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851、统万城之战

人生流浪 851、统万城之战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851、统万城之战

统万城,一座跨地区的军事要塞,北方的防御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说起这统万城,它座落在毛乌素沙漠之南的无定河北岸,南距靖边县(即张家畔)约50公里,东距榆林120公里。夏凤翔元年(公元413年)匈奴赫连勃勃发民十万筑城为大夏国都,定名为统万城,其意即为“统一天下,君临万邦”。

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为太武帝拓跋焘攻取,在此设置万统镇。城址呈淡灰色,耸立于一望无垠的沙漠之中。远远望之,宛似楼群,有海市蜃楼之景象。南门名朝宋,西门名服凉,东门名招魏,北门名平朔。城垣有内外二城,内城完整无缺,东西492米,南北527米,城高10米,四角各有墩楼,最高达30余米。四城墙均有防御性的马面设施,东、西、北三面,各有马面七个,南城八个,四门均设有瓮城。四城墙和城内钟楼、鼓楼建筑遗迹,其夯层历历可数,极其坚固,是我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就发生过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间的著名战役。当时,中国南方为东晋政权统治,而北方则出现了众多的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建立的独立割据政权。北魏与大夏便是这些众多的割据政权中的两个少数民族。

在这些割据政权中,北魏由于能够接授汉族先进技术与文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因而逐渐强大起来。北魏在将自己的势力向南部发展、推进的同时,也开始着手统一北方。

发生在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的北魏与大夏国统万城之战,就是北魏为统一北方而发动的战役。在这次战争中,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结果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万城诱敌出城,抓住时机,速战速决,击败夏国主赫连昌,给大夏国以毁灭性打击。攻取了统万城,在此设置万统镇。

大夏国建立于公元407年。当时,北方已有南燕、后燕、北燕、北凉、北魏、后秦等独立的割据政权。夏主赫连勃勃是匈奴族人,在建夏之前,曾经投奔后秦的高平公破多罗没弈于(鲜卑族),谋得后秦骁骑将军的官职,并被没弈于招为女婿。

后来,赫连勃勃以在高平打猎为由,阴谋袭杀了岳父,将其领地及手下并为自己的势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夏国。赫连勃勃建国后,没有将高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是以流动袭击的办法蚕食后秦疆土,不断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不久,东晋刘裕灭了后秦,赫连勃勃趁势占领了后秦岭北镇戍郡,夺取了长安,在较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下,其统治权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成为北魏的劲敌,阻碍着北魏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赫连勃勃在其统治得到巩固,疆土逐渐扩大的基础上,决定将其国都定在统万城(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征发岭北胡汉各族人民十万人筑都统万城。他驱使人们用用蒸熟的土筑城,筑成后他用铁锥刺土,如果刺进一寸,就杀掉筑城的人。在他的暴力与高压之下,统万城筑成后非常坚固,其“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磨)刀斧。”赫连勃勃妄图以此坚城抵御外族侵略,延续其残暴的统治。

北魏政权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于公元386年,止于公元534年,共有148年的历史,都城初在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后迁至洛阳。北魏于丙戌(386年)正月建国,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称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它初由拓跋氏执政,后改由元氏执政,至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均由元氏执政。

北魏建国初年,后燕乃是当时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则处于后燕势力的包围之中,北魏通过与后燕的多次艰苦作战,削弱了后燕的势力,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北魏统治者注意军事与生产双管齐下,稳定其统治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吸取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强大的政权。公元396年北魏军南下,攻占了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信都、中山,给后燕以近乎毁灭性的的击。从此,后燕被截为南北两部,也就是南燕和北燕。不久,北魏开始进一步实施其统一北方的宏伟计划。

公元428年8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互相攻战。次年,赫连昌争取到王位继承权,但大夏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北魏便乘此机会发动了灭夏之战。

公元426年9月,北魏主拓跋焘命大将奚斤率兵五万,攻夏之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进袭关中、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己亲率骑兵两万出平城(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渡黄河袭击统万城。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城内固守。魏军分兵四掠,驱牛马十余万,掳夏居民万余而归,作了一次试探性的战略进攻。

这年十二月,魏军南路奚斤率军夺取了长安。次年正月,赫连昌派其弟赫连定领兵二万南下,企图夺回长安,恢复关中。两军相持在长安附近。魏主拓跋焘乘夏军兵力被牵制在关中的有利时机,决定动用近十万大军再次袭击统万城。

5月,拓跋焘率军西进,以三万骑兵为前驱,三万步兵为后继,三万步兵运送攻城器具。北魏军从君子津渡过黄河,至拔邻山(今内蒙杭锦旗境内)筑城修整。原附属于夏的今内蒙南部与陕北地区各族游牧民族首领纷纷降于北魏。

