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565、黄山归来不看岳

人生流浪 565、黄山归来不看岳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565、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江湖小派黄山派的占据之地。黄山派掌门人至今五代乱世十国之际已传至黄克祥此人。此次武林大会,这小小的黄山派虽然其名不见经传,但这一小派系也在华山擂的在邀之列。

远在秦朝,此山称黟山,唐天宝六载(公元747年)而改今名,现如今黄山南麓有黟县。因唐代传说黄帝在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它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黄山市,方圆250公里(即是说一周圈有250,路线错了没法补!是长度单位,而不是面积单位!),精华部分154平方公里,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之一,也是全世界知名的游览胜地。山中湖、瀑、溪、潭,争奇斗艳,引人入胜。其著名胜景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七十二峰、芙蓉岭、玉屏楼、一线天、迎客松、蓬莱三岛、飞来石、九龙瀑、西海峰群等。它集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衡岳之烟云、恒山之辽阔、匡庐之飞瀑、峨眉之清凉、雁荡之巧石于一山,黄山莫不兼收并蓄,堪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话是明末著名地理学家兼旅行家徐霞客用来赞叹黄山的美绝盖世,简直是精辟绝纶而且矛盾重重!天下“十万大山”多的是,美的是,险的是,秀的是,何来不看?

如今,这黄山还是研究第四纪地质的重要基点,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察发现的冰川遗迹,至今仍隐约可见。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赋诗曰:“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徐大侠还称赞此山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此地还广为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神话传说故事,使黄山风光更染上了一层神奇的神话色彩。

解放后,此地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整修、增设风景区的名胜古迹。特产黄山毛峰茶。只是可惜,世人借此名胜风景还生产出了“弃之可惜,食之有味;鸡肋口令,你说咋办?”的“黄山”牌和“迎客松”牌“香烟”!多年来,这大好的黄山与“黄色”天天沾边,连茶叶和烟丝都是“黄色”的,但“黄”与黄不同,关键要看它怎么个“黄法”?黄山,已被推尊为“中国岳景之最”。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黄山列入了世界十大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黄山啊!黄山!在我心中重千斤!”看来,这首歌把黄山唱得也太轻了!它何止是千斤万斤,岂能是可以称量的?所以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名不可名相,心不可测量;黄山不可称量!”这里的山峰劈地摩天,云凝宵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枝虬,刚毅挺拔,千姿万态;烟云翻飞缥缈(渺),波澜壮阔,起伏不定,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竞相崛起,惟妙惟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嗅,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所谓“黄山四绝压五岳,莲花峰顶藏四杰”,说的就是投奔相府的黄山派杀手“黄山四怪(杰)”,被“淤魔大侠”列为戒杀名单,曾经在洛阳白马寺被“独臂飞龙僧”所击败,这四人即是黄奇松、黄怪石、黄云海、黄温泉。这当然是后话,在此暂且不详!这四人,就曾经聚在黄三大主峰中最高峰莲花峰之上,但是如今,他们已成为相府的爪牙,莲花峰主黄莲花对他们四人听之任之,并不横加干涉,你说这咋办?

说到这黄山的三大主峰,即是天都、莲花和光明顶,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

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面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海拔1810米,为三大主峰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峰项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之曰“仙人把洞门”。以往顶极难登,《黄山图经》有“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句。大明地理学家罗洪先嘉靖年间来黄山也望峰兴叹曰:“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明万历四十二年(1642年)普门和尚历经千险,始至峰顶。后人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扶栏,今游人可安全登临。峰头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莲花峰,在黄山中部,海拔1873米,为三大主峰中的最高峰。峻峭高耸,气魄雄伟,主峰突出,小峰簇拥,俨若一朵初开新莲,仰天怒放。绝顶处方圆丈余,名曰石船,置身于此,大有“顶天立地”之感。据山志记载:宋代吴龙翰、鲍云龙、宋复一“三名好友”于咸淳四年(1268年)自带干粮,费时三天,方攀至峰顶,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批登上“黄山莲花中峰”的老队员。让我们将他们永记在史册和脑海之中!

