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745、北平太守“飞将军李广”

人生流浪 745、北平太守“飞将军李广”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745、北平太守“飞将军李广”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经过两天两夜的快马行进,“无极侍卫”“三猫”耶无害终于跨过黄河,穿过兰州,过榆中、定西、渭源、陇西,来到了他五年前就已羡慕已久的地方——天水。这已经是九月十四日清晨。

就曾是这个地方,他为自己起了一个慕容天水的别名。无非是在表明他内心的志向爱好,就是向往爱慕天下山水而已。只是当时,他已经知道京城长安有一位号称“京师第一枪”的官方武林高手已取名为慕容山水,所以他才取名为慕容天水。不然,他取别名为慕容山水同样也是可以铭志。但是巧合得很,此地地名为天水,而天水已含有天下山水之意,他取别名为慕容天水则更是合时合地。

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五年前,耶无害就在这天水圣地留下了慕容天水的别名。如今他又来到昔别故地,虽说不是故地重游,但他还是放慢了脚步,聆听着城街之上的风土人情。连日来的烽火行进、唇枪舌战、拼杀突围,已使他口干舌燥、浑身疲乏无力。“既来之,则安之”,到这天水圣地,他是应该好好安歇一顿。

慢慢走在人群之中,慕容天水依稀还记得这天水城内外的几座古迹名胜,就是在五年前他曾经游历过的好地方。这几处好地方,也曾让他渡过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李广墓,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南1公里的南山麓石马坪。封土高约两米,墓刻“汉将军李广墓”,据传是李广将军的衣冠冢,葬有宝剑衣物。墓前有石兽石马,造型生动别致,故得石马坪之名。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生于天水,善于骑马射箭,勇猛无比,很有才气,乃西汉名将。汉文帝时,因为讨伐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北平太守。他参加反击匈奴贵族攻掠的战争,转战朔漠四十余年,历经七十余战,屡建奇功,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

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也是李广李将军。其箭法之好,曾留下“射虎石”的美名,更曾箭杀真正的恶虎!

据司马迁的史传所载,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余里,广佯装死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匹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

由此可见,飞将军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而当其大捷之时,英武又该当如何?可想而知!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写的也正是这个历史片断。但令人为此英雄哀惋叹息的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广随大将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一代英雄武将,最终直落个壮烈英魂,岂不令人为之惋惜?也难怪大唐边塞诗人高适所作《燕歌行》末句感叹曰:“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飞将军李广墓

李广墓在甘肃天水,是当年北击匈奴的边疆,也是伏曦的故里。刚到天水时,并不知道李广墓在这儿,后来看到城市简介,才决定去一趟。来都来了,岂能不瞻仰一下大侠名剑的遗迹?

甘肃的景色有个特点,就是缺水,全是黄土旱地,无论是塬子上的小镇还是处在峡谷里的城市,居民都有接天上雨水的习惯,不然生活用水不够的。之所以叫天水之名,就是“羡慕天上之水”之意。河川里只留下千百年来一道道洪水冲刷的痕迹,残留在谷底沟壑里的只有涓涓细流,孱弱地流淌在干涸河床上,却怎么也无法填补整体上的枯竭。风一吹,扑面而来的漫天的黄土,弥散于你周围每一寸空间,让路人透不过气来。缺水以至杂草都长不到一个春秋,不要提树了。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皱巴巴的像枯裂的皮肤。干硬的土块,岩石般地矗立在山颠,那份苍凉在远古时就已经凝成,只是岁月依然在不停地在上面肆意琢刻着。一眼望去,整个高原没有突兀的山峰,原上裂开的一道道巨大的沟谷,就是城市所在,因为水往往积在低处,天水就在一片水比较多的狭长谷地。渭水河流过整个城市,与四川不同的是那里因为找不到不平地,才把城市建在谷地,这是因为需要水。

天水还是很热闹的,伏曦庙就坐落在闹市区的一个小巷深处,如今成了天水市博物馆,因年代太久远,除了那个八卦图,已看不出有什么与伏曦有联系的物件,只能作为凭吊古人的一个场所。

在现代的城市寻找古人的踪迹,显得有些迷茫。打听李广墓在哪,许多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看着他们连连摇摆的脑袋,才知道,李广这个名字早已与这个城市不相干了。连找了几个人,才有个中年司机说他小时候去过,不知还有没有了。我只得承诺来回都搭他的车,而且随便他找,于是他痛快地打开车门。车子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最后上了一座桥,向城市边缘的山坡爬去。拐了几弯,进了一个到处是杂院的居民区,我正疑惑着,司机说了声找到了,车子在一所小学校门口停下,门口挂了块牌子,字迹早已模糊,依稀是2元/人。由传达室收取,由于当天休息,校园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我和司机径直进去也。真是太好了,每人省了2元钱。

