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166章 元稹:巴山蜀水间的诗魂与千年回响

一剑绝尘 第166章 元稹:巴山蜀水间的诗魂与千年回响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元稹如一颗兼具锋芒与温润的星辰。他的诗既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情决绝,也有“田家衣食无厚薄”的民生关怀;他的人生既经历过朝堂的风刀霜剑,也沐浴过巴蜀的烟雨晴岚。两次入蜀的经历,尤其是在通州(今四川达州)的困顿岁月,不仅重塑了他的诗风,更让他与这片土地结下了跨越千年的羁绊。如今,当达州人在正月初九登上凤凰山,当戛云亭的风拂过新刻的诗碑,我们仍能听见这位诗人与巴蜀的对话——那是苦难中的坚守,是诗文中的慈悲,是民俗里的传承,亦是与知己的浪漫回响。

一、元稹生平:在宦海与诗坛间行走的孤臣

元稹(779—831)的一生,是中唐文人“达则兼济”与“穷则独善”的典型缩影。他出身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后裔,却自幼饱尝寒门之苦。八岁那年,父亲元宽病逝,母亲郑氏带着他与三个弟弟寄居于凤翔舅舅家。这位“贤而文”的母亲,用“亲授书传”的方式为子女开蒙,在“夜课于深室之内,昼课于素屏之前”的严苛教养中,元稹九岁便能“属文”,十五岁以明经科及第,成为唐代科举史上最年轻的及第者之一。

青年时期的元稹,怀揣着“致君尧舜”的理想踏入仕途。贞元十九年(803年),他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二人自此结为终生挚友,“始相知于长安,携手于洛阳,唱和于江湖”。元和元年(806年),元稹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一名的成绩授右拾遗,正式踏入朝堂。彼时的他,锋芒毕露,在《论教本书》《论谏职表》等奏疏中直言不讳,弹劾贪腐、指陈时弊,甚至当面指责宪宗“陛下往年励精求治,今则稍怠”,其刚烈性格可见一斑。

然而,直言敢谏的代价是频繁的贬谪。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劾河南尹房式,遭权贵构陷,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年),他因支持裴度讨伐淮西藩镇,被政敌以“结交宦官”为由弹劾,贬为通州司马;长庆二年(822年),他虽一度拜相,却因卷入党争,仅三个月便被罢相,外放同州刺史、越州刺史……半生的宦海浮沉,让他从“殿前直谏”的愤青,蜕变为“渐知世事皆虚幻”的智者,而这种蜕变,在巴蜀的烟雨中尤为显着。

在文学领域,元稹的成就与他的仕途一样跌宕而耀眼。他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力求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田家词》中“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以农民的口吻控诉战乱之苦;《织妇词》里“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揭露了宫廷苛政对民间的压榨。这些诗作语言通俗如话,却字字泣血,被誉为“诗史”。

而他的爱情诗与悼亡诗,则展现了铁骨之外的柔情。妻子韦丛去世后,他写下《遣悲怀三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一句,道尽患难夫妻的生死深情;《离思五首》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以沧海巫山喻亡妻,成为中国爱情诗的巅峰之作。此外,他的传奇《莺莺传》以细腻笔触描绘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悲剧,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提供了蓝本,可见其文学创造力的多元。

这位集斗士、诗人、情人于一身的文人,注定要与巴山蜀水相遇。当他第一次踏上蜀道,当他在通州的茅屋里病中惊坐,当他在锦江畔与薛涛唱和,命运早已为他与这片土地写下了不解之缘。

二、初入东川:梓州的监察御史与诗酒风流

元和四年(809年)春,31岁的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剑南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这是他与巴蜀的第一次相遇。此行的官方任务是查办前东川节度使严砺的贪腐案,而这场看似普通的公务,却成了他人生与诗风的重要转折点,更让他邂逅了与薛涛的一段诗坛佳话。

