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全宇宙最后一个人类 > 第一百五十三章 环境差异

全宇宙最后一个人类 第一百五十三章 环境差异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5: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这种重力炸弹所制成的星际地雷所具备的极高价值面前,按照它们的不同缺陷,进行定制化的捕获方案,也就有了足够的意义。

“其次……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并不是战争环境,也并不位于恒星边缘。

星际地雷为战争环境而生,它们的性质,要求它们必须要做到极高的隐蔽性,必须要尽可能的融入到环境之中。而,我们有理由相信,面对宇宙之中千变万化的环境,譬如,星际尘埃云、恒星边缘、河系边缘、内恒星系等地方,星际地雷极有可能具备不同的型号。

而我们已经可以确定,当初这些星际地雷,都是布置在恒星边缘的。

以这一点为基础做出推测的话,那么,原本为恒星边缘环境而定制的星际地雷,在此刻远离任何恒星,处于恒星际太空的环境之中,它们的隐蔽性是否还能如同原来一样?”

将一艘在海洋水下数千米深处,具备极高隐蔽性的潜艇,搬运到地面来,它就会失去任何隐蔽性。

将一名埋伏在草原之中,做了各种伪装,甚至野生动物都发现不了的战士,转移到沙漠之中,就会如同黑夜中的灯火一般醒目。

隐蔽,是相对于环境来说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而此刻,那些星际地雷的所处环境已经变化了。

不要认为恒星附近与此刻所处的恒星际空间都是太空,所以环境就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对于高级文明——哪怕是此刻的人类文明来说,两处环境都具备极大的差异。

一个极有可能处于恒星圈之内,时刻受到恒星风的吹拂,物质密度可能高达每立方厘米数百万个粒子,另一个则除了宇宙高能辐射之外什么都没有,物质密度可能每立方米才寥寥几个粒子。

那么,是否可以借助环境的差异,将这些星际地雷找出来?

听了赵长星的分析,人们脸上俱都露出了深思之色。

原本以为绝对无法做到的事情,此刻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困难。

赵长星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当然,我只是提出一个整体的思路。具体的细节,还需要专家们去研究。但归根结底一句话,这些重力炸弹,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重要,说是具备战略意义都不为过。我们决不能放过这次提升我们实力的机会!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

似乎被赵长星的情绪所感染,在这一刻,面对赵长星的命令,所有人下意识的一同站了起来:“是!”

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命运。而这一次,所有人心中俱都清楚,因为赵长星的坚持,人类文明说不定从此刻开始,真的拥有了另外一种命运。

大的原则既然已经确定,接下来的细节工作,便需要众多科学工作者投入精力与时间去解决了。

要寻找这种适用于恒星边缘,物质密度较高的地方的星际地雷,在此刻的恒星际环境之中所表现出的,可以被人们探测到的性质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事实上人们对于这种星际地雷的运行原理、设计理念等一无所知的情况之下,寻找这种性质就更加艰难了。

但这却又是人们唯一可以利用的地方。

至少是四级文明的超级文明制造出的星际地雷,可以预见,它至少对于同等级的文明来说,也是具备相当的隐蔽性的。也即,同等级的文明也并不容易将它们一一找出来,就更不要说人类文明了。

这一条道路显而易见的被完全堵死了,唯一可以利用的,便是此刻环境的变化。

可是,密度从高到低,恒星风从有到无,战场环境从激烈到安宁,这种种变化,究竟意味着哪些特质可以被利用?

没有人知道。

以维拉伽什、庄云伟为首的原摩云厉塔尔文明科学家,以及人类文明的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竭尽全力的探索。

而,在察觉到此刻科研力量并不足够之后,赵长星果断下达了命令,将所有处于冬眠状态的,与此事相关的科学工作者全部唤醒,让他们全部投入到了对于这件事情的研究之中。

于是,又有足足十几万人从冬眠之中醒来。

这意味着更加庞大的物资与能源消耗,对远航号飞船原本就不多的物资储备造成了更加巨大的压力。但赵长星仍旧选择这样做了。

事实上,赵长星也掌握着相当多的知识,甚至有资格参与到这项研究之中。但他更多的将自己的精力放到了后勤组织与安排之上。

身为一个文明领导者,他很清楚自己的价值并不体现在科研工作之上。

在面对这种事情的时候,一个人再聪明,再优秀,也只是一个人的力量而已。做好这些后勤与组织工作,却可以令几十万名科研工作者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来。

