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106章 寻迹古蜀:行政版图上的岁月辙印

一剑绝尘 第106章 寻迹古蜀:行政版图上的岁月辙印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在华夏历史的浩渺烟云中,古蜀之地宛如一颗神秘而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其行政区域的划分,恰似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与动人故事。那些曾归属于古蜀的土地,在历史长河的波涛中辗转起伏、离合聚散,承载着厚重深沉的历史记忆,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传奇。

西康东隅:重归古蜀怀抱

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片区域见证了西康省的兴衰荣辱,最终又回归到与古蜀文化紧密相连的温暖怀抱。西康省,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仅短暂存在16年的省级行政区划,前身为清朝末期设立的川滇边务大臣衙门。它所辖地主要涵盖如今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多为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地带。西康省名中的“康”源自藏族传统聚居区“藏地三部”中的“康”(“喀木”),“西”则表明其地处西陲。1939年正式成立时,西康省分康、宁、雅三属,下辖46个县、3个设治局,总面积53.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00万,但金沙江以西13县当时由西藏噶厦政府实际控制,局势复杂。

回溯历史,1906年清政府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为筹建行省奠定基础;1911年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傅嵩炑奏请建立西康省,却因辛亥革命爆发而搁置。此后,这片土地的行政建制屡经变化:1913年设川边经略使,1914年改川边特别行政区,1925年设西康屯垦使,1934年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直至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才正式成立,省会康定,刘文辉任省主席。在西康省存在的十余年里,它作为内地进藏的咽喉要道,肩负着重要的军事与战略使命,是连接内地与边疆的关键纽带。

但随着时代发展,西康省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一方面,清末以来中国领土主权重归统一,其边疆国防使命减弱;另一方面,西康省人口稀少(1953年约338.11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7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空白,农业落后,单独设省的行政成本反而加重了当地负担。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金沙江以西各县划归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这一调整让与古蜀文化渊源深厚的金沙江以东地区回归四川,古蜀农耕技艺、青铜技术与四川本土文化再次交融,续写了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遵义遗韵:巴蜀与贵州的纽带

遵义,这座如今隶属于贵州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与古蜀、巴蜀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纬27°8′至29°13′、东经105°36′至108°13′之间,东接铜仁、黔东南,南连贵阳、毕节,西临四川泸州,北靠重庆,是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也是黔、川、渝三省市接合部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平方千米,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7.46%,为贵州第二大城市。

唐朝以前,遵义在贵州行政版图中辗转不定,自唐朝起与四川的联系日益紧密。宋朝时,遵义与古蜀同属川峡四路之一的夔州路,彼时遵义街头已弥漫着巴蜀烟火气,方言、饮食深受川蜀影响。川蜀的商业贸易沿长江水系、陆路通道延伸至遵义,蜀锦、川茶流入,遵义山货、药材经此销往川蜀,经济文化往来频繁。

明朝时,遵义正式划归四川省,四川的方言、习俗、建筑风格在此生根:飞檐斗拱间可见川派建筑的灵动,小吃摊弥漫着川味的**鲜香。明朝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促使大量巴蜀移民涌入,带来先进农耕与手工业技术,形成了兼具巴蜀基因的“黔北文化”。

雍正年间,贵州总督鄂尔泰奏请将遵义及正安、绥阳、仁怀、桐梓等五州划归贵州,作为交换,贵州将永宁县划给四川。当时四川人编出顺口溜“四川人生得憨,遵义换龙安”,调侃这一行政调整带来的不舍。尽管行政区划改变,遵义与巴蜀的文化纽带从未断裂:遵义人对辣椒的热爱与巴蜀如出一辙,花灯戏等民间艺术保留着巴蜀元素,方言中仍透着浓浓的川音,成为历史长河中文化交融的温暖印记。