1. 蜀道上的风霜与诗行

从长安到梓州,元稹走的是“骆谷道”——这条穿越秦岭的古道,以险峻着称,“七盘九折,猿啼鸟怨”。他在《使东川》组诗中详细记录了这段旅程:行至骆谷时,恰逢春雨连绵,“栈云栏月愁忙杀,明日骑驴复西去”,道尽旅途的奔波;过青山驿时,见壁上前人题诗,“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顿生“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时空之叹;抵褒城时,正值花期,“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借赏花醉酒排遣羁旅的孤寂。

这些诗作不同于他早年的讽喻诗,少了锋芒,多了对自然与人生的细腻感悟。在《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他写道:“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怨澹不胜情,低回拂帘幕。叶新阴影细,露重枝条弱。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月光、桐花、夜风,在他笔下交织成一片朦胧的愁绪,这种“以景寓情”的笔法,正是蜀地烟雨对他诗风的最初浸润。

2. 梓州的铁面御史与民生情怀

抵达梓州后,元稹迅速投入查案工作。严砺在任期间,曾借“讨伐刘辟叛乱”之名,大肆掠夺泸州、合州等地百姓的田宅,甚至擅自增加赋税,“没入百姓产业八十余户,税外加征钱帛数十万”。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直到元稹到来,才看到希望。

这位年轻的监察御史展现了惊人的魄力与细致:他逐一核查严砺的卷宗,传唤涉案百姓与官吏对质,甚至亲自前往被掠夺的田宅实地勘察。在《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状》中,他详细列举了严砺的12条罪状,包括“擅收没百姓田宅”“税外加征”等,字字确凿。最终,朝廷下令为88户百姓平反,归还田宅,严砺虽已病逝,其下属也均被追责。此事过后,“东川百姓歌舞于道,呼元稹为‘元青天’”。

查案之余,元稹深入了解蜀地民生。他在《估客乐》中记录了梓州商人的生活:“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通过商人的视角,展现了蜀地商业的繁荣与百姓的生存哲学。他还走访乡村,见农民“终岁服劳役,不得避炎凉”,写下《农父》一诗:“农父冤辛苦,向我述其情。难将一人农,可备十人征。”这种对底层的关怀,为他后来在通州的作为埋下伏笔。

3. 与薛涛的诗坛邂逅:锦江畔的浪漫回响

在梓州,元稹与蜀中才女薛涛的相遇,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诗坛佳话。薛涛出身官宦之家,自幼随父入蜀,后因父亡沦为乐伎,却以诗名动一时,与韦皋、武元衡等蜀地官员多有唱和,人称“女校书”。

元稹早闻薛涛诗名,抵达梓州后便主动邀约。二人在锦江边上的浣花溪畔相见,薛涛以《池上双鸟》相赠:“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诗中以双鸟喻知己,含蓄表达了倾慕之情。元稹则回赠《赠薛涛》:“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将薛涛与卓文君并提,赞其才思敏捷、文章华美。

此后的数月里,二人时常在梓州的亭台楼阁间唱和。薛涛的诗清丽婉约,如《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元稹的诗则豪放深情,以《寄赠薛涛》回应:“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他们的唱和之作,既有对时局的感慨,也有对彼此才华的欣赏,更有一丝朦胧的情愫在字里行间流淌。

薛涛曾特制“薛涛笺”相赠——这种以芙蓉花汁染成的桃红色小笺,小巧雅致,正适合书写短诗。元稹收到后,在笺上写下“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足见珍视。这段情缘虽因元稹离蜀而终,却为蜀地诗坛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成为锦江畔一道永不褪色的浪漫风景。

元和四年(809年)冬,元稹完成使命离蜀,他在《东川别舍弟楼》中写道:“阶前春色浓于酒,牖外秋声碎似珠。今夕秦天一雁过,去年蜀地百花开。”字里行间,已流露对蜀地的眷恋,更藏着对这段诗酒情缘的不舍。他不会想到,五年后,他将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且是以一种更为困顿的方式。