这时,北魏主拓跋焘改变步、骑兵齐进的原进军计划,决定率轻骑三万以最快的速度直抵统万城,然后诱敌出战,将敌人消灭。对于这一决定,拓跋焘部下有所不解,他们认为统万城坚固,敌军必定固守城内,三万骑兵先驱到达不足以攻破坚城,最好还是等步兵到达后,带上攻城战具,再行往攻。拓跋焘解释说:“用兵攻城,在军事上是下策,是不得已才用的。现在若等步兵、攻具齐备,再去攻城,敌军见我势众,必然据城固守,不敢出战,我军攻城不下,旷日持久,食尽兵疲,外无所掠,反而会形成进退两难之势。因此不如现在以轻骑直抵城下,敌人见我军步兵未到,意必松懈,我再以疲弱示之,诱其出战,必能一举歼敌。再则我军之所以适合采取轻骑决战,以争取速胜,还因为我军离家二千余里,又隔黄河,粮草动输困难。以现有的三万骑兵攻城虽不足,而决战则有余。”拓跋焘说服了部队,遂督军前进。

六月,魏军至统万城。拓跋焘将大部队隐蔽在城北丘深谷中,以少数兵力至城下挑战。夏军坚守不与北魏军决战。这时,夏军一将领狄子玉前来投降魏军,并泄露夏军的作战意图:夏主赫连昌已派人调赫连定回援,赫连定认为统万城非常坚固,魏不可能一下攻克,因此他打算战败奚斤于长安后,再回援统万城,到时内外夹击北魏军,将魏军一举歼灭。因此,夏主赫连昌采取了固守待援的方针。

恰巧,此时魏军中有一犯罪的士兵出逃至夏军内,告诉夏军说:“魏军粮尽,辎重在后,步兵亦未到,宜速击之。”赫连昌听了此话,深信不疑。于是他亲率步骑三万出城迎战。拓跋焘见敌军出迎,喜不自禁。为诱夏军深入并助长其骄气,魏军向西北方向佯作退却。夏军出城追击北魏军。

这时,天气突变,骤然刮起东南大风,飞沙满天,雨随风至,赫连昌之军利于顺风追击,便趁势猛攻魏军,形势对魏军极为不利。但拓跋焘坚定指挥作战。他除派兵正面迎击敌军外,又将骑兵分为左右两队,绕道截断夏军后路,从背后顺风向夏军反突击,将不利变为有利。激战之中,拓跋焘身先士卒,虽身中飞箭,仍带伤奋勇杀敌,在魏军的前后夹击、拼死力战之下,夏军被杀一万余人,赫连昌来不及回城,率残部逃往上圭(今甘肃天水市)。北魏军乘胜攻下统万城。赫连定却没能攻下长安,听说统万城失守,也退逃至上圭。北魏军取得了统万城之战的最后胜利。

不久,北魏军进军上圭,夏国灭亡。

从统万城之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孙子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在古代不仅仅是汉族的军事统帅将其作为指挥作战、克敌制胜的指导,而且,在受到汉民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区域中,也极受少数民族将领的推崇。我们从统万城之战拓跋焘对于攻打坚城的弊端的认识中,从这次战争所作出的决策中,都不难看出这种情形——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自己军队屯兵坚城而不下直至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正是因为拓跋焘对于长途奔袭敌国的弊端有所认识,因此在统万城之战中,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万城采用诱敌出城的策略,抓住时机,速战速决,抓住了敌人援军未到的有利时机,以速战速决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击败夏国主赫连昌,给大夏国以毁灭性打击。攻取了统万城,在此设置万统镇。这场大战,既避免了攻坚战,又避免了受到敌军的内外夹击,可以说这正是运用《孙子兵法·作战篇》指导思想克敌制胜的成功典范。

反观夏军之失败,其主要原因固然是因为其本身奴隶制政权及其恐怖统治的不得人心,军事、经济实力弱于北魏,但仅就其军事统帅而言,赫连昌指挥作战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北魏军第一次越过黄河袭击统万城之后,夏军仍然没有注意加强黄河天险一带的战略防御,反而分散兵力屯兵坚城去攻夺长安,使北魏有了发动袭击统万城的间隙;在北魏军逼进统万城之时,赫连昌在没有认真分析出城速战对于敌我双方之利弊的情况下,临时改变以逸待劳、固守待援的作战计划,出城轻率迎战,结果造成兵败城破,丧师灭国的遗恨,其教训非常值得后代兵家深思。

时至今日,也就是大梁开平四年(910年)孟夏四月中下旬,契丹大举南下进犯中原。十八日,兵至统万城,发兵高架云梯,拼命攻城。试想,这小小统万城,远在塞北边陲,守将赵高云率部仅仅三千人马在此护卫城池,小小弹丸之地岂能阻挡住契丹的千军万马?虽然守城官兵坚守阵地、奋勇顽抗,但是这又能坚持多久?很快,统万城城破兵亡,高高的护城墙已被契丹贼兵撕开了缺口。就从这缺口之处,契丹兵勇蜂涌蚁爬,开始从城墙之上杀进了城。随后,只见统万城北门大开,契丹大军呼号着长驱直入,见人便杀,遇人便砍,城中刹时血肉横飞,狼籍一片。

一代“双钩将军”赵高云力战街头,勇猛无比,直杀得进入城中的契丹兵勇节节败退。但是,无论他如何使出浑身解数拼命杀敌,只见得他自己身边的守城官兵一个一个地倒下,而契丹贼兵却是如潮蜂涌,愈杀愈多,真是可怜了这位孤身奋战的赵将军。试问这统万城的命运如何?试问这位力敌千军万马的“双钩将军”的命运如何?敬请下文分解。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