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205章 巴蜀稻田:水洼里流转的二十四节气

一剑绝尘 第205章 巴蜀稻田:水洼里流转的二十四节气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巴蜀的稻田,是大地摊开的宣纸,被岷江水浸润得柔软,又被盆地的阳光晒得温热。二十四节气的笔锋掠过,便在田埂间晕染出不同的色彩——春分的新绿、夏至的浓荫、秋分的金黄、霜降的素白,都顺着水洼里的倒影,悄悄刻进稻穗的纹路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得,李冰父子如何凿开玉垒山,让活水顺着渠网滋养万亩良田;这里的每一株稻子都懂得,巴蜀人“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环里,藏着与天地共生的智慧。水洼里倒映的不只是流云飞鸟,更是一辈辈农人弯腰插秧时的剪影,是收割机驶过金浪时的轰鸣,是麻雀啄食稻粒时的啾鸣——这片田,用节气的韵律,唱了千年的生存之歌。

春分:水洼里的新绿与布谷声

蜀地的春分,总带着三分雾、七分湿。凌晨四点,天刚蒙蒙亮,郫县的稻田里已有了动静。王大爷踩着露水往田埂走,胶鞋陷进带潮气的泥土里,发出“咕叽”的轻响,像是土地在跟他打招呼。他肩上扛着秧苗捆,绿油油的叶片蹭着粗布衣裳,沾了一身细碎的露水——这是今春第一批育好的秧苗,根须盘成紧实的草绳状,叶片青得透亮,像刚剥壳的嫩豌豆。

“春分栽秧,赛过参汤”,王大爷念叨着祖辈传下的老话,把秧苗捆放在田埂边。田埂上的草刚冒头,马齿苋的嫩叶带着紫晕,蒲公英的黄花星星点点,几只灰麻雀蹦跳着啄食草籽,见人来了,扑棱棱飞进水洼边的柳树林里,留下几声怯生生的啾鸣。水洼里的水还带着寒意,倒映着灰蒙蒙的天,偶尔有薄冰在角落融化,发出“咔嚓”的轻响,像是稻田在伸懒腰。

插秧的农人陆续到了,都是邻里乡亲,见面先递上杆烟,笑骂着打趣彼此的瞌睡脸。“张老三,你昨儿个是不是又跟你婆娘拌嘴了?看你眼下的黑圈,跟熊猫似的!”“李二婶,你家的秧苗育得比去年壮实啊,是不是偷偷多施了菜籽饼?”玩笑声里,大家挽起裤腿下田,冰凉的泥水漫过脚踝,激起一阵哆嗦,却没人叫苦——蜀地农人都知道,春分的泥水最养脚,泡一泡,整年干活都有力气。

栽秧是个技术活,讲究“横平竖直”。王大爷的手像有准星,左手攥着一把秧苗,右手抽出三两根,往泥里一插,深浅刚好没过根须,叶片却直挺挺地立在水面上。“秧苗站得齐,收成才争气”,他边插边教旁边的后生,“你看这行距,得留两拳宽,不然稻子长起来不透风,容易生虫;株距嘛,一拳就够,太密了争养分,穗子长不饱”。后生学得毛躁,插的秧苗东倒西歪,王大爷也不恼,弯腰帮他扶正:“急啥?稻子要慢慢长,栽秧也得慢慢学,心浮了,啥也干不成。”

水洼里的倒影渐渐热闹起来。一行行秧苗插下去,像给水面划上了绿色的横线,风一吹,叶片轻轻摇晃,倒影便跟着碎成一片绿雾。偶尔有白鹭从远处飞来,翅膀扫过水面,惊起的涟漪一圈圈荡开,把秧苗的影子揉得模糊,又慢慢聚拢。“白鹭来巡田,是好事”,李二婶抬头看了一眼,“它们专吃稻飞虱,比农药管用多了”。果然,白鹭落在秧苗间,细长的腿在泥里轻轻一点,尖喙往水里一啄,便叼起一只绿色的小虫,扑棱着翅膀飞到田埂上享用。

