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奶奶的机器人九号场景攻击 > 第二十七章.双限趋势预设态估值拟合算法

今天在家里,是难得休息的一天,丁琪琪趴在桌子上,看林久浩的电脑。

“算法还原,算法还原,算法还原。。。。。还原逻辑,还原逻辑,还原逻辑。。。不行,口诀不灵了。。。。。。哥~老哥,这是什么呀?”丁琪琪手里拿着柳德米拉前一段时间发过来的文件,里面是一套视觉系统算法理论模型,这套算法能够大大提高机器人观察物体的精度及自身反应速度,但是,丁琪琪看不懂。

“又动我的文件了?看不懂吧?。。。没关系,看不懂很正常。”林久浩走了过来,看着抱着脑袋的丁琪琪。

“哥,这是什么算法呀?这么高深。。。莫测的。”丁琪琪的优点就是,三十岁的心态跟十三岁的心态偏差值不大。

“好的,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问题,看之前,你去把普洱茶泡好。”林久浩先安排一个小工作给丁琪琪。

“好嘞,熟茶还是生茶?”丁琪琪拿着PAD让艾久去泡茶。

“熟茶吧,九九年的土林凤凰特制熟茶就可以。”林久浩把茶都指定好了。

“好嘞~”丁琪琪去泡茶。

不一会儿,茶泡好了,丁琪琪端过来两杯普洱熟茶,还热气腾腾的。

“哥,喝茶,边喝边给我讲解一下。”丁琪琪。

“学习态度不错啊,保持住啊~。。。我们开始,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还记得艾久三号吗?”林久浩问道。

“就是那个自己刚学会走路,然后走几步,就会产生大幅偏离值的艾久三号吗?”丁琪琪反问道。

“对,就是你抱来抱去的校准位置的艾久三号。”林久浩。

“哥,好汉不提当年勇,你直接说吧,不要再提我以前的傻事了。”丁琪琪。

“好的,我们当时采用的距离校准方法是什么?你还有印象吗?记得那个A吗?”林久浩引导丁琪琪的回忆。

“记得,A就是观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是一个定值。”丁琪琪没有忘记。

“很好,当时我们是通过测量屋子里面的物体实际长度,然后得到具体的A值,然后,艾久三号通过算法测定与A的距离H的数值,对不对?”林久浩问。

“对呀!”丁琪琪。

“如果在屋子外面,A没有测定的值,怎么办?”林久浩接着问。

“没有。。。就不用测呀,因为在屋子外面有卫星定位系统可以使用,所以艾久三号不用视觉测定位置,就可以通过卫星定位校准了。”丁琪琪脑子有点跑偏。。。

“你,脑子点错方向了,艾久可以通过卫星定位校准自己的位置,但是看到的物体呢?怎么测算距离,你以为拟人机器人只有校准位置的需求吗?”林久浩。

“知道,还有观察物体,并测定物体的位置需求,而测定后的物体形态及距离数值,要输入机器人拟脑的条件环境关联的多元关联拟脑模型里,用于后期计算使用。”丁琪琪的思维又拐回来了。

“对,机器人一旦知道了与A的距离H,那么就可以通过算法,一直跟踪更新与A的距离H,这就是机器人视觉算法中的一部分,所以在环境条件关联的拟脑模型中,就可以实时跟踪运动变化。”林久浩。

“哥,我们现在使用雷达系统及激光系统测定距离不是挺好的吗?”丁琪琪问道。

“联合使用算法开放,如果能够做好视觉测距算法,那么在实际使用中,机器人只要用激光测一下,就可以知道条件环境空间中,多元关联‘态’模型中的所有物体位置,而不是对所有物体都测一遍,也不需要一直测。。。另外,雷达和激光系统用于民用可以,而军用机器人,一旦开启雷达和激光测距,就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所以现在最尖端的技术就是视觉测距及分析系统。”林久浩解释道。

“哥,狙击手做的算法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吗?”丁琪琪接着问。

“是的,狙击手创新了一种算法,就是【双限趋势变化估值拟合算法】,然后和我一起把这种算法构建在多元关联拟脑动态库模型上,实现【多组双限趋势预设态估值拟合算法】。”林久浩继续解释。

