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223、西城风雨

人生流浪 223、西城风雨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话说耶无害在终南山聆听静眉道长的一番教导之后,不过两日,也就是六月初十日,他便穿山越岭,又走过长安县、县境内的兴教寺、司马村汉宣帝许后的少陵、东伍村西汉宣帝刘询的杜陵,便来到昔日盛衰沉浮的唐朝西京京都——长安城。然而,这座西京古城对耶无害来说,也只不过是第二次界入。

说起这古老而又饱经沧桑的京都“长安”,顾名思义,乃是“长治久安”、“长久安宁”之意。她作为中华神州大地上的第一古都,早已是各朝各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枢纽。中国历史上有13个朝代在长安及咸阳等地建立统治中心,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留下光辉岁月和灿烂一页。她所管辖的中部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是千古闻名的粮仓,陕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所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三秦”乃是泛指当时京城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电视连续剧《关中女人》所讲的“关中”即指此地!秦国灭亡后,顶羽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而她的“三秦四寨”之称中的“四寨”乃是指潼关、武关、萧关和大散关。

远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帝王们就曾在这长安一带建立都城。经过整整五百五十年春秋战国的激烈角逐,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在此之前,齐、楚、燕、韩、赵、魏、郑、宋、卫、中山各国争相割让土地贿赂秦国,再加上秦王收集天下的金银财宝、刀枪剑弩及名流将士会于秦都咸阳,一时之间,这都城咸阳已成为统御九州百越的帝王之都。然而,秦始皇赢(嬴、蠃、羸)政之心是要让他的皇城内外成为金城万里的帝王子孙万世之业。于是,始皇不惜一切代价扩建秦都咸阳,便在渭水之南、长安城以西的上林苑中建造了宗庙、兴乐宫、信宫、甘泉前殿及被秦时之人命名的而后又著称于历史的“阿房宫”;著名的《阿房宫赋》写的就是它,西楚霸王项羽“火烧阿房宫”烧的也正是它!不仅如此,而且长安城也已列入都城咸阳的管辖范围而成为统治全国的中心地带;而在这若大的皇城之廓,秦王政凭靠险峭的华山为城,就着滚滚黄河做护城池,真可谓是“金城万里,固若金汤。”从而达到他梦想的“长治久安,长久安宁。”造福于子孙万世后代。

但是,如今据说阿房宫的身世之谜:皇帝的“办公楼”只有三堵墙!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晚唐诗人杜牧一阙《阿房宫赋》,至今余音绕梁,三月不思肉味。

但2005年11月,阿房宫考古队的最新调查显示,千年盛名的阿房宫只是一个绵延千米的大土堆,当年也未被付之一炬……明年,这份考古调查将刊登在国内权威考古杂志上。

昨天,本报记者提前揭秘千年阿房宫的“身世”之谜。

名宫无宫:皇帝“办公楼”只有三堵墙!

西安的冬天来得特别早,街上刮起了凛冽的寒风。和往常一样,早上6点,李毓芳准时起床,随便煎个萝卜丝饼,骑着助动车就上“工地”去了。

李毓芳口中的“工地”,她不说,你永远猜不到,就是闻名遐迩的阿房宫。

两年来,位于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的这个“工地”上,不管酷暑寒冬,都能看到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来回转悠,她就是李毓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

西安东有兵马俑,西有阿房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动用70万囚犯和农民,一边在骊山脚下建陵,一边在渭河以南上林苑中修筑规模雄伟的阿房宫,先建朝宫前殿,宫未建成始皇驾崩。

“是时候让大家对阿房宫有个正确的认识了。”李毓芳一声感叹,她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对阿房宫有着最美好也被认为是最理所当然的幻想。

经过两年的考古挖掘,她为阿房宫整理了一份新的“身世报告”,明年就将在权威考古杂志上正式刊登,其中最惹人注意的一条就是,阿房宫“名宫无宫”。

“目前的考古发现,阿房宫没有宫,前殿现场只有3堵墙,连南墙都没来得及起,很显然,当时盖得太仓促,而且尚未完成。”李毓芳比喻,前殿就是皇帝的“办公楼”,可“办公楼”现场,除了东、西、北面三堵墙,就只有一个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的夯土台基。