正午的太阳驱散了薄雾,水洼里的温度慢慢升起来。农人们坐在田埂上歇晌,掏出竹篮里的吃食:玉米饼子、腌萝卜条、还有自家泡的酸菜。王大爷从怀里摸出一个军用水壶,拧开盖子喝了一大口,“这是去年的稻花香泡的酒,解乏”。酒液顺着喉咙滑下去,带着淡淡的米香,他咂咂嘴,看了眼刚插好的秧苗——那些青嫩的叶片上,水珠正顺着叶脉往下滴,落在水洼里,溅起小小的水花,像是稻苗在点头道谢。

田埂边的放牛娃不知何时睡着了,牛绳松松地绕在牛角上,老黄牛低头啃着马齿苋,尾巴慢悠悠地甩着,赶走落在背上的苍蝇。竹篮里的马齿苋已经堆了小半筐,是孩子趁着牛吃草时掐的,叶片上还沾着泥点。“春分的马齿苋,赛过苋菜”,李二婶把自家的饼子掰了一半,放在孩子身边,“等他醒了,带回家用开水焯了,拌上蒜泥和红油,能下两碗饭”。

午后的竹林里,布谷鸟开始叫了。“布谷、布谷”,声音清越,像是在催着农人:“快栽、快栽”。王大爷直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泥,“再插两垄就收工”。阳光穿过他的指缝,落在水洼里,碎成一片金斑,那些刚栽下的秧苗,叶片已微微展开,像是在努力吸收着阳光——蜀地的春分,就是这样把新绿埋进泥里,把希望种进人心。

夏至:蝉鸣里的浓荫与雷阵雨

夏至的蜀地稻田,是被绿颜料泼过的画布。稻穗刚抽出来,青绿色的穗子像狼尾巴,沉甸甸地坠着,把稻秆压得微微倾斜,却不肯低下头。叶片宽得能盖住孩童的手掌,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不小心蹭到胳膊,会留下一道痒痒的红痕。水洼里的水被晒得温热,倒映着稻叶的影子,风一吹,满田的绿便晃悠起来,像是大地在轻轻摇晃。

天刚亮,蝉就开始“吱呀”叫了。田埂上的柳树、苦楝树,都成了它们的舞台,一只蝉起头,千百只蝉便跟着合唱,声浪裹着热气,在稻田上空滚来滚去。“夏至的蝉,叫得越欢,稻子长得越旺”,张大叔扛着锄头往田里走,草帽檐下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滴,落在胸前的衣襟上,洇出一片深色的痕迹。他要去薅草——稻田里的稗子长得比稻苗还快,不及时拔掉,会抢了稻子的养分。

走进稻田,脚下的泥比春分时软了许多,一脚踩下去,能陷到小腿肚。张大叔的动作却很麻利,左手扶着稻秆,右手在泥里摸索,捏住稗子的根部轻轻一拔,连带着泥块提起来,甩在田埂上。“你看这稗子,叶鞘上有绒毛,稻子没有”,他教旁边帮忙的孙子,“认准了再拔,别把稻苗薅了——它们小时候长得像,长大了可不一样,稻子结穗,稗子光长叶”。孙子蹲在泥里,小手捏着一株稗子,使劲拔了半天没拔动,反倒溅了一脸泥,逗得张大叔哈哈大笑。

水渠里的水哗哗地流,是从都江堰引来的活水,带着山涧的清凉。半大的孩子们挽着裤腿在渠里摸鱼,裤脚卷到大腿根,露出晒得黝黑的皮肤。“摸到一条黄辣丁!”一个孩子举着手里的鱼喊,鱼身上的尖刺扎得他手心发红,却舍不得松手。黄辣丁在阳光下闪着黄黑相间的花纹,尾巴使劲拍打着,溅起的水珠落在水洼里,惊得稻穗轻轻摇晃。旁边的孩子则盯着水面的气泡,“这里有泥鳅!”他猛地伸手下去,却抓了一把泥,泥鳅早已顺着泥缝溜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串细碎的气泡,像是在嘲笑他的笨拙。

