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天龙秘史 > 49.汴梁奇遇(二)

天龙秘史 49.汴梁奇遇(二)

作者:薛定谔的熊儿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夜幕降临,深宫中有一处颠鸾倒凤、春光无限。玄空悄悄溜出,不为看这一幅春宫图,而是打算潜入到垂拱殿中瞧瞧。明日正是五日一次的“常启居”,想那燕王定然会赴上朝来。

他在北方草原之时,就听一位萨满巫师预言,长生天之刃现世,天下必有大事发生。而后来又隐约听南华真人说天下将乱。一种直觉告诉他,似乎这些都与这燕王有关系。当今之势,似乎也只有燕王一人存等夷之志。正好趁此良机好好看看这燕王有何目的。

宋朝皇宫中,大庆殿是为主殿,正在宣德门之后。而垂拱殿位于大庆店西侧,乃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这些时日,玄空已经皇宫中各处记的熟稔,趁着夜色,他轻松跑进了垂拱殿,避过一众宫人,藏入其中。

垂拱殿也叫内殿,皇帝在这里视朝听证也称为“常起居”,一般是五日一次。常起居与常朝不同,常朝的地点在外殿,由宰相押班,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台,文武百官立班。而常起居需在京文武群臣都赴内朝朝见皇帝。

玄空躲在殿中睡了一夜,次日先听一阵阵脚步声,文武群臣步入殿中,依两侧立班,文班在东,武班在西。玄空转醒过来,偷偷瞧了一眼,见一威武儒雅的中年人,正是燕王,赫然站在百官之列。向后一瞧,那薛振鹭果然也在。玄空连忙收敛了呼吸之声,生怕被他察觉自己的行迹。又向其他官员看去,剩下一个都不识得。

又过了一会儿,一位中年男人,走上了御座,其旁内侍、省官、引赞官队列。玄空仔细打量了一下此人,见他身穿绛纱袍,头戴通天冠,脚下黑舄,方面大耳,眉高隆准,威武不凡。玄空暗赞道:“原来这就是赵顼,果然是一幅帝王之相,只不过其眼圈有些深,想是昨夜欢愉的很,休息的不太好。”

这时内侍宣令,百官行七拜大礼。礼毕,赵顼笑道:“无忧,你可是好久没回京了,朕想念的很啊!”

言出,那燕王出列,又向赵顼一拜,口道:“臣无忧谢官家挂念!”这时玄空才知道原来这位燕王的本名叫做赵无忧。先前听闻此人并非先皇之子,也不知是哪位王公的后代。

赵顼道:“赐座!”登时就有侍人抬上一张椅子。那燕王却不敢就坐,迟疑了的半天。玄空瞧他的模样,与那大营之中所见颇为不同,似乎战战兢兢的,并无往日那宠辱不惊的风采。

赵顼道:“无忧,你怎么不坐?燕王道:“谢官家恩典!只是臣何德何能?实在愧不敢当。” 赵顼哈哈一笑,道“你也是大宋的肱骨之臣,为大宋子民守着边疆,有何不敢坐,朕让你坐你就坐!”燕王这才道:“谢官家!”蹑手蹑脚坐在椅子上。只是他坐在那里十分拘束,如坐针毡。

赵顼又道:“宰相,燕王回京便是为了新法之事,他久居边疆所知不足,你先为他讲述新法的几大点。”玄空暗暗吃了一惊,想不到这里面竟又涉及到了熙宁变法。

只见居于百官之首,一位满目沧桑的老大人走出列,拜道:“是!”玄空心头一凛,这一位大概就是那负天下之望三十年的王安石。猛然想起一事,按历史记载,王安石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第一罢相在熙宁七年,第二次就在熙宁九年,正是今时这个年头。看来此人的仕途之路也要走向尽头。

王安石道:“熙宁新法,财政新法共七条,强军新法共四条,育才新法共三条,请问燕王对新法哪条哪例存疑?”

