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120章 巴国:在山河间书写千年壮歌

一剑绝尘 第120章 巴国:在山河间书写千年壮歌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开篇:历史深处的巴国

在咱们国家西南的巴蜀大地,有一段特别精彩的历史,主角是一个叫“巴国”的古老国度。它就像一部厚厚的、充满故事的大书,藏在岁月的角落,等着我们去翻开,去了解那些巴人先辈们的热血与奋斗。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巴国的世界,看看它是怎么在山河之间,书写出那曲荡气回肠的千年壮歌的。

溯源:巴人从哪来

要说巴国的故事,得先讲讲巴人的起源。在很久很久以前,传说中的五帝时代(那是比夏商周还早的远古时期),根据《山海经·海内经》里的记载,有这么一个说法:“西南有一个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开始有了巴人。”这啥意思呢?就是说巴人的老祖宗可以追溯到太昊,太昊可是咱们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之一呢。这就好像给巴人找到了一条“根”,说明他们打从诞生起,就和咱们整个华夏文明有着大家庭紧紧连在一起啦。

最开始的时候,巴人主要在汉水流域的中游活动。那时候,商朝人称他们为“西土之人”,而且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还提到了“巴方”,这就证明了巴人在商朝的时候,确实在商王朝的西边一带生活。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巴人,就像一群逐水而居的“候鸟”,沿着汉水,打猎、采集野果子,和野兽斗智斗勇,靠着大自然生存。后来呢,可能是因为打仗啦、资源不够啦这些原因,巴人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他们翻山越岭,一路往西,最后在四川东部的丘陵地区定居下来。

四川东部这地方,气候可舒服啦,土地也肥沃得很,就像一块大蛋糕。巴人到了这儿,就和当地的土着民族一起,拿着简单的工具,开垦土地、打猎捕鱼。男人们每天早早地就带着弓箭、网子,跑到山林里、河滩边,追野兽、捞鱼;女人们就在家里采野果子,用兽皮缝衣服。他们一边靠渔猎畜牧过日子,一边也试着种点简单的庄稼,就像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慢慢点亮了巴国未来的希望。这就为后来巴国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发展:巴国人的多元生活

(一)农业和渔猎

巴国人的生活,那可是丰富多彩,就像一幅大拼图,啥都有。他们特别会打猎射箭,这本事都融进骨子里啦。你想啊,在山林里,巴人的猎手就像灵活的豹子,追着猎物的脚印,“嗖”的一声,弓箭就射出去了,紧接着就是野兽的叫声,这一静一动,就像在演奏一首独特的“狩猎交响曲”。

到了春秋时期,受旁边古蜀国的影响,巴国人也开始重视种地,慢慢把农耕当成主要的生活方式。不过,他们的农业发展可不太一样。在沿着江河的平坝地区,水利条件好,巴国人就开垦水田,引水灌溉。春天的时候,田里的秧苗绿油油的,像给大地铺了绿毯子;秋天一到,金黄的稻穗把杆子都压弯了,到处都是丰收的热闹景象。但在那些丘陵山区,因为地形不好,还是只能用刀耕火种的老办法。巴国人先放火把林子烧了,等灰烬把土地变得肥沃了,再撒上黍、稷这些种子。你说这种地多不容易呀,可巴国人就是在这样不同的环境里,想出办法生存,这就是他们的智慧!

(二)酿酒和手工业

粮食多了,巴国人又开始琢磨酿酒。他们选最好的谷物,经过浸泡、蒸煮、发酵、蒸馏这些步骤,做出了“巴乡清酒”。这酒颜色清亮,喝起来味道醇厚,还成了给周王朝的贡品呢。想想看,那时候周王朝的宫殿里,飘着巴乡清酒的香气,这酒就像一条纽带,把巴国和周王朝连得更近了,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巴国人丰收的喜悦,还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用酒来敬天地、庆丰收,这酒文化就这么融进了巴国人的日常,成了他们文明的一部分。

除了酿酒,巴国人的冶矿业和手工业也很厉害。他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像巫溪的丹砂矿、涪陵的铜矿,开采丹砂、炼铜。你看那丹砂开采的地方,巴国人腰上系着绳子,下到深深的矿洞里,用简单的工具凿出红红的丹砂。这丹砂不光能当染料、药材,在祭祀的时候也特别重要。还有炼铜的作坊,炉火熊熊,工匠们把铜矿石炼成铜,再做成青铜兵器和礼器。兵器用来打仗、打猎,礼器在祭祀、庆典的时候用,这些产业就像巴国文明的“筋骨”,支撑着国家发展,也能看出巴国人改造自然、努力进步的决心。