正午的太阳最烈,把稻田晒得发烫。水洼里的水温能焐热鸡蛋,稻叶被晒得打了卷,却透着一股憋不住的饱满。农人们躲在田埂边的草棚里歇凉,草棚是用竹竿和稻草搭的,顶上盖着宽大的荷叶,能挡住大部分阳光。李大叔卷着旱烟,烟丝是自家种的,带着淡淡的呛味。“等会儿要下雷阵雨”,他看着天边的乌云,“你看那云,黑得跟墨似的,准是场透雨”。果然,没过多久,风就起来了,稻穗被吹得东倒西歪,叶片互相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互相提醒:“要下雨啦”。

雷阵雨来得急,豆大的雨点砸在荷叶上,发出“噼啪”的响。农人们却不急着躲,反而站在草棚边看雨。“夏至的雨,贵如油”,李大叔眯着眼睛笑,“下透了,稻穗才能灌浆——你看那稻穗,喝了水就能长半指”。雨点密集地落在水洼里,溅起无数小水花,像是大地在眨眼睛。雨水顺着稻叶往下流,把叶片洗得发亮,穗子喝足了水,弯得更低了,却透着一股沉甸甸的欢喜。远处的雷声滚滚,像是在给这场雨伴奏,闪电划破天空时,能看清千亩稻田在雨中起伏,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雨停后,天边挂出一道彩虹,一头扎进稻田里,一头连着远处的竹林,像是给稻穗系上了彩绸。水洼里的水涨高了些,倒映着彩虹的影子,几只青蛙从泥里钻出来,“呱呱”地叫着,像是在庆祝这场及时雨。孩子们又跳进渠里,这次摸到了不少被雨水冲昏头的鱼,竹篮很快就满了,欢笑声在田埂间回荡,惊飞了落在稻穗上的麻雀。

夜里的稻田更热闹。萤火虫提着灯笼在稻穗间巡逻,绿光忽明忽暗,像是撒在田里的星星。青蛙在水洼里合唱,声音此起彼伏,有的低沉,有的清亮,织成一张绵密的声网。偶尔有田鼠从稻丛里窜过,拖着蓬松的尾巴,在泥里留下一串细碎的脚印,惊得稻穗轻晃,落下的水珠打在水洼里,发出“叮咚”的轻响,像是大地的心跳。守田的张大爷在草棚里抽烟,烟袋锅里的火星忽明忽暗,与天上的星星遥相呼应。他从怀里摸出一个搪瓷缸,里面盛着自家酿的米酒,抿一口,酒香混着稻花香,在舌尖上慢慢散开——这是蜀地稻田的夏夜,把喧嚣藏进蛙鸣,把生长埋进泥土。

秋分:金浪里的谷香与老茧

秋分的蜀地稻田,是被太阳镀了金的海洋。稻穗沉甸甸地低着头,穗粒饱满得快要炸开,外壳泛着蜡质的光泽,风一吹,千亩稻田便掀起金浪,“沙沙”的声响里,全是成熟的甜香。收割机在田里穿梭,橙红色的机身像游鱼,在金浪里游弋,稻穗被卷入机器的瞬间,发出“咔嚓”的脆响,谷粒落在车厢里,像下了场金雨,溅起的谷糠在阳光下飞舞,像是给土地撒了层碎银。

田埂上挤满了人,大多是帮忙收稻的乡亲。老人蹲在地上,手里捏着一把小镰刀,把收割机漏下的稻穗割下来,放进竹筐里。“一粒都不能丢”,七十岁的陈婆婆动作麻利,手指关节粗大,却能准确捏住稻穗的根部,“1960年饥荒时,这点谷粒能救一家人的命”。她的指甲缝里嵌着泥,那是与稻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印记——年轻时用牛拉石碾脱粒,中年时用脚踏打谷机,如今看着收割机轰隆隆地作业,却仍改不了捡稻穗的习惯。“机器再快,也有漏网的”,她把稻穗捆成小把,塞进竹筐,“这些谷粒晒干净了,能磨出三碗米呢”。

