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152章 跟着《吴船录》与《入蜀记》去旅行

一剑绝尘 第152章 跟着《吴船录》与《入蜀记》去旅行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在历史的幽微处,有两本册子熠熠生辉,一本是范成大的《吴船录》,一本是陆游的《入蜀记》。它们像两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南宋长江行旅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段跨越山水、饱含人文气息的时光。

竹筒里封存的时光

范成大在《吴船录》里对郫筒酒的记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酒香邀约。那竹筒盛着的,不仅是美酒,更是蜀地的悠悠岁月。从山涛刳竹酿酒的诗意起源,到杜甫、陆游诗中对其的深情眷恋,郫筒酒已然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情感寄托。

当我翻开《吴船录》,仿佛能看到范成大站在郫邑,望着家家流水修竹,品评着郫筒酒。那些被精心制作的竹筒,刻纹上漆,提梁轻晃,宛如艺术品。制作郫筒酒的过程更是充满了仪式感,在竹林中,将酒倾入竹筒,用藕丝和蕉叶密封,不一会儿,香气便能飘达林外。这独特的酿造方式,是郫筒酒独领风骚上千年的秘诀。第一次发酵拌入的是八味中草药秘制的药酒曲,主要起糖化作用,将蒸好晾凉的糯米与之搅拌混合,放入缸中,在28 - 30度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存放24 - 48小时,把糯米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第二次发酵要拌入三十六味中草药秘制的麦曲以及酴醾花,以此增香、着色、呈味,抑制有害细菌生长;第三次发酵是将酒液灌入新鲜慈竹筒,用蕉叶封口,产生特别的呈香呈味物质 。

早在三星堆时期,川西平原酿酒业便随着古蜀农业的发展而兴起,已有盛酒和饮酒的酒器。到汉代,郫都酿酒业十分发达,扬雄在《蜀都赋》里提到的“酴清”,代表性品牌便是晋初诞生的郫筒酒。郫筒酒在唐代被列为贡酒,备受文人雅士追捧,杜甫未入蜀时就心心念念“酒忆郫筒不用酤”,李商隐也有“歌从雍门学,酒是郫筒酤”的诗句 。

可惜,范成大在《吴船录》中感叹,这种制酒技艺在当时或许已经失传,只留下这文字的记载,让后人对那独特的酒香充满遐想。

陆游虽未在《入蜀记》里提及郫筒酒,但他一路行来,对生活的热爱与范成大如出一辙。他笔下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充满了对世间万物的关怀。不难想象,若陆游途径蜀地,品尝到郫筒酒,他定会被那酒液微甜、色如琥珀、清香弥久的独特风味所吸引,诗兴大发,挥笔留下对这美酒的赞叹,或许还会与范成大交流品酒心得,一同沉醉在这蜀地的酒香之中。

郫筒酒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落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营企业郫筒酒厂开始恢复生产郫筒酒,1984年4月对郫筒酒厂进行改造升级,使郫筒酒年产量大幅提升 。同一时期,干久云在郫县护国酒厂带领团队酿制生产郫筒酒和白酒,其团队酿造的产品还曾获得国家轻工业部酒类的部优产品。1986年,郫县永兴乡一个小酒厂注册郫筒酒商标,聘请民间优秀师傅制作生产,但因市场萎缩、成本过高等原因于2015年停产。直到2018年,郫筒酒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祥根和他的团队为了保护这一千年历史品牌,在四川粮品道酒业有限公司进行了郫筒酒量产试生产,以古法为基础,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工艺,研发出郫筒酒系列酒,再次让这跨越千年历史的标志性川酒,走进大众的视野。

枝头摇曳的红绡

沿着岷江,荔枝的艳影在《吴船录》中摇曳生姿。范成大从眉州到嘉州,再到叙州、涪州,一路都被荔枝吸引,那“绿叶红实粲然”的模样,尽显荔枝的鲜活。他还化身生活家,密封荔枝为使者保鲜,细致地比较各地荔枝的品质,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热忱。眉州眉山馆里,那两筐荔枝在他眼中是如此诱人;嘉州城内,荔枝树粗壮高大,九顶寺殿前的荔枝更是品质上乘,每年都被专供给提点刑狱司;叙州的岷江两岸,荔枝林连绵成片;涪州,他不仅记录下荔枝的分布,还对其品质进行了一番评判,指出虽然唐代时涪州进贡荔枝,并被杨贵妃所喜爱,但“去州数里,有妃子园,然其品实不高。今天下荔枝,当以闽中为第一” 。