汉中溯源:古蜀北大门的变迁

汉中,位于秦巴山间,是连接西北与西南的交通要道。汉中市地处陕西省西南部,北靠秦岭,南倚米仓山,中为汉江上游谷地平坝,东经105°29′14″—108°16′49″、北纬32°08′52″—33°52′46″之间,辖区面积平方千米,山地占75.2%,丘陵占14.6%,平坝占10.2%。汉中盆地东西长约116千米,是汉江冲积形成的肥沃平原,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夏至西周,汉中市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春秋战国时为南郑地,分属巴蜀、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始置汉中郡,正式纳入中原行政区划。东汉初郡治迁南郑,东汉末张鲁割据时改为汉宁郡,推行设立义舍、传播五斗米道等政策;建安年间,曹操、刘备先后占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治于南郑;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北魏等政权,内设梁州、兴州、洋州,置70多个侨县,文化多元。

唐代,汉中设梁州总管府,后改兴元府,地位等同长安、洛阳、太原,开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宋代属利州路,为区域交通枢纽与经济中心;明清设汉中府、陕安道,仍为陕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6年撤地设市,下辖汉台区、南郑县等11个县(区)。

早期汉中盆地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土的古蜀遗址陶罐纹饰、青铜符号,见证了古蜀先民在此的活动。古蜀的水利灌溉技术传入汉中,汉中的矿产资源支持古蜀青铜业,两地经济互补、文化交融。作为行政区划,汉中至宋代一直归四川管辖,是古蜀连接中原的北大门:古蜀丝绸、茶叶经汉中运往中原,中原铁器技术、儒家思想由此传入古蜀,金牛道、米仓道等古道上,商队往来,文化互通。

元代,出于政治战略考量,汉中被划出四川——宋末四川凭借大巴山抵御蒙古军,元朝为防止汉中与四川联合,将其划归陕西。尽管行政区划改变,汉中与巴蜀的文化联系从未断裂:汉中方言、风俗与四川高度相似,热面皮、菜豆腐等饮食与川味同源,至今许多汉中人仍自认“四川人”,文化的传承如汉江般绵延不绝。

昭通印记:川滇边界的文化纽带

在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昭通市是云南省唯一同时与贵州、四川接壤的地级市,分别与贵州毕节、四川泸州、宜宾、凉山州相邻,下辖昭阳区、鲁甸县等11个县市区。历史上,昭通与巴蜀的渊源可追溯至明清以前。

雍正五年(1727年)前,昭通地区长期属于四川管辖,巴蜀文化在此深深扎根:商贸集市中多操四川方言,茶馆酒肆弥漫川味麻辣,建筑风格兼具川派质朴与灵动。清王朝为加强西南统治,调整滇川黔边界,将昭通府从四川划归云南,行政上的分离却未斩断文化联系。如今,昭通方言仍带浓郁川音,“要得”“巴适”等词汇常见;饮食上对火锅、小面的热爱不输四川,**滋味中藏着一脉相承的饮食基因。夜幕下的昭通夜市,仿佛能窥见其作为巴蜀一部分时的热闹景象,文化的印记在岁月中历久弥新。

渝州新章:巴渝文化的时代转折

重庆,这座如今的直辖市,历史上长期是四川行政版图的重要部分。自明清起,重庆便是四川地区的商业交通枢纽,长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赋予其“黄金水道”优势,巴渝文化与蜀文化在此深度交融:码头文化、袍哥文化与四川市井文化相互辉映,共同构成巴蜀文化画卷。

1997年,重庆、万州、涪陵、黔江地区从四川分离,设立重庆直辖市,开启发展新纪元。尽管行政独立,重庆的文化根基未变:重庆方言与四川方言同属西南官话,交流亲切;重庆火锅、小面与四川美食同根同源,诠释着川渝对麻辣的追求。洪崖洞的夜景与成都锦里的古色古香,同为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的不同绽放,见证着文化的延续与时代的转折。

古蜀的行政区域变迁,是历史舞台上的宏大叙事。从西康东隅到遵义遗韵,从汉中溯源到昭通印记、渝州新章,那些曾属古蜀的土地,虽历经分合,却将古蜀文化的种子深植于血脉。如今,当我们回望这些行政版图的故事,仿佛触摸到古蜀文明的温度——它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在岁月的厚重中,铭记这片土地上文化交融的灿烂过往,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永恒魅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