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元华伞 > 第二十七章 疫情

元华伞 第二十七章 疫情

作者:廖鼎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25: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四人一行离了阿明居所,穿过几条灌木道,翻越北边的山,过了两条小溪,来到一个村寨,只见绕着小河翠树,住了数百户青瓦茅草相杂的人家。远远看见一件宝塔般的高楼耸在众瓦房中间,那就是他们的鼓楼了。

阿光领到依山建的一件瓦房边,一指,道:“这就是我家了。”众人走近一看,只见门前几滩水洼,开了大门,一股牛粪味迎面扑来。杨洋和汪俊卿停了脚步,肖东山问道:“你家还喂牛啊?”阿光道:“好几家共养一头,今天不在我家了。”肖东山跟着他往后院一走,已是靠在山坡,倒处都是水洼,牛粪,不远处的树上还挂着一只野猴,见人来了,也不怕,吱吱的叫。

肖东山扇开成堆的苍蝇、蚊子,来到牛棚前,刚一推牛棚门,哗啦啦一阵响,吓了肖东山一跳,原来是惊了一堆蝙蝠。

肖东山看在眼里,已有三分明了。于是又问阿光爹娘是怎么病的,阿光道:“开始就是发烧,脸上眼睛里都是血丝,身上都是红点点,我爹只说没事……过了几日,我爹头疼得只打滚,又喊膝盖好疼,不久就昏过去了……我娘亲还吐血呢,不过没昏过去,她死的时候还很清醒,跟我说,要我永远离开这里……我……我能到哪里去……”他说着,眼泪直往下滴,却并无呜咽之声。肖东山听了,有了五分把握。

肖东山问道:“你们这寨子,谁管事?我们去见他。”阿光道:“款首是寨老姜伯啊,他多半时间在鼓楼里。”

两人出了家门,会同杨洋和汪俊卿来到鼓楼,还没到就看来来往往的人往鼓楼旁边的一个大瓦房走,端着香、茶、猪肉、纸钱。阿光道:“这是我们的萨坛,是敬萨岁女神的地方,我爹病后,我娘亲天天来……”

过了萨坛,来到鼓楼,还没进去,就见一个老者站在门前,四处张望。阿光走上前,和他用侗语讲起来,并用手指了指身后三人。老者听了阿光的话,脸有喜色,又问了阿光几句。

阿光回头对三人道:“这位就是我们的款首姜伯了。他说很感谢你们,等一下款脚来了带你们去几个病人家看看,他说款脚哥哥带一个和尚去病人家了,那个和尚说话听不懂,也不知道是不是来治病的呢,还说先前派人叫我来翻译,我又不在家。”

三人正要随款首进屋,只见两人大踏步而来,前面一人,是个侗人打扮,后面一人,却是个和尚,正是海正。

肖东山见了,抢先唱了声“阿弥陀佛”,道:“师兄别来无恙!”海正见了,微微一笑,道:“阿弥陀佛,肖施主果然来了,我闻肖施主是名医高徒,可有解救之法?”肖东山道:“不敢当,我自己都是求医之人,不过是勉强为之,不得不为之。师父去看了病人,有何高见?”海正道:“跌打损伤,贫僧还略知一二,这种情景我哪有什么办法,正是和肖施主说的一样,勉强为之,不得不为之,苦于言语不同,连个症候都没弄清。”

肖东山给众人介绍道:“这位是少林寺海正师兄,这位是馨洋阁主人杨洋女侠,这位是她的丈夫,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师父小心了。这位是精通汉话的侗人小兄弟阿光。”汪俊卿听了,也不生气,笑嘻嘻的给和尚见了礼。

那边侗人款首姜伯过来对阿光说了几句,阿光道:“姜伯说了,你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等一会去姜伯家吃牛瘪。”肖东山道:“且慢,我病人都还没见着,吃什么吃!劳驾这位小哥再带我去看一趟,回来再吃不迟。”

阿光给姜伯说了,于是那位款脚小哥再次带着肖东山、杨洋、汪俊卿、海正、阿光去探访病人。

走了七八家,病情都差不多,都与阿光描述的他父母的症状相似,不过有先后轻重之别而已,肖东山就吩咐不再看,而是回转鼓楼。他一进鼓楼,就对姜伯道:“此病我有七成把握能治,但不知寨**有多人染病?”阿光充当翻译,姜伯道:“今天为止,共有五十二户共七十九人染病,这是除了先前已经死了的一十八人不算。”

肖东山拿出《易简方》放在桌上,海正道:“阿弥陀佛,原来施主有这等宝书在身,苍生有救了。”肖东山道:“说来也是缘份,上次我恩师对我说,来的路上遇到一处闹蚊疫的,师父在那里逗留多日,试验出四张方子, 把方子交给了我,要我贴到书上,现还夹在书中,不曾失落了。”他翻开书拿出夹着的纸页,接着道:“我刚看了众人病情,莫不符合我师父所记,只是病重的用药迟了些,有些麻烦,需多调养些时日。”