宰相为百官之首,燕王与他对答自不敢座在椅子上,他站起身来,道:“王大人,有人云新法富国有余,而强兵无术,本王不敢苟同。”此言一出朝堂上群相诧异,不少人心想:“听燕王之意,他倒是极为赞同新法,难道他就是大老远回来拍王安石的马屁吗?”

但听燕王续道:“保甲法规定:相邻五家为一小保,设保长,五小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副保正各一人;每户两丁抽一,成为保丁,组织起来,训练习武,巡查值夜,维护治安;同保内有犯法者,知情不报,伍保连坐,如居留三个以上“强盗”达三日者,本保邻居虽不知情亦须治罪。保兵替代募兵乃是防范民众暴乱的良政。”

听到这里王安石微微点头,他也没想到燕王来势汹汹,竟对新法有赞同的地方。

燕王接言道:“将兵法代替原有更戍法,使边关重镇有固定将帅,纠正我大宋将兵分离,军力孱弱之根病,也是强军的要政!”王安石又即点头,其后众臣则想:“燕王之所以能雄踞边疆十年之久,一来是确有将帅之能,二来也是仗着此条将兵法。这也难怪他会附和。”

燕王再道:“唯一条军器监法,令本王难以赞同!”王安石淡然道:“燕王请讲!”燕王道:“我朝军械原归中央三司胄案与诸地将作院制造,而军器监法,设立军器监,统制军械,辖制诸地都作院制造。如此一来,便缺乏军械生产的灵活性,倘若边关战事再起,军器所需难以估量,此条法例就来带诸多不便。”

玄空心下了然,燕王或许已经有把握控制晋冀两地的将作院,那时他想如何生产兵器都能自己说的算,而这条军器监法,设立军器监辖制军械生产,这才招来燕王的抵触。

王安石道:“此条军器监法,旨在解决我大宋各地将作院生产军械质量粗劣的问题。燕王所言缺乏灵活性只不过为寻枝摘叶,而我军兵器粗劣才是亟需克服的关键。燕王多年掌兵,相信不会不懂得这里面的道理。”

赵顼高高坐在御座上,这些年类似的争论已经不知发生多少次,每一次关于新法异议,都一点点消磨了他变法的决心。他早就厌倦于调和这些臣子之间的争斗,这时就静静在上看着。

另一位大臣走出班列。赵顼一见,却是司空富弼,道:“富大人有何见解?”富弼本来就是坚决的反变法派,他与王安石因新法之事屡次争论,次次争的面红耳赤。此刻,见朝堂之上又提起新法之事,他自不想置身事外,走上前来说道:“禀官家,臣以为王大人与燕王所言都有各自道理,但是新法之弊端却不在其上。臣闻本月有灾星划过,这可是不好照头,据悉民间仍苦于新法,百姓怨声载道。犹记得熙宁七年,连续大旱,引发饥荒,而新法规定的各种征敛却仍继续推行,百姓流连失所,民不聊生,皆由青苗、免役、保甲、市易诸法弊病所至,王大人何以视而不见呢?”

当年王安石亲手提拔的郑侠,将流民进城的场景绘成幅画,呈给了赵顼。赵顼观图痛心疾首,终于暂时废弃了新法,然不久在新法派众人的鼓动下,又恢复新法。

王安石也正是因此事第一次罢相。他今年丧子,心神大恸,精气神不振,早不似当年那般意气风发,本来无力与富弼争论。可听富弼以彗星做文章,又将郑侠一事旧事重提,忍不住争道:“老百姓连祁寒暑雨都要怨嗟的,不必顾恤!”