光明顶,在黄山中部,海拔1841米,为三大主峰的第二高峰。《黄山指南》称其“状若覆体,旁无依附,秋水银河,长空一色”,因地势高旷,是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之处:东观“东海”奇景;西望“西海”群峰;向南,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顶上设有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黄山气象站。

“炼丹峰”,在黄山中部,海拔1827米,《黄山志》列其为三**峰之首。相传浮丘为轩辕黄帝炼丹于此。峰上有石室,室内有炼丹灶;峰前有炼丹台,广可容万人,玉屏、天都、莲花、大悲顶诸峰耸立台前。台向东南倾斜,谷深莫沿。台下有炼丹源,源中巧石林立,佳木密布。台与晒药岩相望。古人有诗云:“一声天上玉箫来,三十六峰花尽开。向夕轩辕招饮酒,骑鸾更过紫阳台。”

狮子峰,在黄山北部,海拔1690米,因峰形似卧地雄师,故名。狮首有丹霞峰,腰有清凉台,尾有曙光亭,狮子张口处有狮林精舍、狮子林等庙宇,近有宝塔、麒麋等奇松、薄团、凤凰等古柏,四季喷涌的天眼泉。这一带风景多且集中,俗称:“没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所以,不看这,你看到黄山了么?

始信峰,在黄山东部,海拔1668米。传说有一古人,持怀疑态度游山,到此始信黄山可爱,故名。你说这人可爱不可爱?不知你信不信?要不要到这“始信峰”上去溜达溜达?这里巧石争妍,奇松林立,三面临空,悬崖千丈,石笋峰、上升峰左右陪衬,成鼎足之势,峰巅有渡仙桥,桥畔石隙有状似接引仙人渡桥的接引松。历史上文人雅士,登峰饱览山景、饮酒无琴,故此峰又有琴台之称。瞧瞧!它如人名一样,还有别名一个!明末清初江天一曾在此独坐弹琴,有“寒江子独坐”石刻。

鳌鱼峰,在黄山中部,海拔1780米,因其形似张嘴待食的鳌鱼,故名。脚下有三角形的鳌鱼洞,洞额刻“天造”二字,洞内有梯道,游人经梯道自洞内出入,如鳌鱼吞吐状。峰前有数石,远望类螺蛳;峰背有一龟形大巧石,近卧几个蛋形小石,构成鳌鱼吃螺蛳、鳌鱼驮金龟、老鳖下蛋等“象形仿生”景象。

西海群峰,在黄山西部,是黄山风景中最秀丽、最邃之处。挺立的山峰如无数利剑直插霄汉,知名者有双笋峰、石床峰、尖刀峰、飞来峰,不知名的无法数计。大峰磅礴,小峰重迭,每当云雾萦绕,层层叠叠的峰峦时隐时现,酷象浩瀚大海中的无数岛屿。悬崖峭壁间建有排云亭,扶栏凭眺:仙人晒鞋、仙人晒靴、仙人踩高跷、仙女绣花、老僧打钟、武松打虎等奇观,历历可数。呵!如此景象之壮观,你不去看看多可惜呀!好在黄山派掌门人黄克祥面对如此众多的山峰,手下已无人可设峰主,甚至是“黄山三**峰”尚未填满主人,还望后世的有关机关单位抓紧设立峰主,及时填补这一空缺,分人负责,各司其职,做好各处交通、安全、保卫、卫生等工作。

笔峰,在黄山东北部、北海宾馆前,一石挺出,平空耸立,下圆上尖,象一枝书法家的斗笔,故名。峰尖石缝中,长有一株奇巧古松,盘旋曲折,绿荫一团,宛如盛开的鲜花。峰下有一巧石,形如人卧睡,故游人又称“梦笔生花”。

笔架峰,在黄山东北部、北海宾馆前右侧。一峰突起,顶分五岔,形似笔架,故名。与笔峰相对,有笔有架,相映成趣。左有骆驼峰、飞来钟,右有姜太公钓鱼诸名胜古迹。

芙蓉岭,在黄山北部,是北路登山的必经之地。岭上有芙蓉洞,游人必须穿洞上山,在洞中举目远眺,群峰高耸,溪水如带。逾洞越岭而下有芙蓉居,亦称芙蓉庵,看来应是女尼姑或是女道姑所居住的地方。岭右有芙蓉峰,峰似一朵“出水芙蓉”,艳丽无比。前人有诗赞曰:“谁把芙蓉云外栽,亭亭秀丽四时开。清霄皓月峰头挂,宛似佳人对镜台。”

迎客松,在黄山南部玉屏楼东,文殊洞顶。松破石而长,枝干苍劲,形态优美,寿逾千年,世称黄山十大名松之冠。一枝长丫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故“形神合一”而名之。它的形象已作成铁画,悬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作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美好象征。

黄山温泉,又名汤池、汤泉。古名朱砂泉。在黄山紫云峰下。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常年水温42℃,可饮可浴。每小时出水量48吨,久旱不涸。具有一定医疗价值,相传轩辕黄帝浴后,白发变黑,返老还童,故誉为灵泉。唐大历间,歙州刺史薛邕浴此治好愈时疫,于是在此立庐舍,设盆盂,名声大振。古诗云“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今辟有浴室和游泳池。

