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118章 攀枝花:从渡口到钢城的传奇蜕变

一剑绝尘 第118章 攀枝花:从渡口到钢城的传奇蜕变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在祖国西南的川滇交界处,金沙江奔腾而过,滋养出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攀枝花。这座城市的故事,是一部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瞩目的奋斗史诗,也是一段前世与今生交织的华丽乐章。从隐匿于岁月长河的宁静渡口,到三线建设中崛起的钢铁之城,再到如今多元发展的现代化都市,攀枝花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它承载着国家战略的重任,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在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前世:隐匿于岁月长河的渡口

攀枝花的前世,是隐匿在崇山峻岭间的宁静渡口。它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坝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那时,这里只有七户人家,村口那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如同忠诚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赋予了这个小村落独特的名字——攀枝花村。

在漫长的岁月里,攀枝花村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人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金沙江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早起的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江水染成金黄,劳作归来的人们在袅袅炊烟中享受着片刻的安宁。渡口边,偶尔有几艘小船停靠,载着过往的行人和少量的货物,缓慢地穿梭在江面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那是属于这个渡口最原始的声音。

1940年,“攀枝花”村名最早见于地图,出版的《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资料辑要》让这个小村庄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同年6月,地质学家汤克成来到攀枝花村调查,1942年提交《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地质报告》,这是官方第一次获得发现攀枝花铁矿的信息。从此,这座沉睡在大山深处的小城,即将被命运的洪流唤醒,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现:工业巨擘崛起的前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对资源的勘探和工业的发展极为重视。1953年的第一次地质普查确认,攀枝花及其周围地区蕴藏着大型铁矿。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56年2月27日,地质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何长工向**汇报地质普查情况时,提到了“攀枝花式铁矿(含钛钒磁铁矿)”。同年3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向**汇报工作时再次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铁矿。

1958年3月21日,**在成都会议上签发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关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批准了开发攀枝花的设想。这一历史性的决策,如同在攀枝花的土地上点燃了一把希望之火,为这座城市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此时的攀枝花,虽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渡口,但它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成为了未来工业发展的一颗闪耀新星。

1964年,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严峻,我国面临着外部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为了加强国防安全,调整工业布局,三线建设正式实施,拉开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序幕。冶金工业部成立攀枝花铁矿冶炼试验组,开展了我国冶金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大会战。为了确定最佳厂址,众多专家和建设者们翻山越岭,在金沙江畔的荒山中实地勘察。他们风餐露宿,不畏艰难,每一处山谷、每一片河滩,都留下了他们坚定的足迹。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他们毫不退缩,一心只为找到最适合建设钢铁基地的地方,为国家的战略安全贡献力量。

建设:钢铁雄心铸就的奇迹

1965年,是攀枝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月5日,**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3月4日,**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

为了便于保密,1965年4月2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从此,这座城市踏上了艰苦卓绝的建设之路。

数万建设者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他们告别了家乡的亲人,告别了熟悉的城市,来到这片荒芜的土地,怀揣着“为祖国献青春”的热血与激情,投身到攀枝花的建设中。初到这里,他们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住房,他们就住草棚、睡石板;没有道路,他们就用双手开山辟路;没有工具,他们就肩挑背扛,搬运物资。“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这句自嘲的话语,生动地描绘出他们的艰苦生活,但他们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自然挑战。攀枝花的地质条件复杂,为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冶炼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传统的冶炼方法根本行不通。然而,建设者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组建了科研团队,日夜攻关。他们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无数次实验,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成功实现了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这在世界冶金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象牙微雕钢城”的建设中,建设者们精心规划,巧妙布局。由于攀枝花地形狭窄,可供建设的平地极少,建设者们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采用台阶式布局,将钢铁厂的各个生产环节合理安排在2.5平方公里的坡地上,打造出了一座紧凑而高效的现代化钢铁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争分夺秒,日夜奋战。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最艰苦的时候,他们甚至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只为了早日完成建设任务,让攀枝花的钢铁早日流淌出来。

