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812、吐谷浑

人生流浪 812、吐谷浑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812、吐谷浑

话到此处,我老单作为说书讲艺人还要给各位讲解一下这慕容天水此时此刻飞飞闪闪想到了哪里?这吐谷浑又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为什么一个吐谷浑郡主会让他那么浮想联翩呢?各位莫要急躁,你只要听我慢慢道来,你便可以品尝到各种奇花异果的美妙味道。

在前文第九十九回书里曾经说到:大梁开平三年(909年)五月间,“义昌节度使兼中书令刘守文连年攻打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同平章事刘守光不胜,便大举发兵,以重金贿赂契丹、吐谷浑之众,合四万人马屯于蓟州。这契丹,在开篇已有所介绍;至于这吐谷浑是何方之众,后文还有详细介绍,在此暂且不表。”事到如今,咱们终于有机会来查阅、听取一下这吐谷浑的来龙去脉。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要想了解这吐谷浑,咱们还必须从头讲起——

鲜卑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比较古老而偏远的少数民族,两汉时期活动在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在匈奴政权垮台后逐渐西进南迁,在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北魏、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吐谷浑等八个政权。在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之中建政最多。而且南凉、吐谷浑两个政权均与青藏高原的吐蕃和其他民族发生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前者被某些学者认为是吐蕃人的祖先与族源,而后者则参加了吐蕃民族的融合与形成。

吐谷浑这个名字、姓氏、国家、政权,原本就是一个人名,为居于辽东的鲜卑慕容部首领涉归之庶出长子,拥有部众1700户,还有的说为700户。涉归死后,嫡子慕容嵬代统其众。

据《晋书·吐谷浑传》记载,这两部马相斗,慕容嵬气愤地说:“先公分建有别,为什么不相远离,而令马斗。”

吐谷浑说:“马是畜生,斗是常性,何必迁怒于人。分开来很容易,我将迁到离你一万里以外的地方。”于是西迁到今内蒙古阴山一带游牧。

西晋永嘉年间,发生“八王之乱”,北方混乱。吐谷浑乘机率部从阴山南下,经河套,越陇山,止于抱罕即今甘肃临夏西北的罕干原。继之向西向南发展到青藏高原。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吐谷浑卒。其子孙控制着东起洮水,西到白兰(也就是青海都兰、巴隆一带。),南抵昂城(四川阿坝)、龙涸(四川松潘),北至青海湖这一广大的地区。即今甘南、川西北和青海等地。所辖部众主要是土著的氐、羌部落。

到了吐谷浑之孙叶延时,仿效中原传统,“以王父字为氏”,亦为国号,遂名曰吐谷浑(读“谷”为yu),集姓氏、族名与国号为一体。设置有长史、司马、将军等。因其地在黄河之南,故称“河南(国)”,或被邻部卑称为“阿柴虏”、“阿赀虏”、“野虏”等,藏文称为va-zha(阿夏,阿柴),汉文又称“吐浑”、或“退浑”等。

公元370年,前秦击仇池国,氐王杨纂降,前凉张天锡也向前秦称藩。

吐谷浑首领碎奚立即遣使送马5000匹,金银250公斤,被苻坚拜为宁远将军、强川侯。其子视连时期(376~390年),与乞伏国仁所建(385年)西秦政权保持“朝贡”关系,受封为“沙州牧、白兰王”。注意,这里所说的“沙州”却不是上文所说的敦煌城,它是指现今青海贵德西南的穆格塘沙碛。

视连子视罴时,大力吸收汉文化,改变对西秦的软弱政策,拒绝接受西秦封号,并连连与西秦作战,多以失败告终。其子树洛干时,率残部数千家奔莫何川(西顷山东北),“自称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好家伙!称号不少哩!沙州、强川杂种莫不归附,不久又被西秦击溃,树洛干立其弟阿柴(豺)为主,阿柴利用西秦与北凉争战之机,夺回失土。为保存实力接受了西秦王炽磐的封号为安州牧、白兰王。阿柴临终召其子弟至床前,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折箭遗训”。

大约在5世纪末6世纪初,吐谷浑势力开始向西北方向发展,占据鄯善(新疆若羌)、且末。此二地为丝绸之路南道要关,意义重大。此时的吐谷浑“东至叠川(即甘肃迭布东南),西邻于阗,北接高昌(吐鲁番),东北通秦岭,方千里。”关于这一说法,在《梁书·西北诸戎·河南传》中有记载。

在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杨坚将其宗室女光化公主嫁与吐谷浑主世伏,两年后世伏在内讧中被杀,其子伏允立上表依其俗尚光化公主,文帝许之。

隋炀帝大业初年,任用裴矩以积极经营西域,企图打通与西方的商路;如此,据守丝道并屡为寇盗的吐谷浑便首当其冲。炀帝诱铁勒部来击吐谷浑,迫其部落10万余口携六畜30余万头降,并以征服吐谷浑为目的“西巡”。