此言一出,龙颜不悦,赵顼怫然道:“不能让老百姓连祁寒暑雨的怨嗟都没有吗!”王安石心中不快退回班列。

赵顼见朝上气氛变僵,便想稍稍调解,忽见薛振鹭在班列而立,一幅心不在焉的神情。赵顼知他既不关心新法,更不是旧法党,便问道:“振鹭,朕瞧你似有心事,是不是有事想在朝堂上禀告。”

薛振鹭闻言吓了一跳,他此前正思虑如何抓捕玄空的事,他早怀疑玄空逃进皇宫之中,却苦于一时没有办法将其缉拿,不想皇帝突然召唤自己。薛振鹭缓过神儿,稍作迟疑才道:“禀官家,近日邪教头子玄空祸乱民间,现已经逃窜入京都,臣想请旨加强皇宫守卫与都城守卫。”赵顼道:“准了!”

玄空哑然失笑,旁的人都在议论国政大事,唯独这姓薛的把江湖之事拿到朝堂上讲,真可谓贻笑大方。

群臣又即禀告一些正事,朝堂才散去。玄空等了好久,才溜出垂拱殿,跑回了先前居住的宫殿中。

他悄无声息攀上了房梁。再见到那才人,却发现她已是气色大变,与以往愁眉不展、自怨自艾的一幅神情大不相同,而是神采焕发,愈发显得娇媚。想来是燕王那药水起了奇效,让她一朝得了宠。玄空心想:“燕王此为应是打算让皇帝沉迷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他才好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只是今日见那燕王有些奇怪,在朝堂之上畏手畏脚的,不似在大营中那般器宇轩昂。嗯,能装成这样,或许就是燕王高明之处。”

接下来的数日,皇帝隔三差五就要召幸才人,且是越来越频,到后来几乎每日都要见。期间,才人宫中收到的赏赐着实不少,饮食也比以往更加精致,玄空借机大饱口福。但那才人越受荣宠,身边宫人也就越多,而近来宫中的侍卫也多了不少,在此潜行,难度又增了些许。他想这里不是久居长安之所,此时伤势也好了,是时候混出京城了。

又是一日,白天才人独自坐在椅子上,打扮的花枝招展,一手拿小铜镜,另一手用一把牛角小梳梳头。宫女知画匆匆走进,面带喜容。才人道:“知画,又是来了什么赏赐吗?”知画摇了摇头,散去殿内其他宫人,道:“才人,奴婢可要先恭喜您啦?”才人有些好奇,道:“这又是哪一出,就别卖关子了。”

知画道:“我听宫人说官家就要封您为昭仪了。”近来宫里人都知道才人得宠,将这消息预先透露,也是存着巴结才人的心思。

才人又惊又喜,问道:“可是当真?”有些不敢相信。大宋承旧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她刚刚入宫数月,家世出身也不出众,因此只是一个才人。虽妃子入宫后,一朝得宠屡屡迁升,也是极为常见。但由才人直接册封昭仪的,却是极为少有,毕竟两者相差诸个品级。譬如先帝仁宗的宠妃沈贵妃,也是由才人三迁升至昭仪。

知画道:“这样的事,奴婢岂敢胡言?确是千真万确!”

才人轻轻呼出一口气,有些安耐不住心中激动之情。许久才平复心情,悄声道:“若非燕王殿下相助,我俩还在此受熬着空虚寂寞。将来若有时机,需得好好感谢他老人家。”

知画笑道:“现在后宫中人人都传才人艳冠群芳,您这般人物,便是没有燕王相助,也定被官家所喜欢。”

才人眉头一皱,道:“这话可不能胡乱传,小心祸从口出。”知画连忙道:“是,奴婢也只敢与您悄悄地说,自不会去外面乱传。”才人点点头,叮嘱道:“人家越是这样说,我们越是要小心行事。”

知画应了一声,转过话头,又道:“奴婢听人说燕王并未离京,等一有机会奴婢定会传消息向他道谢的。”

玄空暗暗称奇,燕王在京逗留如此多日,竟没着急回去。是不是朝廷早察觉其野心,他想回去,却受到了皇帝的阻挠?