1970年7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滚滚铁水由一号高炉奔涌而出,标志着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那一刻,整个攀枝花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建设者们欢呼雀跃,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1971年10月1日,中国最大的、120吨级转炉建成并顺利投产,炼出第一炉钢。攀枝花钢铁厂的建成,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重工业的空白,更成为三线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钢铁资源,满足了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工业等领域的需求,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为攀枝花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当时中央高层对攀枝花的定位和重视程度看,**对攀枝花开发建设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和支持。从“攀枝花”地名确定,攀钢厂址选定、攀枝花特区领导管理体制的确定等涉及攀枝花建设的重大问题,无一不是由**亲自拍板决定。在攀枝花项目建设方面,周总理亲自安排部署,**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赴攀枝花指挥,国务院两位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具体执行,中央13个部委集中会战攀枝花,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何一个工业建设项目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从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看,攀枝花是三线建设中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在资金配置上,国家在攀钢一期和成昆铁路建设中一共投入近百亿元,约占三线建设总投资的二十分之一;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投入约50万人(不含大量无正式编制民工),约占三线建设人力投入人力总量的十分之一。如1965年初,国务院十个部委的5万多职工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攀枝花;中央军委调遣铁道兵5个师、扩编到18万人,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仅197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集中分配及相继调到攀枝花市的就有56人。仅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设计,就组织了来自全国100多个科研、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单位及其他有关行业的1300人的设计大军,进行了一场在世界工业史上罕见的弄弄坪“设计大会战”。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为解决铁路交通的运输问题,1965年7月,国家建委和交通部从北京、辽宁、山东、河南、安徽5省市抽调精干职工4650人、汽车1500辆,组成交通部直属第一汽车运输公司,担负从成都、昆明即从南北两线运送生产、生活物资到攀枝花的任务。1969年7月,汽车运输总公司又成立“大型汽车运输车队”,配备各类大型牵引车58台,大型拖车39台,20吨以上载重汽车40台,负责南线昆明到攀枝花重、高、大、长件运输,解决了铁路交通、特大型机械、设备的运输难题。从1965年深秋开始,着名的“五大车队”1500辆汽车悬挂着“坚决把物质送到**最关心的地方去”的大幅标语,昼夜兼程,奔驰在1300多公里的川滇西线公路上,不到3个月,就使攀枝花的物资运输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从建设规模和产业地位看,攀枝花是三线建设的战略中心。三线建设的重点就是“两基一线”:“两基”指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和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一线”指成昆线。1965年11月底,邓小平视察西南三线建设地区,拍板确定了“两点一线”的西南三线建设格局,即以攀枝花为中心,通过成昆铁路,向重庆和六盘水两点做“钟摆式辐射”。其基本设计是六盘水工业基地的煤炭运到攀枝花,攀枝花的钢铁运到重庆,重庆的机器运到攀枝花和六盘水工业基地。这其中攀枝花是一个中心和枢纽环节,它连接了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产业体系,对推动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辐射能力看,攀枝花是三线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攀枝花钢铁基地和城市的兴起,带动了攀枝花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相关支柱产业的形成。大量的人口涌入,促进了当地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我国主流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攀枝花和成昆铁路的开发建设,至少改变了3000万人口的命运,缩短了金沙江流域与内地50年的差距。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提升了整个地区的发展水平。

新生:城市发展的华丽转身

随着时代的发展,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这座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后,攀枝花在保持钢铁产业优势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努力实现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城市的转变。

