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天涯仗剑行 > 雨水 第十八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求收藏)

东晋陶潜有文曰《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篇文章方泰也是学过的。

回想二人进入密道时的情景,正是始于方泰在假山背后的石隙中摸到了一个五瓣桃花,也是开启密道的机关所在。

而后进入密道,道路狭窄,走过数十丈后便到了这个溶洞,视野豁然开朗。

溶洞中有石质村庄,各种细节、人物形态不一而全,悉如文中所写。

方泰也极为震惊,问道:“师父教我的时候或《桃花源记》不过是前人的臆想,并非真实。姑娘为何说此地便是桃花源?”

少女幽幽道:“打猎的,你不知道不代表就是假的。我若告诉你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呢?其中的居民甚至已经走出了祖辈居住的地方,融入了后世朝代呢?”

“这......这也太匪夷所思了。不过要按你所说的话......莫不是刘家!”

“不错,游龙山庄刘家便是当年从桃花源中走出之人的后代!”

当历史活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每个人怕不都是方泰如今的神情。

瞠目结舌。

少女又接着道:“你以为刘家传承的机关术是哪里来的?还记得《桃花源记》中的那句话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的先祖便是秦朝人,拥有墨家机关术传承也不足为奇,否则怎么能在大山之中寻得那等隐秘之地,又生活了数百年。

“此地名为武陵,正是文中的捕鱼人的家乡,也是桃花源最早被记载的地方。《桃花源记》其实正是陶渊明所记载的那个捕鱼人所见的史实!不过他却未曾见到桃花源中人出山的时候便已经逝去了。”

这一番话说的合情合理,联想起来到山庄路上见到的那漫山遍野的桃花,方泰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找不出反驳的话语。

他不禁感慨道:“也难怪刘家祖辈能做出八方风雨匣这等暗器之王,墨家传承果然奥妙非凡!看来这地宫不仅仅是刘家藏宝之所,也是纪念祖辈之地。不过我还有个疑问,此地显然已经许久没有人来过了,连火盆中的火油都已经凝固,那个管家的确是从此处进的地宫么?”

“啊,这......”

这一说也让原本笃定的少女动摇了。

若管家刘丰是和他们一条路进来的,他知晓密道中的机关并将其关停,因此能毫发无伤的经过,倒也说的过去。

但这个溶洞却没有什么说服力。

眼前也的确有强有力的证据。

莫非管家也随身带着火把?

“不管怎么说,咱们总算是到了地方!说不定那个管家知道地宫中的捷径,能够绕过那些机关直达藏宝之地也未可知......嗐,不想了!咱们先转转看这个地方还有什么秘密。”

少女百思不得其解,只好作罢,打算先看看四周还有什么没发现的地方。

方泰意犹未尽的看了看洞窟中间的微缩村落,想着制作这些东西的工匠一定是怀着深刻的思念吧......不然也不会将之制作的如此精致,煞费苦心。

二人沿着溶洞的四周走动,果然又发现了几个洞口,不知通向何处。

出于谨慎,二人并未轻易入内探查,而是举了火把靠近,再用穿心丸探路。

其中一个靠西边的洞口在方泰掷出弹丸之后一两息便传回来和石壁碰撞的声音。

二人也反应过来,这个洞里面是个死路,但不深。

犹豫片刻,少女提议进去看看,如果有什么发现说不定也能指引出去的路。

于是二人贴着墙壁一步一步的往内探去。

走了十余步,火光便照到了路的尽头。

少女在拐角处往里探头看去,里面是个大一些的洞穴,石壁上有明显的人工凿刻的痕迹。

顺着石壁向下看去,这一看却让少女浑身汗毛倒竖,惊魂直冒!

方泰也凑近看去,只见地面上灰尘遍布,几张桌子翻倒四处,而除此之外便是那遍地的白骨!

森森白骨累积厚有近尺,几乎与胡床齐平。

尸首全都被打散,骨骼凌乱,一眼望去光是颅骨便有五六十颗!

最令方泰愤怒的,是那些颅骨中竟然还有不足半尺大小的!

这个洞究竟是什么地方?!

如此多的尸体,惨绝人寰!

方泰回身将少女拉出洞口,她扶着石壁依然在不停的干呕。

二人都是行走江湖的年轻高手,也不是没见过死人,手底下也有几条人命。

但洞里的情形却和江湖厮杀完全不同。

这是丧心病狂的灭门之举!

方泰是见过元吉镖局的灭门惨案的。

此处景象让方泰回想起那晚给二十六具尸体收敛的场景。

自责、痛苦、绝望......种种情绪涌上心头,让他心中如同被恨意充满,却不得发泄。

不知凶手和死者之间究竟又什么样的深仇海恨,竟然能做出如此泯灭人性之举......