“考古过程中,始终没有发现秦代建筑的痕迹。如果秦始皇当初造阿房宫气势那么恢弘,它的文化堆积到哪里去了呢?考古发掘中,汉代堆积层内出土了不少秦代板瓦片、筒瓦片,但是目前还没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最常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之一———瓦当。”

基于以上疑点,李毓芳推断:阿房宫没有建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些专家认为,所谓阿房宫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前殿,不会再有其他建筑。

说烧没烧:杜牧合理想象误导后人,造谣误人子弟呀!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前院矗立着一块高3.3米、长11.7米的黑色大理石壁,镌刻着晚唐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不仅详细描述了阿房宫的恢弘气势,也留下了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千年传说,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就连李毓芳当初来到西安,脑子里也全是杜牧笔下的场景。这岂不是让杜牧冤枉项大侠这么多年的历史岁月?

“会不会阿房宫里那些秦代建筑都随着当初项羽的那把火付之一炬?”这个问题在李毓芳的脑子里徘徊了好长一段时间。

李毓芳曾对咸阳宫进行过挖掘,如何认定是否经过火烧,她很有经验。在对阿房宫前殿的考察现场,李毓芳第一次对杜牧提出了质疑:没有被烧的红土、灰迹、结块,在阿房宫前殿台基的勘探和试掘中,其地层关系基本是耕土—扰土—晚期堆积—夯土台基或耕土—扰土—汉代堆积—夯土台基,也就是说,没有一处有被烧过的迹象。这么说,这小杜这个小子作文章欺骗了世人!

“火烧阿房宫应该是误传。”李毓芳得出这个结论,文献史料也支持了她的这个观点。关于项羽火烧阿房宫、火三月不灭的说法,秦汉时期的文献资料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在咸阳屠杀民众,“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这里所说火烧秦朝宫室的地点在咸阳。

“秦咸阳是秦朝首都,所烧毁的也是首都宫殿,根本不是秦朝时代地处渭水之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宫。”她说。

那为什么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得如此绘声绘色,甚至有图做证?

“阿房宫图出现在明代之后,得出这个考察结果后,我又仔细阅读了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我认为杜牧所描述的阿房宫是他自己的合理想象,而明代后出现的阿房宫图就是建立在杜牧的这个合理想象上。”李毓芳认为,杜牧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描写阿房宫,而是想讽古喻今。

“杜牧的合理想象,千年以来,无意间误导了大家对阿房宫的认识。”

上林苑内:“皇家花园”住进铁路大厦

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秦人就在自己的后花园中建有楼阁亭榭,修了小桥流水,这是阿房宫考古的一个意外惊喜。

“从前殿考察不出阿房宫有宫,我们加大了搜索范围,却在距阿房宫前殿遗址西1150米处发现了一处非常精致的秦上林苑后花园景观园林建筑遗址。”

考古人员在这一遗址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段由鹅卵石砌成的水渠。水渠修筑精致,蜿蜒流淌,比较窄,也很浅,与其他地方如汉长安城发现的专门排水的水渠大不相同。它应该是秦大型建筑后院的园林景观流水水渠,两边向外的两排石头可能是渠水漫出后,皇族作嬉戏踏步之用的。

经分析研究后考古人员认为,这应该是战国秦上林苑一大型建筑后花园中的景观流水遗存,这也是我国首次在上林苑中发现的景观流水遗存,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风格、皇家园林布局等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这段意外的惊喜没让李毓芳高兴多久,因为它牵出了一个让人心痛的名词———上林苑。

“阿房宫就建在上林苑内。”李毓芳说,上林苑是皇帝的私家花园,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宫殿建筑近百所。它简直大到不可想象,从地图上看,它北起渭河,南至秦岭,最东端在蓝田县,西边一直要延伸到周至县。

“北京的颐和园跟它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颐和园我一个上午能走完,要是上林苑,我坐车一天都逛不完,它比整个上海都大!”

“这么大的一个皇家花园,如今被压在铁路、公路、高楼、大厦、学校下。”李毓芳很痛心,但她更多的是无奈:这么大的地方,谁都知道要保护,可怎么保护,哪里来这么多的钱?

“这里的高楼早就盖起来了,现在有了学校有了商店,铁路都通了进来,不管是地上还是地下的文物,损毁得已经相当厉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