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307章:百枪之王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307章:百枪之王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枪,号百兵之王,而罗家枪则号百枪之王。

这是罗元庆幼时,其父罗松经常提起的一句话。

不过,在罗元庆开始习练罗家枪之后,他才逐渐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罗家枪当年之所以能威震燕云之地,是因为它叫罗家枪,更是因为使枪的人是罗艺。

在罗元庆习练枪法三年,已将一百单八枪烂熟于胸之后,其父罗松曾言,单以枪招而言,他已尽得真传,但要若以枪法而论,他还只是刚刚入门而已。

随后,罗松才将罗家枪枪谱的下册交给于罗元庆。

所谓下册,其是一共只有两页,也未记有任何招法。只有一段口诀和一张图示。

口诀云:百枪之争,终归于一击;百技之变,终归于一合;百力之道,终归于一毫。寸险才有尺强,寻枪才可破枪,先粘后滑,有攻无守,无守难攻。

话不多,其意也明,但其意亦深。

而在图示上,则是一杆长枪分为三段,三段之中又分为三点,一枪九点,每一点上皆注有发力的手法,既与枪招相辅相成,又暗合粘滑的枪法要诀。

罗松告诉其子,学会枪谱的上册并不难,只要四肢健全之人皆可。但能否领悟枪谱的下册,才是决定枪法高低的关键。

当年的先祖罗艺,一杆长枪神出鬼没,百兵难挡,其招法其实并无太多秘密可言。他真正厉害之处,是在于对枪法的领悟。

同样的一招,何时出枪,又于何处出枪,何时发力,又于何处发力,枪出几分,力又使几成,凡此种种皆有讲究。

往往差之毫厘,便是生死之别。

所以,在罗家枪威名远扬之后,虽然不断有人偷师效法,但大多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学到的只是皮毛之技,却难悟枪中要义。

就算是在罗家后人中,真正能领悟下册要义之人也少之又少。枪法犹在,只是再无罗艺。

直到传到罗元庆一代,其父罗松又看到了罗家枪重振声威的希望。

在罗元庆十六岁那年,习练枪法已十年的罗元庆已初露峥嵘,不仅在十里八乡已找不到对手,在平日和父亲的对枪切磋时,罗松已经在他枪下走不过三招。

也是在那年的冬天,罗松父子到城外贩羊,在路过西台山麓时,遭遇了山中狼群的突袭。

野狼之猛,其迅疾凶狠远胜人类,动作之快也绝非一般习武之人可比。但罗元庆独战群狼,却游刃有余,在群狼连番攻击下,不仅毫发未损,还枪枪见血,一连挑死了八匹野狼,击退了狼群。

事后,罗松察看了死狼的尸体,发现每匹狼皆是咽喉中枪,一击致命。

不过,身在永乐县这座偏远小城,罗元庆也没有太多施展身手的机会。

春日里,他只能以院中桃树为敌,待有风过,落英缤纷之时,他便枪挑落红,既练枪法,亦练身法。

夏日里,他又跑到城外的山中,寻得一处飞瀑,在飞泄而下的流水中练完一百单八枪,既练耐力,亦练定力。

秋日里,漫天的落叶自然是最佳的陪练。只不过,罗元庆并非是把落叶当成刺击之物,而是将其视为敌之兵刃,沾叶不破,又引叶而不落,以练习枪诀中的“粘滑”二诀。

到了冬日,但有大雪纷飞之时,罗元庆则中雪中一口气连出三十六枪。枪刃之上若是沾到雪花,便再出三十枪,直到雪落不沾刃,穿花不留痕为止。

直到三年前,代州宋军守将于敬前来招兵。罗元庆以棍代枪,连胜了于敬帐下三名副将,一显罗家枪神威。

原本,罗元庆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从军效力。结果,临走之际,父亲罗松却突染恶疾,就此撒手人寰。

无奈之下,罗元庆只能脱去戎装,换上孝服,守家服孝三年。也就此错过了从军报国的机会。

如今,罗元庆服孝之期已满,又正好碰上永乐县城光复,他也毅然前来应征。

对于王青的传授枪法请求,罗元庆也丝毫没有犹豫,当即应下。

因为,他心里也清楚,罗家枪法本身并无秘不外传之技,一切招法皆需日积月累的苦练,而要想于枪法上大成,更需要先天的悟性。

“不知王将军要让小人将枪法传授于何人?”罗元庆问道。

“我有意让罗兄弟将枪法教与营中士卒,以破金兵。”王青道,“不知可否?”

