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秋与秋月 > 外传 文香书院

秋与秋月 外传 文香书院

作者:李湘缘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28: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达兰台先生是云州城中一位小有名气的香料商,他体型健硕,面容和善,却有着常人所不及的智慧与精明。那双如浩瀚星辰一般深邃的眼睛里,仿佛蕴藏着无尽的灵光,能够洞穿世间一切的表象。若是有人在他的面前故弄玄虚,那便无异于班门弄斧,自讨没趣了。这种独特的反应与洞察力,得益于达兰台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商海沉浮,也离不开其事必亲为的劳苦作风。岁月的流逝并未抹去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反而让他更加珍惜既有的成果,变得愈发谨慎与细致起来。

达兰台先生本是鲜卑族乌兰部的后裔,二十年前跟随父辈们从呼伦河畔徙居来到中土。起初,他们只能白手起家,从事一些不入流的小本买卖,勉强得以维持生计。随着常年的辛勤打拼,在生意场上的触角越探越远,精明的达兰台先生把目光锁定在了当地的香料贸易上。这种中原地区稀缺的商品,一直以来都是由西域的小商贩们带到云州边境的集市上,自发地同当地的买家进行交易。然而由于官府的种种限制,外族商人想要进入内地市场存在很大的困难,而长途贩运的成本又十分高昂,那些小商贩们为此叫苦不迭。

达兰台先生看中了潜在的巨大商机,决定利用自己在当地生意场上的优势,将零碎的香料贸易集中起来。他先是与西域的小商贩们进行磋商,以低价将他们的货物搬进了自己的仓库;再将收购来的香料运往内地的集市,进而赚取高额的差价。不出数年,达兰台先生开设的商铺,便几乎垄断了从西域到云州的香料贸易,成为当地商业圈内的一股大势力。

晋城一位德高望重的叶员外,对这位聪慧敏捷而又干劲十足的后生大为赞赏,不仅经常资助其生意,还打破异族不能通婚的惯例,将自己的一个女儿许配给了他。达兰台先生得到了汉人士绅们的认可,便在云州安了家,彻底断绝了同乌兰部祖辈们的联系。

达兰台夫妇起先有过一儿一女,却都早早夭折。后来又生下一个男孩,因后家执意要求随汉人姓,便取名叫了叶添。达兰台先生忙于生意,经常在外奔波,几乎无暇照料这个孩子的成长。作为家中仅剩的独苗,达兰台夫人对叶添极尽宠爱,生怕重蹈前俩孩子的覆辙。叶添从小接受着汉人的教育,跟随教书先生学习儒家教义,倒也知书达理。只是随着年纪的增大,他变得愈发顽皮任性起来,非但没有继承家业的想法,反而喜欢整天东游西逛,俨然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

达兰台先生无法忍受儿子不务正业的行径,于是开始反省自己的家人是否因为太过宠溺而骄纵了他。在叶添十四岁那年,达兰台先生终于做出了一个自认为正确的决定——要在自己的宝贝儿子尚未完全走入歧途之前,将他送到当地的文香书院去。这是达兰台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主张,他坚持认为,松懈的家庭管教是造成叶添叛逆心理的主因。因此他要让叶添离开自己的母亲,离开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离开这个家的温床,到学堂好好念书去。达兰台先生并不要求叶添能考取什么功名,只希望他能在严格的管教下收敛那闲云野鹤的心性,经历一番刻骨铭心的洗礼,为将来继承自己的家业做准备。

文香书院位于云州城的东边,那一带远离街区闹市,只住着当地的几户寻常人家,平日里倒也颇为安静。普通人家的孩子,早在七八岁时便会被送到当地的学堂,学习一些简单的书文礼仪。像叶添这样富贵人家的孩子,父母通常会为他们特地请一位教书先生上门授课,无需再到学堂里来。因此当书院的先生听说达兰台先生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上学时,也是大感意外。