才人诧异道:“燕王为边关主帅,北御辽国,西抵西夏,职责重大。他怎会在京城待上这么久?”知画想都没想,说道:“奴婢也不知道,只是听说还是燕王刻意向官家请求留在京城,又举荐了一位副帅接替他的位置,官家也欣然应允了。”两个女子微微沉思,也想不出所以然。才人只得道:“这等国家大事,也不是我们女儿家需考虑的。”

玄空暗暗旁听,心中说不出的惊讶。燕王野心勃勃,既安插了一个才人在皇帝身侧,绝不会如此轻易放弃心中所想。然而,那又为什么甘愿舍弃他苦苦经营十余年的祁州大营?这里面究竟有何隐秘?玄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又听知画道:“才人,最近又有一件大事,你可知宰相王安石?”才人道:“王大人推行新法,主张变更,入仕之前已是名满天下,现在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岂能不知?只是他那变法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也不知是好是坏?总之这也不是我们这些小女儿能评判的。他又怎么了?”

知画道:“王大人告病还乡养老了!”才人大吃一惊,实在没想到这位叱咤朝堂十余年的宰相,仅仅复出一年,就又罢相了。

玄空却是一点也不惊奇,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已经是写入历史当中,若是没罢相那才叫怪。

才人继续问道:“王大人怎会如此仓促卸任?”知画道:“一腔热血总有洒尽之时,听说这些年王大人已经心灰意懒,老年丧子更令他大为神伤。前几日与官家又有几番争执,终于决定告老还乡。”

玄空忽然心中一动:“王安石返还江宁,若能混入其家丁之中,逃出汴京就轻而易举。任他薛振鹭千思百虑,也决计想不到我能跟着王大人离京。任他把汴京围的水泄不通,也决计猜不多王安石的身上。”

他心中主意已定,次日便逃出宫去。先是买了一辆马车,而后穿上一身粗麻布衣,弄的蓬头垢面,像是一个干力气活的寻常百姓。准备妥当,他便在相府附近闲逛。

一上午的时间,未见其中有何动静,直至下午时分,一个像管家一样的人物从府中出来。玄空将马车停在一旁,给他拦下。

那人看了看玄空,说道:“你有何事?”玄空道:“小人听说宰相大人要告老怀乡了,府上缺不缺赶车的把式?”那人哼了一声,道:“你这人消息还挺灵的,竟惦记上府上的生意!”玄空搔了搔头,笑道:“用旁人也是用,用小人也是用。小人自问有一膀子力气,要的钱也不比人多。”

那人仰头看着对方身长体阔的模样,心说:“此人说力气不小,应该是真的,否则可白长了这么大个子。”问道:“你要走这一趟,要多少钱?”

玄空本不为赚钱而来,也不知应该要多少,便道:“老爷随意打赏几个铜板就好,小人听说王大人可是大大的清官,自不敢多占便宜。”

那人心想此人倒是很好说话,只怕他别是一懒汉,混吃混喝。玄空见这官家迟迟拿不定主意,赶紧一拍胸脯道:“老爷放心,有小人一个,便能将大人府上的家当通通送走,用不着旁人了!”那人见玄空浓眉大眼,实不像谎话连天之人,便点点头,又道:“好!我们大人不日就要返还江宁,这几日你先入府中把东西归置归置,等收拾差不多了,便即出发,铜板一个也少不了你的。”

玄空一喜,随着管家进了相府。那管家仍有些不放心,就问了问玄空家中情况。玄空早有预料,只说姓乔,家中原是少室山下的农户,长大以后就在汴梁城中干些苦力过活。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其“性不好华腴,自奉至简,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吃饭“特以其近顾食之。”朱牟的《曲洧旧闻》曾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所择。”

更有一则小故事,说王安石为官之后,有人传王大人喜欢吃獐肉。这话被其夫人听见,大为诧异,便问道:“大人从来不挑食,为何独奢獐肉。”随从道:“大人吃饭只吃了獐肉,其他吃食一口未尝。”夫人又问道:“獐肉摆在何处?”随从言放在大人碗筷附近。夫人吩咐,下次吃饭,把獐肉摆远。后来果然王安石一口未吃獐肉。

