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309章:校场论枪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309章:校场论枪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二十余杆枪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飞向了一排垛靶。

说是一排,其实只有三个垛靶而已。每只垛靶以草扎成人形,人形的躯干部位还蒙上了一层铁皮。

飞枪如同乱枪,大多数只是扎在了地上,但每只垛靶上依然有枪命中,有的还不止一杆。

武松等人迫不及待地走向了垛靶,亥言跑在最前面,倒是罗元庆一脸自信地落在最后。

投枪的枪尖穿透了铁皮,没入垛靶足有二三寸。

亥言看得很仔细,他发现有一只垛靶除了有层铁皮外,还衬了一层皮甲,而另外一只则是蒙了两层铁皮。

亥言还发现,这些枪也有些不一样。

寻常的枪,枪长大多过丈,这些投枪则只有约七尺长,而且枪尾无枪纂,而是削成尖尾状。

“罗统领,此枪也是你所制?”武松也发现这些枪与众不同。

“回二郎,此枪也是罗家枪的一种。”罗元庆道,“乃是专为马上投射所用。”

“这也是罗家枪?”武松用垛靶上拔出了一杆枪,仔细端详了一番。

“正是。”罗元庆道,“小人先祖罗艺当年率军威震燕云,屡破鞑虏,凭借的不仅是手中长枪,还有这投枪。”

“吕统领,你可曾见过此枪?”武松扭头朝吕子侯问道。

吕子侯走了过来,也仔细端详了一番。

“恕小人见识浅薄,我朝长枪形制繁多,但此枪却也是头一回见。”吕子侯道,“不过,此枪专用以马上抛投,倒真是绝妙。”

“妙在何处?”武松问道。

“此枪枪长七尺,便于马上携带,而枪尾如梢,应该是利于飞行,和箭羽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吴子侯道,“三四十步之内,其穿甲之力怕是犹胜弓箭。”

“吕统领果然是行家,此枪确为投射之用,据家父所言,在当年先祖罗艺军中,骑兵皆配投枪,与敌接阵之时,先纵马以投枪击之,以乱其阵,再持长枪冲杀。”罗元庆道,“只不过,此种战法于如今已不多见,尤其是本朝以来,弓弩之风盛行,便再无投枪之法。”

“是啊。”吕子侯也感叹了一声,“本朝兵制繁杂,兵器研制也不可谓不多,光长枪形制就有十余种之多,却独独没有这投枪。”

“既然这投枪可破重甲,为何会被弃之不用?”武松有些不解。

“这......”罗元庆和吕子侯一时沉默,不知该如何回答。

“哥哥,这投枪之法被弃之不用,怕是人之故,而非器不利。”此时,柳如烟在一旁道。

“何解?”武松问道。

“那位罗艺生于隋唐,雄于初唐,而彼时也正是我中土兵锋最盛之时。”柳如烟道,“为将者智勇双全,为兵者骁勇善战,兵锋所向,蛮夷无不披靡。据家师所言,昔日唐兵之勇,较之强汉之时的“一汉敌五胡”更甚,其勇不仅在器,亦是在人。”

“烟儿之意,是勇气之别?”武松眉头一皱。

“正是。”柳如烟接着道,“若是奴家没有猜错,昔日罗艺所部以投枪杀敌,骑兵在投枪之后,还会继续冲杀,而如今的宋军又有几人有如此勇气?尤其是面对金人铁骑时。”

“是啊,柳女侠所言极是。”吕子侯也在一旁道,“说句忤逆之言,我朝太祖虽是武将出身,可自大宋立国以来,武备之策却是以守为主,但遇鞑虏犯境,往往是据城寨而守,鲜有主动出击。所谓兵之锐气,怕是早丧失殆尽。”

“吕统领此言怕是藏在心中已久了吧。”武松道,“难道宋军的勇气真的已荡然无存了吗?”

“哎。”吕子侯叹了口气道,“二郎怕是有所不知,单以我宋军的装备来看,所谓勇气怕是已日渐消弥了。”

“装备?何以见得?”武松又问道。

“二郎可知,我宋军所部,光禁军就号有百万之众?”吕子侯道。

“有所耳闻,东京禁军不是就有八十万吗?”武松道。

“可二郎怕是不知,禁军虽有百万,却十之六七是以弓弩手为主,我朝选拔军卒也先是以善射为先。”吕子侯道。

“这有何不妥吗?”武松道,“善射者亦可杀敌。”

“哥哥,善射者固然亦可杀敌,但若是一支军队只会以弓弩御敌,却不敢与敌短兵相接。久而久之,又何来勇气?”柳如烟道,“金人之悍勇,又岂止于弓马?”

