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202章 藏在巴蜀人骨血里的千年韧劲

一剑绝尘 第202章 藏在巴蜀人骨血里的千年韧劲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蜀地的雨,总带着股磨人的韧劲。不是江南杏花雨的缠绵,也不是塞北雷阵雨的暴烈,是那种能把青城山的石阶泡得发亮、把峨眉山的云雾拧出三两道水痕的绵密。雨雾漫过剑门关的峭壁时,会把那些嵌在岩石里的古蜀道石阶洗得通透,像一串被岁月嚼碎又亲手拼缀的骨头,每道纹路里都藏着声响——錾子凿击岩石的叮咚,背夫负重爬坡的喘息,江船闯滩时的号子,还有蜀人面对苦难时,喉咙里挤出的那句带着川音的“莫来头,熬得过去”。

这方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似乎天生就与“难”字绑在一起。可蜀人偏不怵,他们像地里的红苕,就算被大石头压住,也能拐着弯儿钻出芽来;像江里的石头,被激流冲得再狠,也能把棱角磨成韧劲儿,在水里扎得更稳。

一、石缝里的路:凿进山骨的执拗

最早的蜀道,不是路,是山民脚掌在岩缝里磨出的血印。大巴山的悬崖像被巨斧劈过,刀削般的岩壁上只挂着几丛倔强的野草;岷江的激流更狠,每年都要吞掉十几条木船,把碎木板冲得满江都是。可蜀人偏不信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断言,男人们腰缠粗藤绳悬在半空,手里的錾子往石头上砸,火星溅在黧黑的脸上不躲不闪,虎口震裂了就抓把山泥摁住,咬着牙再抡锤。

剑门关下有个姓赵的石匠,村里人都叫他“赵犟子”。他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凿通从关城到山脚的三里栈道。光绪年间的一本泛黄账本上记着,他凿秃了三百二十七把錾子,磨穿了四十六双草鞋,喝干了栈道旁那眼山泉的水。有年腊月,他在悬崖上凿到一半,藤绳突然断了,整个人像断线的风筝摔在凸起的岩石上,当场断了三根肋骨。躺了三个月,刚能拄着拐杖站起来,就往山上爬。他婆娘哭着拦他:“命都快没了,还凿那破路干啥?”他吐了口带血的唾沫:“路没通,我死了都闭不上眼!我爹当年就是翻这山摔死的,我不能让我娃将来也走这绝路!”

他的三儿子跟着凿了二十年,终于在宣统二年的清明,把最后一块青石板嵌进路基。那天赵犟子让儿子背着他爬到栈道尽头,枯瘦的手摸了摸被两代人手心焐热的石头,笑着断了气。临终前他说:“把我葬在这儿,后人走这条路,踩着我的骨头也稳当些。”如今剑门关的古栈道旁,还有块没刻字的岩石,当地山民路过时都会摸一把,说那是赵犟子变的,“你看这石头,下雨都不滑,是老辈子在护着咱呢”。

这样的石匠,蜀地多得数不清。雅安的茶马古道上,有段“九折坂”,每级石阶都带着微妙的倾斜弧度,那是石匠们特意凿的,怕背茶砖的马打滑——他们蹲在悬崖边琢磨了三天,才想出用“外高内低”的坡度化解马蹄打滑的难题。广元的明月峡,栈道的木桩深深扎进岩壁,木头与石头的缝隙里填着糯米浆混石灰,是古人传下的“混凝土”方子,能抵百年风雨。当年负责监工的老石匠,每天都要亲自尝一口灰浆,说“够不够黏,舌头说了算”,结果晚年得了严重的胃病,却从不后悔:“要让这栈道比我的骨头还硬。”

邛崃的火井镇,有条通往盐井的路,石阶上布满小圆坑,是当年挑盐工的铁钎子磨出来的。坑眼里还留着盐粒的结晶,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镇上的老人说,以前挑盐的汉子走累了,就往坑里撒把盐,“让这路也尝尝咱的辛苦”。这些路,藏在云雾里,浸在汗水里,把巴蜀大地的褶皱一点点熨成通途。就像赵犟子的孙子后来常跟人说的:“我爷俩凿的不是路,是把天捅了个窟窿——让咱蜀人能抬头看看外面的天。”

