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南宋不靠谱 > 第四章 退亲?没问题

南宋不靠谱 第四章 退亲?没问题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俗话说: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说话会变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孟九成的初步想法还是从书本上汲取力量,毕竟在后世好歹也是大学毕业,干着清闲的工作,却也没少上网看书,五花八门的涉猎极广。

现在呢,继承了本尊的记忆,虽是败家子,可也在宋朝接受过七八年的教育,算是有文化底子的读书人,走科举当官儿的道路看起来还是比较合理的。

再者,通过金孝的转述和知县相公的态度,孟九成觉得若改他业,恐怕会令父母官失望,万一有个马高蹬短的,想找个能罩着的人也不可得。人脉嘛,这也是孟九成从后世带来的思维。

别看只是个知县,俗话说的七品芝麻官,但宋朝的县令和知县并不是一个概念。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从乾德元年开始,由皇帝直接委派京官带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即所谓知县事。

通俗一点地讲,知县一般都是上面下放来镀金或者贬放的大人物,前面一般还有个决定他品级的头衔比如(大理寺评事知某县事)。这样的知县至少是二甲进士,根红苗正的出身,没准什么时候便调回中央或晋升官职,前途远大。

虽然现在的宝兴知县贾涉,是历经几番波折,且是荫补得官,并不是一般由科举入仕的官员可比。但时势造英雄,蒙古南侵,金朝衰落,山东淮海地区的局势如波涛汹涌,擅于观察、掌握时势的贾涉终得以一展才华,开创新事业的契机,在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将来兴许会挺着胸脯对别人炫耀:“咱上面有人!”孟九成就是这样想的,不管日后能不能用上,先留个好印象,别得罪了。

有虑于此,孟九成便翻看起刚买来的《尚书》、《四书集注》和《梦溪笔谈》。其时,史弥远擅权,为了政治需要,大肆提高理学的地位,科举试题也开始围绕理学而出,孟九成自然要进行针对性复习。

怪我咯?只是看了半晌,孟九成便觉得不耐起来,把书扔到一旁。

文言文,竖列排版,还没有标点符号,实在是既不习惯,又耗神费脑。要不怎么在古代的文化普及不高呢,没有先生所教的“离经辨志“的句读能力,缺乏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常识,看书难免产生歧义,不读得脑瓜子疼,才怪呢!

说到底,还是后世的生活习惯占着主导,虽然融合了本主的记忆,有些东西还是需要适应的。嗯?难道在应该奋斗的时候,丫的拖延症又犯了?

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很舒服。灶房里飘出饭菜的香味儿,六巧捧着饭碗已经吃了起来。孟九成也似乎忘了要科举仕途的雄心壮志,把椅子搬到院中,沐浴着完整的臭氧层过滤过的日光。

反正有了十几贯钱财,按照跨时代的汇率排价,也值个几千块钱,光吃喝也够几个月啦!刚刚穿越时那才叫惨呢,所有自己想买的东西都他娘*的叫同一个名字――买不起。

半梦半醒之间,敲门声把孟九成又吵醒了。他娘*的,今儿什么日子,老有人打搅自己的美梦呢?

打开院门,孟九成看见来人,便知道所为何事了。

“周朝奉,马四哥,请进,请进。”孟九成说着客气话,把来人让进屋子。

孟九成十四岁时,父母给他定过一门亲事,是当地许家的女儿。两人年纪都小,只是交换了婚书和信物,并没有议定成婚的日期。孟九成父母去世,他又胡天胡地的不学好,许家便有了悔意。等到孟九成败坏了家业,许家便把这退婚的事情当真了。

前些日子,许员外便委托这个周朝奉来找过孟九成。不想孟九成痛骂了一番,只说岳家嫌贫爱富,定不让他如意,把周朝奉赶了出去。

今番周朝奉又来劝说,却还使了些钱,带了膀大腰圆的闲汉马四,颇有些威胁之意,可能也是怕孟九成再把他连推带搡赶跑。

只不过,这一次出乎周朝奉意料的是,孟九成却是客客气气,既不骂街,又不动手。

进屋落座,周朝奉又把来意说明,孟九成的表情没有太大的变化,想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既是许员外担心女儿嫁过来吃苦受累、不耐贫寒,那李某就是勉强成亲,到底也不和睦。”

“合哥说得在理。”周朝奉见孟九成话头松动,忙趁热打铁劝道:“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若是合哥允了退婚之事,免得在下受累,那聘金可加倍退还!”

在古时候,退婚是不合法的事情,如果孟九成执意不肯,那许元外除了经官断讼,也没有别的办法。一旦经了官,如何判决尚不可知,这吴家小姐的名声却是不好听了。

孟九成笑了笑,说道:“当初聘金是一百贯,加倍退还便是两百贯。按理说,这也算是厚道了。好吧,我便答应退婚,情由也按许员外所说的写。只不过,要是用会子的话,我还要再加五十贯。”

在南宋,普通人身上装钱,一贯就是个极限了。一来政府不允许,二来想想你身上装着一千个一元硬币是个什么景象?政府规定,超过一贯的买卖,得用“会子”,算是一种不太彻底的纸币,可能叫信用券更好一点,上面的面额不等。

而金银作为贵金属,在民间是不流通的。老百姓要花银子,得先去某个“金银交引铺”(换成铜钱才行。史料记载,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有一百多个这样的铺子。你要是拿着银子到乡下地方,没个兑换地方,那就象后世拿着银行卡去乡村农家乐,有钱也买不上一碗面吃。

尽管南宋政府规定“会子”与铜钱通用,但“会子”印刷量逐渐增多,贬值自然是经济规律。比如四五年前的“会子”,每缗可兑换到铜钱七百六十文左右;现在呢,每缗却只能兑换到铜钱七百文。

周朝奉经营商铺,孟九成所说的他一下子便明白了其中道理,不由得对孟九成的精明和见识略有些惊讶,但很快便点头答应道:“但得退婚,许员外哪在乎这几十贯钱财!好,好,在下这便去与许元外述说,合哥儿可不要反悔怨恨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