“这是什么算法,就是这个文件吗?”丁琪琪滚动着鼠标问道。

“这个文件里面就是【双限趋势变化估值拟合算法】,针对被观察物,也是参照物,【动对静】模式下的距离测定算法理论模型,及部分测量值。”林久浩说道。

“被观察物还是参照物?”丁琪琪不解。

“所有的静态被观察物,也是作为机器人条件环境空间的参照物使用,这就是多元关联的理念。”林久浩。

“哥,【动对静】是不是指的,观察点处于运动状态,而被观察物,也是参照物处于静止状态的模式?”丁琪琪开始进入状态了。

“对,先解决【动对静】模式,再解决【动对静 动】模式,再解决【动对动】模式,很复杂的。”林久浩。

“哥,你先给我讲一下【动对静】模式好吗,我觉得这是最简单,而且是最基础的算法模型,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后面的。”丁琪琪。

“好的,【动对静】模式,是指观察者在观察参照物A的时候,是处于运动状态,我们把运动状态规定为,最简单的‘正面对向’,沿着直线的线性靠近或者远离的运动,在这种最简单的运动状态去观察A的变化,然后通过观察值a来测准A的值,然后计算出与A的距离H。”林久浩暂时不讲变焦原理,而是用最基本的原理讲解。

“哥,可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机器人往往无法做到‘正面对向’的直线运动,所以这种理想状态是无法出现的,不具备普遍性。”丁琪琪。

“琪琪,你错了,具备普遍性,例如,我们以前说的姿态还原理论,当我们知道一架飞机的实际尺寸,当观察到它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轮廓及长宽比测定,知道它与我们观察者的角度偏差,我们在模型里面就可以还原姿态,然后获得A的投影数值,所以飞机的任何姿态,我们都可以通过算法还原。”林久浩。

“哦,就是正面可以用姿态还原算法来实现正确的面对问题,看来,我们国家所有军事设备的具体尺寸参数,千万不要泄露,一旦泄露,敌人就可以通过建模,然后在远距离上实现视觉定位了。”丁琪琪。

“是呀,所以保密要做到每一个人。”林久浩。

“那么怎么做到线性的直线运动呢?”丁琪琪继续问道。

“首先我们做了姿态还原,那么就可以知道我们与参照物之间的大体位置关系,即使不能做到正面直线运动,我们可以用算法补偿,还原出正面直线运动的状态。”林久浩。

“哦,明白了,就是我们知道了参照物的姿态,然后我们把自己的运动方式,转换成与参照物的正面直线运动,这种算法可以开放运动方式,即使是不做直线运动,也可以还原成我们需要的相对运动模型。”丁琪琪理解着说道。

“你知道这个原理的意义吗?”林久浩。

“是不是机器人在面对敌人的时候,需要做战术动作和其他协助的动作,运动状态不能按照理想状态,这种情况下测量参照物,就需要算法还原。。。另外,不规则线性运动的实际观察值是不是也有作用?”丁琪琪。

“当然有作用了,单纯的面对垂直运动,由于物体的近大远小,实际是无法直接测定物体距离我们的位置,但是,不规则线性运动产生的观察值,可以通过多角度连线产生的焦点,来确定大致位置范围,这就给‘双限趋势估值拟合算法’提供了大致的范围。”林久浩。

“哦,这个大致的范围是不是很粗糙,然后就要用资料库里面的经验样本再做一次估值范围的估算。”丁琪琪确实大脑在线了。

“对,你现在处于脑子在线状态,不只是这些,不规则线性运动,同时也会产生两组数值,计算值和实际观察值,实际观察值可以用来做参照补偿。。。很复杂的,这就是狙击手的算法理论模型。”林久浩。

“哥,那么A的姿态是不是都在数据库里面了?”丁琪琪接着问道。

“对,A是要有模糊计算后的粗模型样本,就是我们看到汽车,就知道它大概的样子和尺寸,看到箱子就知道它的模型和大小尺寸。”林久浩。

“哥,完全不认识的物体呢?”丁琪琪。

“这涉及到物体拆分,模糊约等算法,就是不认识的物体,我可以把它拆分了,然后去发现里面那个部分,可以模糊约等于的样本,那是另外一部分的算法,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部分。”林久浩。

“哦,知道了,就是狙击手的算法模型,是针对有模糊值的样本库,通过模糊值测定准确距离的算法。”丁琪琪。

“你说的很对,这个算法是通过模糊值,在运动中测量出准确数值的算法,可以让机器人更准确的执行任务。”林久浩。

“可不可以用模糊值直接测定距离。”丁琪琪问道。

“这是两个问题,首先模糊值测定的距离不准确,另外,模糊值需要校对,例如箱子的尺寸有大小之分,你用什么去估值,也许估值偏差会很大,那么这个估值怎么调校?”林久浩反问道。