时间便在这种情况之下悄悄溜走。

科学家们首先提出了第一种方案。

这种方案十分简单而粗暴。科学家们计划,将以远航号飞船为球心,半径为一亿公里,总体积大约为4.19亿亿亿立方公里的这个球体,划分为4.19亿亿个体积为一亿立方公里的方块,然后在每一个方块的核心,通过制造超强光源的方式,令那些隐藏在暗中的星际地雷具备足够的反照光线,由此来找到它们。

在察觉到这个方案所需要的物资与时间太多太长,不具备现实操作意义之后,人们进一步修改了计划,将可见光调整为了其余形式的电磁波,且极大扩大了单个方块的体积。如此,需要搜寻的方块数量便降低到了大约4000万个。

但这仍旧不具备实际操作意义。同时,这也到达了理论之中所预测的精度极限,不能再扩大了。

于是这个方案被抛弃。

在这之后,第二个方案提了出来。

这个方案的构思是,仍旧以远航号飞船为球心,然后设置一个半径为一亿公里的球形光罩,假设这个光罩各处俱都均匀发光,那么,存在于这个球体之中的任何一个物体,都必将会在远航号飞船这个球心之上,投射下自己的影子。

到时,通过测量这些“影子”,便可以确定在远航号飞船的哪个方向存在物体。然后再对那个方向进行进一步观测,便可以确定距离。

这个方案从理论上看似乎是可行的。其主要难题在于,如何构建一个足够巨大,表面积高达12.6亿亿平方公里的球形光罩,将这个半径为一亿公里的球形空间全部囊括起来。

实际建造出一个面积如此巨大的光罩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不具备操作意义。但通过某些特殊的方法,似乎可以达成类似的效果。

譬如投影技术等。

但在经过进一步分析之后,投影技术也被否定了。此刻的人类文明不具备如此等级的科技实力。

在这之后,又一批科学家基于这个方案提出了另外一个构想。也即,不需要人工去设置这个球形光罩,而是借助自然环境来实现类似球形光罩的效果。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它,便是一个天然的,巨大到占据了整个宇宙的“光罩”。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呈现出高度的各向同性辐射强度。也即,以远航号飞船为球心的话,无论向四面八方哪个方向展开观测,所观测到的辐射强度都应该是一致的——当然,是在去除己方运动以及各个星体所造成的影响与干扰之后。

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在去除了己方运动与各个星体的干扰之后——因为这些物体都是确定的,可以精确观测到的,所以它们的影响便可以精确去除掉——再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差异,便极有可能是那些存在于远航号飞船附近的微小物体所造成的了。

届时,通过这种差异,便可以大概定位那些物体的坐标。

具体实现的过程当然会比这复杂亿万倍,在实际操作之中,人们还需要考虑距离的因素等,但基本原理大概是这样。

那么,现在唯一需要解决的,便是观测精度的问题了。

人类文明究竟是否有能力,以现阶段的科技程度,制造出足够精度的观测设备以观测到那些物体所造成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差异?

在进一步的计算之后,人们得出了十分确定的答案。

不能。

结论是,执行这种方案所需要的精度,与此刻人类文明所具备的精度之间,存在巨大的数量级差异。

恐怕,就算是那个至少是四级的超级文明亲自来,也无法具备这样的精度。

这一个方案,也宣告破产。

一直到人类文明全部相关的科研学者全都被唤醒,足足几十万名科学家研究、讨论、试验、猜想了长达一年多时间之后,又一个新的方案被提了出来。

远航号飞船主控室之中,庄云伟略有些沙哑的向赵长星汇报道:“我们只能说,如果那些重力炸弹外壳材料与它们飞船的外壳材料类似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可能,可能是有效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