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344章:二探金楼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344章:二探金楼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姜望躺在榻上,眼晴却一直盯着天花板。

他无法闭眼,因为一闭眼,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幕幕血淋淋的场景。

那些他熟悉的或不熟悉的面孔在眼前反复出现,可是,他们皆已丧命于太原府城内了。

白虎营五百人,姜望并不能叫出所有人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契丹人,名字又长又拗口。但他几乎能记住每张脸,那怕是刚刚补充而来的新兵。

因为,这些人皆是生死之交。

所谓生死之交,姜望入白虎营十三年,所历大小战斗百余次,自然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在姜望看来,生死之交不只是一同经历生死,还应当是同生共死。

所以,在姜望成为白虎营统领之后,便为全营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军规:在战场之上,凡白虎营将士皆需共进退,不得抛弃任何一名同伴。

共进退不仅体现在军纪上,姜望为此还为白虎营设计了一套战术:每逢出击时,白虎营便会编为若干小队,一队五人,两名长枪手在前,两名弯刀手在两翼,一名弯刀手居尾。

一旦发起冲锋,两名长枪手首当其冲,两名弯刀手在其后掩护侧翼,最后的弯刀手则负责断后。五人互为倚仗,相互掩护。

这套战术看似简单,却正好契合了白虎营经常以寡击众,以奇兵冲击敌阵的特点。每支小队就像一支锋利的箭头,一旦冲锋,便如乱箭齐发,瞬间便将敌阵冲破、切碎。

尤其是在从敌侧后发起突袭时,这套战术的战杀力更甚。

依靠这套战术,白虎营不仅在骁南卫诸营之中战功最为显赫,而且也一直是伤亡最小的一营。

太原府城中这一战,白虎营虽然全军覆没,却以血战不降的姿态践行了共生同死之诺。

除了姜望自己。

此仇不报,又如何对得起五百兄弟的在天之灵!

姜望并不善饮,平日在军营也无饮酒的习惯。不过,他今日却特意找店小二打了一壶酒,放在了桌上。

他猛地翻身坐了起来,拿起酒壶,一口气将一壶酒灌进了口中。

姜望不爱喝酒,只是因为他从未觉得酒好喝。而且自己天生不胜酒力,喝酒容易误事。

不过,此时唯有以酒麻醉自己,才能令他暂时忘记那血海深仇。

因为他必须要让自己睡着。今日一战,他几乎已经耗尽了力气,而明日入城,也还有恶战等着他。

连下了三日的雪终于停了。太原府城的城门也开了。

城门口,来往的商贩和行人明显比往日多了些,不少人皆是昨日未得进城,今日特地赶了早。

城门处的士卒也明显多了些,盘查也更加严格。不过,士卒盘查的主要是出城的人,对于进城之人基本是看上一眼便放行。

武松四人扮作了菜贩,拉着两车大白菜进了城。

两车白菜,加上拉车的两头牛,皆是武松等人在半路上买下来的,一共花了十五贯钱。

亥言颇有些心疼,不过也没办法。有了牛车,众人的兵刃,尤其是姜望的那杆长枪才有地方藏匿。

不过武松也安慰亥言,待去藏经楼时,随手顺一锭金子给他便是。亥言欣然接受。

待进了城,只见太原府城内已是一切如常,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经过一夜之后,昨日激战的痕迹已被清理得差不多了,只有在街道的一些角落里,还残留着一些未擦净的血迹。

在靠近南门的一条街上,武松等人寻了一处茶舍,一边喝着茶,一边小歇片刻。当然,也是顺便探听一下消息。

茶舍之中,昨日那场轰动全城的兵乱自然是最热门的话题。

“这金兵自相残杀起来,也一点儿不手软,我听说昨日这一战,死伤了好几千人,血流成河。”

“可不是,我有个表哥在签军当差,昨日光去搬远尸体就去了二千人,据说一直搬到后半夜才完。”

“孙二哥,这哪是什么自相残杀。据我所知,被围剿的也是签军,好像还是汉人。”

“签军不也是金军吗,有何区别?”

“你这就有所不知了,签军自然比真正的金军要低一等。说得难听点,签军只是金人的走狗而已。”

“王大哥,你可小声些,你还当此地是大宋呢。小心被人听见,拉你去问罪!”