“哦,虽然样本库中有样本,然而,取哪一个模糊值就很难确定,所以。。。怎么办?”丁琪琪继续问。

“这就是狙击手的算法,估值拟合循环算法,直到得到A的精确值,然后所有都解决了。”林久浩。

“哥,你快讲一讲吧,算法具体是怎么做到的。”丁琪琪。

“好的,例如机器人面前有一个箱子,机器人内部数据库中的箱子样本有很多,宽0.1米到宽2米的,不多说了,这是举例子,然后机器人先提取一个估值1米,然后为这个1米设定一个上限值1.5米,然后,再设定一个下限值0.5米。”林久浩。

“这样就是既有估值1米,也有上下限0.5~1.5米。”丁琪琪重复着。

“对,我们建立两个趋势预设态跟踪变化拟脑模型,把0.5米放入计算下限的拟脑模型,把1.5米放入计算上限的拟脑模型,然后进入运动模式。”林久浩。

“这个运动模型就会自动做姿态还原和运动算法还原,达到我们需要的相对运动的条件环境。”丁琪琪跟得很紧。

“对,我们把上限预设态的计算函数定义为A1,那么在运动状态下就会得到预设态的输出估值a1,这一点明白吗?”林久浩。

“输出估值,这个值不是A的实际观察值,是预设态在预设运动模式下,下一个态中A应该出现的输出估值,所以定义为a1。”丁琪琪的大脑完全打开了。

“非常好,这个a1不是A的实际观察值a,而是上限预设态根据上限值1.5米,在运动中预设的下一个态中,应该出现的A的预设观察估值,但是,这个预设估值与a一定有误差。”林久浩。

“是的,确实会有误差,因为A=1是估值,而且上限预设态使用的A=1.5计算的。”丁琪琪。

“对,我们再看A=0.5的下限预设态,同理下限预设态的计算函数为A2,那么在运动状态下,就会得到预设的观察估值a2,同理,这个a2也不是A的实际观察值a,所以a2与a也会有误差。”林久浩。

“肯定有,a1和a2相对于a都有误差,而且这种误差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决定了。。。什么?哥,这里有点儿糊涂。”丁琪琪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怎么确定。

“测量确定,a1和a2相对于a的误差关系,决定了A的实际值是趋向下限还是趋向上限,而a1和a2相对于a的误差关系,通过实际测量,我们可以得到二者的函数关系,或者是连续的数列关系,狙击手正在还原这部分的函数,这种函数在不同环境下会发生跳变现象,所以需要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继续完善测量值。”林久浩说道。

“测量的工作也不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你继续吧,我们就当测量工作做完了,继续理论部分。”丁琪琪催着林久浩继续讲解。

“测量的工作我们也要做,虽然狙击手他们对我们在算法和测量值是共享的,但是,我们也要测量,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发现更多的原理。。。并确保我们在技术体系上的闭环完整性。”林久浩说道。

“我们可以测量的更细致。”丁琪琪。

“没有必要那么细致,我说的是像柳德米拉那么细致,你知道柳德米拉有一种偏执,就是她热爱的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女英雄,为了‘狙击手柳德米拉’,她要把精度测量到毫米级以下,然后让他们的机器人狙击手达到最优的视觉捕捉视觉定位能力,结果。。。结果。。。就是狙击手机器人的视觉系统会非常昂贵。”林久浩说道。

“是呀,那样的话,是不是磨一万个镜片,才能得到一对合格的。。。还有其他变焦机械部分,都是最昂贵的。”丁琪琪毕竟是机器人研究所出来的,都明白。

“是的。。。。。。我们继续吧,这个算法理解了吗?”林久浩。

“理解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对A做上下限定义的时候,实际的A超越了上下限怎么办?”丁琪琪问道。

“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说A的实际值是0.4低于下限,或者A的实际值是1.6高于上限,对吧?”林久浩问道。

“是呀,怎么办?”丁琪琪。

“这里的【双限趋势预设态估值拟合算法】是循环算法,所以通过两种方法解决你说的问题,一是上下限可以定义的很宽泛,确保把A的实际数值包括在里面,二是通过a1a2与a的误差比对函数,会发现超出应有的范围内的偏离值,这样机器人的拟脑算法就知道上下限的估值错误,然后调整上下限估值继续计算。。。如此循环得到最终的精确值。”林久浩边比划边解释。

