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265章:山规人定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265章:山规人定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白马山,不是因为山势如马,而是山中有一座寺曰白马寺,所以这座原本无名之山才得名白马。

和洛阳那座大名鼎鼎白马寺相比,这座白马寺虽然称不上千年古刹,但在寺庙数以百计的五台山中,也算是小有名气,香火旺盛。

而且,这座白马寺的由来和洛阳白马寺颇为相似。相传是在魏晋年间,一位得道高僧以白马驮着经书云游此至,见此山奇秀,于五台之间别有一番景致,便决定在此立寺。

据说,此高僧花了十年时间,以一人力,垒石成塔,积木成楼,真的建起了一座寺院。

寺成之日,当第一柱香在寺中燃起,时值六月的山中居然飘下鹅毛大雪。

六月飞雪通常是不祥之兆。不过,对于当地的村民而言,这场大雪却无异于天降祥瑞。因为,此地已经大旱了半月有余。

就此,方圆十里的山民纷纷慕名而至,进寺上香朝拜。到了寺中才发现,殿中的供案之后空无一物。

问起缘故,那位高僧道:佛本无相,以众生为相也。若心中有佛,所拜皆为佛,若心中无佛,既使佛祖显灵,菩萨下凡,也会视而不见。

山民又问起寺院名字,高僧仿佛才想起此事,便道:贫僧以白马驮经书至此,白马亦是功德无量,就叫白马寺吧。

白马寺就此得名。

此后数百年,白马寺香火日盛。尽管寺中一直没有供奉任何佛像,但前来进香的信徒却越来越多,越来越远。

原因其实很简单。据说自有了白马寺之后,此地数百年来不仅一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从未遭受过兵燹之祸。

唐朝天宝年间,名将郭子仪受命出雁门关平定安史之乱。当时郭子仪正在守孝期间,只因军情紧迫,才被朝廷夺情启用。

据说起兵之前,郭子仪曾到白马寺中上香求签,以卜吉凶。寺中方丈却未给他签筒,而是给了他一柄八指长的二股檀木金刚杵,而金刚杵通常是独股、三股或五股,二股的尤其罕见。

此后,郭子仪挥师东进,花了八年时间平定了安史之乱。在唐王朝大厦倾覆之际、危急存亡之时,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

凭借累累功勋,郭子仪官至兵部尚书、太尉兼中书令,受封代国公。更重要的是,郭子仪功高足以震主,却得以善终。当他病逝后,不仅获赠太师,谥号“忠武”,还得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据说晚年时,郭子仪曾回到白马寺,并归还了那柄二股金刚杵。

到了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杨业父子与辽兵在雁门关经年血战。金沙滩一役,杨家七郎八虎身陷重围,死伤过半。其中杨五郎为躲避辽兵追杀,误入五台山,也正是在白马寺附近甩掉了尾随的金兵。

杨五郎本有意在白马寺落发为僧。不过,一则白马寺方丈当时就道,他日后必得金身正果,而白马寺并无供奉之位,留不住他;二则,他多年前与太平兴国寺智聪法师就有约在先。所以,杨五郎才最终去了五台山楼观谷的太平兴国寺,出家为僧。

到了真宗天禧年间,官家曾到雁门关外游猎,不料却中了辽兵的埋伏。幸亏杨五郎带着数百僧兵及时赶来救驾,才拼死保着官家杀出重围。

官家感激不尽,但数次封赏皆被杨五郎以出家人的理由婉拒。直到杨五郎于八十五岁圆寂之后,官家才下诏为其朔了一座镏金铜像,以示金身再造。

听茶铺的掌柜讲完这个故事,亥言的第一个疑问就是:既然此处已有白马寺,且此寺远近驰名,那山上的那位山大王孟宪,为何还要去往二十里外的翠华寺烧香拜佛?

莫非空见大师与此人之间关系匪浅?

不过,眼下也不是追究其中缘故之时,亥言且暂时将脑中疑问放在一边。

因为掌柜随后讲的故事是越来越有趣了。

据掌柜所言,这白马山大王的确姓孟名宪,江湖人称“黑奉先”。黑,自然是指其肤色,奉先则是三国时第一猛将吕布的字,因这孟宪也善使一条方天画戟,故而给自己起了这个浑号。

大约是在三年前,孟宪带着上千人到此,遂倚山立寨,就此扎根。三年时间,方圆十余里内的山村皆被山寨所辖,所拥兵民已近万数。

此地原本就地处深山,地势险要,所以,无论是宋朝官府,还是金国的军队皆无力管辖。渐渐的,白马山便成了国中之国,既不属于宋,也不属于金。

在宋国将河东诸州府割让给金人之后,驻守代州的金军也曾派兵前来清剿过。可是金兵一进入白马山,所到之处皆是坚壁清野。想要攻山,可面对险要的山势又一筹莫展。

在围着白马山转悠了三日之后,终因给养耗尽,粮道又时常被劫,只得罢兵。

近半年来,金国大军已经北撤,代州所驻金兵只剩下二千人马,还要担负着扼守州县城池,拱卫雁门关的重任,实在无力,也犯不着为一座深山中的山寨兴师动众。

所以,白马山在这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倒是成为了一方静土。白马寺的香火更盛。

当武松等人问起如何才能上山时,掌柜则道:“若是想上山,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

“这是何意?”武松又问道。

掌柜笑了笑,故意卖了个关子:“由此往西二里便是山寨的入口,到了一看便知。”