“怕个鸟,都说金兵厉害,可我听说,昨日一战,金兵死伤比签军多多了。尤其是那个签军领头,据说一杆长枪杀得金兵闻风丧胆,颇有当年杨家将的风采。”

“可不是,我还听说,不知从何处杀出一条大汉,愣是把那城门的千斤闸举了起来”

“刘四,你这是从何听来的,这如何可能?你是不是听书听多了。”

“你不信我也没办法,据说南门附近有不少人亲眼所见,你自己去问问便知。”

“瞎说。南门打得如此惨烈,何人吃了熊心豹子胆了,还敢出门去观战。这明显是杜撰而来的,你也敢信。”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想我大宋子民,从来就是好汉辈出”

“算了吧,真是好汉辈出,大宋又何至于此,我等又如何成了金民了?”

“是啊,你听说了吗,据说过了年,金人就要正式颁布披发令了,留发不留头。”

“啊!就那瓦片头,小辫子,那还有人样吗?”

“那你能怎样,是小命重要还是头发重新?”

“哎,我等皆已是亡国之民,就听天由命吧。”

武松等人在一旁听着,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尤其是姜望,脸上虽无波澜,心中却已波涛翻涌。

他何尝又不知自己只是金人的一条走狗,可从小身处夷地,自己身为汉人又能如何?

想当年,先祖姜维为匡扶汉室,曾经九伐中原,可到头来还不是功败垂成。

如今,中原大半江山已尽归金人,天下大势已是北强南弱,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又能改变什么?

“金人也好,汉人也罢,若是不知从何而来,又该去往何处?终究是无根的浮萍。”

亥言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像是在自言自语,又似有所指。

此言一出,姜望心中顿时一颤。

他忍不住偷偷瞟了一眼亥言,心里道,看模样尔等也皆是汉人,不是一样在为金人效力,又何出此言?

姜望并非没有怀疑过武松等人的身份。

可他们拼死救自己出城,不可能是宋军。况且,宋军早已溃败至黄河以南了,整个河东河北已尽归金军所占,此处又如何会出现宋军的人呢?

“或许他也是一时感慨罢了。”姜望心里暗想着,便假作什么也没听到,闷头喝着茶水。

喝完了茶,武松等人在距离净因寺两条街外寻了间客栈住下。因为不便携带兵器出门,所以,武松、柳如烟和姜望便一直呆在客房中。

亥言却闲不住,他索性赶着牛车去了趟集市,连菜带车全卖了,也卖了十贯钱。

接着亥言又去府衙四周遛了一圈。整个府衙倒是和平常一样,似乎并未加派人马值守。

亥言心里道,这完颜老贼果然以为我等已一去不回了。

离开了府衙,亥言又去位于城东南的兵营走了一趟,这回有了发现:兵营中正在忙着清点箭支、兵器和甲具,战马也加换了草料,一副大战将至的景象。

这令亥言心里暗喜,看来完颜宗哲真的在准备起兵了。

打探完毕,亥言便回了客栈,将探叫到的情况说与了武松二人。

按照之前的计划,待夜深人静之后,武松、柳如烟和姜望一同潜入净因寺,大闹藏经楼。而亥言则去府衙潜伏,伺机盗取兵符。

转眼天色已黑,街上已是灯火阑珊,一片寂静。

趁着夜色,武松三人拿了兵器,从窗户跃出了客栈,一路朝净因寺而来。

二探净因寺,武松和柳如烟已是轻车熟路,很快就摸到了藏经楼附近。

远远望去,此时的藏经楼已是一片漆黑,只是在夜色中显出一个轮廓模样。

院门紧锁着,但院外却无人看守。

待行至距院门十余步之外,武松突然停了下来。他凝神静气仔细地听了听,双眉一紧。

“哥哥可是察觉到什么?”柳如烟见状悄声问道。

“有些古怪。”武松也低语道,“若是我没听错,这藏经楼四周怕是伏有四五百人,或许更多。”

“莫非这是一处陷阱?”柳如烟知道武松不会听错。

“有此可能。”武松道,“我上回闯楼时,此处僧兵也就是二百余人而已。”

“那眼下该如何?闯还是不闯?”此时,姜望也问道。

“既然已经来了,岂有不闯之理。”武松思量了片刻,“不过,我等可先来了投石问路,探探虚实再说。”

“如何投石问路?”姜望道。

“投石问路,自然是用石头。”说着,武松环顾了一下四周,从地上抄起了一块磨盘般大小的石头,双膀一用力,便朝藏经楼的院中扔去。

偌大块石头仿佛如同一只小鸡一般,顿时飞出十余步开外,越过了院墙。

在黑夜之中,如此大的一块石头,看上去也就像一个人影飞来。

石头刚一落地,只听得一阵弓弦作响,乱箭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