荔枝与巴蜀的缘分,早在西汉初年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便已种下,那时它被称作“离支”,到东汉,“荔枝”之名才固定下来。温暖湿润的唐代,四川盆地尤其是岷江、长江沿岸,荔枝种植蔚然成风。当时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从巴蜀到长安开辟了“荔枝道”,经长寿、垫江、达州等地,人马接力,快马加鞭,将荔枝送往长安 。然而南宋以降,中国气候整体转向干冷,荔枝种植带被迫南缩,逐步集中于川南长江河谷地带,这在《吴船录》中也能找到印证,范成大自眉山顺江而下,直至戎州方见“两岸多荔子林” 。

陆游的《入蜀记》虽未聚焦荔枝,但他对山川景物的描绘同样细腻。想象一下,若陆游与范成大在荔枝林相遇,一个擅长借景抒情,一个专注记录物产,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也许会一起品尝荔枝,交流旅途中的趣事,共同为这蜀地的物产与风光陶醉。陆游可能会从荔枝的美味联想到家乡的水果,抒发对故乡的思念;范成大则会继续分享他对荔枝种植、保鲜的见解,两人在荔枝树下畅谈,为这段旅程增添一段佳话。

如今,在金沙江畔的宜宾,五株千年古荔树依然屹立,它们的种植年代可追溯至唐以前,2019年被列为一级古树。其中一株干周5.6米,亭亭如盖,浓荫广达数十米,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荔枝在巴蜀地区的兴衰。而在重庆涪陵,目前荔枝种植面积约1.1万亩,有“妃子笑”“桂味”“仙进奉”等多个优质品种,2024年底“涪陵荔枝”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药香里的神话与现实

青城山云雾缭绕,川芎的故事在《吴船录》里带着神秘色彩。孙思邈与仙鹤的传说,让川芎有了浪漫的底色。范成大看到道人在芙蓉平种植川芎时,心中或许也在感慨这草药背后的故事。青城山的川芎,不仅是一味良药,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那一片片翠绿色的川芎叶子在山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传说隋唐时期,药王孙思邈携徒弟云游至四川青城山,在混元顶的青松林内歇脚时,看见一只大雌鹤头颈低垂、不断哀鸣,猜想它患了急病。第二天清晨,他们又来到青松林,能清晰听到病鹤的呻吟。等到第三天再来时,却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只见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从它们嘴里掉下几朵小白花和几片很像红萝卜的叶子。孙思邈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此时才发现雌鹤已恢复健康、在林中嬉戏如常。他观察到白鹤们常去混元顶峭壁古洞旁,那里长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便联想到雌鹤病愈可能与这种植物有关。于是采了一些回去反复实验,发现它的根茎具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兴奋之下,孙思邈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并将这种药命名为“川芎” 。

川芎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风湿痹痛等多种病症。它对生长环境颇为挑剔,多生长在海拔700米左右的平坝和1000至1500米的山地黄壤中,四川都江堰便是全国川芎主产地,其马祖寺一带所产的“菊花心”川芎一直是川芎中的上品 。在挑选川芎时,优质的川芎个大饱满、质坚实、断面黄白色且油性大、香气浓。

陆游在《入蜀记》中同样注重人文与历史,他对各地的古迹、掌故都有详细记载。若他来到青城山,定会对川芎的传说和种植深感兴趣,说不定还会和范成大一起探讨这味草药的药用价值与文化内涵,在山水之间,追寻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他们可能会一起拜访山中的道人,了解川芎的种植方法和炮制工艺;也可能会在山中漫步,寻找传说中孙思邈采药的踪迹,感受这片土地的神奇与厚重。

