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横炼爆诸天 > 第八十六章 一国养一城

横炼爆诸天 第八十六章 一国养一城

作者:斩业度厄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5: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步兵指挥张进为人稳重,是良家子出身,参军入伍未必没有建功立业的想法。

将主可能会被贬斥,他心中思虑复杂,但说话表态时却比较圆滑。

“我们跟着将军干,前途自是无量,如果换了其他人来,估摸着想在军中攀向更高位置也难了。

不过我还是会尝试留在军中,各位兄弟解甲归田,若无官面上的一点关系,日后怕是会被外乡人欺负,我愿意做各位的保障。”

在场众人都知张进有权力欲,对这番选择也是尊重,并没有嘲笑之意,让他稍稍松了口气。

武煜说道:“将军,如果朝廷要惩罚你,你还会不会继续留在军中?”

范卓远道:“这一次入京,我就是想看看当朝诸公都是何许人也,另外就是……听说童帅将有祸事,他于我毕竟有知遇之恩,能报则当报之。”

“之后呢?”武煜继续问道。

“之后?呵呵,天下如此之大,何妨浪迹天涯,追寻武道巅峰!”

“那边让武煜继续跟随将军身边吧!愿随将军一同追寻武道极致!”

武煜原本就是燕地江湖人士,颇有家传渊源,是个用刀高手,一直是几名将领中武功最高的。

后跟随范卓远学了血战十式,掌握得也是最精,内功方面更是学了紫血**,修为颇高。

曾与独孤鸿切磋,能接独孤鸿所使的软剑的九式剑招而不败,颇受独孤鸿称赞。

范卓远拍了拍他肩膀,表示同意他的追随。

骑兵指挥还有一个契丹人何鲁布,他立场也是十分明确,“将军,不论你此番进京遇到什么事,我都相信你以后必是做大事的人!

你如果不干了,我也不干!但我会到塞外放牧,建立一个马场,等你哪天愿意回来带着我们一起干大事!”

所有人都没想到何鲁布居然有这心思,所谓干大事,那是干什么大事?

没有一个人敢问出口,却都心知肚明,但这也看出了何鲁布的决心到底有多么坚定。

范卓远拍了拍何鲁布的肩膀,又看向其余各位将领,这些人都是范卓远的心腹,他的武功有不少是范卓远亲自传授的,那些魔门功法各自都有掌握,已称得上当世一流高手。

“不论各位最终选择做什么,范某都尊重,至于什么做大事,哼,范某也不想自找麻烦。

何鲁布,你要经营马场很好,凭我们在燕地打下的人脉根基,商路可以辐射至整个大宋。

我如果退了出去,各位就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大宋再是昏庸,总不至于接下来连防线都稳固不住的。”

众将里面只剩一个军法官符延一直沉默寡言,虽然他平时也是如此,甚少说话。

他本是个文武双全的读书人,为人有些轴,认死理,油盐不进,因此才被提拔为军法官,由于行事刚正不阿、从不徇私,军中人人皆感敬畏。

这样一个人,范卓远传了花间十二支给他防身,这本不是用于战阵的武学,他却修炼得极好。

符延道:“我这脾气,走到哪里都必然会得罪人,在参军以前,想杀我的仇家就已不少。

若将主不在,我还继续留军,恐怕将会累及家人。所以也会买几亩薄田,供养家中儿女,顺便在乡间办一间私塾。

我喜横渠气学,不喜如今盛传于世的程学,只希望能教几个正直君子出来,涤荡时间污浊之气。

当然,若是将军有意复出,属下必会继续跟随!”

范卓远了解完众多下属的安排后,微微点头,不论他们选择这样,对于最糟糕的局面都已有了准备,这就足够了。

相信他们接下来也会跟下面的骁捷军战士说明此事,届时骁捷军就算被拆分,范卓远也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一点的结局。

三日后,他随李纲南下,身边随行的只有武煜一人。

首次来到汴京,在封建时代,汴京的繁华的确让人十分意外。

虽说范卓远也曾见过清明上河图,但见到实际的市井风貌,自然要比画作上更加生动且充满活力,堪称封建时代的奇迹。

不过旋即他又暗自摇头,汴京的繁华,是建立在北宋以一国养一城的经济政策而来的。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可惜没有画出汴梁以外的光景,或许他也不敢画下来!

宋以一国养一城,这是建立在赵匡胤早年,为了防止地方做大,要求地方上除了留下必要开支,其他全部送交汴梁。

导致了地方只能维持基本消耗,无力进一步建设开发,而作为都城,确实赚得盆满钵满。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当然,贸易发达的地区,如长江流域和漕运所经的物资转运节点,以及沿海市舶司,由于有工商业输入,的确也有不少繁华的城市。

可堂堂一国,就只有这些城市吗?

周围内地,尤其是不被漕运辐射的地区呢?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范卓远一路自北行来,其实所见不少。

其余地方,由于官府不抑兼并,自耕农日趋减少,而后屡屡形成流民。

基本每一代宋朝宰相都治理过流民问题,处理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将造反的流民收编为厢军,当做官方的奴隶养起来。

这也造成了冗军的问题,成为哲宗时期不得不搞变法的重要推动力。

王安石曾言: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无自食。

梅尧臣亦说: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是在说贫富差距之大已无法依靠劳动来弥补。

包括资治通鉴里面亦有言:官家不爱农,农平弥自忙,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意思是农民忙了一年,都不知道秋收以后这粮食够不够交税到官仓去。

宋朝的赋税堪称历代最重,北宋官员晁说之就曾经感叹:“宋赋、役几十倍于汉。”

甚至连伪君子朱熹也曾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除去基本的田赋一年交两次,差不多是寻常农民一年两成收入以外。还有各种盐钱、鞋钱、农具钱、脚钱、公用钱等等几十种税,这些又是两成。

等于一年几乎有一半的收入要交纳给朝廷,所以宋才有四百余次农民起义。

宋朝还有人头税,成年男性都要交。穷的地方,一年一千文,江浙地区一年三千文。

82中文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