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86章 巴国:在岁月长河中打捞巴地巴人旧影

一剑绝尘 第86章 巴国:在岁月长河中打捞巴地巴人旧影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巴国、巴地、巴人,宛如一串神秘的符号,在华夏文明的版图上闪烁着独特光芒。它们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从古老传说里走来,带着巴渝山水的灵秀与坚韧,在时光深处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一、巴国溯源:从传说走向历史

《山海经·海内经》为巴国的起源蒙上一层神秘薄纱:“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般充满奇幻色彩的记载,将巴人的源头追溯到传说中的“大皞”,后照成为巴人部族的关键原点。大皞,即伏羲氏,作为华夏文明人文始祖之一,其与巴人的传说关联,暗示着巴文化与华夏主流文化最初的血脉牵连。在远古部族迁徙与融合的大背景下,巴部落从华夏文明的摇篮地带,逐步向西南拓展,后照时期巴部落初现雏形,不过彼时力量尚弱,未足以立国。直至其后代务相,与樊氏、晖氏、相氏、郑氏四部结盟,巴部落联盟势力渐起,一路向西南迁徙扩张,征服盐水女神部落等,最终在夷城(有说法认为在今湖北恩施一带 )定居,于公元前1976年左右建立巴国,这是巴国在传说与史料交织中的初创印记 。

而殷墟考古的发现,为巴国历史添上实证一笔。商代中后期武丁统治时,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征伐并臣服“巴方”的记载,说明彼时巴方已迁至今山西南部活动,虽军事力量不弱,却难逃被商军击败的命运。此后巴人不断西迁南移,辗转于汉水、渠江、嘉陵江、长江流域及鄂西地区,商朝晚期的巴方,大致在汉水上游一带,涵盖今陕西安康东部、湖北郧阳西北、四川达州及重庆城口北部汉水两岸、大巴山区,成为战国初期乃至更晚的巴国领土雏形 。这一路迁徙,巴人跨越山川险阻,在新的土地上披荆斩棘,他们与当地土着交流、融合,将巴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巴渝大地,也吸纳着其他文化的养分,为巴国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周武王伐纣,成为巴国历史重要节点。巴**队助力武王,《华阳国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巴人以独特“歌舞”战术,于牧野之战中展现出强大威慑力。这种歌舞,并非简单的娱乐表演,而是融合了巴人尚武精神与祭祀仪式的战舞,舞者持兵器、踏节拍,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和激昂的呐喊,扰乱殷军阵脚。战后,武王大封诸侯,“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不过巴国实权仍由巴人掌握,周王室分封的宗姬仅起监国作用。从《左传·昭公九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的排序,能窥见春秋时期巴国的强盛,其疆域“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 ),西至僰道(今四川宜宾 ),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今重庆黔江、贵州涪陵一带 )”,成为周王朝南方第一大国,在政治、军事、文化交流中,与周边列国碰撞出火花,彰显其鼎盛时的气势 。

二、巴国兴衰:在列国纷争中跌宕

进入东周,周王室式微,春秋战国的纷争浪潮席卷而来,巴国的命运也随之起伏。西周时期,巴国凭借与周王室的关联,以及自身在西南地区的军事优势,发展相对平稳,致力于整合内部部落,巩固统治秩序,拓展农业、手工业生产,为国家积累实力。东周后,礼崩乐坏,列国兼并战争频发,巴国先与楚国结盟,合力灭周边小国,扩大势力范围。然而,利益纷争让巴楚反目,巴楚战争拉开帷幕。前期巴楚战争,巴国凭借勇猛的军队和对本地地形的熟悉,胜多败少,曾一度占据楚国部分领土。但巴国内乱的爆发,宛如一记重锤,打破了军事平衡——蔓子将军为平息内乱,向楚国借兵,承诺以三座城池为酬谢,事后却因不愿割地背信,自刎以谢楚君,蔓子将军之死,让巴军士气大受打击,战力大减。在楚军持续进攻下,巴国节节败退,领土不断缩小,失去了对东部、南部一些战略要地的控制 。

战国时期,巴国面临的局势愈发严峻。秦惠文王时,巴国在秦、楚、蜀夹缝中艰难求存,为抗楚蜀,采取连横之策,试图借助秦国力量制衡对手,却未能阻挡命运的车轮。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将司马错、张仪率大军灭蜀后,顺势将兵锋指向巴国。巴王虽奋力抵抗,无奈实力悬殊,最终被俘,巴国覆灭。秦国在巴国故地江州(今重庆渝中区 )设巴郡,下辖江州、垫江(今重庆合川 )、阆中、江阳(今四川泸州 )、宕渠(今四川渠县 )、符县(今四川合江 )等六县,巴郡成为秦国三十六郡之一,巴国的历史舞台暂告一段落 。

