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剑圣琴心 > 第7卷 游历四方之乐 第123章 慈悲为怀

剑圣琴心 第7卷 游历四方之乐 第123章 慈悲为怀

作者:繁星楼主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25: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岐王道:“既是舞魁亲临别苑,又有李氏三兄弟、江南二才女在此,如此难遇之良机,孤王想请诸位与舞魁共演一曲,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对公孙大娘之名早已如雷贯耳,又有岐王之请,大家无不跃跃欲试,纷纷点头应和。

公孙大娘蕙质兰心,她心想,如果是月娥眉月妹子在此,以她高超的琴艺,定能与这些乐家高手同台演奏,水乳 交融,如今月妹子不在身边,岐王又出言相邀,自己做客于此,自不忍拂逆岐王之意,当下便点头应允。

沈妍将琵琶抱在怀中,左手捻动琴弦,右手挥出轻弹,琵琶顿时发出一阵柔和的“铮铮”琴音。

随即江心月螓首轻摇,凤首箜篌亦适时奏响。

李彭年待琵琶前调结束,音色一转之机,便亮嗓唱道:“红豆……”

公孙大娘对乐曲何等敏感,李彭年“红豆”二字方吐出口中,她已取九天凤仪双剑在手,做了个抬脚横平亮双剑之式,双剑一剑与肩持平,一剑举过头顶,双剑平行,右脚秀腿屈膝后抬,一出手便是英姿飒爽之态。

音乐未停,李彭年早已缓缓唱了开去,他唱的是时下最为流行的一首王摩诘的《红豆》之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李彭年将诗歌句子连唱了三遍,歌声一遍比一遍动听,一遍比一遍悠长,每一遍的节奏都有所不同,第一遍浅唱辄止,如蜻蜓点水;第二遍音调稍高,韵味浓厚;第三遍,唱中带说,说中带吟,吟中带咏,回味无穷,三遍唱罢,真有一咏三叹之感。

此曲行文流畅自然,以红豆寄寓相思之情,配合柔美的音律,引得听者纷纷想起了心底最思念之事,最思念之人,人人无不为歌声所动容。

公孙大娘双剑亦不停,但她的剑法却慢极了,长剑或削、或刺、或截、或绕,每一剑都显得沉重、苍凉、清楚,每一剑的末尾都缓缓一顿,显得铿锵有力,每一剑与琵琶之语,与红豆之歌皆若合符节。

剑舞将罢,她的眼角竟有两滴晶亮的泪珠滚来滚去,几欲流出,“此物最相思”,这相思的红豆之曲又引得她想起了那阳光少年裴旻的身影。

她转过了身,将双剑收入剑匣之中,借机抹去强忍欲坠的泪水。

公孙大娘转身团团万福,众人皆纷纷击掌叫好。

那堂下一直微笑欣赏乐舞的杜甫忽然道:“公孙剑舞,天下无双,今日见之,果然名下无虚。”

岐王笑道:“我与杜先生亦有同感,公孙大娘剑舞倾城,今日得以一饱眼福,真乃孤王平生幸事,孤有一不情之请,不知公孙姑娘能答应否?”

公孙大娘一怔,道:“王爷请说,只要小女子能力所在,自当竭力办到。”

在公孙大娘的心中,只因这岐王不但是一位饱学儒雅之人,且位尊而不傲,非常亲民,在民间尤其是乐人心中有极高的地位,故而她没有多想便一口应承下来。

岐王指着李十二娘道:“这是我的义女李十二娘,得此千载良缘,孤想让她拜你为师,学习舞技,不知尊意若何?”

公孙大娘秀眉微蹙,犹豫道:“李十二娘既是王爷爱女,我不懂为师之道,恐误人子弟。再说,小女子孑然一身,四海飘零,居无定所,恐无分身之术教授技艺。”

岐王笑道:“公孙姑娘过谦了,你的剑舞天下第一,这样好的师傅,天下再没有第二个了,至于你说的居无定所之事,这有何难,便请姑娘放心,你在这里的一切吃穿用度由本王全权供给,即便是你不喜欢这里,无论你到哪里,我都愿意出资相助,如何?”

那作书生装扮的小王爷亦从旁劝道:“姑娘风尘劳累,便在这别苑中盘恒些时日,岂不是好!也可以趁机教十二娘一些基本技艺,其他的事情以后尽可商量。”

那银衣美妇眼神中尽是一团和气,声音亦是十分亲昵,道:“我看就这么定了,十二娘,还不快快拜见师傅。”

李十二娘赶紧趋步上前,在公孙面前盈盈下拜,口称:“徒儿给师傅磕头。”

说罢,李十二娘伏在地上,给公孙大娘磕了三个头,然后仰起圆圆的小脸蛋,一双圆圆的妙目扑闪扑闪着望向公孙大娘。

看着李十二娘楚楚可怜又十分乖巧的样子,公孙大娘心里一阵莫名心动,同时又出于礼节,她忙伸出双手将十二娘扶了起来。

银衣美妇笑道:“这下好了,一桩美事成了。王爷,我们这凌波别苑这几日高朋满座,喜鹊绕枝,今日十二娘又拜了极好的师傅,想是王爷得上天庇佑,事事称心,妾身来日当前往圣安寺上香祈愿,愿菩萨保佑王爷万事如意,福寿绵长,也保佑我大唐天下安澜。”