二、栈道上的烟火:抱团取暖的温度

路通了,烟火就活了。

清晨的蜀道,总被马帮的铜铃声叫醒。背夫们披着蓑衣,背上的茶包、盐袋压得腰弯成弓,嘴里哼着号子:“蜀道难哟不算难,脚底板下是江山……” 他们腰间都系着根草绳,不是为了束腰,是老辈传下的规矩——怕负重时肠子坠出来。重庆磁器口的老茶馆里,常能见到这样的背夫,把草鞋脱下来,脚底板的茧子比铜钱还厚,趾甲盖都是变形的,可端起茶碗时,手稳得能立住筷子。

茶馆老板李三爷,年轻时也是背夫,腿上留着被马踢的疤。他总给新来的背夫多添半勺红糖:“出门在外,一口甜能顶三分力。”有次一个背夫病倒在茶馆,高烧不退,李三爷把自己的床让出来,请来郎中抓药,还让婆娘熬了三天小米粥。背夫临走时要留工钱,李三爷眼一瞪:“再提钱,我让你爬着出磁器口!”后来那背夫从云南捎来块普洱茶,李三爷舍不得喝,泡了给常来的老伙计们分着尝,说:“你看,路通了,人心也通了。”

光绪二十六年大旱,成都平原的稻田裂得能塞进拳头,都江堰的宝瓶口快见底了。官府还在扯皮,乡绅们已经带着百姓往渠边跑。有个叫周春山的秀才,平时手无缚鸡之力,那天却光着膀子跳进泥水里,用手挖渠底的淤塞,指甲缝里全是血。他喊:“李冰父子能把岷江治服,咱就不能护着这渠?”

队伍里,七十岁的陈婆婆拄着拐杖来送水,孙子跟在后面,挎着个破竹篮,里面是家里最后两把糙米。有个李姓寡妇,丈夫前一年死在修铁路的工地上,留下唯一一头耕牛。她没跟任何人商量,把牛杀了,一锅熬成肉汤,给修渠的人分着喝。有人骂她疯了,她抹着眼泪笑:“牛没了,明年开春能再买;渠断了,一家子都得饿死。”

那阵子,成都府的粮行老板们自发开了粥棚,戏台子上的戏班改唱“打夯歌”,连妓院里的姑娘都捐了钗环。一个月后,渠通了,水流进稻田的那天,周秀才躺在泥地里哭,周围的人也跟着哭,哭完了又笑,笑声比雷声还响。有个老农捧起一把带水的泥土,往天上撒:“你看,这土喝饱了水,就能长出金子!”

蜀人就是这样,平时为了几文钱能争得面红耳赤,可到了坎上,攥在一起的手,比铁还硬。就像周秀才在日记里写的:“蜀地的水,要顺着河道走;蜀地的人,要抱着团儿活。”

三、熔炉里的骨头:熬出来的新生

巴蜀的土地,像口大熔炉,什么苦难都能熬成养分。

明末清初的兵戈,把蜀地的繁华烧成了灰烬。《蜀碧》里记着,当时的成都,“城郭颓败,蒿草没膝,虎豹白昼横行”。当湖广的移民挑着担子,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可他们没想到,迎接他们的不是敌视,是蜀人递来的一碗热粥。

成都西门外有个张大户,祖上是做绸缎生意的,战乱后只剩半座破院子。移民来了,老张把正屋让出来,自己带着家人住柴房。他教新来的湖北人种水稻,说:“蜀地的田,要顺着水脉走,不能硬来。你看那都江堰,不是跟水较劲,是顺着水走。” 有个湖北移民不会育秧,把种子直接撒进田里,老张没骂他,蹲在田里教了三天,手上磨出了泡:“咱庄稼人,不怕笨,就怕不肯学。”

重庆江边的陈幺妹,丈夫死在战乱里,她带着两个孩子纺线糊口,见新来的客家媳妇不会用蜀地的纺车,就手把手教,还把母亲传的竹制纺锭送了人:“都是女人家,拉扯孩子不容易,搭个伙总能活下去。” 客家媳妇后来教陈幺妹做腌菜,用的是广东的法子,加了陈皮和冰糖,陈幺妹尝了一口,眼睛亮了:“原来咸菜也能吃出甜味!”