这是所希望小学般的院落,条件十分简陋,低矮单薄的校舍就挤在不远的土墙边,中间是一小块黄泥操场,我们环顾四周,终于在小操场对面一棵老槐树下面,发现了李广墓,墓的风格与南京东郊民国年间的墓很相似,看了墓碑,才知道清末重修过,半拱型石砌的墓主体有一人多高,立在墓前在石碑大约有三米。我默默走了一周,无法把自己的感觉与近二千年前的汉代联系在一起,唯有碑上“汉将军李广墓”的字样,幽幽地暗示着墓主人金戈铁马坎坷不平的一生,也许我的到来是想打破时光的阻隔,找一个与这位古人最近的距离点,只是斯人已逝,空余怅惘,这种怅惘在这里感受得更浓烈罢了。

稠密的树荫遮蔽于墓地上,在夏日燥热的黄土高原上显得格外清凉幽静,对戎马一生、饱经磨难的灵魂来说不失为一个安妥的归宿地。李广陇西成纪人,天水地处汉代西部边疆,他自刎后,可能就地安葬了。此地不远就是戈壁荒漠。

遥想当年,大漠飞沙,长河落日,纵横驰骋,弯弓射虏,将军智勇无双的英姿,让人叹喟不已。人曾言:“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其威名早已遍及朝野,但他的一生并不是很顺。汉文帝曰“子不遇时”。真不遇时吗?其正值刘彻当政,国力日盛,开始北击匈奴,扩张疆土,一改文帝时的坚忍、避让。“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积厚的实力终于让刘彻有了显耀的机会。

然李广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没带兵过万,手下又俱是老弱残兵,其受用程度可见一斑。那么李广无才,非也,武帝不识其才,亦非也。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历任武骑常侍,陇西都尉,至郎中令,精于骑射,智勇善战,每到危急时必有奇谋,常转危为安,死地而后生,且治军简约,与部下甘苦与共,兵将皆乐为其效死命,仍上将之才也。

显而易见是武帝知其才而不信任、不重用。具体为何呢?世人知道的最多一个理由是,卫青、霍去病与刘彻有亲而得宠,对于李广的遭遇来说是个决定性的因素,但这决不致于他最终自杀的结局。那让我们从头看看李广一生的经历和言行,或许能找到他命运的一些答案。

李广年青时“冲陷折关及格猛兽”且勇而有略,才气无双,这“略、才”指的是军事、战术上的,并非说其待人处世上的。为什么这样说,请看,当李广数次以少击多,偶尔被擒,又恃其胆略单骑逃返,却“当斩,赎为庶人”;击左贤王,四千对四万“军几没,罢归”“功自如,无赏”;直到最后一次,从大将军卫青出塞,以步卒弱旅接敌,失去向导,迷路,终因耻于对峙刀笔吏而自杀。

从这几点分析,能看出上司对李广是非常冷峻而苛刻的,没有一点体谅、爱护的表示。说明李广与上层的关系很一般,甚至可以说上层领导隐隐有一丝嫌弃他。武帝曾说他“数奇”,就证实了这一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也暗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看来李广爱护下属却不会与同僚相处,不擅长于官场上的人情世故、利益关系。也有可能是专注军事而不屑于和刀笔吏应酬。

从现在的眼光看,李广是个不善言谈的技术型人才。而汉武帝却是一个偏宠亲亲的人,当时朝野上下的风气自然受到影响,“大将军青欲使敖与俱当单于”,临战时,卫青把立功的机会让给亲信,令李广作侧翼,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环境下,李广的境况可想而知。且正当国力强盛,刘彻用人的余地又很大,李广更没有机会了。处如在岳飞的时代,李广或许还会有担当重任统兵数万的可能,当然会不会有岳飞的下场,另当别论。

于是在李广的一生中,公事公办,这看似公正的幌子,却为他带来无数次不公平的结果,其本质也是不合理的。然而就在官场上没有背景和朋党的情况下,李广却因小事而报复区区一个霸陵尉,更证明这人没有什么政治远见,没有深谋远虑的心机,从没反思过自己的境况。他最终不被封侯,却言“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这句无奈的话更加重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虽然他爱护下属和百姓,后世得到了应有的名声,却无法弥补性格缺憾带来的个人遭遇。“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李广的遭遇,正映衬着这话的正确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