“哦,明白了,彻底明白了,狙击手就是要我们协助她完成,把【双限趋势变化估值拟合算法】加入多元关联拟脑模型中的预设态计算,形成基于多元关联拟脑的【双限趋势预设态估值拟合算法】,对不对?”丁琪琪问道。

“不是,你说的那一步她自己已经完成了,而且在狙击手型机器人身上完成了测试,我们的铁原队长也用上了。”林久浩。

“哥,你不是都不喜欢军事用途了吗?怎么还这么清楚。”丁琪琪。

“安静师姐现在定期给我发技术简报,而且有重大的军用测试,我必须参加,她还一直希望我们去更高的层次做拟脑系统,不只是满脑子想着做民用机器人。”林久浩。

“哥,你愿意去吗?”丁琪琪问道。

“当然愿意,但是,我还是要告诉安静师姐,我要把民用机器人先做好,让机器人可以进入家庭,服务于老人,这个任务不完成,就不去。”林久浩。

“你虽然现在专注做民用机器人,不过,还要帮着安静师姐,把她需要的军用级别的算法完成。”丁琪琪。

“是呀,这是我们的专长。”林久浩自豪的说。

“哥,继续,后面还有什么?我们继续讲解吧。”丁琪琪。

“【动对静】多组双限动态拟合计算,这一部分技术也完成了。”林久浩。

“又是完成的技术,怎么完成的?”丁琪琪继续学习。

“举例,【动对静】模式下,在机器人观察参照物的时候,采样了三个参照物ABC,ABC每一个参照物按照刚才的【双限趋势变化估值拟合算法】计算ABC的精确值,并计算机器人O与ABC的位置,如果按照柳德米拉的算法,她只能一个一个计算,这种顺序算法虽然可以解决O与A,O与B,O与C的位置,但是运动并不遵循顺序,当O运动的时候,与ABC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以顺序计算变得实用价值很低。”林久浩。

“很难吗?你不是说解决了吗?”丁琪琪。

“对,看上去很难的条件环境问题,恰恰是多元关联拟脑技术能提供更好的计算方式,我们把O设定为核心信息元,而ABC为关联信息元,再把ABC互相关联在一起,当O运动的时候,实际环境是ABC的相对关系没有变化,但是,由于ABC是估值而不是实际数值,那么在O相对运动的时候,不但是‘双限趋势变化估值对’产生的预设态值与实际‘观察值’发生误差,而ABC相对位置的‘预设态值’与ABC实际观察的‘相对位置’也会发生误差,在连续运动中,这种变化也是连续的,这种‘观察位置’误差又能够在更高的层次,校准ABC的实际数值,这就是多元关联拟脑技术的优势。”林久浩解释了很多。

“多元关联拟脑用多重三维平行空间技术,计算多组【双限趋势预设态估值拟合算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在多个平行脑中做数据同步,这样就得到了更准确的数据。”丁琪琪也理解的很快。

“很对,但是,这还是【动对静】状态下的算法,铁原队长、瓦西里和狙击手都具备这些算法,所以在模拟测试中可以准确的完成目标。”林久浩。

“哥,【动对动】是不是更复杂?”丁琪琪。

“不是吧,【动对动】的算法复杂,但是,样本库好整理,不管是飞行器、地面移动物体,还海里面的物体,当今世界所有的移动物体可以穷尽一下,按照模型尺寸分类定义,然后通过感应层内容分析,将参照物定义在不同的距离段内,然后通过刚才的算法,获得精确的数值。”林久浩。

“【动对动】不复杂吗?我怎么觉得【动对动】模式下,测量起来很复杂呀?”丁琪琪还是有疑问。

“严格讲【动对动】应该更复杂,不过,【动对动】模式中,我们增加了两个转换过程,就是【静对动静结合】模式,【静对动】模式,然后才是【动对动】模式。”林久浩。

“什么是【静对动静结合】?”丁琪琪。

“首先,我们可以把自己作为静止观察者,这一点你明白吧?”林久浩。

“如果我是机器人,我就停下来,静止的去观察目标”丁琪琪。

“这大脑袋,怎么又糊涂了。。。采用运动算法还原,机器人做的任何运动,机器人自己都有明确的位置移动数据,把这部分运动位移数据加入算法,还原目标参照物,就可以实现【静对静】模式。”林久浩。