移民们带来的不只是锄头和种子,还有各地的活法。湖南人带来了辣椒,蜀人就着花椒炒出了火锅;广东人带来了蔗糖,蜀人就酿出了醪糟;江西人会烧瓷器,蜀地的龙窑就烧出了带着川剧脸谱的碗碟。在泸州的老作坊里,湖广的酿酒术和蜀地的井水撞出了浓香型白酒,酒曲里加的,竟是移民们带来的稻种磨成的粉。

通婚、通商、通手艺,让这片土地慢慢活了过来。康熙年间,成都重建城墙,夯土的队伍里,有四川的石匠、湖北的泥瓦匠、陕西的木匠,喊的号子是杂糅了各地口音的“嗨哟”。有人问老张,就不怕外人抢了自家饭碗?老张指了指祠堂里新挂的匾额,上面写着“共生”二字:“土能生万物,人能聚千祥,哪有把客人往外推的道理?”

有年春节,老张请了湖北、陕西、广东的邻居来家里吃饭。桌上摆着四川的腊肉、湖北的糍粑、广东的烧鹅,孩子们围着桌子跑,嘴里说的是带着各地方言味儿的四川话。老张喝多了,拍着桌子笑:“你看,这就对了!咱蜀地的锅,啥都能煮进去,煮着煮着,就成了一家人!”

四、江水里的船歌:闯出来的天地

蜀地的江河,从来不是牢笼。长江、嘉陵江、岷江,像一条条青筋,把巴蜀的血脉通到了外面的世界。

上世纪初的重庆朝天门,码头是活的。挑夫们喊着号子把蜀锦、井盐、茶叶搬上船,船工们解缆扬帆,顺流而下能到上海,逆流而上能入川藏。有个叫罗老大的舵手,一辈子在险滩里闯,船头的木板补了又补,上面的裂痕像幅地图。他教徒弟看水色:“江水发绿,底下有暗礁;水面冒泡,是漩涡在喘气;听到‘呜呜’声,赶紧把舵往左边打,那是山神在提醒你。”

罗老大的船上有个规矩:过瞿塘峡时,要往江里扔个馒头。他说:“给江神递个话,让咱顺顺当当过。” 其实是给峡边的纤夫留的——那些纤夫光着脚在礁石上爬,常常一天吃不上一口饭,看到江面上漂着馒头,就知道是罗老大的船过了。有次一个纤夫失足落水,罗老大跳下去把人救上来,给了件干衣服,还让伙夫煮了碗姜汤:“都是在江里讨生活的,能帮一把是一把。”

1938年秋天,宜昌码头堆满了从沿海内迁的工厂机器。日军的飞机天天来炸,船工们自发组成了“抢运队”。罗老大的小儿子才十六岁,顶替牺牲的师兄当纤夫,光着脚在礁石上爬,麻绳勒进肩膀,渗出血印子也不吭声。有次,他们的船刚开出码头就被炸弹盯上,罗老大把儿子推进水里,自己掌舵往另一个方向开,炸弹在船尾炸开时,他还在喊:“机器不能沉!那是国家的骨头!”

儿子被路过的渔船救起,手里还攥着半根被炸毁的船桨。他在江边等了三天,没等来父亲的船,却等来一群跟他一样失去父亲的船工子弟。孩子们自发组织起来,帮着搬机器、递绳子,最小的才十岁,踮着脚给大人递水。有个孩子说:“我爹说了,船沉了,咱再造;人没了,还有儿子。”

机器运到重庆那天,工人们围着船哭。有个老工程师摸着机器上的弹痕,对船工们说:“你们运的不是铁,是咱中国人的底气。” 那些年,长江上的船歌混着汽笛和枪炮声,却比任何时候都响亮。船工们知道,他们运的不只是机器,是一个民族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五、裂缝中的光:震不碎的脊梁

2008年5月12日的午后,蜀地的山突然动了。

北川中学的谭千秋老师,正给学生讲《出师表》。教学楼塌下来的瞬间,他张开双臂趴在讲台上,把三个学生护在身下。救援人员找到他时,钢筋水泥压得他变了形,可手还死死撑着讲台,怀里的学生都活着。他的教案本掉在一旁,上面用红笔写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谭老师的妻子赶来时,没哭,只是摸着丈夫的手说:“你这脾气,跟你说过多少次,别总想着护着别人……” 话没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