608年隋炀帝一行经青海西宁至河西,六月初八率百官、宫妃经大斗拔谷(即甘肃、青海交界的扁都口)往张掖(甘州),途遇雨雪之灾,“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后宫妃、主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大失尊严。度过这次磨难后,隋炀帝一行进入河西,十一日至张掖城,十七日登燕支山(在山丹县南),时高昌、伊吾(哈密)等西域27国国王及使者盛装觐见,炀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十八日,隋炀帝始于吐谷浑之地设置西海(治伏俟城)、河源(治赤水城)、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南)四郡,谪罪犯为戍卒守之。二十一日,在观风行殿宴请高昌王、伊吾吐屯设和西域各国来使。七月八日,置马牧于青海湖渚,欲求龙种驹,未果而止。九月二十五日,车驾返回长安。

上述这些历史在《资治通鉴》以及《隋书·裴矩传》、《隋书·炀帝纪》里有详细记载,在此就不再多言。也许,在今后的日子里和故事的发展里各位还能看到,你只要留心便是。

时至隋末,吐谷浑再次兴起并且臣服于突厥。继续骚扰中原边郡,阻碍东西方的丝路交通。唐朝在贞观九年(635年)分南北两路出击吐谷浑:一路由李靖率北路军在闰四月底由青海库山出发,南经柴达木盆地,至新疆且末南的突伦碛;另一路由侯君集率南路军出库山,“历破罗真谷(大非川之东)……转战过星宿海,至于柏海(也就是现在的鄂凌湖)、札陵湖。”吐谷浑从此衰落。

吐蕃王朝在吐谷浑西南兴起之后,向唐朝请婚,太宗未许,松赞干布遂迁怒于吐谷浑,率羊同(象雄部落)共击之,吐谷浑不能抗,走青海之阴,吐蕃尽取其资畜。及唐蕃和好、文成公主下嫁后,吐谷浑也暂得安宁。但是,吐谷浑夹在唐蕃之间,在其内部形成了以诺曷钵为首的亲唐势力和以宣王为首的亲吐蕃势力。《敦煌文书》多处记载吐蕃大论和赞普前往吐谷浑巡视事。

吐谷浑王与吐蕃、唐朝皆结为甥舅之国的关系。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东侵的吐蕃终于灭亡了吐谷浑,占有其地。大部分吐谷浑人辗转来到宁夏、陕北、山西西部北部及内蒙古南部地区,与汉族、北方各族相互融合。吐蕃治下的吐谷浑人则为吐蕃征战和后方供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他们的命运也十分凄楚,贞元二十年(804年),随侍御史张荐出使吐蕃的文学家吕温曾写一首《蕃中答退浑词》,序文说:“退浑部落尽在,而吐蕃所鞭挞者,译者诉情于予,因而答之。”词曰:“退浑儿,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退浑儿,退浑儿,冰销青海草如丝,明堂天子朝万国,神岛龙驹将与谁?”后来,他们逐渐融入吐蕃及其他民族之中。

吐谷浑是一个由外来的鲜卑族贵族和甘青地方的羌族上层部落首领联合建立的政权,由于受其经济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吐谷浑的立国,一面保存了游牧社会的组织,一面又竭力地模仿中原汉族制度。大体说来,游牧社会的组织是吐谷浑组织机构的主心骨,而中原汉族制度式的官衔不过是点缀而已,在组织的运用上,并没有发挥什么效力。起作用的是可汉、大单于、大将(也就是部大)、别帅等,建官虽然“多效中国”,置有长史、司马、将军、大都督、车骑大将军,设立王、公、仆射、尚书、郎中、侍郎等,皆为装饰,以便与中原王朝发生相应的联系。

吐谷浑境内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大致言之,以鲜卑和羌族为主,其次是氐人、匈奴人(如赫连氏、沮渠氏)、高车人(如翟氏、乞袁氏)、突厥人、西域胡人(康居、龟兹白氏)、汉族人等,其中鲜卑人有慕容氏、段氏、乙那娄氏、素和氏、阿若干氏、薛干氏、乞伏氏、乙弗氏、匹娄氏等,而羌人有姜氏、钟羌、白兰羌、宕昌羌、党项羌(拓跋氏、党氏)、姚氏等。因此,吐谷浑在文化上呈现出以鲜卑、羌和汉族文化为主,多民族文化色彩纷呈的局面。其风俗习惯以鲜卑和羌族为主,由于属民基本是羌人,这影响到它的社会风貌。故此,我们可以把吐谷浑文化列于羌文化的范围之内。

吐谷浑的经济生活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即以游牧业为核心,牧、农、商并重的局面。在迁至甘、青以前,它是一个纯游牧的鲜卑部落,迁到青藏高原后,又与这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的羌人结合起来,牧业自然为其经济核心。而在吐谷浑的牧业经济中,以养马业最发达,以产名马而著称。史称其国多善马,尤以“龙种”和“青海骢”最为上乘。《北史》载:“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另外,吐谷浑还产有牦牛、羊、骆驼、骡等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