往炉膛里撒把米,“给窑神的供品,让他老人家多照看”。

龙窑的窑门是用青砖砌的,门楣上刻着“风火仙师”四个字,是道光年间的老字,被烟火熏得发黑,却依旧透着威严。周老汉说这是窑神的牌位,每次开窑都要敬三炷香,香是自己种的艾草香,“窑神爱闻这味”。敬完香,他会用酒壶往窑门上洒点高粱酒,“给龙窑漱漱口,好吞火”。

装窑是门大学问。周老汉站在窑门口指挥,大的酒坛放最里面,小的茶杯挨着火眼,“就像一家人吃饭,老人坐里屋,娃娃靠灶边”。最金贵的“安陶三绝”——泡菜坛、茶具、花瓶,要放在龙窑的“龙脊”位置,“那里温度最匀,釉色才会出‘荣昌红’”。装窑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上次小李说“这窑怕是要裂”,被周老汉用烟杆敲了脑袋:“嘴巴放干净点,龙窑听着呢!”

装窑的梯子是楠竹做的,竹节处缠着防滑的布条,是陈春燕缝的。周小军爬梯子时总嫌竹梯晃,想换钢架梯,周老汉却骂他“不懂事”:“楠竹有弹性,碰到陶坯会让,钢架硬邦邦的,一碰就碎。”有次小军不小心撞掉个酒壶坯,周老汉没让他捡,只说“让龙窑吃了,它会记着给咱补个好的”。

烧窑要烧三天三夜,周家人轮流守在窑边。陈春燕负责看火色,火光发白是温度够了,发红就得添柴,“就像炖腊蹄子,火太旺会糊,太弱不香”。她夜里守窑时,会给炉膛里扔块腊肉,“给窑神加个菜”,第二天那肉会变得油光锃亮,她就分给学徒们吃,“沾点窑火的福气”。

周小军负责记窑温,温度计旁边却摆着个土办法——块试火砖,砖色变青就停火,“这砖比机器准,是你太奶奶从重庆磁器口淘来的”。他大学学的陶瓷工程,总说父亲的法子不科学,却每次都按试火砖的颜色停火,“说不清为啥,按砖色烧的陶,就是不容易裂”。

最热闹的是开窑那天。镇上的人都来围观,孩子们捂着耳朵等窑门打开,周老汉会先敬三炷香,香灰落在滚烫的窑砖上,“滋啦”冒白烟。第一窑出来的总是泡菜坛,坛口的釉色闪着油光,周老汉拿起个往地上轻轻一磕,“咚”的声像敲铜锣,“声儿脆,说明胎实”。有次开出个窑变的花瓶,釉色一半红一半青,像嘉陵江与长江交汇,被重庆的博物馆买走,周老汉却总说“不如王婶订的泡菜坛金贵”。

开窑时总要有个仪式,周老汉会选个最周正的陶碗,盛满新酿的米酒,让在场的人轮流喝一口,“这叫‘窑神酒’,喝了一年顺顺当当”。有年开窑,个外地游客抢着要喝第一口,周老汉却拦住他:“得让张屠户先喝,他订的杀猪盆烧得最好。”张屠户喝完抹抹嘴:“这酒混着陶味,比城里的洋酒带劲!”

龙窑的窑壁上,刻着八代人的名字。最上面的“周老幺”是道光年间的,字迹已被烟火熏得发黑;最下面的“周小满”是去年刻的,小姑娘踮着脚才够着窑口。“龙窑认人,刻了名的,烧出来的陶才带家味”,周老汉摸着儿子的名字,烟灰在指缝间簌簌落下。

去年龙窑检修,发现窑尾的砖松动了,周小军想请施工队来修,周老汉却自己带着家人砌砖,用的还是老法子——泥浆里混着糯米汁,“这样砖才粘得牢,像龙窑长了新骨头”。砌完砖,他让小满在新砖上刻名字,“龙窑要记着每代人的样子”。

陶坊里的光阴

暮色漫进陶坊时,周老汉总坐在老竹椅上喝茶,茶碗是自己烧的粗陶碗,釉色像块老腊肉。他看着院里晾晒的陶坯,有的是张屠夫订的杀猪盆,有的是李嬢嬢腌咸菜的坛子,最显眼的是排小泥人——是小满捏的窑工像,个个都挺着大肚子,“爷爷说烧窑的人要吃得多才有力气”。

院角的石桌上摆着个裂纹的陶罐,是民国时的物件,罐口用铜丝箍着,却依旧在用。“这是你太爷爷逃难时带出来的,装过米,盛过药,现在用来插艾草”,周老汉摸着罐身上的纹路,“陶跟人一样,磕磕碰碰才是日子”。石桌的裂缝里长着株仙人掌,是从罐底漏下去的种子发的芽,“你看,陶里的土,还能长新生命”。

