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71章 朱熹的巴蜀情缘与理学长歌

一剑绝尘 第71章 朱熹的巴蜀情缘与理学长歌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暮色中的剑门关被细雨浸染成黛青色,石阶上青苔斑驳,仿佛藏着八百多年前的履痕。南宋淳熙年间,年逾五旬的朱熹负手而立,望着层峦叠嶂间蜿蜒的金牛道,山风掀起他宽大的衣袂,恍惚间,这位理学大儒的身影与巴山蜀水的苍茫融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谁能想到,这位生长于闽北的鸿儒,会与千里之外的巴蜀大地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让理学的星火在这片云雾缭绕的土地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一、渊源初起:学术交游牵情丝

朱熹与巴蜀的缘分,早在其学术成长历程中便已悄然埋下伏笔。他的易学既重义理,又吸收象数,这与长寿学者谯定的学风相近。据《宋史·谯定传》载,朱熹曾受业于刘子翚、胡宪、刘勉之、李侗等名师,而胡宪、刘勉之又曾拜师于程颐弟子谯定,按此传承,朱熹应为谯定的再传弟子。谯定擅长易学,曾协助程颐完成《周易程氏传》,这份学术脉络的牵连,让朱熹的思想与巴蜀学术土壤有了天然的契合点。

四川绵竹人张栻,更是对朱熹理学思想的最终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张栻字敬夫,号南轩,身为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朱熹共有三次相见,乾道三年(1167年)的“潭州嘉会”尤为着名,二人相与讨论中和、太极、仁等问题,思想碰撞间,为理学发展注入新活力。朱熹后来多次提及此次会面,赞张栻“超诣卓然,非所可及” ,且二人书信往来不绝,张栻写给朱熹的信有72封之多,朱熹回书也有52封,字里行间满是对学术的热忱与对彼此的惺惺相惜。

此外,朱熹对四川学者李舜臣赞赏有加。李舜臣为隆州井研(今四川乐山市井研县)人,学《易》于冯时行,亦是谯定的再传弟子,着有《易本传》三十三篇 。《宋史·李舜臣传》载“朱熹晚岁,每为学者称之”,足见其学识受朱熹认可,这些川籍学者如繁星,点缀朱熹学术天空,也让巴蜀与朱熹的联结愈发紧密。

二、入蜀:云雾深处觅真知

孝宗淳熙三年的春天,一场绵绵春雨笼罩着整个临安城。时年五十一岁的朱熹,收到了好友、时任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来信。信中,范成大以他一贯的豪迈笔触,描绘着蜀地的山川壮丽、人文荟萃,盛情邀请朱熹入川讲学。彼时的朱熹,虽已声名远播,但他深知,蜀地自古以来便是文化昌盛之地,那里的书院林立,学子如云,藏龙卧虎。他渴望在这片充满神秘与活力的土地上,与当地的学者切磋学问,将自己的理学思想传播得更远。

经过数月的跋涉,朱熹终于踏入蜀地。当他翻越秦岭,望见成都平原的那一刻,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沃野千里,阡陌纵横,锦江如带,环绕着繁华的成都城。街边的茶馆里,人们操着浓郁的蜀地口音,谈天说地,悠闲自在;书院中,传来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清脆悦耳。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包容,让朱熹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气息。

在成都,朱熹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先后在多个书院讲学,每次授课,书院内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子。他站在讲台上,手持书卷,声音沉稳而有力,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理学思想娓娓道来。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不仅引经据典,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晦涩难懂的理学变得通俗易懂。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提出疑问,朱熹总是耐心解答,与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一日,在文翁石室讲学结束后,一位年轻学子恭敬地问道:“先生,您说‘格物致知’,但这世间万物纷繁复杂,我们该如何去‘格’呢?”朱熹微微一笑,走到窗前,指着庭院中的一棵古树说道:“就像这棵树,它的生长、开花、结果,都有其规律。我们观察它的四季变化,了解它的生长习性,便是‘格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研究,进而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便是‘致知’。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是对自身内心的追寻。”学子们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称是。