“对了,确实啊~~,又糊涂了。。。嘻嘻。”丁琪琪。

“【静对动静结合】要开设多重平行三维空间,独立去运行目标参照物,然后在多个条件空间里面做数据同步,校准数据失真,当我观察的目标是运动的,但是,这个目标与我处于同一条件环境空间,我们可以把移动目标周围的物体采集为参照物,利用刚才【动对静】模式算法,确定固定参照物的精确数值,这样我们就又有了固定参照物,在多参照物参照下,我们就可以完成对移动目标的测定,这就形成了【静对动静结合】模式的算法。。。但是这个算法必须在同一个条件环境空间。”林久浩解释着。

“机器人的同一个条件环境空间设定能有多大?”丁琪琪问道。

“条件环境空间是分梯次递减模型,就是我们通过轮廓扫描采样,设置复杂粗细粒度,这样采用的条件环境空间是有弹性的,可以达到几公里范围,也可以小到800米以内。”林久浩。

“这个档次是根据机器人内部算力配置的处理能力决定的吗?”丁琪琪问答。

“不完全是,还根据观察目标的大小,例如,我们观察的是一只小老鼠,我们就需要细粒度的条件环境空间,如果观察的是敌方的机器人,我们就可以把条件环境空间粒度放大,而只在目标范围内的条件环境空间粒度变细就可以。”林久浩。

“哦,知道了,条件环境空间的观察粒度不是统一的,观察物体的大小尺寸决定了空间的粒度,而且这种被观察物体附近采用细粒度的方式,有点像。。。”丁琪琪在想。

“像用望远镜,对不对,其实望远镜就是把我们观察的空间粒度平衡打破,望远镜内部的空间粒度细,而不在望远镜观察范围内的粒度粗。”林久浩。

“超出条件空间的移动物体呢,这种是纯粹的【静对动】模式,例如狙击手说的,观察飞行器。”丁琪琪。

“超出条件空间这个概念是人的概念,不是机器人的概念,实际上,机器人的可观察条件空间并不是以机器人作为中心的,是以观察估值空间为条件空间,具体来说,我们人的观察空间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范围,而机器人的观察空间是以视觉系统能够到达的位置。”林久浩解释着。

“没懂?”丁琪琪。

“我们人的观察空间以人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径为R的半球,而机器人的观察空间可以通过视觉系统的放大倍焦,将这个半径为R的球体,放置到远处,例如,狙击手的视觉系统可以看到三十公里,那么狙击手就可以把自己作为O,进行三维坐标系位移到29公里的位置,把这个半径为R的球体,平移到29公里的位置,就像有一个虚拟的狙击手已经站在了29公里外,虚拟狙击手的观察半径是1的半球面。。。这是举例。”林久浩比划着解释。

“明白了,比人厉害多了,机器人可以通过算法,把虚拟的自己放置到可观察的任何位置,但是,远处空中的飞行器物体,由于在空中没有固定的参照物,怎么办?”丁琪琪继续问道。

“观察飞行器有偷懒的办法,就是观察飞行器轮廓,在样本库中查找目标样本,然后通过姿态还原完成目标A值的计算,这个计算值是通过样本具体数值计算得出的,相对准确,所以可以直接用来测距。”林久浩。

“如果没有样本库精确数值呢?”丁琪琪。

“那就用估值匹配,飞行器都是人造的,只要认识就能知道数值,如果不认识,那么用向上集合类查询,知道大概属于哪一类飞行器,再把这类飞行器放进估值数值段内,用前面的上下限方法继续计算,你都说飞行器了,距离上差个几十米不是大事,而且这种计算随着距离接近会越来越准确的。”林久浩。

“哦,明白了,如果同时多架飞机一起,是不是更复杂了?”丁琪琪。

“最好多架,如果是多架一起,那么就可以开设多重平行三维空间,开设多组方向预设态,多组【双限趋势预设态估值拟合算法】,多组【静对动静结合】及【静对动】算法,并在更高的拟脑层次做数据拟合,反而算得更准确。”林久浩说道。

“老哥,你原来的多组可是静态参照物呀,现在多架可是动态的呀。”丁琪琪。

“首先,我们能够看到动态,就说明我们可以用算法测定他们大致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算法还原获得更多的数据,总之,对于多元关联拟脑模型,越复杂就会有越多的数据,数据越多关联关系越多,那么测定的参照也越多,反而更利于测定的准确性,这就是多元关联拟脑模型算法的优势。”林久浩说完,喝完最后一口茶,茶已经凉了。