武松默默地点了点头。

“所以,宋军之弱由装备便可见一斑。”武松道,“只是其弱并非器不利,而是人无勇。”

“正是。”吕子侯道,“若单以武器装备而言,我朝绝不亚于盛唐,甚至军器监的工艺更胜前朝,光长枪就骑步攻守之分,只是......”

“你是说长枪吗?”武松眼睛一亮,“难道长枪有如此多讲究?”

武松突然想起来当日在商州之时,钟老七曾言,枪乃百兵之王,还提醒过他,若是在江湖之中遇到使枪之人,务必小心。此后,他果然在相州时见识了岳飞的枪法。

“二郎若是不嫌小人啰嗦,小人便斗胆说说。”吕子侯道。

“你直管说便是。”武松道,“我部成军未久,正是需要规制之时。长枪又是军备必需,我等正需好好研习一番。”

“好。”吕子侯道,“本朝长枪形制繁多,长短各异,但长皆不过丈三之数,亦有步骑之分和攻守之分。”

“这丈三之长,有何依据?”武松道,“不是有一寸长一寸强之说吗?”

“古人有云: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吕子侯道,“这丈三之数应是历代兵制经验所得,枪杆太长,过了丈三之数,则枪腰便会变弱,不可用。若是要让枪腰不软,则必须加粗枪杆,又不可握。故而,这丈三之长已是极限。过犹不及。”

“不过,这丈三之数也非绝对。”吕子侯又道,“据说隋唐时期盛行一种l马槊,便有丈八之长。”

“那为何如今却不用了?”武松问道。

“据小人所知,此种l马槊冲击力十足,可是枪杆所用材质昂贵,枪刃亦长达二尺,制造工艺也颇为复杂,耗费甚巨。所以,难以大量制造。”吕子侯道,“小人有一同袍曾在军器监任职,据他所言,打造一杆丈八的马槊,须三名工匠耗费两日,所花银钱也要三四十两银子,寻常士卒又如何用得起。”

“那何为步骑之分?”武松又问道。

“所谓步骑之分,差别皆在枪刃。步卒用枪多以直刃为主,以本朝枪制而言,有素木枪、鸦项枪、锥枪、笔枪等,便于直刺破甲。”吕子侯道,“而骑兵用枪则枪刃带钩,有单钩、双钩和环枪。”

“带钩所为何用?”

“骑兵长枪带钩,是为了冲杀之时,避免刺入过深。”吕子侯道,“若刺入过深,便会不及拔出,误了战机。”

“哦。”武松点了点头,“那何又为攻守之分?”

“攻守之分乃是指攻城与守城。”吕子侯接着道,“攻城所用之枪通常是杆长六尺,刃长一尺至二尺,以刃之长短不同,又可分为短刃、短锥和突拐,皆是利于在攻城云梯上携带。而守城所用之枪则通常是杆长二丈五,刃长亦有二尺,便于刺杀攀城之敌。”

“如此长的枪,能使得动吗?”武松道,“而且也远远超过你方才所言的丈三之数了。”

“若是于平地之上徒手使之,是有些困难。”吕子侯道,“但立于城头之上,可依托城墙为支据,自然会省力不少。而且,一杆守城的长枪往往是二三名士卒合用。”

“原来如此。”武松道,“没想到,一杆长枪还有如此多讲究,今日也算是受教了。”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兵事又关乎国家社稷,自然不可怠慢。”吕子侯道,“小人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己。”

“吕统领不必过谦。你出身行伍,熟知兵务,往后还要你多多费心才是。”武松道,“但有什么好的建议,你直管进言。”

“小人定当全力以赴。”吕子侯连忙应道。

“说到这长枪,倒是勾起了小僧的好奇心了。”此时,亥言突然道,“不知罗统领所使之枪有何讲究?”

说着,亥言一脸期待地望着罗元庆。

罗元庆自然明白亥言之意,连忙转身走到马桩处,从一匹马上取了长枪,然后又走了回来。

只见罗元庆手中之枪枪长丈二,枪刃如柳,和武松见过的岳飞所用之枪并无太大区别,只是枪刃两侧多了两个不太显眼的倒钩。

“这枪看起来倒是平平无奇。不知使枪之人的枪法如何?”亥言看着长枪,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样子。

“小师父若不嫌弃,小人愿斗胆献丑一试。”罗元庆道,“只是不知这对手”

“罗统领,不如就由奴家来向你讨教几招吧。”此时,韩岳蓉突然闪身而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