三、再贬通州:达州的困顿岁月与生命觉醒

元和十年(815年),元稹因卷入“王叔文集团”余党案,被贬为通州司马,这是他第二次入蜀,也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通州(今四川达州)地处川东,在唐代属偏远之地,“地多瘴气,民少读书,俗尚巫鬼”,而正是这片土地,让他完成了从“愤青御史”到“智者诗人”的蜕变。

1. 赴任途中的绝望与坚守

从长安到通州,路程比赴梓州更远,且多为荒僻之地。元稹出发时便身患疾病,“病骢犹向瘴江行”,一路颠沛流离。他在《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中描述:“蛮地无霜雪,逐臣稀物役。唯恐远归来,表是身非实。”可见其内心的绝望。

行至青山驿时,他想起五年前出使东川时曾在此停留,物是人非,感慨万千,写下《青山庙》:“惆怅青山路,烟霞老此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春。”诗中的“青山”既是实景,也是他对命运的隐喻——即便身处绝境,也要如青松般自立。

六月,元稹终于抵达通州,迎接他的不是官舍,而是“荒祠古柏”。他在《叙诗寄乐天书》中写道:“通之地,湿瘴卑褊,人士稀少,近荒杂獠。邑无吏,市无货,百姓茹草木,刺史以下,计粒而食。”初到之时,他只能借居在州河对岸的开元寺,“僧房破落,四面通风”,夜晚听着“獠人”的歌声,思乡之情难以抑制。

更让他痛苦的是疾病。通州的湿热气候让他患上疟疾,“一卧十余日,头眩不能起”,甚至一度濒临死亡。他在《别李十一》中写道:“闻道阴平郡,翛然古戍情。戍迥山形断,河穷地势萦。烟霞潘岳鬓,林壑谢公情。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字里行间满是病中的凄凉。但正是这场大病,让他开始反思人生:“病中知世事,身外即浮云。”

2. 戛云亭上的精神突围

在通州的第三年,元稹的生活稍有安定。他在州河南岸的青爱山(今翠屏山)选址,亲自督导工匠修建了一座茅屋,取名“戛云亭”。“戛云”二字,取自“戛然独立于云端”之意,既是对亭子地势的描述,也暗含着他的精神追求——即便身处蛮荒之地,也要保持人格的独立。

戛云亭虽简陋,却是元稹观察通州、思考人生的“精神高地”。他常在此登高远眺,俯瞰州河如带,远眺大巴山如黛,写下《戛云亭》一诗:“危亭绝顶四无邻,见尽三千世界春。但有浮云横碧落,更无幽恨到黄尘。”诗中没有贬谪的怨怼,只有对天地广阔的感悟,这种“超越苦难”的心境,与他早年的愤懑形成鲜明对比。

在戛云亭,他还完成了《连昌宫词》这篇长篇叙事诗。诗中借连昌宫的兴废,回顾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兴衰,“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通过今昔对比,反思安史之乱的教训。这种“以史为鉴”的视角,正是他在通州沉淀后的思想升华。

除了作诗,元稹还在戛云亭接待来访的友人。当地学子听说这位“京城来的诗人”博学多才,常来请教,他总是耐心讲解,甚至捐出自己微薄的俸禄,为学子购置书籍。有一次,一位老秀才来请教《诗经》,他与之谈至深夜,临别时赠诗:“衰容不称君,清风满敝庐。”这种与百姓的亲近,让他逐渐融入通州的生活。

3. 与白居易的“云端唱和”

通州的岁月虽苦,却因与白居易的书信往来而多了几分温暖。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二人虽相隔千里,却以诗唱和,“每得一诗,即夜起盥栉,张灯细读,倦则拥衾而卧,梦中犹吟哦不止”。

