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95章 巴山蜀水育将星:闪耀在历史天空的共和国脊梁

巍巍巴山,浩浩蜀水,这片浸润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天府之国”的富饶,更以其雄浑磅礴的气魄锻造出无数铁骨铮铮的英雄。在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中,从巴蜀大地走出的元帅与上将们,用热血与智慧谱写壮丽史诗,他们的名字如同星辰般璀璨,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之上。

朱德:从仪陇走出的人民之子

四川仪陇马鞍镇,山清水秀,1886年,朱德就诞生于此。他出生在佃农家庭,生活的困苦没有磨灭他的志向,私塾里“耕读传家”的理念,让他自幼就心怀“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抱负。辛亥革命的烽火燃起,朱德毅然投身滇军,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很快升任旅长。但旧军阀混战不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让朱德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痛苦之中。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朱德的前行之路。1922年,他决然抛弃高官厚禄,踏上寻找新革命的征途。他先在上海见到陈独秀,提出入党申请,却因曾是旧军官被拒绝。但朱德没有放弃,他远渡重洋,前往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在那里,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他终于加入中国**,从此开启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伟大篇章,他自述道:“从此,我抛弃了旧我,开始了最有意义的革命的新生 。”

留德期间,朱德深刻认识到革命成功离不开人民军队和人民的支持,立下“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的誓言,并多次争取到苏联学习军事的机会。1927年,回国不久的他参与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军南下潮汕遭遇失败,孤立无援之时,朱德斩钉截铁地鼓舞众人:“黑暗是暂时的,要革命的跟我走,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此后,朱德先后与**、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朱德领导红军进行长征。面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径,他毫不退缩,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称赞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抗战时期,朱德写下“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的誓言,亲率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他协助**指挥战斗,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依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操劳。他深入农村调研,关心百姓生活,坚持“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终身为党服务”的诺言,被**誉为“人民的光荣”。1955年,朱德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刘伯承:开州走出的军神传奇

重庆开州汉丰湖畔,刘伯承元帅的故事流传至今。1892年,刘伯承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自幼勤奋刻苦。1912年,18岁的他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毕业后投身川军,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1916年,为响应护国运动,24岁的刘伯承率部攻打丰都。激烈的战斗中,他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一弹从右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由于缺医少药,且被悬赏追捕,直到年底他才辗转来到重庆临江门外德国医生沃克的诊所。为保护大脑神经,刘伯承拒绝使用麻药,在三个多小时的手术中,他强忍72刀剧痛,一声不吭,沃克医生赞叹他为“军神”,自此,刘伯承“军神”之名传遍四方。

1923年,时任川军第二混成旅团长的刘伯承在战斗中再次负伤,被送到内江野战医院,后又转移到成都北门外的法国医院。院长艾毓梅认为需截肢保命,但刘伯承坚决不同意。幸运的是,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他的伤势逐渐好转,凭借顽强的毅力,他重新站了起来并恢复行走。

1926年,刘伯承加入中国**,完成了从民主主义革命者向**者的转变。1927年,他与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一起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成为人民军队的创始人之一。起义失败后,他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系统学习军事理论。1930年回国后,在中央苏区他撰写《合同战术》等着作,为红军军事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红色军事家”。

长征路上,刘伯承尽显军事智慧与谋略。他指挥先遣队与彝族首领“彝海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强渡大渡河时,他亲自勘察地形,制定奇袭安顺场方案,为红军北上打开通道。抗日战争时期,他与邓小平搭档,率129师在太行山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七亘村重叠设伏,他运用“重叠待伏”战术,三日内两次歼敌,创造军事奇迹;神头岭伏击战,他将战场选在公路两侧窄岭上,以伤亡200余人代价毙伤俘敌1500余人。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与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利刃插入敌人心脏;淮海战役里,他指挥部队围歼黄维兵团,为战役胜利立下赫赫战功。建国后,年近花甲的刘伯承出任刚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为新中国培养出大量优秀将才。他一生先后负伤9处,却从未被伤痛打倒,以高超的“带兵、练兵、用兵”才能和坚强党性,赢得广泛赞誉。**评价他是“一条龙下凡”,朱德称他“具有古名将风,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陈毅赋诗盛赞“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陈毅:乐至走出的儒将风采

四川乐至,这片宁静的土地赋予陈毅元帅诗人的浪漫与革命家的豪情。1901年,陈毅出生于此,1919年,他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1921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革命,1923年加入中国**。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陈毅虽未能赶上起义,但他星夜追赶起义军,在起义军南下失利、部队人心惶惶之时,他挺身而出,与朱德一起收拢残部,在赣南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陈毅因重伤未愈被留下坚持斗争。在赣粤边界的梅岭地区,他率部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坚持了整整两年极其残酷的游击战争。敌人多次重兵围剿,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于丛莽之间,生死一线,他写下《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展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与豪迈的英雄气概。