绵阳的王承华,开了家小超市。地震刚停,他就砸开变形的卷帘门,把货架上的方便面、矿泉水往街上搬。有人要给钱,他红着眼骂:“都啥时候了还提钱!先吃饱,再想家!” 那天,他的超市空了,却收了一沓子欠条,后来他把欠条全烧了:“谁还没个难的时候?” 有个老太太非要把祖传的银镯子留下,王承华塞回她手里:“您老留着,等日子好了,给孙媳妇当嫁妆。”

成都的的哥们更疯。三百多辆出租车自发组成车队,往都江堰、汶川跑。有个叫周强的司机,路上遇到塌方,车翻进沟里,腿被卡住了。他爬出来拦了辆货车,让人把他的腿简单固定住,又换了辆车接着往前冲。别人劝他去医院,他笑:“当年川军能踩着血路往前冲,我这点伤算啥?” 他拉着一车药品,硬是瘸着腿开到了汶川,卸完货才晕过去。

震后的废墟上,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太太把自家烤的锅盔分给救援人员,锅盔上还带着灶膛的烟火气;孩子们帮着抬担架,小小的身子使出全身力气;年轻人用手挖废墟,指甲缝里全是血和泥。有个记者问一个满身是灰的汉子:“怕吗?” 汉子抹了把脸,露出两排白牙:“怕啥?天塌下来,咱四川人搭个手,就能把它顶回去!”

在北川的临时安置点,有个叫刘芳的护士,自家房子塌了,亲人还埋在下面,却坚持在医疗点救了三天三夜。她给伤员包扎时,手一直在抖,可动作一点不含糊。有个伤员认出她,说:“刘护士,你去歇歇吧。” 她摇摇头:“我多救一个,就有人少哭一场。” 直到第四天,她才在废墟旁找到亲人的遗物,是个摔碎的相框,里面是她和女儿的合影。她抱着相框坐了一夜,天亮时擦干眼泪,又回了医疗点。

六、山坳里的新芽:扎下去的希望

震后的十年,蜀地的山坳里,长出了新绿。

汶川的萝卜寨,老羌寨的遗址旁,建起了新寨。灰白的石墙依山而建,屋顶的羌绣挂毯在风中飘动,像一片片彩色的云。姑娘们把地震的裂缝绣成凤凰,把重生的希望绣成羌绣,订单从北京、上海发到了国外。有个叫尔玛阿依的绣娘,地震时失去了女儿,她绣的《涅盘图》里,凤凰的翅膀上有片羽毛,用的是女儿生前最喜欢的蓝色丝线。每天绣到这片羽毛时,她都会停下来,摸一摸丝线,像是在摸女儿的头发。

“针脚连着心呢。”她教徒弟们绣花样时总说,“线要拉得匀,心要放得静,绣出来的东西才有魂。” 绣坊里有十几个徒弟,都是震后失去亲人的姐妹,大家白天一起绣花,晚上围在火塘边聊天,谁想家了,就有人递过一块烤土豆:“日子总要往前过,咱的针脚,得比地震的裂缝密才行。” 她们绣的羌绣,被做成了披肩、挂画,甚至走进了国际时装周,尔玛阿依看着模特身上的羌绣,眼里闪着光:“你看,咱大山里的手艺,也能走到大世界。”

青川的茶山上,茶农们用上了无人机。老茶农李大爷背着竹篓,看着无人机在茶园上空盘旋,嘴里念叨:“当年我爹背着茶篓走茶马古道,走一趟要半年,脚上的水泡磨成了茧;现在好了,茶叶刚摘下来,就能空运到北京,比我年轻时送信还快。” 他教年轻人辨认“明前茶”的嫩芽,说:“你看这芽尖,要带着露水采,炒出来才有清香味儿,不能用指甲掐,得用指腹捏,不然伤了茶气。”

年轻人教他用手机直播卖茶,他对着镜头总紧张,说不出话,就给大家表演炒茶。铁锅烧得发红,他抓一把鲜叶扔进去,竹匾一翻一扬,茶叶在锅里打着旋,香气瞬间飘满整个直播间。有网友问:“大爷,您这炒茶的手艺练了多少年?” 他嘿嘿笑:“比我儿子岁数还大。” 直播结束后,年轻人帮他看订单,他蹲在茶园边,数着新抽的茶芽,像数着自家的孩子。

凉山深处的“悬崖村”,钢梯换成了电梯。孩子们背着书包坐电梯上下山,电梯里总回荡着他们的笑声。教室里的投影仪映着外面的世界,老师正教大家看故宫的图片,有个孩子举手:“老师,故宫的墙为什么是红色的?跟咱羌寨的墙一样吗?” 支教老师李雪,从上海来,一待就是八年,她教孩子们学英语,也跟着学彝语,说:“当年蜀人能在悬崖上凿栈道,我们就不能在山里种出知识的花?”

