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宋好屠夫 > 第五百五十六章 兴许能止戈不战

大宋好屠夫 第五百五十六章 兴许能止戈不战

作者:祝家大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42: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郑智回到关口之内,开口只说了一句话:“走,往南回!”

集结好的大军已然开始往南回,一万多骑兵随着郑智先行出发。一夜未眠的三万沧州铁甲却要在古北口修整一天之后再出发,也还要留三千人在古北关口驻防。古北关口的守将便是秦明,之后还会调五千左右的州府禁军到此处协助。

一路上又路过檀州、顺州,虽然城池早已被初步接管,但是郑智依旧没有入城,而是直奔燕京而去。

吴用拿着纸笔一直跟在郑智身边,吴用显然是要在燕京坐镇的,李纲也会留在燕京。

“学究,接管城池之事便托付与你,辽人的官吏系统暂时都可以保存,契丹主官皆换成汉人主官即可,但是所有官员与贵族的财产皆要彻底清查,留下足够他们用的住房与基本生活开支即可,其余一律抄没。燕京城内大户,贵族官员等等,更要清查仔细,不论辽汉亦或是其他人,皆要查抄。”

“所有的户籍资料与账册,皆要接收妥当。出告示安慰民心,刑律且先用大宋刑律,调动兵马协助管理治安,担忧违法乱纪者,一律收押到军营从事苦役,严重者审理之后立马问斩。”

“拿出一部分钱财在各个城池就地招收辽人士卒,只要是辽国旧卒再入伍者,立马发五贯的钱财,另加一石粮食。俘虏营内的人更要多番招揽,招到的士卒全部送往河间府外军营之内,到时候会有人组织操练。”

“燕云所有的军械都要集中运到河间府外营中去,后勤之事你要吩咐裴宣操持妥当。”

“一般民众,安抚之后,让他们各行其是,不得打搅。”

吴用手中奋笔疾书,忙得连回应的时间都没有。对于郑智来说,此时的机会不容错过,正值权利交换时期,一定要利益最大化。若是错过了这个机会,等到完全接管之后,社会安稳下来,便也就没有借口再做这种“明抢”的事情了。

郑智打马慢走,吴用摇头晃脑之间还要快速记录郑智的命令。

郑智把此时能想到的事情都说了一遍之后,吴用便打马进了燕京城内。郑智却直奔城外军营而去。

待得郑智入营不久,营中的鼓声已起。

整个大营之中,所有的军将都往大帐汇集而来。

大帐已然装不下几百号军将,郑智已经移步到了将台之上。将台之下,大半的军将来自州府禁军,这些军将自然也是郑智的心腹之人。小半来自沧州。

待得人员到齐,郑智在将台之上已经开口:“命,林冲率领三万州府之兵与五千沧州铁甲往西,主力驻扎于大同府。命,史进率领两万州府与五千沧州铁甲之兵往东,主力驻扎于冀州。依次接管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十六个州城。带上辽国圣旨,但遇抵抗,立刻攻城。”

“命,王禀率部往北,驻防古北关口,另带五千州府之兵同行。古北关口守将,秦明为正,王禀为副。”

“命呼延灼率部往归化州,驻防归化关口(长城张家口),为归化守将。”

“其中军令行事细节,以明早经略府大印文书为准。剩余一万五千沧州兵,五千沧州骑士,两千西军骑士,米氏与往利骑士,常胜军部,皆在营中不得外出,明早随某南下。”

将台之下齐声答:“遵命!”

郑智已然走下将台,往大帐而回,将台之下军将,已然各自回营,只等郑智下达的准确命令文书。

郑智之所以如此火急火燎,便是已经收到了燕青送来的东京禁军北上的消息。这个消息郑智也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

燕云其他州府的接管问题,郑智安排了下去。行政上的事情,郑智也做了一个基本的权宜安排。

燕云毕竟太小,河北两路,郑智必然要牢牢控制在手中。如此也就唯有一战,打仗并不是问题。

但是打仗之外的问题还有许多,郑智必须要最快的速度亲自赶到河北,只有郑智带着大军在河北,才能确保河北的安定,也还要用强硬的手段来弹压河北许多势力,不论是官府衙门,还是民间势力,只有郑智亲自在河北,才能确保许多事情的顺利。

一个社会的变化,一个权力的交接。实在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并不是大旗一举就万事大吉。