周时封邦:巴国的“名分”与周边恩怨

(一)得到册封,融入中原

周王朝建立后,巴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大家都叫巴国国君“巴子”。这一下,巴国在华夏诸侯里就有了正式的“名分”,就像一个人有了正式的身份牌,这可是巴国融入中原政治体系的开始。从这以后,巴国和西周王室关系可好了,经常互相往来。巴国人带着巴乡清酒去镐京(周王朝的都城)参加祭祀、朝贡,那酒的香气飘在宫殿里,成了巴国和周王室感情的“调味剂”。

(二)复杂的周边关系

但巴国周围的邻居,可不都这么友好。到了春秋时代,巴国旁边有秦、楚、邓、庸这些国家,这地缘政治就像一盘复杂的棋局,麻烦事儿开始啦。楚国在南方越来越厉害,像一头醒着的狮子,巴国没办法,只能暂时和楚国结盟,可巴国人骨子里的倔强和独立,怎么愿意一直被楚国管着呢?表面上承认楚国是“老大”,暗地里却找机会反抗,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老鹰,总想着飞到天上去。这巴楚之间的恩怨,就这么缠缠绕绕,成了巴国历史里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

不光和楚国,巴国和鄾、邓、申、庸这些国家也老打仗。和鄾国打仗,可能就是为了抢一块肥沃的牧场;和邓国在城下对峙,就是因为想控制贸易的通道;和申国冲突,是为了争夺水源;和庸国在山地里打仗,就是为了抢战略要地。这些战争,不管是大是小,是赢是输,就像巴国在春秋乱世的浪潮里,为了活下去、为了尊严,使劲划动的船桨,每一下都在山河里留下了巴人抗争的痕迹。

族群融合:巴国里的“多元大家庭”

巴国的土地上,可不只有巴人。好多不同族属的氏族、部族,像星星一样散落在这儿。有濮族、宗族、苴族、共族、奴族、儴族、夷族、蜒族,还有充、鱼、夔、彭、巫这些部族。有的部族一直住在这儿,是土地的“原住民”;有的是因为打仗、搬家,才来到巴国这片地方。

濮族和宗族在商周之前就扎根在川东了,他们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把对土地的感情,都唱进了代代相传的歌谣里。苴族在葭萌(现在的广元一带)活动,和巴国关系有点微妙,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共族是庸国人的后代,带着庸国的老习俗,在川鄂交界的地方继续生活;奴族是被楚国灭掉的卢人的后代,汉水中游西岸的往事,成了他们血脉里的记忆;儴族住在溪谷里,和溪流一起生活;夷族特别会射箭,弓箭就是他们的标志;蜒族从南方的“蛮地”来,靠水住,天天打鱼打猎……

这里面,廪君蛮的影响特别大。他们原来住在武落钟离山(现在湖北恩施和长阳之间),是夷水流域最大的部落。他们靠水住,打猎为生,坐的是用土做的船,用陶器装东西,还特别崇拜白虎,那时候他们的社会就像“家长奴隶制”阶段(就是一个家族里,家长有很大权力,还有奴隶)。后来巴人进入夷水流域,和廪君蛮结盟,一起进入四川。这就像两条小河汇到一起,变成了一条大河。廪君蛮崇拜白虎的习俗,后来也融进了巴人的信仰里,成了巴国文化的独特标志。这种族群融合,让巴国的文明就像万花筒一样,能折射出好多颜色,每一种颜色都藏着不同部族的故事,最后一起汇成了巴国文明的“彩色光谱”。

军事政治:巴国的“王权”与“军队”

(一)政治机构:神秘的“卿”和“大夫”

巴国的政治机构,史书里写得不太详细,但我们也能猜出个大概。在巴国的官职里,“卿”特别重要,尤其是“上卿”,就像国家的“超级智库”,国家大事都得听他们的意见;“卿大夫”也是很厉害的大臣,帮着巴王管理国家,他们一会儿在巴国的王宫,一会儿又到地方去,就像巴王的“手和脚”,把巴王的权力延伸到全国各地。

(二)军事力量:巴王是“老大”