在城市建设方面,攀枝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荒山野岭,如今已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平坦。现代化的建筑与葱郁的绿植相映成趣,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新建的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攀枝花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这里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是热带水果和高原蔬菜的生长天堂。芒果、枇杷、石榴等水果香甜多汁,畅销全国。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攀枝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雄伟壮观的二滩水电站、神奇秀丽的颛顼龙洞、云蒸霞蔚的新山梯田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攀枝花还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钒钛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着成就。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76种,钛、钒资源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被全域纳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形成了从钛矿到钛材的钛金属全产业链和全系列冶金用钒制品产业链,是世界第一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拥有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国省级创新平台40余个,钒、钛资源利用率分别从2019年的44%、29%提升到50%、35%,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前列。2023年,钒钛产业产值首次超过钢铁产业产值。当前,正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做强钢铁钒钛产业生态圈、培育机械制造产业生态圈,加快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家钒钛战略材料基地和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

2023年,国家正式选定102个城市作为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攀枝花榜上有名。2月27日,由攀枝花市牵头,涵盖6省(市、自治区)、11个城市参与的西部矿产品骨干流通走廊正式启动建设,将发挥保障国家战略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202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西部矿产品骨干流通走廊建设有关工作的复函》,明确由攀枝花牵头,会同重庆、宝鸡、昆明、成都、乐山、内江、达州、嘉峪关、哈密、喀什10个城市,共同建设西部矿产品骨干流通走廊,促进钒钛钢铁等重要初级产品高效流通、安全供应。在地理位置上,攀枝花地处我国西南川滇交界腹地,区位优势突出:向北可串联成都、重庆、宝鸡等城市,依托大陆桥走廊向西串联哈密,联通西北辐射中亚、欧洲、俄罗斯等;向南可串联昆明,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等,是西部地区连接南亚、东南亚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战略通道,也是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枢纽。在交通建设上,目前,攀枝花与周边地区的进出口通道达到14个,拥有铁路专用线28条、铁路货场13个,依托逐步完善的“十字型”铁路网络、“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和攀枝花机场,已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民航为主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且水运发展潜力巨大。在经济版图中,攀枝花钒钛钢铁处于主导地位:钒、钛资源储量均居全国第一,生产供应了全国80%以上钛精矿、40%以上含钒钢轨、30%以上钒制品,是名副其实的钒钛钢铁原材料保障供应基地。

“西部矿产品走廊以维护国家战略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出发点,优化主要商品流通环境,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矿产品产供销储运一体化,打造设施高效联通、产销深度衔接、分工密切协作的骨干流通走廊。”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与其他10个城市携手,全力把该走廊建成保障国家战略资源的安全走廊、西部钒钛钢铁产品的流通走廊、西部地区面向国际的开放走廊。攀枝花从六个方面着手,与各城市携手共绘美好新画卷:共建钒钛钢铁一体化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打造全国钢铁钒钛产品交易中心,探索建立钒钛产品期货交易机制,依托成都、昆明、重庆等城市交通物流枢纽功能,推动走廊城市内外贸一体化协调发展;依托成都、攀枝花、重庆、昆明—磨憨、宝鸡、喀什、哈密等地的国家物流枢纽,完善走廊矿产品物流体系,搭建走廊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服务平台,整合公路、铁路、运输需求以及钒钛钢铁和钒钛化工生产加工、在线交易、供应链业务等信息资源,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平台之间可靠、安全、高效、顺畅的贸易物流信息互换共享和数据对接;提升走廊交通运输能力,加强各城市之间交通合作,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设施高效联通,提升走廊承载能力,结合走廊大宗产品运输需求与国家重点矿区开发计划,推进重要货运场站、铁路货站、水运港口等交通枢纽提能升级、联动发展;打造西部矿产品钒钛钢铁产业联盟,从走廊建设、商贸物流、营商环境打造、钒钛钢铁产业协同等不同领域,共建钒钛钢铁产业生态圈,畅通行业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形成走廊规模优势。

如今的攀枝花,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它既有大河矿山的硬核刚猛,又有阳光果园的温柔甜蜜;既有工业城市的雄厚底蕴,又有旅游城市的清新气息。攀枝花的人民,传承着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辉煌篇章。

从古老的渡口到现代化的钢城,攀枝花的前世今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是中国工业发展和城市变迁的生动缩影。它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与热血,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在未来的日子里,攀枝花将继续砥砺前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