一线天,在黄山南部玉屏峰,为登玉屏峰顶之咽喉要道。道在两峰之间,狭长如巷,只容一人通过,曲折如蚁穿珠。仰望高空,蓝天一线,“天人合一”,故名。

蓬莱三岛,在黄山南部玉屏峰,过一线天,登数十级,回首再望,可见三座参差不齐的石峰,峰上奇松挺拔,峰下白云荡漾,宛若仙境,人称蓬莱三岛。

飞来石,在黄山西部飞来峰上。石高10余米,孤耸峰头,根部和山峰截然分离,似天外飞来,故名。又因石上尖下圆,形如仙桃,又名仙桃峰。明程玉衡诗云:“策杖游兹峰,怕上最高处,知尔是飞来,恐尔复飞去。”石上镌在“画境”二字。

猴子石,为黄山著名巧石,在狮子峰顶,形若石猴,故名。宿雨初晴,云铺深壑,絮掩危岩,峰顶展望,眼前、脚底似汪洋一片,风吹云动,波涛汹涌,巧石伫立云海之上神似远望,故称猴子观海;云海散去,对面群峦林立,深壑为堑,石猴状如跳跃,又称猴子过山;久晴之日,石猴前方太平县境绿野平畴,别呈一番景象,人们称之为猴子望太平。

九龙瀑,在黄山罗汉峰与香炉峰之间,为黄山最壮丽的瀑布。源于天都、玉屏、炼丹、仙掌诸峰,出丞相源,悬在千仞青壁之上,飞流九折而下,一折一潭,瀑折为九,故名九龙潭,潭潴亦九,故亦名九龙潭。大雨之后,飞瀑宛如九条白龙,腾空起舞,气势磅礴,堪与庐山飞瀑相媲美,古人有诗赞曰:“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

清凉台,原名法台,为黄山九台之首,在狮子峰腰部。海拔1700米,是黄山后山观云海和日出的最佳处;而光明顶是黄山中部观云海和看日出的最佳处。我就纳闷了,这狮子峰海拔1690米,可在它腰部的“清凉台”却海拔1700米?看来,这“腰部”不是“山腰”的“腰”,而是“狮子后腰”的“腰”,它的“腰”鼓起来得比头部还要高出10米对,竟然还是个“驼背”狮子!此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周围置有栏杆,游人凭栏远眺;台下是峰云绝妙的后海,台侧有破石、扇子等古老奇松,附近有望仙台、猴子观海、猪八戒吃西瓜等著名风景。台旁山岩上“清凉世界”、“天然图画”等题刻,笔力苍劲。

百丈瀑,在黄山青潭、紫云峰之间,顺千尺悬崖而降,形成百丈瀑布,故名。枯水季节涓涓细流,如轻纱缥缈,称百丈泉,泉上为布水源,下为百丈潭。大雨初晴,当山风将飞流吹离岩壁,好象无数条洁白绸带在空中舞动,美妙多姿,观者赞不绝口。近有百丈台,台上观瀑最佳,台前建有观瀑亭,越南胡志明为亭手书题额。

人字瀑,古名飞雨泉,在黄山紫云、朱砂两峰之间。危岩百丈,石挺岩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下泻,成“人”字形飞瀑,声震如雷。1965年董必武游此,得句云:“晴望诸奇峰,雨看两飞瀑,黄山当吾前,晴雨皆悦目。”瀑床间岩石凿有云梯般磴道,名罗汉级,古人由此登山。

铁线潭,又名赤线潭,在黄山西北部,石鼓峰下,丹霞与狮子两峰之间,是黄山二十潭中最深幽者。相传黄帝在此探玄珠,故又名神龙宫。

五龙潭,在黄山北部松谷溪中,青龙、乌龙、黄龙、白龙、油潭,总称五龙潭。五潭深浅不同,水色各异:青龙翠,乌龙黝,黄龙橙,油潭绿。乌龙潭岩两侧刻有巨大的“龙”、“虎”二字和乌龙将军像,北岸石凹如锅,俗称油锅。油潭岸南壁崖横迭,形似油榨,油潭岸北有石如瓮,名曰油缸。油锅、油缸、油榨齐备,就是没有“油条、散子、麻花和油馍馍”,天然巧合。

神仙洞,又名仙人洞,在黄山东北轩辕峰。洞为嵌在峰上石窟,深17米,宽约3米,前高2米,后高7米。洞额刻“简默洞天”四字,相传为容成子所题。因原奉观音大士像,故又名大士洞;洞外悬崖陡壁,洞内有一小池,终年不枯,名流杯泉;后壁有一小洞,人不能入,有风习习;前额又有一小洞,名曰天眼。游人缘石级攀入此洞,仰观诸山云景,俯听鸟语溪声,如入仙境。

