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侠骨飘香 > 剑出中原 第229章 剑修

侠骨飘香 剑出中原 第229章 剑修

作者:石塘周家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59: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劫难化解,幸免于难的一剑门门人,等那些让人生厌的侠客豪杰们走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安葬好那些为守护师门而殉难的亲人后,打扫的打扫,做饭的做饭,疗伤的疗伤。一切琐事处理完毕,坐到了一起,用酒水欢送亡灵,用好言表达谢意。

未时已过,午饭用过,白玉天与五山道人在周怀通等几个师兄弟的陪同下,将一剑门里里外外游览了一遍,见风风凄,见云云惨,见鹤鹤唳,见猿猿啼,见那铁佛有伤心,见那石人想落泪。人情往复露心底,景色绝佳似难舒。

见到一院子,书写着“一剑阁”三个大字,白玉天打住脚步,朝周怀通问道:“师叔,这院子干什么用的?”

周怀通答道:“这是祖师爷当年的静修之地,也是他当年的待客之地。”

白玉天问道:“能进去吗?”

周怀通朝身旁几个师弟看了看,见几人笑容亲和,没有反对的意思,便上前打开院门,走了进去。

白玉天见其他几位师叔跟了进去,便也同着五山道人随步而入。

入得院内,见到小小一座石山坐落于莲池旁,正对一栋两层楼阁,楼阁四围站立着几棵松树,老态龙钟,年岁该是比院子还大,起码同龄。

石山古朴小巧,甚是吸引眼球,白玉天靠近了去,围着走了半圈,见到一块切面平整的石壁,上面镌刻一些字,因年月久远,有些模糊不清,细细看过,轻轻念了出来:“银须鹤发谁年长?把酒问月两相欢。心苦藏有欢喜事,一剑门里花满树。”落款“弃尘子”。

周怀通走了过来,白玉天问道:“师叔,这‘弃尘子’是...?”

周怀通答道:“祖师爷晚年自号‘弃尘子’。”

白玉天笑道:“这绰号好,心中无尘,乐天知足。”

周怀通笑道:“现在看来是好。不过,对当年的祖师爷来说,恐怕不见得。”

石壁的诗一口读过,祖师爷的心境当时明明悠闲自得得很,怎就不见得了?白玉天很是纳闷,将石壁上的四句诗读了又读,轻声问道:“师叔,怎就不见得了?”

周怀通答道:“祖师爷七十岁那年,回顾过往一生,有功有过,最后为了给自己求得原谅,来个功过相抵,取名‘弃尘子’。”

白玉天自语道:“功过相抵?”

周怀通道:“当年第一次进得这院子,我们师兄弟当时的心情跟你现在一样,疑惑一心,不以为然,怎想问个为什么。”

白玉天微笑道:“师祖怎么说?”

周怀通身旁一师弟答话道:“师傅说:‘祖师爷说他的一生,愧对爱人,愧对师门,愧对兄弟,实难以宽恕。唯一能安慰内心的,就是创建了一剑门,将师门教给他的一身本事传承了下去,没有埋没先人的智慧与汗水。’”

愧对爱人,很好理解,不过情海泛滥,三心二意,见一爱一个罢了。愧对师门,白玉天曾也听师父说起过,祖师爷师兄弟两人为争夺掌门之位互不相让,争执不下,至使纯阳门一分为二。至于愧对兄弟,这可就不知道了。于是问了出来:“师叔,什么愧对兄弟?”

周怀通说动:“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听师父说起,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庞勋之乱。”

唐亡于黄巢,白玉天以前没事就往白鹿洞书院跑,多少听说了一二。记得听人说起,黄巢起义,从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至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起义军转战大唐半壁江山。因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起义军因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最后虽被朝廷镇压了下去,却动摇了大唐的根基,唐王朝从此名存实亡。

至于祸基于桂林,庞勋之乱,可没人听人说起过。

白玉天心想:“祖师爷愧对兄弟,难道他这个兄弟是造反的?”很想弄个明白,问了出来。

周怀通说道:“祖师爷一生喜交朋友,有一个好朋友叫辛谠,性慷慨,重然诺,专务赈人之急。年五旬,不求苟进,有济时匡难之志。”

白玉天道:“有这等朋友,人生一大乐事。”

周怀通黯然说道:“可就是这朋友太好,祖师爷自愧不如,才暗自伤感。”

白玉天问道:“为何?祖师爷有对不住他的地方?”

周怀通道:“这我也说不好,祖师爷先前没有觉得对不住人家,后来又觉得愧对了友谊。”

先前没有觉得对不住人家,怎么后来又觉得愧对了友谊?白玉天越想越糊涂,于是问道:“师叔,是什么事让祖师爷这般为难,以至前后矛盾?”