玄空一入府内,才知人言王安石两袖清风,生活简朴,并不假。诺大一座府邸,其中没有多少家当。这倒是省了他不少力气。

他连收拾了两日,已经将大多数东西都摆置在院中,只待载上马车,便能出发。他正坐在院中偷闲,忽见一人自堂中走出,认出正是王安石。

只见王安石两鬓斑白,比之前些时日,在朝堂上所见更显苍老。一脸愁苦,紧蹙的双眉似乎从没舒展过。按说他五十多岁的年纪,在古代确是年纪不轻,但也不算极老。可见这些年推展新法,着实耗去不少心血,才会是如此华发苍颜的模样。

玄空忙站起身子,在后侍立。王安石负手而立,抬头见树上第一根枝杈,有一处燕子搭的窝,不高不低。其中有几只小燕子,在里面叽叽喳喳地叫着。他凝视了许久,叹出一口气。只将玄空当成了一个普通仆从,吩咐道:“收拾院落时,莫要惊到那一窝燕子。”

玄空应了一声,又见王安石转过身去,怅然吟出一首诗:“斯文实有寄,天岂偶生才?一日凤鸟去,千秋梁木摧。烟留衰草恨,风造暮林哀。岂谓登临处,飘然独往来。”

玄空知晓,这首诗并非家喻户晓的名句,而是王安石为他故去的长子王雱而作。诗中将王雱比作凤鸟,传到后世颇受非议,只因凤鸟也常常比作孔子。

说来他这个长子王雱文采韬略不下于其父,却有惊人之处,在当时被人以小圣人称之。向来是王安石最为看重的儿子,更是倚重的同僚。王雱便在今年,英年早逝,享年也只有三十三岁,这对王安石的打击可谓巨大。或许也是因这缘故,才使的他放弃了变法。而今王安石退隐,熙宁变法也就由此作罢。

王安石正自感伤,堂内又走出一人。玄空识得此人名叫王旁,是王安石的幼子,年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这位王旁学问不如父兄,却也是人中龙凤,眼下也只有他在王安石膝下尽孝。

王旁走上前来,说道:“爹爹,我们什么时候动身?”王安石转过身来,眼圈有些红润。他本来家教极为严苛,可这时长子新丧,面对这幼子,不禁尤为惜爱。柔声道:“京城无甚好的,除了失意,只有哀伤,后日便动身回老家江宁吧。”王旁答应一句,而劝道:“爹爹,莫再忧思了,天气渐凉,还是回到屋里吧。”随即两人相伴走回堂内。玄空也找到一处静僻场所,独自休息。

转眼,两日一过,王安石一家起身返乡。前来相送的人并不算多,与他这名满天下的宰相身份并不相符。这些年他在朝堂得罪的人着实不少,自复相这一年中,变法派都已分崩离析,而朝堂之上大多都是反对派。今日只有如苏轼、苏辙、司马光等人,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但念及旧情前来送行。

出城路上,布防十分严密。四处城门都有禁军把手,可当守城的卫兵一见,这是老宰相一行,也就无人敢上前查问。玄空赶着马车,跟在管家家仆之中,轻轻松松就出了城。他全没想到,不费吹灰之力就逃出汴梁,心中欣喜。又想既然已经收了钱,总该将老大人送回故里。

马车之中,王安石忍不住回头望向汴梁城,尤为感慨,想当年满怀憧憬而来,凭一腔热血要大展宏图,而今却是怅然失意而去。希望而来失望而归,怎不叫人唏嘘?王安石也明白,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来到汴京。心中的不甘与无奈,都饱含在他的眼神中。终于,他呼一口气,不知是释然,还是死心,转回头不再看汴京一眼。