打谷场就在稻田边,是块用石碾压平的硬地。脱粒机转得飞快,皮带“嗡嗡”地响,稻穗被塞进进料口,谷粒便从出口喷涌而出,落在铺着塑料布的地上,堆成一座小山。谷壳和稻秆则被吹到另一边,堆成蓬松的草垛,散发着干燥的草木香。男人们赤着膊,扛着装满稻穗的麻袋往脱粒机边跑,古铜色的脊梁上渗着汗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镀了层油。女人们则蹲在谷堆旁,用木锨把谷粒摊开,挑出里面的碎石和草屑,手指在谷粒间翻动,灵活得像在跳舞。

孩子们最爱的是谷堆。他们光着脚在谷粒里打滚,谷粒钻进衣领,刺得皮肤发痒,却笑得停不下来。有的孩子抱着谷穗互相打闹,稻壳粘在头发上,像戴了顶金色的帽子;有的则拿着竹筛,在谷堆里筛谷粒,筛出的碎米喂给田埂边的鸡,引得鸡群“咯咯”叫着争抢。“别闹了,小心被谷粒呛着”,妈妈们的呵斥里带着笑意,手里的活却没停——她们知道,这些在谷堆里打滚的孩子,将来也会像祖辈一样,懂得每一粒米的珍贵。

谷仓就建在打谷场旁边,是用青砖砌的,带着圆拱形的顶,防潮又通风。新谷倒进仓时,发出“哗哗”的响,像是在跟去年的陈谷打招呼。守仓的刘大爷用木耙把谷粒摊平,鼻尖凑近谷堆,深吸一口气,“今年的谷香比去年浓,能酿出好米酒”。他的手掌抚过谷粒,感受着那细腻的触感,指腹的老茧与谷粒的棱角轻轻摩擦,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墙角的老鼠洞被石灰堵得严实,却仍能看出往年被啃过的痕迹——刘大爷从不赶尽杀绝,“留口饭给它们,来年才不会拼命啃新谷”,这是蜀地农人对生灵的体谅,知道万物都要活命,计较得太真,反而失了和气。

傍晚的阳光斜斜地照在稻田里,把稻茬的影子拉得很长。收割机已经停了,驾驶员在清洗机器,金属的外壳在夕阳下闪着橙红色的光。农人们坐在谷堆旁歇脚,掏出烟袋和旱烟,互相递着。“王大哥,你家的稻子亩产比去年多了两百斤”,“李嫂子,你家的谷粒饱满,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混着谷香和汗味,在空气里弥漫。远处的炊烟升起来了,笔直地冲向天空,与天上的云缠在一起,像极了稻田里的稻穗。

张大爷蹲在田埂上,捡起一粒掉落的谷粒,放在掌心捻开,露出里面半透明的胚乳。“稻子认人”,他把谷粒扔进嘴里,慢慢嚼着,“你春天多薅一次草,秋天就多收一筐谷;你夏天偷一次懒,它就给你瘪穗子——跟做人一个理”。谷粒的淀粉在舌尖上化开,带着淡淡的甜,那是阳光、雨水和泥土共同的味道。他抬头看了眼天边的晚霞,晚霞把稻田染成了橙红色,那些刚收割完的稻茬,整齐地立在泥里,像是在等待下一个轮回。

霜降:稻茬间的等待与新生

霜降的蜀地稻田,褪去了金色的华服,只剩下齐刷刷的稻茬,像排着队的士兵,整齐地立在泥里。稻茬根部还带着湿泥,被霜一打,结了层薄冰,太阳出来时,冰碴融化,顺着稻茬往下滴,像是稻田在回味丰收的喜悦。田埂上的草已经黄了,马齿苋的叶片皱巴巴的,沾着白色的霜,一碰就碎,只有蒲公英的种子撑着绒毛伞,在风里打着旋,准备去远方的田埂安家。