她带孩子们去县城看博物馆,指着那些出土的青铜面具:“你们看,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要抬头看远方。” 孩子们回来后,在作文里写:“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开着飞机回来,让悬崖村长出翅膀。” 村里的年轻人也回来了,有人开了民宿,有人办起了农产品合作社,把核桃、花椒卖到了山外,他们说:“以前觉得山是困住咱的墙,现在才知道,山是咱的根,得把根扎深了,才能长高处。”

在川北的贫困村里,第一书记们住着老乡家的土屋,白天跟着种花椒、养乌金猪,晚上在煤油灯下算脱贫账。有个从机关来的干部,刚到时不习惯山路,摔了好几跤,裤腿磨破了,膝盖结了痂,却笑着说:“这是大山给我的见面礼。” 他跟着老农学嫁接花椒树,手指被刺扎得全是小洞,却硬是学会了技术,让村里的花椒产量翻了倍。

他在日记里写:“当年川军能翻雪山打鬼子,我们就不信攻不破贫困这座山。” 村里的贫困户张大叔,一开始不愿脱贫,怕担风险,他就陪着张大叔去邻村取经,帮着贷款买猪仔,晚上还帮着喂猪。年底杀猪时,张大叔非要给他留块最肥的肉:“你这娃,比我亲儿子还上心。” 如今村里通了水泥路,建了文化广场,有人跳起了广场舞,有人摆起了象棋摊,日子像刚出锅的玉米饼,热气腾腾,带着甜味。

七、灶台上的传承:烟火里的根

在成都的宽窄巷子,有个开了六十年的老面馆。老板姓陈,人称“陈二哥”,他的面里,藏着蜀地的魂。

陈二哥的父亲是挑夫,母亲是帮工,当年在巷子里摆个小摊,卖担担面。一根扁担挑着锅碗瓢盆,走到哪儿卖到哪儿,扁担上的漆都磨掉了,露出里面的木头纹理,像老人手上的青筋。地震时,面馆的房梁塌了,陈二哥从废墟里扒出母亲传的铜锅,那锅沿都磕碰出了豁口,却被他擦得锃亮。他在路边支起摊子,免费给救援人员煮面,说:“面是暖身子的,人活着,就得吃口热乎的。”

现在,他的面馆里总挤满人。有游客来尝鲜,也有老街坊来唠嗑。他煮面有讲究:碱水面要揉够一百下,煮出来才有筋道,“揉面就像做人,得下够功夫,不能偷奸耍滑”;辣椒油要用二荆条和菜籽油现炸,辣得香而不燥,“辣椒要炸到冒白烟,再浇上一勺凉水,激出香味来,跟咱四川人一样,看着辣,心里热”;花椒得是汉源的,麻味要透进面里,却不抢了面的本味,“花椒要炒香了再磨,不然麻得冲人,就像说话,得有分寸”。

有个年轻人想跟他学手艺,他说:“学煮面先学做人。我妈当年教我,给客人下面,要多抓一把,汤要加满,人家吃舒服了,才会再来。” 他带徒弟去菜市场挑菜,教他辨认豆芽的新鲜度:“你看这豆芽,根须短的才嫩,像咱年轻人,不能太计较,得往前看。” 徒弟学了半年,觉得差不多了,他却摇摇头:“还差得远,等你能尝出不同井水的味道,才算入门。”

他的孙子在美国留学,学的是金融,每年暑假都回来帮工。小伙子系着围裙端面,一口地道的成都话,跟客人开玩笑:“我爷爷说了,金融再厉害,不如一碗面实在,你看这面,饿了能填肚子,冷了能暖身子,比股票靠谱。” 陈二哥听了,假装生气地敲他一下,手里的面勺却没停,“哗啦”一声,把面倒进碗里,动作行云流水。