阿光翻译给姜伯听了,姜伯大喜,语速极快的说了几句。阿光道:“姜伯问需要什么药物,要如何医治,尽管吩咐。”

肖东山吩咐拿纸笔来,等到纸铺好,肖东山问姜伯道:“这里到古州近还是到黎平近?”姜伯通过阿光回话道:“骑骡子的话,到黎平近些,近一个时辰。”肖东山道:“派人先到黎平买几个人的剂量,用过了看药效再两地大量采购,这样可以省些钱银,只是我身上钱银不多,只够这先几个人的,等大量买入时姜伯帮凑一些。”杨洋急忙道:“肖兄弟,钱银的事你不用操心,也不用先买几个人的剂量,太麻烦,你且把用得着的药材名写来,我夫妇二人去把两地的一口气都买了来,岂不省事!”肖东山笑道:“你真是大财主,也不用全买了来,有的药只要一点点。”

说话间写了密密麻麻一张纸的药名,后面把要的大致份量也标注了。

肖东山又对姜伯道:“用药只能治了已得病的,却防不了未得病的得病。有几件事请姜老务必告知众乡亲:一、山上的猴子切不可一同玩耍;二、洞里的蝙蝠要远离,屋里的蝙蝠赶紧赶走,一只不留;三、屋前屋后的水洼要填平弄干,家里的脏水要倒远,周围的青草要割干净,畜生的粪便要赶紧收走;四、用艾蒿点烟,把屋前屋后都用烟熏过。”

这时鼓楼里早围过来十几人,有寨老,有款脚,听了阿光翻译的话,有的就出去传讲去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杨洋道:“我夫妇二人不会治病,就去跑个腿,也算是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们把药材再写一份,我二人分了头去古州、黎平两地买,免得一地缺了什么药。”肖东山道:“也无什么特别的药,我师父一直主张用易得之品,故有《易简方》之名。”海正见肖东山手腕无力,写头一张已又累又疼,就坐过去,拿起笔,又抄写了一份。杨洋见肖东山所写文字歪歪斜斜,明白肖东山的手腕之伤并未痊愈,不过勉强能执笔而已,毫无劲力的。

肖东山见海正抄写,说道:“海正师兄,麻烦你随我去走访人家,请师父拿了纸笔,每家每户做详实的记录,便我用药。”海正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贫僧乐意之至。”肖东山又对阿光道:“你跟姜伯讲,马上带我们去走人家,每个病户都要走到。”阿光对姜伯说了,姜伯连连点头。

海正抄写完,交给杨洋,肖东山交代道:“杨姐姐,此去路远,辛苦了,明日午间务必带药回来。”杨洋接过,见他调度有方,笑道:“肖兄弟,你不去做个地方官,造福一方,真是可惜了。”汪俊卿道:“我呸,此人毫无男子汉之豪情,婆婆妈妈、抠抠索索、鬼鬼祟祟,做贼还差不多!”夫妇二人说着,出门去了。

肖东山、姜伯、阿光、海正四人一行,于是去走访病户,足足到半夜才走完,海正密密麻麻的记了一本病情。回来在鼓楼吃了饭,肖东山又连夜把病户分了四类,各自准备用不同的药。

第二日午时,杨洋先回来,用马驼来两袋药材,一打开又是一个个小袋,包得极细致,肖东山见她满脸倦容,道:“杨姐姐辛苦了。”杨洋道:“并不辛苦,不瞒你说,我从小到大做过的事,这件却是做得最快乐的。”

肖东山把药材细细分了四堆,薏苡仁、黄柏、扁豆、竹叶、双花、连翘……作了一堆,地丁、葛根、公英、滑石、也包含双花、连翘作了一堆,生地、茅根、紫石英、水牛角、双花、连翘……作了一堆,附子、人参、黄芪、龙骨、五味子、姜黄……作了一堆。肖东山对众人道:“这四味药,其一清暑化湿,透表解肌,其二疏利透邪,避秽化浊,其三清气凉营,泄热解毒,其四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不同病人用不同药,现下唯缺一味羚羊粉,只第三个方子要用,这个方子是对出血症的,且先把那三味药煎起来。”

姜伯早找几个汉子来帮忙,烧起火,架起瓦罐,开始熬药。

忙了一会,汪俊卿回来,肖东山一见,劈头就问:“有羚羊粉没?”汪俊卿道:“哎呀!我忘了买了!我那记得那么多!”说着解下包袱,肖东山接过一翻,明明有一小包羚羊粉,拿了就走。汪俊卿摇头道:“粗鲁!粗鲁!无礼!无礼!”杨洋道:“相公少说些!”