孙思邈晚年隐居青城山,在这里潜心研究医学,编写《千金翼方》,他一边行医采药,一边收集民间偏方单方。当地乡民看病,他常常不收脉利钱,还会送药。乡民们也会给他介绍草草药和民间治病单方、偏方,很多都被他写进了医书 。他还教乡民们种药、采药、识药、制药,培养了一大批药农,使太平场逐渐成了川西地区的药材贸易集散地 。

奇花异草绘就的秘境

《吴船录》中的巴蜀是一个充满奇花异草的世界。合江亭的梅花刚开三分,芳华楼前便已摆开宴席,那点点红梅在枝头绽放,如繁星般点缀着亭台楼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梅香。合江亭在南河与府河交汇处,1200年前,节度使韦皋在此建亭造楼,时称合江园,是成都历史上最早的市政公园。晚唐时,这里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迎来送往、宴请宾朋的风雅之地。每当梅花初绽,成都的文人们便会齐聚于此,饮酒赋诗,以梅寄情。花瓣飘落杯中,与美酒相融,饮下的不仅是佳酿,更是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平都山上满山的粗壮古柏树,承载着古老的传说。相传修道升天的阴长生亲手种下这些柏树,它们便在这里扎根生长,历经千年而不倒。转运司每年都会派人前来点视,仿佛是在守护着这份古老的传承。古柏虬枝盘曲,树皮粗糙如沧桑老者的面庞,树冠如巨大的伞盖,遮天蔽日。漫步在古柏林间,脚下是厚厚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的故事。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形成斑驳的光影,给整个山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峨眉山的娑罗树,叶子像海桐又似杨梅,红白花朵只在此山绽放,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娇艳。每逢春夏之交,娑罗树便迎来了它的花期,满树繁花如繁星点点,红白相间,远远望去,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引得蜜蜂、蝴蝶纷纷前来采蜜。范成大在登山时,被这独特的景象所震撼,他在《吴船录》中详细地描绘了娑罗树的形态与神韵,让后世之人也能感受到峨眉山的神奇与美丽。

除了这些,巴蜀大地上还有许多独特的草木。生长在深山之中的珙桐,每至花期,洁白的花朵宛如一只只展翅欲飞的白鸽,在枝头翩翩起舞,因此也被称为“鸽子树”,象征着和平与安宁;金佛山的银杉,树皮暗灰色,叶背有两条粉白色的气孔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光,是植物界的“活化石”,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还有那深紫色的绣球花,一团团、一簇簇,如梦幻般的花球悬挂在枝头,尽显雍容华贵;比牵牛花大出数倍的奇异花朵,色彩斑斓,花瓣层层叠叠,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像蓼花般的浅青色花朵,小巧玲珑,在风中轻轻舞动,散发着淡雅的气息;如乱发般挂在树上甚至垂至地面的苔藓植物,为山林增添了几分古朴与清幽;形状像杉树且叶子圆小的塔松,身姿挺拔,四季常青,宛如山林的卫士。

文人笔下的山水长卷

陆游在《入蜀记》里对自然的观察同样细致入微。他途经的山川河流,两岸的树木花草,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他看到江边的柳树,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宛如女子的发丝,不禁联想到故乡的春日美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描绘过山间的野菊,在秋日的阳光下肆意绽放,金黄的花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展现出坚韧而顽强的生命力。

若是范成大与陆游在巴蜀的草木间相遇,那定会是一场文学与自然的盛宴。他们可能会一起探讨梅花的高洁品质,交流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感悟;对于那些珍稀的植物,他们或许会一同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分享自己在旅途中的种种奇遇。他们的对话,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范成大一生宦海沉浮,从徽州司户参军做起,历任礼部员外郎、起居郎等职,还曾出使金国,不辱使命。他在地方任职时,推行义役法,减免捐税,重视水利建设,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 ,其诗风多样,既有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清新之作。

陆游出身官宦世家,一生渴望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他多次上疏朝廷,却因主和派的阻挠而未能实现政治抱负。他曾在南郑从戎,这段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与壮志豪情。他的诗词文章形式多变,不拘一格,以爱国为主题,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 。