周怀通朝身旁的师弟说道:“云师弟,你书读的多些,你跟他说说吧。”

姓云的叫云翔,乔松的弟子中,白天宇老大,周怀通老二,云翔老三,后边还有老四、老五、老六、老七、老八。

云翔说道:“唐咸通四年(863年),唐懿宗派兵征南诏,下令在徐洲、泗州地区募兵两千人,开赴邕州,其中分出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期满后即调回原籍。

八百戍兵主要来自徐州,以勇悍闻名,唐廷由此特派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前去镇领。崔彦治兵严苛,引起戍兵的不满,加上他信任的都押牙尹戡、教练使杜璋、兵马使徐行俭无情且残暴,戍兵更是大为不满。戍兵为了能回家乡与妻儿老小团聚,一忍再忍。可三年期满,崔彦曾以种种理由将他们强留下来。

又过了三年,戍兵多次请求崔彦曾履行当初约定,放他们回家,可崔彦曾却以军费开支不够为由,要他们再留一年。本是戍边三年,现已过了六年,还要留一年。崔彦曾人品本就极差,一再食言背约,戍兵苦于兵役,群情激愤,公推颇有人望的粮料判官庞勋为主,杀了监视他们的军官,劫了仓库,哗变北还,途径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到达徐州。”

白玉天道:“这士兵想家,不受约束北归,不是真心反叛朝廷,朝廷一道安抚诏书就能解决,怎就牵扯到祖师爷跟他朋友辛谠之间的友谊来了?”

云翔说道:“可这八百戍兵从桂林到徐州,一路抢掠不说,所过州县要么直接放行,要么阻挡无力,庞勋渐渐有了富贵险中求的心里,公然竖起了造反的旗帜,沿途饥民、匪盗不停地合群,等到达徐州已有二十万之众。”

白玉天道:“那这事跟祖师爷他们总就挨上边了?”

云翔说道:“庞勋叛军攻下徐州,为了切断朝廷江淮赋税之路,攻打濠州跟泗州,泗州刺史杜慆坚守。辛谠虽是剑客,不求苟进,却有济时匡难之志,且祖上几代为官,忠于朝廷,特从广陵北上泗州帮着守城。”

白玉天这才听出了点名堂,问道:“你是说,辛老剑客不仅自己帮着守城,还邀请祖师爷去帮着守城,为国效力?”

云翔道:“辛老剑客来信,要祖师爷赶去泗州帮忙,祖师爷却犯难了。”

白玉天问道:“剿灭叛乱,成就大义,于国于民都有利,怎就犯难了?”

云翔哼笑一声,道:“你这孩子,什么大义不大义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古到今,那一次农民起义不是天灾加上**造成的。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天灾频发,百姓苦无活路,才揭竿而起。祖师爷一苦难人出身,要他无缘无故去杀害比自己活得还苦的人,他于心何忍。”

白玉天道:“既然是这样,祖师爷当问心无愧才是,怎就觉得对不起友谊二字了?”

云翔道:“这次庞勋之乱,一年就被扑灭下去了,除了给唐王朝带来伤痛,就是给百姓带来灾难。祖师爷觉得,若是早点扑灭,定能减少损失,给天下百姓带来的灾难会小点,渐渐又觉得辛谠做对了。”

白玉天道:“可唐王朝四十后就覆灭了,不能不说这次暴乱没有它存在的意义。”

周怀通接话道:“贤侄,可你祖师爷没能等到大唐覆灭的那一天就仙逝了,自是没想到大唐后期已如此腐朽不堪,再无力回天的。就当时来说,能减少损失就当减少损失,毕竟天下赋税大都出于百姓之手,乱来乱去,苦的都是那些存活着的百姓。”

白玉天虽然认同周怀通等人的说法,可心中又想:“百姓一人之苦,可以诉说于官府,官府就算不理睬,也只苦了一人。可天下百姓都处在苦难中,朝廷若是愿意倾听,又何来天下之苦!大众之苦,要不是当权者残暴不仁,有钱者压榨无度,又何来天下之苦。要是不造反,大众何以摆脱困难,这苦难何时又是个尽头?”

五山道人见白玉天眼神茫然,不知所措,侧旁说道:“所谓的大义,不过是帮大众解除苦难。若是非得走造反那条路才能摆脱苦难,就天意,顺民心,应该是没错的。”

白玉天隐隐一笑,道:“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手执灵珠常奋笔,心开天籁莫吹箫。”朝石山对面的那楼阁走去。

进得楼阁,只见墙壁上挂着一幅字,潦潦草草地写道:“野老时相访,豪客常见寻。面壁攀石棱,养力方敢前。落日下空门,斋钟出林莽。家酝涨瓶口,伴鸟随云还。落款‘无尘’”。

白玉天匆匆一瞥,上得二楼,除了等高看得更远些,就被一幅字吸引了眼球。走过去细细看过,记了下来:

“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哂之。实有三剑,一剑断无明烦恼,二剑断无明嗔怒,三剑断无明贪欲。落款纯阳真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