慈光阁,在黄山南部朱砂峰下。古称朱砂庵。明嘉靖间,玄阳道士居此,题额“步云亭”。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普门僧来此,改法海禅院。神宗敕封“护国慈光寺”,皇太后赐以佛经、佛像、袈裟、锡杖、钵盂等物,盛极一时。清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和尚(弘仁)和国画大师石涛均曾居此。原址尚存部分楼房,解放后建为宾馆。1965年,“。。。。。”前夕,董必武手书题额“慈光阁”。四周群山环抱,茂林修竹相掩,十分幽静。有千僧灶、法眼泉、披云桥诸名胜古迹。

半山寺,在黄山南部老人峰与朱砂峰之间,海拔1340米。因寺处前山温泉区登天都、玉屏峰路途之半,故名。原寺已圮,1957年重建,有刘伯承所题匾额。上、下山游人多在此憩息、观赏风光。站立寺前,可望天都峰老鹰抓鸡、金鸡叫天门诸巧石,寺旁有空中闻天鸡摩崖石刻。

玉屏楼,在黄山天都、莲花两大主峰之间。海拔1680米,为温泉区至北海必经之咽喉要道。背靠玉屏峰,前拱文殊台,左有狮石,右有象石,势若守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普门和尚攀涉至此。他在代州(今山西代县,在北岳恒山和五台山之间雁门关的东南约20公里处。)时梦见文殊菩萨(本在五台山修炼)端坐石台情景,与此境恰合,遂辟径构屋,名文殊院,悬文殊像。院左侧下方有文殊池(今名天池),前有一线天、文殊洞,西有立雪台;狮石前有迎客松,象石前有送客松;伫立于此,可望天都、莲花以及东海、黄海、后海诸峰,风光奇美。《徐霞客游记》称此是“黄山绝胜处!”民谣曰“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好家伙!看来,前面说了那么多有关黄山的名胜古迹,不说到此处,还是“不见黄山面”!我的个天哪!这简直是“不识黄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看这黄山要“飞天入地”地去看!时至1952年,院毁于火,1955年在旧址上建成500平方米的一座宾馆,名玉屏楼。楼东石壁有朱德题“风景如画”四字刻石和刘伯承《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诗刻。

这就是黄山派所据黄山的大致面貌,还望各位大侠于“华山擂”结束后前去瞻仰一下这中国的黄山!因为有首歌唱道:“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在这五代十国的乱世之期,黄山之名依然赛比当初、不亚其后。虽然在此乱世之际盘据其中的黄山派并未列入名门正派,但其势力也是非同小可、名震江湖,而且在这次的“华山擂”之邀中,黄山派几乎是倾巢出动,准备投赴相府一边。

无独有偶,河北省西部涞源县白石山--其风光酷似安徽“小黄山”, 它位于河北省西部、清西陵西部、太行山东麓。小黄山派当然也在此次的华山擂前夕暗派武林高手前观阵!

白石山风景区又称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因其风光酷似安徽黄山而被人们称为“小黄山”。徐州东郊还有“大黄山”。

白石山位于涞源县城南15公里处,因山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体现着雄、奇、险的山岳景观。山体高大,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线长7000余米,最高峰海拔2096米,是华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龙首。战国时岭分燕赵,辽宋时一山分两国。白石山奇峰林立,绝壁横陈,险壑纵布,到处直上直下如刀削斧劈,少曲线,多棱角。尤其是峰林地貌带,高差大,密度大,是我国惟一的大理岩峰林景观。

白石山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茂密,森林面积2.8万亩,有鬼箭锦鸡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大面积观赏价值极高的纯红桦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及大量的山羊、獾、狍、锦鸡、山兔等在这里出没。

抗战时日本“名将之花”阿布规秀就在白石山的东麓黄土岭被击毙。有童谣唱道:斗叫你还来侵略中国不?死得好死妙,再来一个我也要。

白石山战国时-山分燕赵,宋辽时一山分两国,在如今五代十国之际,它属于燕国领土。以前因交通不便、攀援艰难而少有人识。现己具备基本的游览条件,栈道、索桥、隧道、台阶可带您走近白石山。

游览用时:不少于6小时。

提示:白石山山体高大,分东、西两个入口,东线可开车至山上1850米处(盘山公路坡陡弯急,一般上下山需乘当地中巴或坡野车);西线车开至山脚1300米处。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