但巴国的文化与血脉,并未因国家覆灭而断绝。秦灭巴后,出于稳固统治、利用巴人力量开发西南的考虑,未对巴人赶尽杀绝,采取“羁縻政策”,让巴氏部族首领继续管理巴人,维持原有社会等级秩序,保留巴人传统的部落组织形式。同时,秦国通过通婚等方式,强化与巴氏及巴人上层的联系,促进民族融合。不过,随着历史推进,郡县制不断成熟,巴国领土被拆分得愈发细碎,巴国民众因战乱、政策迁移等,大量迁徙至中原、楚地等地,秦、楚及中原移民也持续涌入巴地。留居巴地的巴人,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逐步融入华夏民族,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等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相互交融,巴国的影子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却又在某些文化习俗、民族记忆里,以隐性的方式悄然留存 。比如巴人传统的渔猎、航运技能,融入到巴渝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巴人的尚武精神,在后世重庆等地的码头文化、民间习武风气里,仍能找到些许痕迹。

三、巴地:地理与文化的独特坐标

巴地,作为巴国故地,有着独特的地理与文化标识。其范围大致涵盖今重庆、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等地,巴山蜀水的滋养,造就了这里独特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气质。

从地理上看,巴地多山地、河流,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江穿流而过,切割出深邃峡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等山脉横亘其间,形成复杂地形。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巴地独特的交通与经济形态——早期巴人依水而居,渔猎是重要生存方式,他们擅长造船、驾船,在江河间穿梭,捕捞鱼虾、运输物资。巴地的盐资源,更是成为古代重要经济命脉,巫溪宁厂古镇的盐泉,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巴人发现利用,盐水女神部落的传说,也侧面印证盐在巴地历史中的重要性。巴人通过盐的生产与贸易,与周边部族交换粮食、工具、牲畜等,促进了巴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盐道也成为巴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

文化层面,巴地是巴人文化的根基。巴人在此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形态,他们的歌舞、图腾、习俗,都带着巴地山水的烙印。巴人善战,“巴师勇锐”闻名天下,战争之余,他们也热爱歌舞,武王伐纣时的“歌舞以凌殷人”,便是巴人独特战舞——巴渝舞的雏形。这种歌舞,节奏强烈、动作刚劲,既用于祭祀祖先、祈求胜利,也在战场上威慑敌人。后世,巴渝舞不断演变,融入巴地民俗,成为巴渝地区春节、庙会等场合的特色表演,舞者身着传统服饰,击鼓而舞,传承着巴人的尚武精神与艺术基因 。

巴地的图腾崇拜文化也独具特色。巴人以白虎为图腾,认为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后汉书》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这种图腾崇拜,体现了巴人对力量、勇气的崇尚,也反映出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始信仰。在巴地考古发掘中,常能见到带有白虎纹饰的青铜器、玉器,这些文物,是巴人图腾崇拜的实物见证。即便巴国消逝,巴地的文化传承未曾中断。一些自然环境封闭、条件恶劣的原巴地,因中原汉人迁入少,中央王朝长期实行羁縻政策,保留了较多巴文化特质。如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中确认的土家族地区,土家族作为巴人后裔分支,较好保留了巴人文化特征,像源于巴人的白虎崇拜,土家族“坐堂白虎”习俗,便是巴人图腾崇拜的传承,在岁月中延续着巴地文化的火种 。土家族的摆手舞,模仿巴渝舞的动作神韵,融入农耕、狩猎场景,成为巴地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体现。

四、巴人:血性与智慧的文化传承者

巴人,是巴国、巴地历史的主体,他们用血性与智慧,书写着独特的民族篇章。

巴人尚武,从武王伐纣的“巴师勇锐”,到后世巴渝地区的尚武传统,血性与勇气刻入民族基因。战国时期,巴人虽在列国纷争中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着坚韧的抗争精神。巴**队在与楚、秦等国的战斗中,即便装备简陋、兵力悬殊,也敢拼敢战,以死相搏。哪怕国家覆灭,巴人的尚武之风,也在巴地民间以习武、赛龙舟(巴人竞渡祭祀传统演变 )等形式延续。重庆等地的码头,自古就有“码头哥”习武强身、护佑一方的传统,他们演练的拳术,融合了巴人战舞的动作特点,刚猛有力,成为巴人文化的鲜明符号 。

同时,巴人也有智慧的一面。他们适应巴地山水环境,发展出独特的渔猎、农耕与手工业。巴地多山,耕地稀缺且分散,巴人便在山坡开辟梯田,种植粟、黍、水稻等作物,利用江河之水灌溉,形成了与中原不同的山地农耕模式。手工业方面,巴人的青铜器、陶器制作,有着独特风格。考古发现的巴式青铜器,如虎纹铜戈、手心纹铜矛等,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虎纹戈上的白虎图案,栩栩如生,体现巴人工艺水平与图腾信仰;陶器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型有罐、釜、豆等,适应巴人生活需求。巴人还善于利用地理优势发展航运,巴地的码头文化、商业传统,早早埋下根基。重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港口,战国时期就因巴人航运而逐渐兴起,商船往来如梭,巴人用船运送盐、粮食、手工艺品等,与外界交换物资,为后世巴渝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