元稹在《酬乐天频梦微之》中写道:“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看似“不梦君”,实则因思念太深而不敢入梦,这种“反语抒情”的笔法,让白居易读罢“涕泗横流”。白居易则回赠《梦微之》:“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二人的唱和,被后人辑为《元白唱和集》,成为中唐诗坛的一段传奇。

这些书信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思想的碰撞。他们讨论诗歌创作,元稹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强调诗歌的情感与现实意义;他们交流对时局的看法,元稹在信中写道:“通州虽远,然百姓疾苦,与江州何异?”这种对民生的共同关注,让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个人悲欢。

在白居易的鼓励下,元稹重新振作,开始为通州百姓做实事。他见当地“民不知农桑”,便亲自到田间指导耕作,推广“区田法”(一种高产耕作技术);见州河泛滥,便组织百姓筑堤防洪;见“巫鬼盛行,百姓病不就医”,便写下《祈雨》诗,倡导“信医不信巫”。这些举措虽小,却让通州百姓逐渐摆脱贫困,“数年后,通州仓廪丰实,百姓知书达理”。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元稹奉诏离开通州,调任虢州长史。离开那天,百姓自发前来送别,“攀辕号哭者数百人”,有人捧出自己种的稻谷,有人献上亲手织的布,场面感人至深。他在《别通州》中写道:“通州四边皆乱山,正堪画屏风。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此时的通州,在他眼中已不再是“瘴疠之地”,而是充满温情的第二故乡。

四、达州的千年回响:凤凰山巅的诗与远方

达州城的天际线,总被一抹青黛色的轮廓温柔环抱——那是凤凰山。这座海拔不足800米的山,算不上巍峨,却因与元稹的不解之缘,成了达州人心中最厚重的文化坐标。山巅的元稹纪念馆、山腰的碑林、山脚的登山步道,甚至每一块被脚步磨亮的石阶,都藏着千年的惦念。而每年正月初九的“元九登高节”,更是让这座山成为全城的焦点,数万人踩着晨露向上攀登,用脚步续写着与诗人的约定。

1. 凤凰山:元稹的“第二故乡”

凤凰山坐落在达州老城区北部,东望州河,西接翠屏山,因山体形似展翅的凤凰而得名。唐代时,这里还叫“北山”,是通州百姓砍柴、采药的去处。元稹被贬通州后,常来此散心,在《登北山偶题》中写道:“北山楼榭倚晴空,云淡风轻日正红。野鸟不知人事改,依然啼向旧花丛。”诗中的“北山楼榭”,便是如今凤凰山观景台的雏形。对元稹而言,这座山不仅是逃避尘世烦忧的去处,更是他与通州百姓心灵相通的纽带——在这里,他能暂时忘却贬谪的苦闷,听见最真实的乡音,看见最质朴的生活。

山不算高,却步步有景,每一阶石阶都像一页翻不完的诗卷。从山脚的“元九登高起点”牌坊出发,拾级而上,最先遇见的是“凤凰泉”。这汪清冽的山泉从石缝中渗出,汇聚成一汪浅潭,潭边的石壁上刻着元稹的《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相传元稹当年常在此取水烹茶,泉水流经他曾坐过的青石,至今仍带着几分甘洌。清晨时分,常有老人提着陶罐来此打水,说“喝了凤凰泉的水,能想起元九公的诗”。潭边的野菊开得正好,花瓣上的露珠滚落,像极了诗里没写完的韵脚。

再往上走百余步,便是“相思树”——一棵三人合抱的黄葛树,树龄已逾百年。它的枝干虬曲苍劲,向四周伸展,像一双温柔的手臂拥抱着登山的人。当地人称它为“元稹与百姓的相思树”,因每年登高时,人们总爱在树枝上系红绸带,红绸带随风飘动,像无数条连接古今的思念。树皮上布满深浅不一的纹路,老人们说那是“元稹的诗行”,凑近细听,风穿过枝叶的沙沙声里,仿佛混着他当年吟哦的韵律。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尖把写有“愿爷爷健康”的绸带系在最低的枝丫上,她奶奶在一旁念叨:“元九公看着呢,会保佑咱的。”