刚入学的一段时间,叶添心性难改,就像一只离开鸟笼的雏鹰,对外边的一切都展现出了十足的好奇。他显得自信满满,以年轻人的一腔热情憧憬着未知的将来,在心里立誓要让家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诚然,他很清楚父母的良苦用心,也试着去做一些让他们满意的事情。他每天坚持早起早回,在二老面前尽量表现得乖巧听话,甚至帮着他们打理家事。如此这般的一反常态,让达兰台夫妇虽然略有惊疑,却也还算比较满意,因而对他未来的表现更加翘首以待。

然而在学堂的日子并不总是轻松愉快。过了刚开始那段热情洋溢的时光,叶添的心情开始变得烦躁起来。严厉刻板的私塾先生,百无聊赖的学堂生活,日复一日的念书写字,将他最初的那份热情逐渐消磨殆尽了。更加难以适应的是,他发现书院里的其他孩子似乎有意疏远自己,大概因为他是大富人家出身的缘故。略显华丽的穿着,颇为讲究的举止,都与周围的寒门子弟显得格格不入。加之平常私下里也无过多交流,他与这些同窗之间的距离也就愈发遥远了。

好在叶添有着超乎常人的恒心与决断力,在试着融入那些同学的圈子被证明并不奏效后,他索性把自己封闭起来,一心只想着早日完成学业。他变得比其他的学生更加用功,仿佛自己才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将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在考取功名上。但在课下之余,他对书院的生活感到十分厌倦,且又无法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虽然靠着心灵深处的那份毅力苦苦支撑,他有时还是不堪忍受孤独的煎熬,甚至对念书也产生了抗拒感,变得日渐消沉。

第二年开春,书院里新来了一位陌生的少年,就坐在叶添的前面。这名少年并非云州当地的人家,非但叶添与他素未谋面,书院的其他孩子也都不认识他。经过先生的一番介绍,得知他名叫罗子信,来自关中,仅此而已。至于父母是谁,因何来此,现住何处,根本无人知晓。他平常极少说话,对周围的一切都十分冷淡,偏偏叶添也是个傲娇的家伙,半个月相处下来,两人对彼此的了解还停留在最初的映像里。

但叶添对这位外地的同窗还是非常好奇,就像家养的蜜蜂嗅到了野花的香味一样,恨不得立马探个究竟。这位名叫罗欢的少年长得颇为清秀,俊眼修眉,顾盼神飞,看上去略显斯文,却又透着一股不拘于世的高冷之气。叶添发现他对随身携带的一本蓝皮古书爱不释手,目光经常看向窗外的天空和院落,不时轻吟着自己听不太懂的言语。每日放学之后,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堂,行踪神秘,让人摸不着头脑。

文香书院的教书先生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学究,人们尊称他为施老先生,曾经中过当地的举人。施老先生平日里面向谦和,但对自己的学生却是极为严厉,一把沉香木戒尺不知打过多少人的手心。但凡有人犯了戒规,或是没有完成他交代的任务,必将面临严苛的处罚。然而最令书院的孩子们苦恼的,还是他那近乎沙哑的嗓音,让人听了浑身发麻,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一躲为快。

终于有一天,老先生在授课之时察觉到了几丝的怪异。他见子信正用手托着脸颊,目光凝视着窗外陷入了沉思,不禁眉头一皱。叶添见老先生略带气色地走了过来,便有意咳嗽了几声。待子信回过神来时,老先生已经站在了他的身旁,一手将他的那本古书夺了过去。学堂里瞬间一片死寂,大家都预料到会有一场好戏上演,纷纷朝这边看了过来。施老先生平日里对不听讲的学生最为反感,连叶添都不禁吸了口凉气,生怕他发起火来。

出乎大家的意料,老先生并没有立刻发怒,只是轻轻用手中的戒尺敲了敲木桌,托着嗓音问道:“这书是你自己的?”子信仿佛还没意识到自己犯下大错,于是点了点头,回答说:“是的,老师。”老先生的手攥得更紧了,又问道:“你刚才一直盯着窗子外头看,在想些什么?”子信想了想说:“老师,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老先生道:“说说看。”

所有人的目光都瞧向了这边,只听子信说道:“学生在书中所见,唐人韩昌黎有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草色远看明晰,为何近看却反而有失真切了呢?”