在军事上,巴王绝对是“老大”。西周和春秋的时候,只要对外打仗,都是巴王亲自带着军队。你可以想象一下,巴王穿着绣着兽纹的战甲,站在战车上,战旗“呼呼”地飘,他一声令下,各级领主的军队就像他的胳膊手指一样,跟着冲锋。到了战国时代,巴国开始有“将军”了,军事和行政分开,制度越来越完善。将军都是从实战里选出来的,他们训练士兵、琢磨战略,让巴国的军队越来越像“专业团队”。巴王还把自己的亲戚派到边境重要的地方,派重兵防守。那些边境的城邑,城墙又高又厚,士兵们日夜盯着,就像巴国伸出去的“边防手臂”,守护着自己的家。

战国风云:巴国的悲壮落幕

(一)楚国压迫,巴国败退

到了战国中叶,楚国想要经营西南地区,巴国就成了第一个被针对的。楚军像汹涌的潮水一样往西打,巴国根本挡不住,只能一步步后退。陕南、湘西、川东、黔北这些大片的土地,慢慢都被楚国占了,连长江的防线也只能收缩到鱼复(现在的重庆奉节)。这时候的巴国,就像被大风吹的蜡烛,快要灭了。

(二)内乱与蔓子的悲壮

屋漏偏逢连夜雨,巴国内部又发生了内乱。将军蔓子为了平定内乱,就说给楚国五座城,借楚国的兵。内乱平定后,楚王派人来要城。蔓子特别有骨气,说:“楚国帮了咱们,恩情大得很,按说该用城报答,可国土怎么能随便割让呢?你把我的头拿去献给楚王吧,城,一座也不给!”说完,就拔剑自杀了,用自己的头来守着对国家的忠诚。楚王被他的忠义感动,好好安葬了他的头;巴国人也特别伤心,隆重地安葬了他的身子。蔓子的血,把巴国的黄昏都染红了,他成了巴人爱国精神的象征,也让巴楚之间的恩怨,多了几分悲壮的色彩。

(三)楚国再攻,巴国迁都

楚国的将军庄蹻接着顺着长江往上打,把巴国的军政中心枳和江州都打下来了。巴国又内乱又被外敌打,没办法,国都只能不断搬家,涪陵、丰都、重庆、合川……最后搬到了阆中附近,这时候巴国就只剩下川东北一小片地方了,就像一片被秋风吹落的叶子,在历史的寒风里发抖。

(四)秦灭巴国,终结历史

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闹矛盾,巴国就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派张仪、司马错这些人带着大军南下,先把蜀国灭了,然后顺手把巴国也灭了。秦军的马蹄把巴国的王宫踏得稀碎,巴王也被俘虏了。就这样,在巴蜀大地存在了千年的巴国,悲壮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传说流芳:巴国精神的传承

巴国虽然没了,但它的传说还在巴蜀大地上流传。这些传说里,有廪君蛮对白虎的崇拜,有巴人面对强敌时的勇敢,它们就像巴人的“精神密码”,一代代传下来。后来的巴人遇到困难,就会想起先辈们抗争的样子;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像巴人一样,守着家国,守着尊严。这些传说就像小雨,慢慢滋润着巴地的文化土壤,让巴国的精神一直活着,成了巴蜀文化里坚韧、正义、奉献的底色。

结尾:巴国历史的意义

巴国的历史,是一部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融合的历史、抗争的历史。从最开始艰难地开荒,到后来多元的生活;从周时得到册封、和周边国家的恩怨,到战国时悲壮地灭亡;从族群融合的文化交流,到军事政治的制度探索,再到传说里精神的传承,巴国就像一颗划过历史夜空的流星,虽然消失了,但留下的光芒特别耀眼。

当我们去了解巴国的历史,会被巴人的坚韧和豪迈感动,也会明白不同文明融合、精神传承的重要性。它是巴蜀大地历史拼图里重要的一块,也是咱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子。它提醒我们,不管过了多久,那些古老国度的故事都值得被记住,因为它们是咱们民族精神的“根”,给我们力量,让我们知道,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要像巴人一样,勇敢、坚定地走下去。

所以呀,朋友们,历史不是枯燥的,它就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藏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力量。巴国的故事,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小浪花,但它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的精彩,也能照亮我们未来的路。让我们一起,继续去发现更多历史的美好,把这些珍贵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