半山腰的“碑林步道”,堪称“元稹诗廊”。百余块青石碑沿山路错落排列,每块碑上都刻着他在通州的诗作,字体或楷或隶,笔力或刚或柔,都是当地书法爱好者的手笔。从《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的“月照巴江客,猿声满翠微”,到《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的“地偏相识少,兵息侨寓多”,行至此处,仿佛在与诗人并肩登山。有穿校服的学生驻足在《离思五首·其四》的碑前,轻声念着“曾经沧海难为水”,同行的老师便趁机讲起元稹对亡妻的深情,说“好的文字,能让思念活上千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碑上,字里行间仿佛有光斑跳动,像诗里藏着的星星。

最让人驻足的是“望河亭”。这是半山腰的一处木质凉亭,正对着蜿蜒的州河,元稹曾在此写下“州河如练绕山流,一带青烟锁画楼”。如今,亭内摆着石桌石凳,常有老人在此对弈、唱川剧。穿蓝布衫的老爷爷拉起二胡,调子是自编的《元九谣》,唱词里混着元稹的诗句:“元九公,住通州,戛云亭上望乡愁;州河水,慢慢流,载着诗情到永久……”琴声里,有个戴老花镜的老人正铺开宣纸,蘸着浓墨写“江碧鸟逾白”,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与二胡声、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活着的唐诗。

从望河亭再往上,山路渐陡,却更显幽静。路边的野草丛里,偶尔能看见野生的兰花,当地人说这是“元稹花”——相传元稹曾在山路旁种下兰花,说“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暗合自己虽被贬却不改初心的心境。如今,这些兰花年年春天绽放,淡紫色的花瓣上沾着晨露,像无数双凝视着山与河的眼睛。登山的人经过时,总会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寂静,仿佛元稹就坐在不远处的石头上,正低头写着新的诗句。

临近山顶时,能看见一片开阔的平台,这便是“元稹广场”的前身。唐代时,这里是通州百姓集会的地方,元稹常在此与乡绅、老农交谈,听他们讲收成、说难处。有一次,暴雨冲毁了农田,百姓们聚集在此发愁,元稹便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承诺“定会请朝廷减免赋税,帮大家重建家园”,话音刚落,山风骤起,吹得他的官袍猎猎作响,却吹不散百姓眼中的信任。如今,那块石头仍在,上面刻着“听民声”三个大字,摸上去光滑温润,像是被千百年的手掌摩挲过。

站在凤凰山巅俯瞰,达州城的轮廓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州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穿城而过,新楼与老街交错,车水马龙的喧嚣里,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元稹当年或许不曾想到,他常登的北山会改名“凤凰山”,会有无数人因他而来;但他一定知道,那些写在通州的诗、做过的事,会像这山、这河一样,在岁月里扎下根来。因为真正的故乡,从不是地理上的坐标,而是那些与土地、与人民共生的记忆——就像凤凰山,早已把元稹的故事,织进了自己的年轮里。

2. 山巅的纪念:元稹纪念馆与诗魂的栖居地

凤凰山巅,一片青瓦白墙的仿唐建筑群在苍松翠柏中静静矗立,这便是元稹纪念馆。它不像别处的纪念馆那样威严,反倒像一座敞开的庭院,仿佛在说“元九公从未离开,只是在此歇脚”。馆前的广场上,一尊三米高的元稹铜像目光温和,他身着便袍而非官服,左手握着书卷,右手自然垂下,指尖仿佛还沾着墨香——这是达州人心中最亲切的模样:不是那个朝堂上锋芒毕露的御史,而是与他们一同在州河畔劳作、在山道上攀谈的“元司马”。