农人开始往田里撒油菜籽,手里的木瓢一扬,黑色的籽儿便像流星雨般落进泥里。“稻子收了,种点油菜,来年春天,这田又是一片黄”,赵大叔边撒边说,脚步踩着稻茬间的空隙,“咔嚓”的轻响里,藏着对土地的算计。油菜的根须能松土,吸收稻田里多余的养分;油菜花开败后,秸秆翻进田里,又能化作肥料,给来年的稻子提供养分。这种“稻油轮作”的法子,蜀地农人已经用了几百年,知道土地也需要休息,轮着种,才能越种越肥。

几只麻雀在稻茬间啄食,灰扑扑的羽毛上沾着霜,却不怕人。赵大叔走过时,它们只飞开几步,落在旁边的草垛上,歪着头看他,像是在监督他撒籽的动作。“吃吧吃吧,今年的瘪谷够你们过冬了”,赵大叔笑着扔过去一把筛出来的碎米,麻雀们立刻围拢过来,尖喙在泥里啄得飞快,发出“笃笃”的轻响。这些麻雀是稻田的老熟人,春天啄食稻飞虱,夏天叼走田鼠的幼崽,秋天捡食漏下的谷粒,早已和农人达成了默契——你护我的稻子,我留你的口粮。

撒完油菜籽,赵大叔蹲下身,用手掌抚过湿润的泥土。泥土里还残留着稻根的余温,混着刚撒下的菜籽香,透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儿。他抓起一把泥,指缝间的土粒簌簌落下,“这土得松透了,菜籽才能扎根”。蜀地的霜降不比北方凛冽,泥土不会冻得发硬,反而因为刚收完稻子,带着秸秆腐熟的软润,正是种油菜的好时候。旁边的田埂上,去年的油菜根还没完全烂透,黑褐色的纤维里藏着细小的虫卵,赵大叔用锄头把它们翻进土里,“这些虫明年开春孵出来,正好给油菜苗当肥料”——万物相生相克的理,农人比谁都懂。

水渠边的活儿也不能落下。李二哥正带着儿子修补渠坝,用稻草混合着泥巴,把夏天被雨水冲开的缺口糊得严严实实。“霜降的水最金贵,得存着给油菜浇返青水”,他抹了把脸上的泥,指着渠里的水说。这水是从都江堰分流来的,哪怕到了霜降,也带着一股活水的灵气,水底的卵石被冲刷得圆润,偶尔有小鱼从石缝里游过,惊起一串细小的涟漪。儿子踩着渠边的青苔,手里拿着小铲子,有模有样地往缺口填泥,却总把泥巴溅到自己脸上,引得李二哥笑:“你这不是补渠,是给渠坝画脸谱呢。”

午后的太阳爬上头顶,霜渐渐化了,稻茬上的水珠顺着秸秆往下滴,在泥里洇出一个个小小的圆点。田埂边的枯草上,残留的霜花被晒成了水汽,袅袅娜娜地升起来,像是稻田在吐故纳新。张婆婆挎着竹篮来送饭,篮子里是热气腾腾的红苕稀饭和腌大头菜,“趁太阳好,多干点,等会儿起风了就冷了”。她把饭递给赵大叔,自己则蹲在稻茬边,仔细地拔着里面的杂草,“这些杂草根扎得深,不除干净,来春会跟油菜抢养分”。她的白发在阳光下泛着银辉,与稻茬的枯黄相映,像是一幅沉淀了岁月的画。

傍晚的风带了凉意,吹得稻茬簌簌作响。赵大叔把最后一瓢菜籽撒完,直起身捶了捶腰,看夕阳把稻田染成一片暖红。那些刚播下的油菜籽,此刻正躺在泥土里,像藏着一个个金色的梦——等来年立春,它们会顶破冻土,冒出两瓣嫩绿的芽;清明前后,田埂会被油菜花染成一片黄,蜜蜂在花丛里嗡嗡地闹,蝴蝶贴着花田飞;到了小满,饱满的菜籽荚会沉甸甸地低着头,等着镰刀来收割。而这片此刻沉寂的稻田,会在油菜花开时,重新变成蜀地最热闹的舞台。