朱熹对蜀地学子的关爱与期许,还体现在与川籍门人晏渊的交往中。晏渊曾“万里往考亭而师”朱熹,“闻其言为最详,记其说为最备,故其得之为最精”,是朱熹得意门生。晏渊回到家乡后,执掌涪州北岩书院二十多年,授徒甚众,对朱熹学说在四川地区的传播贡献重大。朱熹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着述中,多处体现对晏渊的喜爱,晏渊回川后,朱熹不顾身体日衰,先后写三封信,既表达思念,又反复强调修德进学,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三、论道:锦江之畔的思想碰撞

在蜀地讲学期间,朱熹不仅向当地学子传授理学,还与众多蜀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锦江之畔的一处庭院,成为了他们论道的场所。庭院中,花木扶疏,清泉潺潺,石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几本古籍。朱熹与张栻、吕祖谦等学者围坐在一起,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会心一笑。

张栻是蜀地着名的理学家,他的思想与朱熹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独特见解。一次,他们围绕“太极”的概念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张栻认为:“太极乃天地万物之根源,它蕴含于万物之中,生生不息。”朱熹则提出:“太极是‘理’的最高范畴,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万物运行的准则。”两人各抒己见,从白天一直争论到傍晚,谁也说服不了谁。然而,正是这种思想的碰撞,让他们对理学的理解更加深刻。

除了与学者们的交流,朱熹还深入民间,了解蜀地的风土人情。他发现,蜀地百姓虽然生活安逸,但在思想上却较为保守。于是,他决定将理学思想与蜀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让理学更接地气。他走进茶馆,与百姓们聊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理学中的道理;他参与当地的庙会活动,在热闹的氛围中传播自己的思想。

在一次庙会上,朱熹看到一位卖糖画的手艺人,技艺精湛,手中的糖稀在石板上勾勒出各种生动的图案。他灵机一动,对围观的百姓说道:“这糖画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理’。手艺人心中有图案,手中有技法,才能创作出精美的糖画。就如同我们做人做事,心中要有道德准则,手中要有真才实学,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百姓们听后,纷纷鼓掌称赞,原来高深的学问也能如此贴近生活。

四、留情:巴山蜀水入诗来

蜀地的壮丽山河,深深触动了朱熹的心灵。他在讲学、论道之余,常常漫步于山水之间,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青城山的幽静、峨眉山的雄伟、都江堰的壮观,都成为了他笔下的素材。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将对蜀地的喜爱之情融入其中。

“蜀客望乡归,还家未有期。秋风一万里,吹尽鬓边丝。”在这首诗中,朱熹借蜀客思乡之情,抒发了自己对蜀地的眷恋。他虽然是外来之人,但在这片土地上,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收获了真挚的友情和学术上的进步。他仿佛已经成为了蜀地的一部分,难以割舍。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更是让朱熹赞叹不已。站在江边,望着那奔腾不息的江水,以及古人智慧结晶的水利设施,他感慨万千:“岷江之水,滔滔不绝。李冰父子,功在千秋。此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典范,其中蕴含的‘理’,值得我们深思。”他将都江堰的水利原理与理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蜀地的日子里,朱熹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游历山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其中,与一位名叫陆游的诗人的交往,成为了他蜀地之行的一段佳话。陆游性格豪放,诗风大气磅礴,与朱熹的沉稳儒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两人却一见如故,对文学、对人生有着相似的见解。他们常常一起探讨诗歌创作,朱熹欣赏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陆游则钦佩朱熹的学识渊博和思想深邃。

在这段时光里,朱熹不仅与文人墨客往来频繁,还对蜀地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观看川剧表演,被那独特的唱腔和精彩的变脸绝技所吸引,不禁感叹民间艺术的魅力与创造力,认为这也是文化传承与表达的独特形式,其中蕴含着百姓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和理学所倡导的关注民生、感悟生活的理念不谋而合。

五、遗泽:理学星火耀巴蜀

朱熹的蜀地之行虽然短暂,但却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讲学,让理学在巴蜀大地广泛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这些学子们将朱熹的思想带回各地,开办学堂,传授知识,使得理学在蜀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朱熹离开后,蜀地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文翁石室、鹤山书院等,都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教学核心,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蜀地的发展与进步。