在文化传承上,巴人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除了尚武善舞,巴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也在口耳相传中,融入巴地文化血脉,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廪君的传说,讲述了巴人首领廪君带领部族迁徙、征服盐水女神、建立巴国的历程,蕴含着巴人开拓进取、勇敢无畏的精神;巴人祭祖的仪式、歌谣,传递着对祖先的尊崇与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文化元素,经过千年传承,演变成巴地的民俗活动、民间艺术,如重庆的秀山花灯,融入巴人传说与歌舞元素,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舞台上继续讲述巴人的故事 。

五、巴国巴地巴人:在历史交融中延续文脉

巴国的兴衰,巴地的坚守,巴人的传承,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文化长卷。从传说起源到国家覆灭,从巴地山水到民族融合,巴国、巴地、巴人虽历经沧桑,却始终以文化传承的方式,在华夏文明中占据独特位置。

在当代,巴国故地的重庆、四川等地,巴文化的影子随处可见。巴渝舞的演变形式,融入民俗表演,在重庆的一些古镇,每逢传统节日,仍能看到舞者身着古装,击鼓而舞,重现巴渝舞的风采;巴人图腾、纹饰,成为文创设计灵感,重庆的文创产品中,白虎图案、巴式青铜器纹饰频繁出现,让古老文化焕发时尚活力;土家族的摆手舞、白虎崇拜,延续着巴人文化血脉,在土家族聚居地,摆手舞的旋律响起,人们载歌载舞,传承着巴人的记忆 。考古发掘不断为巴国历史添砖加瓦,重庆涪陵小田溪巴王墓群、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等的发现,出土了大量巴式青铜器、玉器、陶器,这些文物上的铭文、纹饰,为研究巴国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让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愈发清晰 。

巴国、巴地、巴人,是历史馈赠的文化宝藏。它们让我们看到,一个古老部族如何在山水间崛起、抗争、融合,如何将血性与智慧、传统与创新,融入民族文化基因,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独特魅力,成为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打捞巴国、巴地、巴人的历史旧影,是在触摸民族文化的根系,感受那些穿越千年的坚韧与灵动,让古老的巴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讲述属于巴渝大地的永恒故事 。我们应保护好巴文化遗址,传承好巴文化习俗,让巴国、巴地、巴人的精神,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激励我们奋进、创新的文化源泉,让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永远闪耀在华夏文明的星空 。

六、巴文化的现代回响与新篇

巴文化不仅在历史的尘埃中熠熠生辉,更在现代社会奏响了新的旋律,持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学术研究领域,巴国、巴地、巴人的历史成为众多学者深耕的沃土。考古学家们不断穿梭于巴地的山山水水,从重庆到四川,从古老的遗址到新发现的墓葬,每一次发掘都像是与历史对话。他们通过分析巴式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铭文含义,探究巴国的政治结构与对外交流;借助对巴人墓葬中陪葬品的研究,解读巴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学家则从浩瀚的史料中梳理巴国的兴衰脉络,考证巴人与周边民族的融合过程,试图还原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巴国历史图景。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巴文化的认知,也为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

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巴文化焕发生机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将目光投向巴文化,从巴人传说、巴式纹饰中汲取灵感。动画作品里,廪君的故事被重新演绎,以生动的画面和新颖的叙事,让巴人祖先的勇敢与智慧走进孩子们的视野;游戏设计中,巴国的山水、巴人的图腾成为虚拟世界的独特场景与符号,吸引玩家在娱乐中感受巴文化的魅力;时尚领域,巴渝舞的动作线条、巴式青铜器的纹理,被巧妙转化为服装、饰品的设计元素,让古老的巴文化走上t台,展现出时尚与传统融合的独特美感 。

教育领域,巴文化也逐渐成为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重庆、四川等地的中小学,将巴国历史、巴人故事纳入校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地参观考古遗址、开展巴文化主题社团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根源。学生们在触摸巴式青铜器仿制品、聆听巴人传说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巴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

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巴地的自然风光与巴文化资源深度结合,打造出一批特色文旅项目。重庆的巴国城,以巴文化为主题,复原巴国建筑风格,城内的巴文化博物馆、巴渝民俗街,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巴人的生活场景;四川阆中,作为巴郡古老城池,依托巴国历史底蕴,打造巴文化主题游线,游客可以沿着古街探寻巴人遗迹,品尝巴地传统美食,感受巴文化的烟火气息。这些文旅项目,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解巴文化,让巴国、巴地、巴人的历史记忆,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延续、传播 。

巴国的历史虽已远去,但巴文化的活力从未消逝。从学术研究的深入探索,到文化创意的创新表达,从教育传承的薪火相传,到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巴文化在现代社会不断绽放新的光彩。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从历史的源头流淌而来,裹挟着巴人血性与智慧的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地上,浇灌出绚丽的文化之花,让我们有机会领略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守护、传承、创新,让巴国、巴地、巴人的故事,永远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