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113章:射乐书数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113章:射乐书数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利箭顺崖而上,破风而去。

随着铜铃发出悦耳的声音,那老者看着这一大一小两个和尚,露出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

百步穿杨者,他并非没有见过,但如武松二人这般射法,他简直闻所未闻。

武松也很吃惊。虽然他知道亥言之能非凡人所能及,但这箭毕竟是自己射出去的。

铃响之后,果然有绳梯从崖下垂落而下,直落崖底。

“二位师父请上崖吧。崖上又是另一番乾坤了。”老者意味深长地说道。

“听老丈之意,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亥言一副兴致盎然的模样。

“小师父着实非比寻常,其他人到此,都畏难而退,你倒是乐在其中。”老者道,“看来你二人确非求仙问道之人。”

“老丈过奖了。”亥言道,“自古求仙问道,也须历经磨难,方能修成正果,”

“那就祝二位得所愿吧。”老者拱手道。

有绳梯相助,武松攀援而上也不算费力。而眼见老者还在崖下,亥言也装模作样地攀着绳梯而上,倒也有趣。

上到崖上,呈现在二人眼前的果然又是另一番景象。

如果说崖下的山林已非寒冬应有之象,那崖上则是繁花四野,草长莺飞,让人误以为是身在无尽春色之中。

亥言举目望去,虽然此处已在崖上,但眼前更有山峦叠嶂,第次峰起,却又山不知所终,只见天边云如涛涌。

二人循路而行,走出不远,山径却又蜿蜒向下,顺着一股溪流向山谷间伸去。谷间,溪水清澈见底,还有鱼儿游嬉其间,悠然自在。

走在这世外桃源之地,亥言心情大好。他走到溪边,掬起一捧溪水,一饮而尽。

“身处如此仙境,能做这无涯子的弟子还真是莫大的福份。”亥言不禁感叹道。

“你别高兴太早,听那老丈所言,此去必是还有古怪。”武松却是无心于这山间美景,还惦记着寻访无涯子之事。

“武都头,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俗话还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俗话又说,既来之则安之......”

“好了好了,你又非凡人,哪来的如此多俗话。”武松道,“你还是先告诉,方才那一箭是如何射中铜铃的。”

“原来你在惦记着此事。”亥言说着又蹦回了武松身边,“你可是以为自己已有百步穿杨之能了?”

“要真是如此,我还问你做甚!”武松白了亥言一眼。

“其实此中之妙也简单。”亥言道,“弓箭之道,其一在力,其二在准。力,你自然不缺,唯缺准。”

“道理我当然知道,但这准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所以,我才会突然叫那一声啊。”

“你这小和尚,越说我越糊涂了。”武松眉头一皱。

见武松一脸茫然,亥言又得意起来,从武松左侧蹦到了右侧。

“自古有百步穿杨之能者,皆须勤加练习,以至熟能生巧。”亥言道,“武都头你不善射,自然也不知这巧字之妙。”

“究竟是何奥妙?”

“久射者,皆知要有意瞄之,却要无意击之。”亥言道。

“何为无意击之?”

“就是说,张弓瞄准时,要做到目中有箭,心中亦有箭。但放箭之时,却要目中无箭,心中亦无箭,随意而发。”

武松听得虽然半懂不懂,却似乎又悟出了些许,“你这小和尚,从不打架,但于武学之道倒是一套一套的。”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你长于器,我善于道。不是正好。”亥言又得意起来。

“什么道,器,究竟何意?”武松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不说了,不说了。不然你又要怪我不说人话了。”说着,亥言一溜烟向前跑去。

不知不觉,二人已在谷中行出三四里。

但除了山间景致越来越美,这人影却依然见不到。武松已是面有急色,亥言倒是依旧一副游山玩水的神情。

好在,待二人沿着山径转过一处山坳,溪流上出现了一座木桥,桥头处则立着一座草厅。

有桥、有亭,自然也会有人。

果然,待武松二人行至桥头,只见一名少年正盘膝坐在亭中,膝上则放着一副算盘。

又是算盘,武松心里道,难道这山中之人皆好此物不成。

见到少年和算盘,亥言却是笑了。难道这一关考的是算术不成。

亥言也未犹豫,上前施礼道:“请问小郎君,此桥可是通往豹林谷?”

“正是。”那少年抬头道,“二位师父可是要过桥。”

“正是。”亥言回道,“还请小郎君行个方便。”

只见那少年站起身来道:“方便之门自然是为智者而开,想要过桥也不难。请小师解题一道即可。”

“那就请出题吧。”亥言回道。

“既然二位是出家人,那就以僧为题吧。”少年道,“二位听好了:巍巍山中寺,不知几多僧。六十五只碗,用尽不差争。二人一碗饭,三人一碗羹。四人一碗菜,算来有几僧?”