学生们互相对望了一眼,都耸了耸肩不知所云。老先生眉头紧锁,绷直了满是皱纹的脸颊,不等罗欢把话说完,便发怒道:“每天不认真听课,尽在这些浓词艳曲上下功夫,若是无心念书,明天你便不用来了!”当下把书往桌上狠狠一丢,便转身走了回去。

叶添心中一惊,他从未见老先生发如此大的火气,竟说出“不用来了”这样的话语,可知是被气得不轻。学生们私下里议论纷纷,子信却是一脸淡然,似乎完全不以为意的样子。老先生拿起戒尺用力敲打着前台,喊道:“肃静!”大家于是又安静了下来,开始下一段的课业。

临近傍晚,书院里的学生渐渐散去,子信一如既往地留在了室内,仍旧拿着手中的书本看得兴起。不过这次,叶添并没有着急离开,他有心想要瞧瞧这个神秘的家伙究竟是何来历。

“天色已晚,你还不打算回家吗?”叶添鼓足勇气,打破了许久的静默。子信轻轻笑了笑,说道:“四海漂泊,何处为家?”叶添不明就里,又问道:“那你的父母呢?他们没有跟你在一起吗?”

子信陷入了沉默,迟迟没有作声,整个人仿佛瞬间定格了一样。他有意掩饰自己的情绪,但脸上还是流露出了淡淡的忧伤。叶添担心自己问错了话,忙道:“你怎么了?如果我的话有所冒犯,你千万不要见怪。”子信笑道:“没事,只是想到了以前的一些事情。”

正说着,一名随行的家丁来到了屋外,略显焦急地喊道:“少爷,少爷!”叶添朝那人挥了挥手,说道:“你自个儿先走吧,回去告诉我母亲,我今儿稍晚些再回家,让她别为我担心。”那家丁诉苦道:“哎哟,我的小祖宗,你这不是让我回去找骂吗?”叶添道:“你若不愿走,那就先到院子外等着吧。”那家丁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得退了下去。

叶添又四下里看了看,见无旁人,乃轻声问道:“对了,你手里拿的到底是什么书啊?老先生他为何那么生气?”子信笑道:“不过是一些浓词艳曲而已,登不得大雅之堂。”叶添又道:“你若信得过我,咱们就是朋友。”

子信沉吟片刻,便合上书递给了他。叶添打开扉页,见上头用楷体写着“唐诗品汇”四个字,一时便来了兴趣,因说道:“这些所谓的诗词歌赋,写得好是好,可若整日沉迷其中,多少有些不务正业,也难怪老师会生气。”

“正业?”子信冷不丁瞥了他一眼,“你是指那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吗?”叶添点了点头,回答说:“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大家来上学的目的,不正是在于此吗?”子信笑道:“你一个富贵之家的公子,竟也有这志向?当真少见。”

“我当然是有苦衷的。”叶添回道,“不说这个了,你这本书先借我看一会儿可好?”子信道:“你若真心喜欢,便送你也无妨。”叶添忙摆手道:“这可不成,若是被我父母发现,准把它没收了去。”

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眼见夜幕将至,叶添只好起身说道:“天就要黑了,我必须得赶紧回去,你呢?”子信轻轻笑了笑说:“去找老师认个错,我可不想就这么被劝退了。”他说得轻松写意,似乎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叶添与他道别后,便在那侍从的陪同下离开了书院。他一路上缄口不语,显得心事重重。走出两三里地,直到一只黄雀从上方飞过,才抬头看了看西边的落日,不禁轻吟道:“夕阳无限好,只是……只是什么来着?”那侍从一脸茫然,感觉自家少爷像着了魔一般,只好催促着快些赶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