夜里的稻田落了层薄霜,月光洒在稻茬上,像铺了一层碎银。守田的草棚里,赵大叔点了盆炭火,火光照亮了棚角堆着的油菜籽种,袋子上还印着“蜀油12号”的字样——这是农科所新培育的品种,比老品种出油率高两成。他抽着烟,听着棚外的风声,偶尔有夜鸟落在草棚顶上,发出“扑扑”的声响,很快又被风声盖过。远处的村庄里,传来几声狗吠,混着稻田里的虫鸣,像是在给这片沉睡的土地唱摇篮曲。

冬至:冻土下的蓄力与年味

冬至的蜀地稻田,像是被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稻茬早已枯成了深褐色,半截埋在冻土下,半截露在寒风里,像老人手上暴起的青筋。田埂上的草被冻得发硬,踩上去脆生生地响,草籽却在泥土里悄悄积蓄着力量,等开春第一场雨来,便要顶破地皮。此时的稻田最安静,连麻雀都少见了,只有偶尔掠过的寒鸦,在灰蒙蒙的天上留下几个黑点,叫声嘶哑,像是在感叹这冬日的漫长。

农人却没闲着。王大爷正带着儿子给稻田“冬耕”,拖拉机拖着铁犁在田里缓缓驶过,犁铧切开冻土,翻出底下黑褐色的熟土,混着未烂透的稻根和油菜秸秆,散发出潮湿的腥气。“冬至耕田,胜似上肥”,王大爷坐在拖拉机上,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冻土被翻松了,能冻死藏在土里的虫卵,开春种稻子就少生虫”。铁犁划过的地方,留下一道道深沟,阳光落在翻起的土块上,反射出细碎的光,像是土地露出的鳞片。

田埂边的水渠已经半枯了,只有渠底还留着一汪清水,结着薄冰,冰面下的水草纹丝不动,像是被冻在了时光里。李大叔正用铁锹清理渠里的淤泥,“冬至清渠,夏至不堵”,他把黑泥甩到田埂上,“这些淤泥是好肥料,开春撒在油菜田里,比化肥管用”。淤泥里还藏着夏天没捞干净的螺蛳壳,冻得硬邦邦的,李大叔捡起来扔进竹筐,“带回家给小孙子玩,能串成哨子吹”。

村里的打谷场早已收拾干净,谷仓的门被钉得严严实实,只在墙角留了个透气的小窗。陈婆婆正带着儿媳给谷仓扫尘,扫帚划过谷仓的木梁,扬起的谷糠在阳光下飞舞,呛得人直打喷嚏。“冬至扫仓,来年满仓”,陈婆婆边扫边念叨,手里的帕子包着花椒和陈皮,“把这个挂在梁上,能防谷虫”。儿媳则在给谷仓的缝隙糊纸,用的是去年的稻秆浆糊,“这纸得糊严实了,不然老鼠能咬破”。谷仓里还堆着几袋精选的稻种,是留着明年育秧用的,袋子上贴着标签:“川香优2号”,穗大粒满,是蜀地近年推广的好品种。

孩子们最爱在冬耕后的稻田里玩耍。他们提着小篮子,在翻起的土块里找蚯蚓——这些冻僵的蚯蚓被太阳晒软后,是来年钓鱼的好诱饵。有的孩子则在稻茬间挖野菜,虽然大部分野草都枯了,却能找到藏在土里的荠菜根,“奶奶说,冬至的荠菜最香,包包子能治咳嗽”。孩子们的笑声在空旷的稻田里回荡,惊起几只躲在草垛里的麻雀,扑棱棱飞上天,又很快落回远处的稻茬间。

傍晚的炊烟比往常升起得早,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出笔直的烟柱,混着腊肉的香气,在村庄上空弥漫。王大爷收工回家,拖拉机的轮胎上沾着冻土块,在田埂上留下深浅不一的印子。他推开院门,老伴正把刚蒸好的糯米倒进石臼,准备打糍粑。“冬至打糍粑,来年稻谷压弯腰”,老伴笑着说,手里的木槌高高举起,落在糯米上,发出“咚咚”的响,像是在给土地敲新年的鼓点。

