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270章:道义何用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270章:道义何用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人心难测,又岂止是江湖。

王青对此深有感触。

三年前,王青还是五台县县衙的一名押司。平日好舞文弄墨,写几首酸诗,又习得一些拳脚,故而号称文武全才。

不过,王青在骨子里还是自以为是个文人,加之本朝文人自比武夫就高一等,所以,王青特意找人打了一副铁扇子作兵器,不仅独具一格,还可附庸风雅。

话说,王青虽只是县衙小吏,但平日里为人豪爽,亦好结交,在县衙中也颇有些名声。加之还讨得一房美娇妻,这日子过得也颇有滋味。

直到其妻钱氏的那位远房亲戚出现。

三年前,正逢解试之年。这位远房亲戚从汾州寻来,因其正值服丧之期,又不想错过了考试机会,便想在五台县寓籍请解。他知道王青在县衙当差,便特来请王青帮忙做保。

依大宋律,受杖刑以上刑罪者、服丧期间者,是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也经常有人通过换地入籍的方式参加解试,只要当地有官吏做保,一般不会严格追查。

王青也未多想,便帮这亲戚上下打点,并做保让其寓籍请解入试了。

可未曾想到,这一年因代州分发解额数多,临近州府有大量举子冒籍而来,想以“寄应”之法搏个功名。由此,也引发了代州当地举子的不满,两方由口角发展成殴斗,最终酿成流血事件,有两名当地举子还丢了性命。

此事也惊动了朝廷,代州知州下令彻查冒籍之事。王青为远亲做保一事也遭人举报。

举报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发妻钱氏。

原来,这钱氏生性风流,又生得颇有些姿色,平日里就对王青时常不着家一事心生怨气,继而竟和街头米铺的刘二勾搭成奸。

这一来二去,日久生情,加之这刘二伺侯女人又自有一套,钱氏便渐渐起了异心。一心想着如何才能和那刘二做长久夫妻。

正好,这冒籍科举一案让钱氏以为正是机会,她索性举报了自家的官人,想就此趁机摆脱王青。

冒籍科举本不是什么大罪,但一查之下,王青妻家的那名远亲正是致人身亡的凶手之一,因牵连到了命案,自然罪加一等。加之王青是知法犯法,徇私舞弊,最终被判了个充军之罪,刺配沧州。

直到临充军之前,王青才得知自己是遭发妻陷害,心中自是怨怒难消。

巧的是,押送王青的两位解差平日里与王青多有交情,对其遭遇也颇为同情。

王青便托请县衙里交厚的另一位陆押司,变卖了家产,换得黄金三十两,再买通了两位解差,让自己半路“逃脱”。

随后,王青悄然返回了县城,趁夜将一对正在行欢的男女斩杀于当场。虽然心仇得解,但县城也再无王青的容身之地,他这才背着命案去投了白马山。

王青初到白马山时,金兵尚未大举南犯,五台山一带也还是宋军的辖地。因此,白马山还是和宋廷官府为敌,时常劫掠些附近州县的粮草。

王青在县衙当差多年,对县城的钱粮所在自然是了如知掌。所以,他一上山就给孟宪献上劫取县城的大胆计划,并自告奋勇带队前去。

原来,由于雁门关军情告急,代州各县的能用之兵皆已被抽调去了边关,五台县城中除了百余厢军之外,就剩下县衙里的十余名捕快了。王青对此心知肚明。结果,王青率三百人夜袭县城,不仅劫得钱粮无数,还策反了几十名余守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满载而归。

待回到山上一清点,所获钱粮可够山寨至少半年之用。孟宪也因此大喜,当即与王青结拜为兄弟,让他坐了白马山第二把交椅。

从此,王青也成了山寨二当家的,还给自己起了“铁扇子”的浑号。

王青的能耐还远不止如此。

在知晓了白马寺的来历之后,他亲自动笔,将关于白马寺的传说添油加醋,又编撰了一番,并命山寨之人在当地广为传播。

所以,从白马寺建成之日天降瑞雪,到什么郭子仪求签得杵,杨五郎借寺避祸,其实皆是王青后来编的。

目的嘛,就是要让四周的百姓相信,这白马山乃是天佑福地。如此,未归顺者可竞相来投,已上山者则安心天命。

孟宪一度对此不以为然,他甚至觉得此种蛊惑之术过于儿戏,未必奏效。

不过,令他意料之外的是,半年之后,前来投奔百姓已达数千人之多,有人的甚至是从六七十里外远涉而来。

一时间,白马山人丁兴旺,渐渐形成了方圆十余里的山寨,整个白马山自成一国。

事后,孟宪问起其中缘故,王青乃言,大多数百姓民智未开,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尤其是在这乱世之中。