灶台上的铜锅,烧得发亮。里面的面汤咕嘟咕嘟响,像极了蜀地的江河在奔流。有回下大雨,面馆没客人,陈二哥给孙子讲过去的事:“当年你太爷爷挑着担子走蜀道,遇到山洪,差点把担子冲走,他死死抱住一棵老树,保住了那口铜锅。他说,锅在,家就在。” 孙子看着铜锅,突然懂了:“爷爷,您是想让我回来接班吧?” 陈二哥没说话,往锅里撒了把葱花,香味飘了满屋子。

那天晚上,孙子在朋友圈发了张铜锅的照片,配文:“有些东西,比股票值钱。”

八、雨雾里的回响

雨还在下,青城山的石阶被洗得发亮。我踩着那些被千万双脚磨平的石头往上走,仿佛能听见千百年的声响。

是赵石匠凿石的叮咚,錾子与岩石碰撞的火花,在雨雾里闪着微光;是背夫们的号子,“嘿哟嘿哟”的节奏,和着雨声,像大地的心跳;是船工们的船歌,混着江水的涛声,在山谷里回荡;是地震时“四川雄起”的呐喊,嘶哑却有力,像惊雷劈开乌云;是面馆里“慢走,下次再来”的吆喝,带着烟火气,暖得像手心的温度。

这些声音混在一起,像蜀地的火锅,麻辣里带着鲜香,滚烫里藏着温暖。路边的茶馆里,几个老人在摆龙门阵。一个穿蓝布衫的老人,手里转着核桃,说:“当年我爹出川抗战,就带了个土陶碗,说‘走到哪儿,都要喝口家乡的水’。后来碗碎了,他就用竹筒盛水,一直用到牺牲。” 另一个抽着叶子烟的老人,咳嗽了两声,说:“我妈总讲,地震时她被埋在底下,听见外面有人喊‘挖,往这儿挖’,就知道自己死不了。那声音,比啥药都管用。”

他们的声音不高,却像钉子,把那些故事钉在了时光里。下山时,遇见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着,脚下的石板被踩得“咚咚”响。他的书包上,绣着只小熊猫,旁边有行字:“四川,加油!” 我问他:“知道这山上的路是谁凿的吗?” 他仰起头:“老师说,是英雄凿的!” 说完,又蹦蹦跳跳地跑了,书包上的小熊猫,在雨雾里一晃一晃的。

我忽然明白,蜀道上的丰碑,从来不是石头做的。是凿路的石匠,把骨头嵌进了山路;是修渠的百姓,把汗水洒进了泥土;是接纳移民的乡亲,把温暖融进了炊烟;是闯滩的船工,把勇气刻进了船板;是抗震的勇士,把坚韧写在了废墟上;是种茶的农人,把希望种进了茶山;是煮面的老板,把传承熬进了面汤;是每个在这片土地上认真活着的人,把日子过成了故事。

他们把“韧劲”刻进了血脉——像赵石匠那样,认准的事,砸断骨头也要干成;像李寡妇那样,再难的坎,咬着牙也要迈过去;像谭老师那样,危急关头,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他们把“温暖”融进了烟火——像李三爷给背夫加红糖,像陈幺妹送纺锭,像王承华烧欠条,像陈二哥多抓一把面。平时里,他们会为几文钱争得脸红,可到了难处,转身就能把自家的口粮分给别人,像蜀地的火锅,看着**,锅里煮的全是人情。

他们把“希望”种进了未来——像尔玛阿依的羌绣,像李大爷的茶园,像悬崖村的电梯,像陈二哥的孙子。他们知道,老祖宗留下的不只是苦难,还有“摔碎了能拼起来”的智慧,“困住了能找出路”的勇气。

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漏下来,照在蜀道上,像铺了层金。远处的岷江,浩浩荡荡地流着,奔向远方。这大概就是巴蜀的魂——不是风花雪月的闲情,是摔碎了能自己拼起来,哭完了能抹把脸继续往前走的韧劲;是平时吵吵闹闹,难时能抱成一团的热乎气;是把苦难熬成养分,把日子过成诗的智慧。

这魂,从李冰治水时就燃着,在赵石匠凿路时烧得旺,在抗战时汇成了火,在地震后又抽出了新芽,如今,还在每个蜀人的血脉里跳着,滚烫,鲜活,像永不熄灭的灶火,温暖着岁月,照亮着前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