夜里的稻田落了场小雨,雨丝混着细雪,落在稻茬上,很快结成了薄冰。远处的油灯次第亮起,窗纸上映着农人缝补衣物的影子,偶尔传来几声咳嗽,被厚厚的土墙挡在屋里,透不到田埂上。只有稻田深处,泥土里的油菜籽在悄悄发芽,嫩白的芽尖顶破种皮,像是在试探这冬日的寒意——它们知道,再过三个月,这片田会被油菜花染成金黄,而此刻的等待,都是为了春天那场盛大的绽放。

立春:新绿漫过稻茬时

立春的蜀地,风里终于带了暖意。冻土在夜里悄悄化了,清晨的稻田里,稻茬间冒出点点新绿——不是油菜苗,是去年落在泥里的谷粒发的芽,农人叫它“自生稻”。这些倔强的小家伙不等播种,便抢在春天前头探出脑袋,叶片卷着嫩黄,像是在给这片沉寂了一冬的田打招呼。

赵大叔扛着锄头下田时,太阳刚爬上竹梢。他要把这些自生稻移栽到育秧田里,“这些稻子是土地自己选的,耐旱抗病,比买来的种子更泼辣”。他的手指捏着稻苗的根部,轻轻从泥里拔起,生怕碰断那细细的根须。育秧田早已整得平平整整,灌了浅浅一层水,像面镜子,把蓝天白云、竹影飞鸟都收进怀里,赵大叔把自生稻插进泥里,一行行排得整齐,像是在镜面上绣绿色的花纹。

田埂边的油菜已经长到半尺高了,叶片边缘泛着锯齿,挨挨挤挤地把稻茬遮了大半。李二婶正提着竹篮薅草,篮子里的杂草很快堆成了小山,“立春的草,赛过毒蛇,不除干净,能把油菜苗缠死”。她的裤脚沾着泥水,却走得轻快,脚下的泥土软得像海绵,每一步都陷下一个浅浅的坑,又很快被渗出的水填满。油菜苗的顶端已经冒出了花苞,米粒大的绿珠藏在叶心,像是在憋着劲儿,要等惊蛰的雷声一响,就炸开成一片黄。

水渠里的冰彻底化了,活水顺着渠网淌进稻田,带着山涧的清冽,把泥土里的虫卵和枯草屑都冲了出去。孩子们跟着大人在渠边放纸船,船身是用稻秆扎的,糊着去年的年画纸,上面还印着“五谷丰登”的字样。纸船顺着水流漂向远方,穿过油菜田,绕过稻茬地,像是在给整片田报信:“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远处的竹林里,竹笋正破土而出,“咔嚓”一声挣开笋壳,带着清甜的笋香,往天上蹿。布谷鸟也回来了,站在竹梢上叫,“布谷、布谷”,声音比春分时节更急切,像是在催着农人:“快育秧,快育秧。”田埂上的马齿苋又冒出了嫩芽,紫褐色的茎秆贴着地面蔓延,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撒了一地的碎钻。

王大爷坐在田埂上,看着自家的稻田。育秧田里的自生稻已经站稳了脚跟,叶片舒展开来,泛着健康的油绿;油菜田像铺了块绿毯子,边角处已透出星星点点的黄;水渠里的水哗哗地流,映着他布满皱纹的脸,也映着远处正在插秧的后生——那是他的孙子,正学着他年轻时的样子,把秧苗插得横平竖直。

“田是活的”,王大爷摸出烟袋,慢悠悠地装烟,“你给它一分力,它给你十分粮;你守着它一年,它守着你一辈子”。风拂过稻田,油菜苗轻轻摇晃,稻茬在泥土里慢慢腐烂,化作滋养新绿的养分。水洼里的倒影又热闹起来,映着蓝天白云,映着新绿,也映着农人弯腰时,与土地贴得最近的剪影——这片巴蜀稻田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节气片段,而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里,人与土地互相成就的永恒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