少年说得摇头晃脑,武松却听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亥言一听,心里便有数了:这不是《孙子算经》里的题吗?只是把妇人荡杯改成和尚用碗而已。

只见亥言心里暗自盘算了一会儿,确认无误之后,即答道:“寺中僧人整六十。”

那少年笑着点了点头,“小师父果然聪慧,那就请过桥吧。”说着,少年侧身让到一旁。

亥言拉着武松穿过草厅,一路上桥而去。

刚走上桥面,亥言忽然扭头问道:“小郎君这关可比上山崖容易多了,这是何故?难不成是先难后易,先苦后甜?”

亥言这一问,也把少年问愣了。他过了一会儿才回道:“小师父许是精于算术,方觉得此题容易。但对于能开二石半之弓,百步穿杨者,此题已是不易了。”

闻听此言,亥言也点了点头,“看来要想入这豹林谷,还得文武双修才行。你说呢,武都头?”

“有你即可。”武松头不回,径直过桥而去。

山径依然看不到尽头,却又开始蜿蜒而上。又行出一里多地,溪声渐隐,山风渐作,已不似方才那般春意盎然,倒有了几分萧瑟之气。

“你说前面还会有何古怪?”武松问道。

亥言摸了摸自己的脑袋,“老者试箭,少年问题,嗯......或许该有娘子出场了......”

“此话当真?”

“嘿嘿,我也是胡乱猜之,你故且听之便是。”

娘子没见着,但再走得几步,远处已传来琴声。

二人循琴声而去,先看到的是一片竹林。

山风吹过,竹叶沙沙似细语,琴声过耳,也如轻语低吟。武松竟一时有些飘飘然。

“完了。”亥言突然道。

“你这又是何意?”武松难得听到亥言说出丧气之话,这一句完了也着实吓他一跳。

“你有所不知,这音律之事非我所长。”亥言道,“这关若是要考音律,怕是要露怯。”

“原来你也有所不能。”武松忍不住笑了,“这倒是头一遭。”

“不能就不能,大不了回去便是。”亥言说着,欲作转身要走之状。

“诶,你这小和尚,休要戏耍我。”武松一把拉住了他,“既来之则安之,不是你说的吗?况且未必是考音律呢。”

亥言撇了撇嘴,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心里却是在偷笑。

竹林里果真是一名女子。

一袭白衣白裙,两道弯眉斜飞入鬓,一双凤眼秋水含波,生得俏中自带三分艳,一脸春色却含霜。

见武松二人走近,白衣女子将琴声打住,眉眼带笑道:“二位既已到此,就听奴家弹奏一曲如何?”

“只听曲,不考题?”亥言倒是觉得奇怪了。

“只听曲。一曲听罢,二位即可自去。”

“听何曲?”

“十面埋伏。”

“那就请小娘子快弹吧。”武松急道。

“那奴家就献丑了。”说罢,白衣女子纤指微动,一曲《十面埋伏》从指尖奔涌而出。

琴音铿锵,有如杀气扑面,抑扬顿挫,又似山穷水复。

恍惚间,武松的思绪随着琴声奔流而出,眼前瞬间涌现出无数往事:飞云浦死里逃生,鸳鸯楼快意恩仇,乌龙岭血战不休......一转眼,嫂嫂潘金莲那哀怨的眼神,玉兰那人见犹怜的楚楚模样又扑到眼前......

“武都头当心!”亥言突然叫了一声,才将他武松从思绪中拉了出来。

“这题不是考我的,是考你的。”亥言正色道。

“考我?”

“对。此女所弹之曲乃是摄魂之音,只可入耳,切莫入心。”亥言道,“你需稳住心神,千万别被琴声所惑!”

听亥言如此一说,武松才明白方才险些遭了道。连忙收住心神,默念佛号。

琴声依然,武松则闭目以诵经相抗,倒也不再有失神之态。

一曲弹罢,白衣女子见二人神情坦然,也只得作罢。“二位果然非寻常人可比,奴家技拙之处,还望见谅。”

“小娘子的琴声真是杀机四伏啊。”亥言倒也没有马上要走的意思,“这一路之上的安排都是那无涯子所为吧。”

“二位既已到了此处,奴家也不必相瞒,这确是先生的安排。”白衣女子欠身回道。

“这又是射箭,又是算术,又是听琴的,这无涯子倒也是煞费苦心。”

“二位有所不知。”白衣女子接道,“这十余年来,道教日渐兴盛,到这山中来求仙向道者不计其数。先生名声在外,更是不胜其扰。不得已才设下关卡,好让人知难而退。”

“哦。那这考题又有何讲究?”

“先生曾言,求仙问道本是君子修身之法,而非小人逐梦之途,所以即从《周礼》中的君子六艺,设下考题。”白衣女子道,“不过,谷中不便驾马御车,而山野之地亦无需拘礼,因而便只设四题。”

“如此说来,这射、乐、数已过,最后一关就是书喽?”亥言道。

“正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