见多言无益,武松等人也不再纠缠,又在茶铺中买了些干粮,便继续向西而去。

临走之时,武松还特意又多瞧了掌柜几眼,他心里觉得,这掌柜怎么看都有些像昔日的朱贵兄弟。

倒不是说二人长得像,而是这掌柜在山寨前开这一间茶铺,怕也是作为山寨的耳目,乃是为了搜集情报,哨探往来之人。

因为,连武松如此不甚讲究之人,也觉得这茶铺的茶实在太难喝了。

二里地,说到就到。转眼间,山寨已在眼前。

说是山寨入口,可寨前却没有高大坚固的寨门,甚至寨门处的地势也谈不上险要,完全没依山据险之势。

不过望寨门后望去,不远处则是一片深不见头的树林,林前则是一条深涧穿流而过。涧阔七八丈,深则有数十丈,一座吊桥横跨其上,将寨门和树林相连。

武松等人这才看明白了,若想进山,寻常人必得从这吊桥上过。就算众人之中,怕也只有武松、上官令和柳如烟可凭借轻功一跃而过。

当然,亥言不在此列。

“诸位可是要上山?”此时,寨门前的一个小头目打扮的人迎上前来。

武松一打量,发现此人腰挎单刀,但手中却拿了一把双股鱼叉,不像是兵器,倒像是打渔的家伙。

“正是想上山,还望小哥通禀一声。”武松拱手道,“就说是翠华寺空见......”

没等武松把话说完,那个小头目就一摆手道:“诶,不必通禀。诸位若是想上山,纳投名状即可。”

“何为投名状?”武松心里道,莫不是要去杀个人才行。

“诸位看此处便知。”说着,那小头目往身后一指,众人才发现在寨门旁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块木匾,匾上写着几列字。

亥言上前一看,随即念道:欲上山者,纳金贼首级一枚,附献甲胄者,充首级三枚。各色工匠可免纳入山。

亥言念完,回头故意冲着众人道:“可有会工匠手艺之人?”

众人知道亥言是在明知故问,也没理会。亥言自觉无趣,只得悻悻道:“那好吧,看来只能去杀金贼了。”

“这位小哥,这投名状我等是看明白了。”武松道,“可这荒山野岭,让我等去何处寻那金人呢?”

“这也不难。”那小头目用手一指道,“由此往北,翻过一道山梁,约摸行出十一二里,便有一处金贼的兵寨。兵寨只有一条山道通向代州,乃是金人运送粮草的必经之路。运气好的话,蹲守个三五日,必有所获。”

那小头目轻描淡写地说着,仿佛截杀金兵是信手拈来,蹲守三五日也是弹指之间一般。

“敢问小哥,可知兵寨中驻有多少金兵?”武松沉思了片刻,突然问道。

“少说也有二三百人。”小头目一愣,“若是遇有军情怕还不止。”

“可皆披甲?”武松接着问道。

“约有半数披甲,弓弩手只披皮甲。”

“可有骑兵?”

“嗯......好像只有二三十骑。”小头目嘴上回着,心里却在嘀咕,莫非这大汉要去劫营寨不成?

“那我再问你,若纳上的金人首级有多,还有何好处?”武松依然面无表情地问道。

“这......”小头目脸色已经有些异样了,“好汉这是何意?”

“就我等这些人,若能拿下金人兵寨,你家大王会当如何?”武松怕他还听不明白,索性挑明了。

“拿下兵寨?”小头目双眼睁得老大,一副活见了鬼的样子,“好汉莫非是在说笑?”

“何人与你说笑!”武松双目一立,“你直管说说,你家大王会当如何?”

“这......小人可做不了主......”

“那何人能做主?”

“我能做主!”说话间,一位头戴纶巾,一身白衣的汉子从寨门内走了出来。

这汉子虽说也是身形高大,但这一身打扮往一众喽啰中一立,却一点也不像个草寇,倒像是个读书人。

小头目一见此人,连忙躬身施礼,口称“二当家的”。

接着,他又转身向武松道:“这位便是本寨的二当家,人称铁扇子王青是也。”

“好汉方才之言可当真?”王青朝武松拱手道。

“大丈夫一言九鼎,岂能有假。”武松也拱手回礼道。

“好!既然如此,若好汉真能拿下金贼兵寨,在下自当请好汉上山,坐第三把交椅,共谋大业。”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