有年重庆来的收藏家想包下整窑陶,出高价让周老汉烧批仿古瓷,他却摆摆手:“安陶是用来装日子的,不是摆着看的。你看这泡菜坛,坛沿的水线印着家家户户的烟火气,比啥古董都金贵。”最后他给收藏家烧了套茶具,壶身上刻着“巴适”二字,“这才是咱重庆的味道”。

收藏家后来带着这套茶具参加了国际展会,回来告诉周老汉:“外国评委说这陶里有中国的山水气。”周老汉听了嘿嘿笑:“是有铜锣山的土气,川江的水气,还有咱重庆人的火气。”

小满考上大学学了陶艺设计,暑假回来总带着新想法。她把安陶的土和现代釉料混合,烧出带二维码的茶杯,“扫一下能看到这杯子的窑火温度”。周老汉起初骂她“瞎折腾”,后来看到年轻人捧着扫码的杯子笑,也跟着乐:“只要陶里有咱荣昌的土,咋变都行。”

小满还在陶坊开了“亲子陶艺课”,周末带着城里的孩子捏泥玩。有个小男孩把泥捏成了恐龙,小满就教他在恐龙背上刻传统花纹,“这样恐龙就带着咱安陶的魂了”。孩子们的作品摆满了陶坊的窗台,有长着翅膀的坛子,有会笑的茶杯,周老汉说“这是陶坊的新模样”。

去年荣昌安陶成了国家级非遗,来学手艺的人排着队。周老汉教他们揉泥时,总要先带他们去铜锣山挑土,“摸透了这土的性子,烧出来的陶才不会忘本”。有个法国学生学不会施釉,陈春燕就教她唱《采花调》,“施釉要像采花,轻手轻脚才不碰掉花瓣”,后来那学生烧出的花瓶,釉色里真带着点山城的春色。

法国学生回国后开了家“荣昌陶工作室”,专卖自己烧的安陶,还寄来张照片:工作室墙上挂着周老汉踩泥的照片,下面写着“我的中国师父”。周老汉把照片贴在泥料房,每天揉泥时都看一眼,“这洋徒弟,把咱安陶的火苗子带到外国去了”。

陶坊的堂屋摆着台老式收音机,是周老汉年轻时买的,现在还能响,总放着川剧。有次唱《白蛇传》,周小军突然说:“爹,咱烧批许仙白娘子的陶俑吧,肯定好卖。”周老汉却摇头:“陶是装日子的,不是演故事的。你看李嬢嬢的咸菜坛,每年装的咸菜不一样,那才是活故事。”

但他还是让小满捏了对陶人,不是许仙白娘子,是周老汉和过世的老伴。陶人穿着蓝布褂子,坐在竹椅上喝茶,老伴的陶像手里还捏着块揉好的泥。“这是你奶奶最常干的活,烧出来陪着我”,周老汉说这话时,陈春燕悄悄红了眼眶。

龙窑的火又在暮色里升起,映着周老汉的白发,像撒了把碎银子。他往火里添了块松木,火苗“腾”地窜起来,照见墙上的老照片——那是1958年,他爹带着窑工们在龙窑前合影,人人手里都举着个安陶碗。“你看这碗,”周老汉指着照片,“跟现在烧的一模一样,土还是那土,火还是那火,日子就像这窑火,烧得越旺越有滋味。”

深夜的陶坊总飘着陶土的腥气,混着松木的焦香。周老汉睡不着时,会去窑边坐坐,听着松木燃烧的“噼啪”声,像听着龙窑的心跳。有次他看见窑火里映出个影子,像年轻时的自己在揉泥,揉着揉着变成了小满的样子,他揉揉眼睛笑了,“这龙窑,认人呢”。

镇上的新公路通了那天,周小军开车带着周老汉去兜风,路过陶坊时,周老汉指着龙窑的方向:“你看,龙窑的烟在跟咱招手呢。”车窗外,龙窑的青烟在暮色里直直升起,像根看不见的线,一头拴着铜锣山的土,一头拴着世代陶人的魂。

今年清明,小满在陶坊盖了座“安陶博物馆”,摆着八代人烧的陶:有清代的酒壶,有民国的水缸,有周老汉第一次烧的歪嘴坛子,还有小满设计的二维码茶杯。博物馆的门楣上刻着周老汉写的字:“土是根,火是魂,陶是咱荣昌的人。”

开馆那天,镇上的人都来了,张屠夫捧着新烧的杀猪盆,李嬢嬢抱着腌满咸菜的坛子,法国学生发来视频贺电,小满带着孩子们唱《采花调》。周老汉站在龙窑前,往火里撒了把新收的米,米落在火里“噼啪”响,像无数个日子在窑火里开花。

他知道,只要铜锣山还在,川江还流,龙窑的火就不会灭。那些从窑里走出的坛坛罐罐,会继续装着巴蜀的烟火气,装着一代代人的日子,在时光里焐出越来越浓的香。就像陈春燕新调的釉料,加了新米磨的浆,烧出来的陶,亮得能照见往后的岁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