纪念馆的山门由四根朱红立柱撑起,匾额上“元稹纪念馆”五个鎏金大字出自季羡林之手,笔锋浑厚中带着飘逸,像极了元稹的诗风。门两侧的楹联是当地文人集体创作的:“四载谪居,把巴山蜀水酿成诗酒;千年回望,以楚雨巫云寄寓情怀”,短短二十八字,道尽了元稹与达州的缘分。跨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浮雕《通州生活图》,画面里,元稹正和老农在田间查看禾苗,旁边有孩童提着陶罐送水,远处的戛云亭隐约可见,州河上的小船飘着“盐”字旗——这些都是他在通州生活的真实碎片,被工匠一刀一刀刻进石头里,成了不会褪色的记忆。

第一展厅“宦海孤舟”,用泛黄的书卷、褪色的官印拓片和复原的书房,讲述元稹的生平。最让人揪心的是一个玻璃柜,里面陈列着复制的“疟疾药方”和粗陶药罐。药方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是元稹病中所书:“青蒿一束,水三升,煎至一升,温服”,旁边的说明牌写着“据考证,此为元稹在通州治疗疟疾时所用方剂,比《本草纲目》记载早近千年”。药罐的内壁结着褐色的垢,仿佛还能闻到当年苦涩的药味。展台前,常有老人指着药罐叹息:“元九公在咱这儿,真是遭了罪啊。”

第二展厅“诗韵通州”是纪念馆的灵魂所在。这里没有冰冷的文物,只有“活着的诗”。一面墙被设计成“诗笺墙”,贴满了仿唐代的麻纸诗笺,上面抄录着元稹在通州写的78首诗。《戛云亭》的诗笺旁,挂着一幅戛云亭的水墨画,画中茅屋依山而建,州河在脚下蜿蜒,与诗里“危亭绝顶四无邻”的意境完美重合。另一处展台还原了“元白唱和”的场景:两张相对的书案,分别摆着元稹与白居易的诗集,案上的烛台燃着仿真蜡烛,光影摇曳中,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深夜,两个贬谪他乡的诗人正借着烛光,把思念写进诗行里。

最动人的是“百姓说元九”互动区。墙上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达州人的采访:卖登高馍的大妈说“元九公让咱达州有了名气”;退休教师说“教学生读他的诗,就是教他们做人要有骨气”;小学生举着自己画的凤凰山说“长大要像元九公一样写很多诗”。旁边的留言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有稚嫩的笔迹:“元稹哥哥,你的诗很好听”,也有苍老的墨痕:“年年登高,只为看一眼你看过的山”。这些朴素的话语,比任何学术论文都更能说明元稹在达州人心中的分量。

纪念馆的后院是“戛云小筑”,仿照元稹在通州的茅屋建造,竹篱围成的小院里,种着兰草和菊花——都是元稹诗里提到过的植物。茅屋的门框上,挂着一副简陋的木联:“身寄巴山客,心随楚水鸥”,是从他的《遣怀》中摘出的句子。屋内的木桌上,摊着未写完的诗稿,砚台里的墨汁仿佛还未干涸,墙角的陶罐里插着几支干枯的芦苇,让人想起他“芦苇为笔,大地为纸”的清贫岁月。有孩子跑进小院,指着桌上的毛笔问:“这是元九公用过的吗?”工作人员笑着答:“是呀,他正等着你来,教他写几句达州的新变化呢。”

3. 元九登高节:万人同赴的千年之约

对达州人来说,凤凰山的意义,一半藏在平日的晨钟暮鼓里,一半显在正月初九的“元九登高节”中。这场延续了近一千二百年的盛会,早已不是简单的“纪念”,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仪式——就像端午要吃粽、中秋要赏月,达州人过年,一定要登一次凤凰山,仿佛不踩踩那沾满晨露的石阶,不摸摸那系满红绸的相思树,这年就不算过完。