于是从哪一日起,每日肖东山、阿光、海正、姜伯四人走访病家,姜伯带路、肖东山主治、海正笔记、阿光翻译,杨汪夫妇二人不时进城补药及一切用度之物,连肖东山穿的鞋,杨洋也赶顶好的买了一双来,只是避着汪俊卿。

忙了七八日,病轻的已好了七八分,病中等程度的也都好了四五分,只有二个病重的救迟了,没能挽回性命。众乡亲见有效,也都信了肖东山之言,把屋前屋后收拾的平平整整干干净净,把脏水沟都填了,把蝙蝠尽数打死,野猴也用弓箭射死了,又用艾蒿把整个寨子熏得烟雾缭绕。

艾烟一起,杨洋把肖东山拉到一边,悄悄道:“你可知有两个人一直跟着你?”肖东山道:“你说阿光和海正师兄?”杨洋道:“不是,我说的是未露面的外人。”肖东山吃了一惊,道:“还有此事!我忙得很,没有注意!”杨洋道:“来人武功极高,又特别小心,你可是得罪了什么人,还是又牵扯进了什么纠葛?”肖东山想了想,道:“未曾有!”杨洋道:“真奇怪!我也只看到了身影,从身形看,是一男一女。”肖东山道:“莫不是寨里乡亲?”杨洋道:“绝不是,我的眼睛会看错,但是鼻子绝不会错,这二人用的是我馨洋阁的香!这艾烟一起,我就再难闻到了,故而提醒你小心些。”肖东山道:“不该有人盯着我啊,莫不是冲着海正师兄来的?”杨洋道:“我看不像,海正和尚不在你身边的时候,这两人还是远远跟着你的。”肖东山道:“好奇怪,待我暗中留意。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我也无暇顾及,眼下还是抓紧医治病人要紧。”

正说着,汪俊卿过来,狠狠瞪了肖东山一眼,叫道:“娘子!快来看那边的晚霞!”

又过了五六日,病人好了大半,只有少数几个还要用药,肖东山把这些人要用的药一一包好,交给姜伯,道:“我们打搅的时间够长了,明日我们就要离开了,这些药再接着用完就差不多了。”

姜伯传出话去,一时黑压压的来了几百人,把鼓楼团团围住了,每个人都拿着酒、鸡、鱼、油茶、糯米、布匹之类的礼物。

肖东山急忙告诉姜伯,这些礼物不能收,收了也带不走,让乡亲们不要多礼。姜伯出去和这些人交谈半天,让这些人回去了,只说晚上准备“合拢饭”。

到了午后,乡亲们就在鼓楼前的场地上,摆了五十几桌酒席,酸鱼、酸鸭、土猪肉等摆得满满当当。原来“合拢饭”就是百家宴,侗人自古有“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的说法,这是侗人答谢贵客的最高礼遇。乡亲们依次来给肖东山、海正、杨洋、汪俊卿等人敬酒,不一会,除了海正,众人皆有了醉意。

突然,只见一个黑瘦的孩子跳上正中的酒桌,把杯盘摔了一地,正是阿光!他在桌上手舞足蹈,指着姜伯还有另外几个有头面的人激愤的说起来,姜伯和其他侗人脸上都显惭愧之色。阿光越说越激动,眼里闪出泪花,咬牙切齿的臭骂一通,才下了桌,扑到汪俊卿腿上,身子抽搐,哭得稀里哗啦,杨、肖、海正三人见状也都围过来。

汪俊卿见他牙齿咬得格格响,轻抚其背,温言道:“阿光,这是为何?”

阿光哽咽道:“你们以为你们做了好事,很了不起是不是?”汪俊卿道:“为何这般说?”阿光道:“这些人你看着很和善是不是?”汪俊卿道:“乡亲们都是好意啊。”阿光道:“这些人他娘的可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从我能听懂人话起,这些人就骂我是小杂种,我刚就是告诉他们,没有我这个小杂种请来大夫,他们他娘的就得全给我死光了,呜呜呜,呜呜呜!”说到这里,阿光又放声痛哭起来。

姜伯这时候远远的很尴尬的说了几句,好些个乡亲也附和起来,看起来是在说些饱含歉意的安慰话。

汪俊卿一声叹息,小声对杨洋道:“这孩子也太可怜,娘子,我有个主意。”杨洋道:“看看再说。”

肖东山和海正也安抚了阿光一会,才渐渐让他止了哭声,后来这孩子竟在汪俊卿怀里睡着了,这“合拢饭”也就这样草草收了场。

到了夜里,姜伯来找肖东山,拿出一本厚厚的书来,指手划脚一番,意思是作为表示感谢的礼物送给肖东山,肖东山接过一看,书面并无一字,纸张略有破损,好在都在边角,书页已微黄,显得年代久远,翻开一看,竟是一本汉字所写的医书,粗略看了看,见里面所述颇杂,有医理、药方、草药图、穴位图等,肖东山见姜伯心意极诚,大有宝剑赠烈士之意,也就不多说,收下了,暗想:“我这医术还是个学徒水平,也不知道这医书上记得医术高不高深,且收下了到时送给师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