朱熹与蜀地学者的学术交流,也促进了理学的发展与完善。他们的思想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为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蜀地的文化传统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理学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的《家礼》在清代巴蜀地区移风易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学和朱子学在清代巴蜀地区传播较早,为《家礼》的传播提供了深厚文化土壤。早在汉景帝末年,蜀郡守文翁推行儒学教育,使巴蜀大地深受儒风影响。而朱熹门人记录师徒答问的《朱子语类》,最先致力于汇辑成编的是四川学者李道传,最终将语录统一排定的是四川人黎靖德,足见巴蜀学人在《朱子语类》形成和传播方面的贡献,也体现了巴蜀地区崇朱子学的传统,使得包括《家礼》在内的朱子学得以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巴蜀的思想文化和民风民俗。

从婚礼习俗来看,清代巴蜀地区士庶人的婚礼受《家礼》影响甚深。乾隆时期,川东涪州遵循《家礼》,婚礼有“议婚”仪节;嘉庆年间金堂县的婚礼,涵盖了《家礼》规定的所有仪节。同时,巴蜀地区婚礼在遵循《家礼》时还有“复古”倾向,部分地区虽受《家礼》影响,但婚礼仪节并不完全恪守,而是在应用时有所变通,如乾隆《涪州志》、嘉庆《金堂县志》、光绪《彭水县志》等都明确表示遵从婚礼“六礼”,相对于《家礼》简化的仪节,有“复古”之意,体现了清代巴蜀人对醇风化俗的期待 。

丧礼方面,《家礼》依据《士丧礼》对丧礼仪节做了新设计,在清代巴蜀地区,有很多地方推崇《家礼》所规定的丧礼。康熙年间峨眉县,“丧称大事,士大夫家应遵《家礼》” ;嘉庆年间金堂县,“丧礼俗以《家礼》为法” ;同治年间成都的丧礼,“各仪节皆与文公《家礼》相符”。不过,受佛教、道教的影响,清代巴蜀地区的丧礼与《家礼》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巴地到蜀地,诸多方志记载显示丧礼多受佛道影响,如请僧道诵经、作佛事等。

在成都,还有着与朱熹相关的独特地理印记。春熙路东段以东的大科甲巷,曾有朱熹后裔修建的朱熹总祠。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朱子后裔已在四川形成广泛影响力,彼时取“登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花700两纹银立祠于成都市中心。明、清两朝科举考四书五经,经文解释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为准,因此每逢乡试,赶考者蜂拥至科甲巷,提前半月住进栈房,天天进入“朱祖文祠”朝拜先贤,而后才进入贡院“应试”。由于朱氏裔孙不能直呼先祖之名,1789年购宇立祠时,业主名为“朱祖文”及“朱氏祖宗文公”,《杜卖文契》加盖清朝大红官印予以确认 。

因祭祀人众,宗祠容纳不下,朱氏后辈又在成都府华阳县东门外三十余里(今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建立“半节河宗祠”作为陪祠。“半节河宗祠”房屋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从广东省长乐县(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迁来的朱氏后人,用两丈红布、一只公鸡从陈姓人手中换取该房屋,经维修立祠、居住。被确认为陪祠后,朱氏后人还在此修建“朱子书院”,逐渐形成书院、文公殿和“六堂”的规模。沧海桑田,如今位于青龙湖湿地公园核心地段的陪祠,成了四川唯一的朱熹宗祠,2013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春分,四川各地的朱熹后人会来此举行传统“春灼”祭祀活动,让朱熹与巴蜀的联结,在岁月中延续,在仪式中传承。

时光流转,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漫步在成都的街头,走进古老的书院,依然能感受到朱熹留下的文化气息。在文翁石室的陈列馆中,还保存着当年朱熹讲学的资料和他的手迹;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依然会探讨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与巴蜀文化的关系。朱熹的巴蜀情结,早已成为了一段佳话,融入了蜀地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夜幕再次降临,锦江之上,灯火阑珊。仿佛还能看见朱熹与友人在江畔漫步,吟诗论道的身影。巴山蜀水的云雾间,依然回荡着他的谆谆教诲,那是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声,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