就此,王青也成为白马山实权人物,每逢大事,孟宪必要先询问其意。

其实,在得知武松等人真的拿下了金人的兵寨,还把金兵杀了个精光之后,王青就有些后悔了。

因为他知道,金军势必会把这笔账算在白马山的头上,如此一来,山寨与金军之间好不容易达成的默契就将瓦解,山寨将永无宁日。

白马山与金人不共戴天,这在方圆几十里内是人人皆知。山寨的人马也的确袭击过金兵,但那已是两年前的事了,自从王青成了二当家之后,此等事件就再未发生过。

孟宪当初上山落草,也的确是为了躲避金军的追杀,而白马山天然的险峻,也成了他对抗金兵的最大依仗。

可是,等到王青上山入伙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了孟宪一个现实:以金兵的实力,拿下大宋京城都不在话下,何况是区区一座白马山。对于这座山寨,金人不是不想,而是觉得不值。

所以,王青给孟宪的建议是,不要主动招惹金军,更不要让金人感觉到白马山是个威胁。尤其往代州方向,尽量避免和金兵接战。

为此,他还建议将靠近代州方向的一座山寨主动放弃,因为这座山寨一则地势不够险要,守起来耗费兵力不说,还需要白马山的主寨来供给;二则,这座山寨和金人的兵寨相距只有不到十里,随时可以威胁到金兵的粮道。

果然,在孟宪采纳了王青的建议,主动弃寨之后,一个奇怪却微妙的情况出现了。以马蹄岭为界,白马山的人不再去岭北劫道,而代州城的金兵也就此未再来过岭南,甚至将岭北兵寨中的兵力从五百减到三百。

王青曾经言语恳切地对孟宪道,若想在这乱世中有立足之地,还要立得长久,能打能杀固然重要,但审时度势却更重要。

以眼下之局,金兵势大,大宋的河东之地必然不保。不过,金人毕竟兵力有限,只能占据州县城池,而如白马山这样深山老林,金人暂时还无力顾及,也正好成为割据之地。

以白马山为据,虽是权宜之计,但也正可趁宋金交战之际,广积钱粮,积蓄势力。待天下之势尘埃落定,再于宋金之中再做取舍也不迟。

当然,反金的大旗却依然是需要的,有了这杆大旗,既可凝聚周围百姓的人心,也能让百姓明白,要想免于金兵的蹂躏,只有上山这一条路。

而且到时候,若金军获胜,则可向金人请求招安;万一宋军光复,亦可以抗金之师归顺朝廷。此乃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之计。

果然,不久之后,汴京城破,河东、河北之地已尽归金人的消息传来。孟宪也对王青更加高看一眼,对其几乎是言听计从。

只是有一件,每当王青提起可以适当和金人私下接触,探探是否有招安的可能时,孟宪就会断然拒绝,从不松口。

对于其中缘故,王青也有过猜测。

因为,他上山之后才发现,最初跟随孟宪上山的那近千人皆有胡服习俗,尤其是孟宪的那三百亲兵,不仅一直是着左衽之服,而且汉话说得也不太流利,私下经常还会用番语交谈。

王青也曾有意无意地问起过孟宪的来历,但孟宪除了告诉他,自己本是漠北胡族,只因躲避战火才流落至此外,对其余诸事皆是讳莫如深。

王青不甘心,也差心腹暗中打探过,但因为不懂番语,也没无太多收获。

而且,据前去打探之人回禀,山寨中虽然早已是汉胡混杂,但那些胡族却戒心颇重,一起喝酒吃肉可以,喝高兴了还会载歌载舞,但一聊家史就三缄其口。

不过,王青并没有完全遵照孟宪之意。

他瞒着孟宪,一直私下差人去和代州的金人联络,渐渐地已经建立一条秘密渠道,和代州守将那托叶常有秘信往来。

王青此举其实也并非只是私心,他也并无取代孟宪之意。他只是以为,落草为寇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为山寨过万人的前途计,宋金两边总要择其一而从之。

而以眼下之势来看,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河东之主了,也正是择机接受招安的时候了。

可令他未想到的是,突然杀出了武松这个伙人,而且还真把金人兵寨给灭了个干净。这不仅超出了他的想象,更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在得到手下的回报之后,王青原本是想直接将寨门一闭,将武松等人拒之山外。

可转念一想,金人若找不到武松等人,必然将这笔账算在白马山头上,到时候那托叶一怒之下,举一州兵马来攻,白马山就算是铜墙铁壁,怕也难逃厄运。

所以,王青索性心一横,一面假意将武松等人请上山,一面差人飞报代州的金人,并与那托叶约定,自己届时将武松等人骗往西去,再由金兵设伏擒杀。

王青心里也清楚,自己所行之事有违江湖道义,甚至过于阴毒。所以,一切的安排,他皆是瞒着孟宪行事。

因为,孟宪是真的病了。而且是在武松出现之前就病了。所以,山寨近来的事务皆是由王青代掌,这也正好让他便宜行事。

其实,王青与武松等人本无仇怨,出此下策,他自己也多少有些于心不忍。奈何,若是不将武松等人献给金兵,自己这山寨怕是难保。

生逢乱世,活着才是最重要。至于所谓的江湖道义,一旦命没了,道义又有何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