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726、“敕勒川,阴山下。”

人生流浪 726、“敕勒川,阴山下。”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726、“敕勒川,阴山下。”

“启禀太子殿下!陈田中飞鸽传书,所派刺客行刺长安天子未遂死亡。”

“知道了!禀报我父皇了么?”

“回太子殿下!已经回报!”

“嗯!李洪智!行刺长安天子计划暂缓进行,父皇要我亲率本部兵马前往楼兰接应。你们四位护法国师也随我一道前往!”

“太子殿下!”只见“金法 轮”李洪智接着说道:“国主已亲率大军踏过罗布泊占领楼兰、伊州,直逼西州、庭州及天山一带,可谓是所向披靡,为何还要殿下亲率本部大军前往西域大漠接应?难道您不想大举南下中原?”

“哈哈哈!李洪智!亏你还是中原人,难道你还不知道三十六计之中有一计叫做‘声东击西’么?”

“这个当然知道!”

“知道就好!更重要的还是要触类旁通、善于理解和运用。”

“那是!那是!”

“既是有声东击西,就会有声西击东,声北击南,声南击北,声西击南,声东击中……等等等,你自己意会去吧!”

“是!太子!”

“传令所部!立即兵发西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塞北原上,阴山脚下,广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再次传来了嘹亮的牧歌声: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它们唱,还有一支短笛在飞翔!

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间小调,任肆地在晚风中飞扬。多少多么愁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呵把锄头在肩上,牧归的歌声在飘荡。喔喔喔!它们唱,天边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间小调,任肆地在晚风中飞扬。多少多么愁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牧歌声中,契丹大军万马奔腾,骁勇猛悍,直过草原沙漠,仿佛一片金光耀眼的天兵天将掠过塞北边陲,去奔赴所要征杀的海角天边。这便是奔赴碛西楼兰去接应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的第二路人马,真不知道他们如此大举调动究竟要干什么明(名)堂?

一曲北朝民歌《敕勒歌》,唱出了如今北国契丹的塞北情调。大唐诗人王昌龄又有诗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的龙城,一可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二可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相比较而言,后一种解释较为合理。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又名大青山,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座落在内蒙古自高原之上,绵亘千里之遥。它可以说是北方游牧部落和中原之间的天然界山,由此可见,所谓的“中原”,从阴山之南就已经开始了!如今它却成为契丹和中原之间的天然屏障。向南度过这座大青山,再跨过黄河,契丹便可挥戈南下,大举进犯中原。

但是,如今飘荡在大青山之下草原之上的敕勒歌,却是由来已久,远在契丹建国成名于世之前。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这“维(惟、唯)吾尔”就好象是在说“只有我和你”的意思!如今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然里面有维吾尔民族,也必有契丹的后裔子孙。

这首诗歌就是当时敕勒人所唱的牧歌。不过,北朝时敕勒活动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敕勒川”,已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条河流,而且即使在当时,也未必就是一个固定的专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区的河川罢了。

大青山,即是阴山,座落在内蒙古自高原之上,绵亘千里之遥,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敕勒人歌唱起他们所生活的土地时,就以草原上的山川和这样一座气势磅礴、雄伟无比的大山为背景。就具体地理位置而言,诗歌中所唱的未免有些含糊,但作为诗的形象,一开始就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紧接下去,诗人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图卷: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向外延伸而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穹窿,像个巨大的蒙古包,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大草原。如此风光,怎不使人心胸开张,情绪酣畅,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简直比身临其境还要清新美妙!

在江南,山岭起伏,河流曲折浪漫,植被丰富多彩,景观充满细部的变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细腻的审美感受,关注于色彩与线条的微妙韵味。而在北方,特别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观是单纯的,其色彩和线条也没有多少变化。由于缺乏可供细细观赏的东西,于是抬眼一望就是苍茫天际,开口就是粗犷豪放的调子。

故此,南北朝民族歌曲具有显著的差异。前者轻艳绮丽,委婉缠绵,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温柔细腻;后者粗犷雄放,刚劲有力,恰似塞北健儿,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学概念来表示,前者属于“优美”的类型,后者则更具“崇高”的倾向。这种审美趣味上的差异,自然是其生活环境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因素在起作用。草原上的牧人,是没有土地私有观念的。他们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间,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视为自己的家。即使,由于习惯,由于不同的种族分别占有了各自的疆域,他们的活动也有一定的范围,这范围也决不像农业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人们日常活动的范围那么狭小:一座村庄、几所房屋、若干亩土地。在视界里,牧民的“家”仍旧是无边无际的大草原。这种生活,培养了草原上人们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养了壮丽的美感。他们不会像江南人那样,歌唱小小荷塘里娇艳欲滴的莲花,以及村头、路旁、水边婀娜多姿的柳丝;在他们的感觉中,敕勒人共同拥有着一望无飞头的大山,一望无尽头的河流,一望无尽头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庐”,犹如一张巨大的蒙古包,笼罩着他们共同的“家”,他们便讴歌这样的“家”,这才是真正的“天下为公”!

此中的“天苍苍,野茫茫”,仍然以浑浑浩浩的笔调写景,但这已经是在为下一句作背景铺垫。“风吹草低见牛羊”便是画龙点睛的一手绝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绿色大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流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其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无限生机与活力。这诗虽没有写人,但人闻听到这首雄壮的牧原歌声,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在诗中,不但使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却是感受到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那是未被农业社会文明所驯服、所软化的充满原始活力的人性。

在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不断得到新的东西,也不断失去原有的东西。因而,就像成年人经常回顾童年的欢乐一样,生活在发达的文明中的人们,常常会羡慕原始文明的情调。《敕勒歌》在重视诗的精美的中国文人中,也受到热烈的赞美,其原因也许就在于此吧!

千年之后,一部电影《红高粱》大放异彩,歌坛之上便“西北风”劲吹不息,也是类似现象。然而,当江南人向往草原的广阔壮丽的时候,草原上的人们又何尝不向往江南的温馨明媚?人类的生活极其丰富,其美感也同样是丰富多姿的。最可厌的态度,就是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之间,随意拿一种来否定另一种。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们如今只能阅读它的歌辞而无法欣赏它的曲调,实在遗憾!但是,在这五代乱世之始,契丹大军铁蹄声中的《敕勒歌》的曲调久已鸣响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今天的我们已不再遗憾,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和聆听到它那粗犷豪放的曲调。

有一个美丽而又著名的传说,会让我们听过之后而更不感到遗憾:据说,在公元5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便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这个故事不无令人想像:《敕勒歌》的歌声,该是多么的雄壮豪放?又据史书记载,这首歌辞原是鲜卑语,很早就已译成了汉语。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应该会用敕勒语演唱。大概因为东魏贵族多为鲜卑人,他才用鲜卑语演唱。也就是说,这首古老的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翻译的。那么,最初的歌辞又是什么样的?这也许已是个千古难解之谜,真是令人迷恋神往哪!可这又当如何呢?

阴山下,铁蹄铮铮,绿野茫茫。飘扬的敕勒歌声,“啪啪”的鞭响,牛叫,羊鸣,马嘶,这是多么激昂豪放的场面!然而,就在这激昂壮观的场面之下,却预示着一场大战不久就要在此剧烈开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