“这倒也不难。不过罗家枪法有一百单八枪,若要尽数教与士卒,怕也有些不易。”罗元庆沉思了片刻,“既然王将军是以击破金兵为目的,不如这样,小人只选三招相授,你意下如何?”

“只选三招?”王青一愣。

“哦,王将军许是误会了。”罗元庆又道,“若是单打独斗,三招自然是远远不够。但若是用于两军对阵,千百人冲杀,往往一两招便见生死,只要练好三招便足以破敌。”

“不知是哪三招?”

“一招破枪,一招破刀,一招破盾。”罗元庆道,“此三招之名只是泛指,破枪之招不止于枪,一切长兵器亦可破,破刀之招也不止于刀,一切短兵器皆可破,而破盾之招也是如此,凡格挡之器皆可破。”

“有理,有理。”王青频频点头,“是我一时有些糊涂了,那就依罗兄弟之言。”

得了罗元庆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王青心里也是喜出望外。他原本是想挑选两名营统领,不过,在见识了罗元庆的本事之后,他便改了主意。

王青最终决定,将两营合为一营,以罗元庆为统领,而张烈为副统领。营中士卒皆以长枪为兵器,由罗元庆负责教授枪法。他还给这个千人之营取了响当当的名字,号破虏营。

对于王青的安排,罗元庆自然是欣然领授,而张烈也没有怨言。对于罗元庆,他也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做其副手亦是他内心所愿。

在一切安排妥当之后,王青一边命各统领加紧操练人马,一边命人将自己在永乐县招兵之事呈报白马山,其中还特意提及了罗元庆此人。

在加紧屯兵备战的同时,王青也没放松对金兵的查探。他遣出数路人马,乔装去了代州城,刺探军情。

为此,王青还特地拔了一笔银两,挑选两名行事可靠之人,去代州城中盘下了一间茶楼,作为据点。

其实,这件事他原本早就想做了。

只是之前一心只想着接受金人的招安,他担心一旦在代州城中设下据点,一则被金人知晓了,会猜忌于他;二则被萧先达察觉了,则更加不妙。

毕竟,让蔡旺每月以采办之名去和金人联络,知情者甚少,若是在城中设下据点,所涉及的人员和环节便会更加复杂。而此等隐秘之事,参与之人愈多,也愈发容易暴露。

现如今,自己既然已经决心抗金,也自然要随时掌握金兵的动向,尤其是代州之敌。

除了在代州查探之外,在永乐县去往代州沿路之上的三个集镇中,王青也皆布下了暗桩。其中距离永乐县最近是华阳镇,只有不到五十里,恰好是正常行军速度的一日之程。

如此,万一有金兵来犯,也给王青留出了足够的预警时间。

为了以防万一,王青在华阳镇一共了设下了三队暗桩。其中一队在平日里不做任何刺探情报之事,完全静默,也与其他两队毫无联系。只有当金兵来袭,而其余两队又出现意外,无法回报时,这队暗探才会浮出水面。

王青此举也是留足了后手。因为他心里清楚,如今己方身处金兵的包围之中,虽已据有一城之地,但也容不得半点侥幸和马虎。否则,一着不慎,便会灰飞烟灭。

话说,当王青在永乐县忙于招兵买马之时,武松和萧先达等人在白马山也没闲着。

按照之前的约定,武松和萧先达正式结拜为兄弟。

二人焚香拜而说誓曰:“念萧先达、武松,虽为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誓毕,因萧先达长武松三岁,即为兄,武松为弟。从此,山寨中的人皆称武松为武二郎,武松倒也十分受用。

与萧先达结拜之后,武松便成为了白马山的兵马头领,各营统领皆受其节制,如有军中赏罚,也皆由武松定夺,除非有人犯下死罪,皆不必报请萧先达。

不日,王青从永乐县发来的呈报也到了。知道王青居然已募得两千人马,萧先达大喜。

他万万没想到,只是数日时间,王青就已将人马扩充了一倍。放眼整个代州全境,金兵现如今的全部人马恐怕也不及此数。

萧先达心里更加觉得,自己当初放过王青一马,再令其为己所用真是英明之举。

武松对王青募得两千人马之事也很感兴趣,心想此人倒是果真是个人才。不过,武松更感兴趣的则是王青着重提到的罗元庆。

听闻此人枪法了得,还是名门之后,武松心里既生好胜之心,又有好奇之心。

他心里暗道,“莫非这世上还真有人的枪法能胜过我岳飞兄弟不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