节前半个月,达州城就开始弥漫“元九”的气息。老街的馒头铺前早早排起长队,蒸笼里的“登高馍”冒着热气,馍上的花纹不是普通的福字,而是简化的“戛云亭”图案,或是“元九”两个小字。老板们凌晨三点就开工,面团要揉够百下,说是“揉得越久,福气越厚”。买馍的人多是街坊,见面就问:“初九登高,约不约?”孩子们则缠着大人要买“柏枝符”,小贩们把柏树枝修剪成小巧的束,系上红绳,再挂上迷你登高馍模型,三元一束,转眼就被抢空。

初九这天,天还没亮,凤凰山的山路就已被手电筒的光点亮。登山的队伍像一条长龙,从山脚的“元九登高起点”牌坊一直蜿蜒到山顶,人声、笑声、小贩的吆喝声在山谷里回荡,惊起成群的山雀。最前面的是“头登队”,由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组成,他们拄着雕花拐杖,拐杖头包着防滑胶,是子女特意准备的。78岁的陈大爷已连续登高60年,他说:“我爷爷的爷爷就告诉我,元九公离开那天,百姓们就是这样送他的,一步一回头,登上山顶时,他的船刚过州河湾。”老人们边走边聊,话题从元稹的诗到家里的琐事,偶尔停下来喘口气,用随身携带的水壶喝口热茶,柏枝符在晨风中轻轻晃动。

沿途的“民俗驿站”热闹得像集市。山腰的平台上,穿蓝布衫的民间艺人拉起二胡,唱着自编的《元九谣》:“正月九,登凤凰,柏枝插在衣襟上;元九公,诗儿响,州河水暖稻花香……”调子是老川东的民谣,词里却嵌着元稹的诗。捏面人的师傅面前摆着各种造型,有元稹的书生像,有戛云亭的微缩模型,最受欢迎的是“诗签面人”,面团里裹着写有诗句的小纸条,孩子们攥着舍不得吃。卖灯影牛肉的摊位前,老板挥着刀演示“薄如蝉翼”的切法,说这手艺是“元九公当年教的盐渍法改良的”——真假没人较真,买上一包,咸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成了登山途中的美味慰藉。

上午十点,山顶的元稹广场已是人山人海。人们先到铜像前鞠个躬,再把带来的柏枝插在广场的柏树上,寓意“扎根向上”。孩子们最热衷的是挂红绸带,栏杆上早已挂满五颜六色的绸带,风一吹,像一片流动的彩霞。绸带上写满了心愿:“愿爸妈身体健康”“今年考上理想大学”,有个小姑娘画了一家三口的简笔画,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像元九公一样,我们也不分开”。

最隆重的是“万人诵诗”环节。主持人举起手,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只听他领诵:“曾经沧海难为水——”数万人齐声接道:“除却巫山不是云!”声音像浪潮般涌向山谷,又从对面的翠屏山反弹回来,重重叠叠,震得人心里发烫。有在外工作的年轻人,特意请假回来登高,此刻举着手机录像,镜头里是攒动的人头和飘扬的红绸,画外音是自己哽咽的声音:“你看,这就是我们达州,这就是我们的元九公。”

午后下山时,人们的手里多了些“战利品”:山顶买的元稹诗集、路边摘的野菊花、孩子画的凤凰山素描。山脚下的餐馆里,“元九宴”早已备好,主菜是“州河全鱼”,据说元稹当年爱吃这口。鱼肉鲜嫩,汤汁里加了本地泡椒,辣得人冒汗,却直呼过瘾。老板端着酒杯穿梭在桌间,笑着说:“喝了这杯元九酒,全年顺顺溜溜!”

夕阳西下时,凤凰山渐渐安静下来,只留下满地的柏枝碎屑与红绸带的残片,像给山路铺了一层柔软的地毯。山风拂过元稹纪念馆的飞檐,铜铃轻响,仿佛在回应白日里的喧嚣。这场持续了千年的盛会,终将落下帷幕,但达州人与元稹的故事,却会像凤凰山的草木一样,在每一个春天重新生长——因为他们知道,有些思念从不是负担,而是让生活更有温度的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