《吴船录》:归途中的山河笔记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结束在四川的任职,带着对蜀地的眷恋与对归途的期待,从成都启程东下。归乡的水路漫长,却也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去回望来时路。每日清晨,他倚在船舷,看江水悠悠流淌,将沿途的风光、见闻、感悟一一记录。《吴船录》的名字,取自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既是对归家之路的写照,也暗含着对诗圣的致敬。

在这之前,范成大已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出使金国时不卑不亢,在蜀地任职时推行新政,关心民生。丰富的阅历让他的笔触既有文人的细腻,又不失官员的洞见。当他途经青城山,笔下不仅有“一轩正对大面山”的壮阔,更有“道人于彼种芎”的生活细节;行至嘉州,他既描绘了荔枝树“轮囷数围”的奇观,也记录下市井间的风土人情。

《吴船录》问世后,宛如一颗投入文坛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文人墨客们惊叹于他对山川景物的精妙描写,史学家们则将其视为研究南宋社会的重要史料。书中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记载,让后人得以窥见古代水利技术的高超;对沿途寺庙、古迹的考证,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明代徐霞客游历四方时,行囊中便藏着《吴船录》,借鉴其记录方式,写下鸿篇巨制《徐霞客游记》。近现代,学者们从地理、民俗、文学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吴船录》,在三峡考古工作中,专家们更是依据书中线索,探寻那些沉睡在江底的历史遗迹。如今,在巴蜀的许多景点,都能看到与《吴船录》相关的文化标识,游客们手持典籍,对照书中的描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感受时光的魅力。

《入蜀记》:赴任路上的行旅之歌

乾道五年(1170),陆游接到赴夔州任职的命令。此时的他,虽仕途不顺,却仍怀揣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热忱,踏上入蜀之路。从山阴到夔州,五个多月的水路行程,160余天的日夜兼程,他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作《入蜀记》中的字字句句。这部中国首部日记体长篇游记,不仅是他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一幅南宋社会的全景画卷。

入蜀前的陆游,经历了科举失意、仕途坎坷,却始终未改报国初心。在船上,他一边望着滚滚长江,一边回忆着过往。路过赤壁,他写下“东坡词赋微夸焉”的犀利点评;见到民间疾苦,他在日记中流露出深切的忧虑。这种将个人情感、历史考据、社会观察融为一体的写法,开创了游记文学的新境界。他会细细描摹秭归县城的模样,“县城在一大崖上,颓崖断壁,萝棘塞路”,让后世之人仿佛能看到那座建在险峻山崖之上、略显破败却充满烟火气的小城;也会记载下当地的风俗,如端午时节赛龙舟的热闹场景,百姓们的欢呼呐喊仿佛穿透纸张,在耳畔回响。

《入蜀记》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文学上,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徐霞客的《游记》在结构和叙事上深受其启发,姚鼐的《登泰山记》也借鉴了其考据与抒情结合的手法。史学领域,它成为研究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化石”,梁启超称其为“南宋社会最鲜活的断面标本”。书中对长江水路航运的记载,详细到船只的类型、船夫的生活状态,为研究古代交通提供了珍贵资料;对各地物产、商业活动的描述,如江陵的米市、鄂州的鱼市,展现出南宋繁荣的商品经济。

在当代,《入蜀记》走出国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让世界看到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魅力。2021年,“重走陆游入蜀路”文化考察活动开展,无数人沿着陆游的足迹,感受千年后的山河依旧,而那些散落在长江沿岸的历史遗迹,也因《入蜀记》的记载重新焕发活力。在白帝城,游客们对照书中“城仅容雉,正西控江,为蜀门钥”的描述,惊叹于古人对地势的精妙利用;在三峡,人们一边聆听着江水的轰鸣,一边想象着陆游当年在此写下“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时的心境。

这部作品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如今,在长江沿线的许多城市,都能找到以《入蜀记》为主题的文化展览、读书会。学者们深入研究书中的地理考据、民俗文化,试图还原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普通读者则从陆游细腻的文字中,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而陆游本人,在《入蜀记》中展现出的豁达乐观、对生活的热爱,也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坚守初心,继续前行。他用一支笔,记录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让每一个翻开《入蜀记》的人,都能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诗人一同领略山河之美,感悟人生百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