江宁府就是现在的南京,此间相距有一千二百里。王安石一行人走了十天半月才赶回江宁,一路无题。

钟山之南,有一个地方唤做白塘,王安石在此筑园卜居。玄空将马车驶入其中,由上开始搬运家当,他力大无穷,归置这些东西丝毫不觉的累。

王安石也走下马车,在旁看着这些旧物,怔怔出神。想是又怀念起旧事旧人。忽然诗兴大发,吟道:“乞得胶胶扰扰身,五湖烟水替风尘。只将凫雁同为侣,不与龟鱼作主人。”

这诗名为《答韩持国芙蓉堂》,正是王安石退隐而作,表达出其空虚失意之情。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玄空一笑,心道:“愿与凫雁为伴,却不愿做龟鱼的主人。岂不是说我这江湖草莽是为凫雁,反而如富弼、苏轼、司马光等人成了江河里的乌龟王八蛋。”想到这里愈发忍俊不禁,可身旁王安石一脸愁苦,他也只好强忍着不乐出声来。

只见王安石拿起一件件旧物,擦拭上的灰尘。而脸上仍是一副漫不经心的神情,也不知心中在想什么。一会儿,王安石忽道:“你说…我这新法究竟是好是坏?”

这话其实是自言自语,而听在玄空耳中,还道是在问自己。他心想:“你让我说我怎知道?”支支吾吾道:“这个…这个…,小人可不懂。”

王安石听见玄空的话,心中一动:“嗯!天下人都说我不体恤百姓之苦,这人是车把式,也是寻常百姓,我何不问问他?”和颜悦色地道:“你放心说吧,你觉的不好,就说出来。本官只想听听民意,绝不与你为难。”

玄空微微犯难,他连寻常百姓都不算,放在古时勉强算个侠客,放在现代就是个社会闲杂人员,根本没体会过新法有什么影响。

好在他头脑还算灵活,心念一转,想起前世看过一些后世名家对熙宁变法的评述。当即开口道:“小人听闻我大宋有五大时弊,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

王安石心说:“不错,这话出自司马光之口,想不到竟深入民心,连这车把式都记得如此清楚。”

玄空续道:“当朝司马光司马大人,苏轼苏大人,都提出过如轻徭薄赋,减少冗费,汰除冗官冗兵等策略,然这些也只能称为‘节流’,而大人所推行的新法是为‘开源’。两者想比,司马大人、苏大人的法子似乎更稳妥一些,但却不如大人的新法恢弘大气,富有改革性。”

此言一出,王安石暗暗吃惊,他本以为这小小的车把式,也只会向他描述一些生活上苦楚,不想此人竟道出两派别观点之差异,委实有些出乎意料。“节流”与“开源”乃出自《荀子-富国》,其言“百进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心想,莫非此人年少时读过书?又道:“说下去。”

玄空心想自己一介武人,也不怕得罪王安石,随即更是直言直语,接言道:“熙宁二年,大人所颁布的青苗法,允许农户向官府借钱款,农户需按本金以及二成利息,以同等价格的谷物偿还官府。青苗钱能稳定谷物价格,鼓励农户劳动,也增加了官府的收入。然而大人或许不知,青苗钱不得抑配,这一条却没有贯彻到地方。各地官府为敛钱财,几乎为每一个农户都强迫配给。这样一来,每个农户都要多花那二成利息,岂不民怨沸腾?”

王安石微微点头,其实各地官府抑配青苗钱,他是略知一些,可是又极难制止,以他一人之力,既要推行新法,又想约束天下的官员,实在难为。

玄空又道:“大人的主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小人也颇为赞同,大人所施政策,确实有富国之效,然天下之财大多都敛入官府,却没有留在百姓的钱囊。”

这番话若出在司马光、富弼等人之口,王安石必定奋起辩驳。双方争执多年,互相的抵触已经深入骨髓,无论一方说什么,另一方都无法赞同。但这话却出自一个毫不相干的车把式口中,王安石却无意反驳。回思以往,在变法之初他就懂得需徐徐图之,而今仍是有些操之过急。王安石转身而入,只留下一声叹息。

玄空归置好东西,也离开了王府。临走前管家还多给了一笔钱,他欣然收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