抗战时期,陈毅出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在江南水乡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韦岗伏击战首战告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此后,他领导新四军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孟良崮战役中,他与粟裕指挥部队,经过浴血奋战,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扭转了华东战局;淮海战役,他参与指挥,以60万兵力战胜国民党80万大军,为解放全国奠定坚实基础。

建国后,陈毅主政上海,面对物价飞涨、特务破坏等诸多难题,他以果断的措施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稳定社会秩序,使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迅速恢复生机。后来,他担任外交部部长,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新中国的外交风采。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重要外交场合,他妙语连珠,据理力争,为新中国赢得国际尊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元帅以其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党和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5年,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位列第六。

聂荣臻:江津走出的国防脊梁

重庆江津塘河古镇,走出了“两弹一星元勋”聂荣臻。1899年,聂荣臻出生于此,自幼勤奋好学,心怀救国之志。1919年,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他怀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他一边做工一边学习,结识了蔡和森、蔡畅、向警予、陈毅等进步青年,在饱尝求学与做工艰辛的同时,不断探索国家和个人的出路。

1921年,聂荣臻参加为争取生存权、求学权和反对北洋军阀卖国的爱国学生运动。1922年,经刘伯坚和熊味耕介绍,他加入旅欧中国少年**,次年转为中国**党员,并放弃沙洛瓦劳动大学专业学习,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1924年,他被选调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三个月后,进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成为**党内第一批系统学习军事的**员之一。

回国后,聂荣臻被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后历任**广东区委军事委员会特派员、**湖北省委军委书记等职。1932年3月,他担任红1军团政治委员,支持**关于红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赣东北地区发展的意见,与军团长**率部参加龙岩、漳州、乐安宜黄、建黎泰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参与指挥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随后,他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使这里成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在黄土岭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击毙日本陆军中将阿部规秀,沉重打击日军嚣张气焰。

解放战争中,聂荣臻指挥解放石家庄战役,开创我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平津战役里,他与**、罗荣桓合作,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这座千年古都。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主管国防科技事业。当时,国内科研基础薄弱,又面临苏联专家撤走、物资匮乏等困境,但他立下“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的誓言,带领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他的领导下,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1992年,聂荣臻逝世,临终前他立下遗嘱:“把骨灰送回戈壁滩”,部分骨灰被安放在酒泉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永远守护着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国防事业。1955年,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巴蜀上将:群星闪耀映山河

除了四位元帅,巴蜀大地走出的上将们同样功勋卓着,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 傅钟:1900年出生于四川叙永。1920年,他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是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留法期间,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同志一起,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在上海**中央军事委员会机关从事人事和兵运工作,主持翻译苏军步兵战斗条令和政治工作条例,为我军军事理论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后来到鄂豫皖苏区,担任红4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编写《红军需知》《连队指导员手册》等文件,培养大批部队骨干。在红二十五军入陕的广昭战役、陕南战役,以及强渡嘉陵江、挺进川西北的长途作战中,他强化士兵政治素质工作,提升部队战斗力。抗日战争中,傅钟担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为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付出诸多努力。解放战争时期,在**领导下,参与领导解放战争中的总政治部工作,为革命胜利贡献力量,被誉为“红色政工巨匠”。

- 陈伯钧: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1927年,他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第1大队学习,同年9月跟随**参加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立下战功。长征时,他担任红第5军团参谋长,协助军团长董振堂多次打退国民党反动派追击,以顽强的防御作战闻名,获“铁屁股”之称。抗日战争时期,他调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不仅培养大批抗日军政人才,还率领学员参加陈庄战斗,并撰写《八路军简史》等着作,为我军军事理论建设添砖加瓦。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四野12兵团副司令员兼45军军长,参加多次重大战役,为新中国成立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1955年,陈伯钧被授予上将军衔。

- 张爱萍:1910年出生于四川达县。1928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时期,他长期在红三军团任职,担任过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等职,长征路上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任务,为红军主力开道,掩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安全。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在八路军工作,1940年南下加入新四军作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9旅旅长,彭雪枫去世后升任第四师师长,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他率部与日伪军展开多次战斗,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作战时头部负重伤,赴苏联治疗,1948年底伤愈回国。渡江战役前夕,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成为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为海军建设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等职,长期领导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战线工作,组织攻克“两弹一星”技术难关,1984年指挥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任务,提升我国战略威慑力量。他还笔耕不辍,以诗词抒发爱国情怀 。

巴山巍峨,见证着将帅们的铁血丹心;蜀水悠悠,传颂着英雄们的不朽传奇。这些从巴蜀大地走出的共和国将帅,以生命为笔、以信仰为墨,在历史长卷上书写下气吞山河的壮丽篇章。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