银衣美妇如此善解人意,说话又温婉动听,岐王欣喜不已,当即应允。

岳州城外的圣安寺濒临洞庭湖,风景优美,香火鼎盛,熙熙攘攘的善男信女们纷纷来此进香礼佛。

一辆马车从宽阔的大路上缓缓驰来,马夫一声轻唤:“吁……”,随即轻轻地收住了马缰,马车停了下来。一旁跟随的使女上前扶起车帘,躬身行礼道:“夫人,圣安寺到了。”

马车上下来的正是凌波别苑中的银衣美妇,但见她戴一顶银狐绒帽,着一身银色披风,蹬一双银皮短靴,手扶车厢,娉娉婷婷的走下马车,她秀眉微皱,似乎怀有心事。

寺庙门口,一个六旬老汉坐在冰冷的石地上,但见他头发蓬乱,双眼无神,胡子拉渣,面容憔悴,他焦黄得如同枯枝的双手拿着一副略显潦草的画像,不住的向过路的人无力的求助:“谁见过我的女儿,求求你们告诉我,我的女儿小红哪里去了?我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求求你,帮帮我!”

路过的行人要么说一声“没见过”,便纷纷拂袖而去;要么就把这老汉当疯子,绕道而行。

银衣美妇见状,内心不忍,忙吩咐道:“快取一些钱来。”使女从袖中拿出一枚金币,银衣美妇伸出白如皓雪般的芊芊手指将金币取在手中,送到了那老人手上,道:“这些钱你拿去,权且作为寻女的路资,唉,天可怜见,菩萨保佑,希望你父女能早日得以团聚。”

那老汉的眼中似乎泪已流干,他双掌颤巍巍的将金币捧在手心,忙不迭连连磕头,口里不停道:“您是大好人,大恩人啦,谢谢,谢谢。”说完,他又战战兢兢的到别处问询去了。

银衣美妇动容道:“真是可怜人啦,骨肉至亲,血浓于水。丢失了女儿该是多么痛苦的事,但愿菩萨保佑他能找回他的女儿。”她那美丽的容颜里由此多了一些愁容,更平添了几分风韵。

那侍女接口道:“夫人不知,奴婢听说这岳州城中最近有些不太平,当地有许多少女无缘无故的便失踪了,官府的差役们也曾四处侦缉,但至今没有头绪,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如今连我们别苑中的几个小姐妹私下里也相当害怕呢。”

银衣美妇随口应道:“有此等事?岳州一向治安太平,也许只是谣言罢了,相信官府会查个水落石出的,我们走吧。”

那侍女欲言又止,又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敛身一福,说了声:“是。”便陪着银衣美妇走进寺去。

那夫人来到寺中的大雄宝殿之中,庙祝早已准备好香烛等一应用具。银衣美妇双膝跪在锦色蒲团上,双手合十,双眼虔诚地望着高高在上的如来佛像,良久,她方才双唇翕动,口中念念有词,只是她声音极小,却不知道在念叨些什么。

过了许久,在香烟袅袅中,那银衣美妇 方才娇俏着起身,吩咐使女道:“拜菩萨必须心诚,给师傅们多赠些香油钱,等我今日所许之愿灵验之后,我必来还愿,那时还有更多赏赐。”

那庙祝听她如此言语,自然千恩万谢,恭谨有加。

眼看日当正午,那银衣美妇一行人出了庙门,庙前竟然聚集了大批的衣衫褴褛的乞丐。

各位看官可曾知道?不管何年何代,又不管太平盛世或是乱世之秋,乞丐这个职业从未消亡过,造成乞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好吃懒做的、年成欠收的、突发灾荒的……要是天下大乱,乞丐更是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

所以,这是一个外人看来悲催又悲惨的职业,又或许说乞丐根本不是一个职业,而是没法体面的生活而又迫于无奈的生存手段。但在乞丐看来,这或许是一个最为自在逍遥的职业。

今天这些乞丐的运气简直是好极了,因为他们可以不再受人白眼的去讨吃食,他们可以光明正大的饱餐一顿,因为恰巧那银衣美妇安排了在圣安寺前大量布施斋饭的活动。

就在银衣美妇入寺进香的时候,那随行的马夫就忙活开了,等到银衣美妇进香完毕来到寺门的时候,门口旁边早就备好了大量热腾腾的馒头和香喷喷的稀粥,看到银衣美妇来了,那马夫点头哈腰道:“夫人,按您的吩咐,一切都准备好了。”

银衣美妇走了过去,她看着那围着布施点的众多乞丐柔声道:“让大家久等了,好让大家知道,岐王每到一处,必定代天巡狩,广施仁义,今日王府别苑准备了这小小斋饭,请各位尽情享用。”

说罢,她招呼下人们分发食物,乞丐们一拥而上,心满意足的领取了各自的一份儿餐点,各人自然对那银衣美妇千恩万谢,个个口称“菩萨娘娘”。

银衣美妇听着这些乞丐的褒奖之词,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暖暖的阳光照在她的身上,仿佛给她披上了一层淡淡的圣洁之光。

正是:

江南别苑乐飞扬,一曲相思已断肠。

如来日日享高香,自会分辨莠与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