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843、疏勒河长城

人生流浪 843、疏勒河长城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843、疏勒河长城

中原之事,暂讲到这。后事如何,请各位接着往下看——“104、蓦然回首,已无归途。”

塞北边陲,玉门关西,沿着疏勒河南岸,是汉代就已流传下来的用以防戍边境的长城。它经湾窑墩、天桥墩、吐火洛、后坑子、玉门关、河仓城、哈拉卓尔、东泉约150公里,进入安西县北湖,再向东到金塔县境内,接居延塞,沿额济纳河迤逦北上,曲折蜿蜒,气势磅礴。另一走向为从金塔、高台、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永登等县,过黄河东去。城垣虽经两千多年风沙侵蚀,有些地段至今仍坚固完整,屹立于戈壁中;而玉门关附近的城垣要数保存的最好。其结构为就地取材,以芦苇、红柳、胡杨和罗布麻等夹砂砾层层夯筑。残垣最高处有4米左右。芦苇等层厚5厘米,砂砾层厚20厘米,粘结非常牢固,可谓是我中国独创的混凝土结构。长城内侧高峻处,烽燧土台相望。台以黄土为基,上部用土坯垒砌,高者达10米。台旁墙坞内有戍卒所居小舍,备弓弩刀剑、石块等防御武器。烽顶小室为戍卒日夜警戒执勤的岗位,如发现敌情,昼则举燧升烟,夜则举烽火,相互报警。据说狼粪燔烟最大,使远处易见,故土台俗称狼烟墩,又名烽火台。

这便是敦煌城北疏勒河南岸蜿蜒东去的汉长城遗址,在如今这五代十国的战乱年代,它依然屹立于戈壁担负着防御外族侵略的重任。

此时此刻,敦煌大帅慕容天水和副帅宋克金以及偏将李明朝、张天祥、王明义、赵子仁一行六人纵马巡察着岗哨,遥远的战火销烟仿佛又一次呈现在他们面前。

就在这里,已不知发生过多少战争杀戮,更不知道已有多少的热血男儿为捍卫中原的边西大门而流血牺牲。抚今思昔,他们作为镇西将士承担重任,必当为保家卫国而竭忠尽智,决不可有半点的掉以轻心;否则,万一他们疏忽大意在此失守,那他们将会成为历史和人民的千古罪人。

所以,在慕容天水率部操练兵马之余,时刻没有放松对各个哨卡和戍点的巡察。不论是敦煌内外,也不论是阳关、玉门关、党河、疏勒河畔,以及鸣沙山边,可以说整个戈壁滩上都布满了他们的血汗和足迹。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这对他们作为守边将士来说,又算得了什么?曾有语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过了嘉峪关,母猪赛貂婵。”……这便是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对这边西大漠的真实写照。可想而知,这在边关戍守的职责是多么的枯燥乏味。遥想东汉之际的名将班超,在戈壁滩上镇守三十一年,空老边关,他为了国家社稷之安危在这恶劣的环境下竟渡过了如此之长的艰苦岁月,后人又能有谁可以与之比拟的呢?如果在此有半点的叫苦叫累,岂不让人思来惭愧?

看着这蜿蜒曲折、气壮山河的疏勒河长城,无不让人联想起在中原历史上曾起过千古卓绝的防御大用的其余七条大、小长城。这七条长城便是——

明长城遗址:此城墙西起嘉峪市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从五佛寺过黄河,在靖远县内沿黄河南岸伸延,直到黑山峡,出峡口进入宁夏,经过190公里的河东墙,盘旋蜿蜒,高低起伏,东至“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它在甘肃境内长约1000公里,全用黄土夯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层间夹藏木桩、杂草或沙夯实。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儿墙,设置垛口。底厚5~6米,顶宽2米。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高10米以上,因黄土夯筑,俗称烽火墩。基方6×6米,顶上垒砌小屋为了望哨所。墩间距约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遇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筑了望台。嘉峪关、山丹、永昌、古浪等市县境内的城墙保存完整,矗立在戈壁沙漠中,气势雄伟,一望如龙。至于其他一般残存高度为1~7米,穿越农田地段,时断时续,遗迹走向犹存。

临洮秦长城:其最西端在甘肃临洮县城东23公里尧甸长城坡。南北走向,黄土版筑,残高1米左右。是秦统一六国后所建长城的西向起点。其后,断断续续,经渭源、陇西、通渭、会宁、静宁等且入宁夏后又回甘肃境环、庆阳县入陕西省,翻山越岭,飞渡沟壑,穿沙漠草原,蜿蜒东去,止于鸭绿江畔。

宁夏战国秦长城:它由甘肃进入宁夏西吉县南部,然后向东北,绕固原县城后,又折向东南,经城阳等地进入甘肃镇原县境,为中国在战国秦国人统一六国之前所修建的古长城,即秦国于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灭义渠戎后,为防御义渠残余势力骚扰而筑。根据地势,因地制宜修筑,以土夯成,未有包砖。在平地者,墙外取土,低于地面起筑,每夯层厚5~13厘米,基宽8米,逐渐收分,外壁陡立,内壁缓斜,取土处即自然形成壕沟。在有河处沟处,则利用河沟陡立的崖壁,在上面略加修筑即成。保存高度在1~3米之间。长城上每隔200~300米筑一凸出于墙外的墩台,距离为当时弓箭的有效射程之间。长城附近和长城经过的重要隘口、山顶,有烽燧遗址。它对秦国的强大及其统一事业起过重要作用。

围场古长城:在河北围场县岱尹(发yi

音,

ot yi一,伊)上村附近,是清乾隆十七年,乾隆帝狩猎时发现的一座燕、秦长城真迹,城东西绵亘达200余公里。

烧锅营子燕长城:在辽宁建平县张家湾村南山至蛤蟆沟脑北之间,长约7公里,是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代燕国所筑的长城中保存得较好的一段。据《史记·匈奴传》记载,燕将秦开击破东胡后,“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长城由西向东,穿高山,跨河谷,气势雄伟。构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逢石石垒,遇土土筑。因此,当地群众有石龙、土龙之称。虽经二千二百余年的沧桑变化,至今仍清晰可见。城墙宽2~2.5米,存高0.5~1.5米,特别是蛤蟆沟脑北山的一段,石墙存高达1.5米,大体保持着原结构状况。

华阴魏长城:起于陕西华山北麓玉泉院涧西之朝元洞,起伏蜿蜒迂回150余公里,经韩城竟直达黄河边沿。战国时魏国为防御西面的强秦,沿境筑城,作为军事屏障,故称魏长城。在华阴境内的朝元洞、红岩、城南、河湾子、西关等村,都有残垣存留,尤以城南村东300余米保存最完好。城迹高5~6米,厚7~8米。在西关村以南还有堡寨遗迹,显系当时设兵把守的据点。

穆陵齐长城:位于山东沂水县城北50公里穆陵关两侧,系战国时齐国人所修建的古长城遗址,长约45公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