那还只是个孩童!

方泰重重一拳捶在石头上,浑身近乎颤抖。

良久,才消了怒火。

少女此时目光有些呆滞,似乎被洞里的景象真的吓到,被那些尸骨背后滔天的杀意和绵延不绝的恨意所震慑。

人死之后不仅不埋,反倒随意的丢弃在不起眼的洞中。

这些人必然不是刘氏族人!

那他们是谁?凶手又是谁?

方泰找不到答案。

他回想着刚才看到的一些细节。

胡床是汉代以后才传入中原,但如今唐朝用的更多的是更为复杂的榻,坐的多是禅椅和交椅。这样推测的话,死者并非是以唐朝礼仪在生活。

结合少女刚才说的《桃花源记》是真实的记载,那么死者使用的古代器具便说的过去。而且还有些日用器具,比如水壶、油灯等物,也能表明这些人的确是曾经居住在此地的。

然而看那些尸骨的腐朽程度,最多只有五六十年,绝非数百年前的样子。

那么几十年前在这地宫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又是什么人曾居住于此?这溶洞其他地方还有没有这样的白骨洞?

带着疑问,方泰拉着仍旧没回过神来的少女,继续探查。

在相邻的洞里,他们又发现了一些线索。

这个洞里应该是个作坊。

火炉,铁砧,磨盘,皮架,锯子,斧头,尺规......一应工具应有尽有。

墙边还摆着一些半成品,都是些不知是何用途的零件。

其余还有五六个洞穴,里面都有人生活过的痕迹。

奇怪的是所有探查过的洞里,都没有任何文字和图形。有些石壁上还有重重的划痕,仿佛此前上面有什么东西,但是有人故意将这些东西抹去了一般。

此地真的是桃花源么?

那不是在山背后自给自足,让人怡然自得的乐土么?

怎么只有这九地之下,黑暗昏沉的溶洞?

那不是见到生人后无比好客,皆出酒食,请人饮宴的质朴村落么?

怎么只剩无言的白骨在诉说着无声的故事?

那不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隐秘和谨慎么?

怎么从晋朝之后过了三百余年,却在大唐现出一支血脉?

还有身边的少女,她又是什么来历,竟然能知道刘氏先祖来自桃花源这等辛密?

怀着种种疑惑,方泰来到最后一个较浅的洞穴口处。

这个洞穴在密道口的正南方,按照方泰的测算,应当是游龙山庄后院大堂之前的那片空地的正下方。

二人进洞之后,里面是几张胡床、桌子、碗碟、锅铲等物,还有一些布质的口袋。地上角落处还能发现一些散落的,近乎腐朽的米粒。

看起来是一处伙房。

方泰临走的时候忽然在角落的石壁上发现了一处异常。

那是一团暗沉的血迹,似乎是有人不经意间摸上去的,但血迹的末端却突兀的少了一段,断得极为平整。

他走上前,在血迹消失的地方用手沿着方向仔细查探,果然发现此处有一条细微的缝隙!

矩天目随之发动,沿着缝隙一路寻找。火把照亮之下,有一条极为隐蔽的石缝形成了一个小门的形状。

方泰摸着石壁说道:“此处必然有暗门!刚才见到的那些尸首若是生活在此地,必然还会有和外界联通的地方,以供给吃穿用度。咱们一路进来,除了来路定然还有用于物资运输的出口!这里像是伙房,说不定这块石头后面便是一个出路!”

二人打起精神,挨着石壁一寸一寸的摸索。

在石壁正上方,方泰找到一块有些松动的凸起的石头,用力一按,石壁果然缓缓升起,露出后面一条上升的台阶。

一股微风吹过,带来一阵干燥的微风,带着长时间凝滞空气的腐朽味。

少女被溶洞中的景象扰的神思不宁,此时见到可能有了出去的希望,也振奋起来,打起火把,故技重施,投石问路。

方泰回头再深深的看了一眼溶洞。

重重火光照在中间的村落上,摇曳的光影中,仿佛那些小小的人都活了过来,过着传说中桃花源里恬淡自由的生活。

火光照不到的地方,浓重的黑暗中,累累白骨还在无声的堆叠着,诉说着另一段悲伤的故事。

方泰转头,迈步而上,离开了这个长久以来无人问津的地方。石壁缓缓落下,将那些石人上附着的思念和尸首上缠绕的怨念重新封在不见天日的地下。

等待着下一个来此的人,等待着解开这个秘密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