“哥,我怎么觉得某一个电动车厂家的视觉自动驾驶系统,他们是不是这么用的?”丁琪琪继续问道。

“双限趋势估值拟合算法应该差不多吧,但是,它们肯定没有使用多元关联拟脑动态库模型,肯定没有做多组双限趋势估值拟合计算,所以他们的自动驾驶无法真实感受当前的态环境,也就做不出好的自动驾驶技术。”林久浩边思考边说道。

“所以,大火箭变成大烟花,是吧?”丁琪琪问道。

“技术有差别,一个是电动车一个是火箭,但是,原理一样,越复杂的环境越需要多元关联拟脑模型,传统计算模型无法应对复杂环境。”林久浩回答。

“哦,知道了,多谢老哥指点。。。喝茶,喝茶,请喝茶。”丁琪琪抱了一下拳。

“你。。。倒茶。”林久浩拿着空杯子看着丁琪琪,快三十年了还这么。。。。。。然后悄悄地把后面的文档目录关闭了。

其实,狙击手的【双限趋势估值拟合算法】中还有很重要的两个部分,一:利用快速连续变焦曝光技术分析慢速运动的物体,慢速运动的物体的自身速度,在快速连续变焦曝光下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可以视为静态物体测量;二:当面对远处快速运动的物体,如果能够分析出对方的运动轨迹及趋势,可以通过算法补偿的方法,还原成对静态物体的测量,只不过这个测量的误差偏大,适用于对远处的飞行器的距离测量。

【双限趋势预设态估值拟合计算】不但给A一个估值,而且还要给A的估值规定上下限A1A2,并对上下限做趋势预设态计算,得出a1a2,同时观察A的观察值a,这样a1a2都与a产生误差,通过测量实验得到误差经验,在连续的趋势预设态计算中,我们不断调整A的估值向实际值无限靠近。

测量经验是在连续运动中完成的,而且物体大小也是具备连续变化,面对观察物体的大小的非线性变化,只要调节A估值的比率就可以。所以跳变现象来自于移动物体的选择的运动方式的不确定性,但是这一点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

而多元关联拟脑还完成了多组【双限趋势预设态估值拟合计算】,采样多组参照物联合计算,能够得到很精确的条件环境空间。

‘多元关联拟脑动态库模型太重要了,既信息元自身呈现变化并传导参数到关联信息元中,形成一个观察期内的‘永动态’,这个‘态’向上层拟脑模型提供所需的溢出参数,这种模式可以将很多无法测定的问题,通过关联‘态’方式测出来,所以,未来动态库的应用将非常广泛。。。。。。安静师姐,你错了’林久浩。

【好消息和坏消息】

好消息:

安静很重视多元关联拟脑动态库模型的建设,并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以及机器人研究所的研究成果,采用可计算存储芯片模组,为军用机器人定制了小规模动态库模型,军用机器人铁原队长的性能大幅度提升了,已经完全适应作战需要。

同时,该小规模动态库模型也在各个领域开始应用。初期的动态库模型还不够成熟,但是,已经给各个领域的应用效果带来质的变化。

坏消息:

我国最新059型驱逐舰,尝试着采用多元关联拟脑模型的动态库技术,定义了控制监测等底层驱动程序模块为信息元,构建了中间动态库模型层,将作战过程关心的信息定义为动态库核心信息元,形成永动态模型。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我国059型驱逐舰内部应用系统太过成熟,所以测试结果不理想。在效能和反应速度上,多元关联拟脑动态库都不如现有的程序更优秀,只是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方面更灵活更全面,最终结论,暂时不采用。

“师弟,我不反对发展并大规模推广动态库模型,不过,要在我们的军队系统中,用动态库模型替换现有的系统,需要充分的理由和不可辩驳的测试数据,如果你能证明你是对的,我道歉并负责纠正。”安静给出了意见。

“师姐,059驱逐舰测试工程我们没有参与,他们不可能构建最优的多元关联拟脑动态库模型,这样比较不太公平。而且,动态库与上层拟脑是拟合计算的,未来在整体的战场感知能力上,必然会大大优于现有的系统。只是,只是,现在的计算能力还跟不上要求,一旦计算能力上去,实现059计算自由,从上层拟脑到下层控制,统一使用多元关联技术完成,优势可以碾压现有的系统,所以,安静师姐,你错了。”林久浩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下一章节===《第二十八章.谢廖沙带着狙击手回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