郑智这一趟回河北,打仗甚至可以算作是其次。主要的问题便是要解决河北的统治权力问题。各个州府都是大宋的官员,各地都是大宋的兵马,所有人都是大宋的子民。

郑智要想牢牢控制住这么一大块地盘,要面对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有官吏系统,有文人士子的反弹,有家族势力的反弹。

大宋朝,是华夏第一个把基层的治理权交给底层士族集团的朝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晋,再到隋唐。每一个朝代都是真正的中央集权,皇权是直接可以管辖到每一个黎民百姓的。

也就是说中央一个命令,不论是缴税,还是征兵,都是由政府组织直接发号施令。比如唐之府兵,动员系统只需要皇帝一个圣旨,兵员从十里八乡便可源源不断的集结,征税亦然,也是衙门直接进行。

但是宋朝开始,这个事情就有了变化,有一个词汇叫作“皇权不下乡”,便是地方衙门并不能真正管理到村镇族乡,衙门行使权力,都要经过当地的家族进行。比如一个村落,要征税,其实并不是衙门直接到百姓家中收取,而是通过当地的家族势力间接进行。

又比如宋朝的军制,财政养的禁厢军之外,朝廷并不能直接动员底层百姓。也没有直接动员的制度渠道,甚至都没有直接动员的能力。一切的社会基层事务,皆要通过家族势力进行。

其实这是一种权利交换。从那一句“与士大夫共天下”开始,大宋赵家就把基层治理权交给了大小士族,换得大小士族对于赵家的支持。

宋朝这个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明清,导致明清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权利交换,对于国家而言,带来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明朝,士族富裕而国家衰弱的原因也主要在于此,士族权利致使土地兼并之下,整个国家连税收都收不到。

这个问题是宋朝以前的朝代不曾有的,也是国家主要的动员能力所在。也是汉唐对外战争强横的原因所在,汉唐朝廷能直接动员所有的民力物力。宋明却缺乏这种能力,甚至到了后期,国家直接就丧失了这种能力。

这是社会制度与模式最基本的比较。

但是这个问题如今也给郑智带来的困扰,那就是河北两路之下,其实民间的基础统治阶层,对于赵家是有骨子里的效忠的。因为赵家开创的模式给了他们好处,那么权利交换之下,显然没有人愿意打破这种美好的局面。

这也是为何宋、明、清三朝没有造反成功的原因,即便是李自成,若是辽东没有满人这个强力的外敌,也不可能让他攻入北京城。因为朝廷的统治基础不被打破,那么来自内部的反抗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便清朝的终结,也是因为外部的影响,被列强无数次打败,才有民间进步人士的崛起。

那么郑智要来打破这种局面,便需要深层次的思考,手段必然是翻天覆地的。这个手段,归根结底便是土地改革。把好处直接给到所有的百姓手中,打破士族对于基层权利的垄断。

也就能构建起郑智对于基层权利的回收,得到真正来自底层的支持。赵家与士族进行权利与利益交换,郑智便要直接与真正的基层百姓进行权利与利益的交换。换取广大百姓的支持。

后世国民党常凯申统治的中国,其实也是建立在“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基层的形态还基本相同。

打破常凯申的太祖之法,便是郑智之法。

郑智想得极为通透,要想彻底根除赵家的势力,唯有以极为快速与血腥的手段解决大宋赵家的统治基础。

否则,郑智的统治便是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受到反扑,随时都会摇摇欲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郑智不愿意用赵家的模式与士族集团达成这种权利与利益的交换。不愿意与传统的士大夫共天下。民族与国家的传承需要知识,需要文化,但是并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族阶层。

国家需要的文人士子应该是服务型的,而不是既得利益型的,更不是用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权利与利益作为交换型的。

大名府城之下,蔡京回头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队,极为的安心,这也是蔡京人生之中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军队,多到漫山遍野,多到人山人海。

蔡京抬头再看了看大名府城的高墙,还有高墙之上的铁甲士卒,心中也升起了许多自信。

身边的种师道一脸的担忧,种师中却是老神在在,还有闲心左右打量。

“来人,往城里射劝降书信。此番朝廷十五万大军已到,叫城内的乱臣贼子快快束手就擒。”蔡京话语之中有一股睥睨之感。

七天集结了十五万大军,虽然不尽人意,却是也让蔡京心中能接受。

说是十五万大军,在蔡京看来这个数字也没有什么问题,反正看起来人山人海。

却是种家兄弟二人心中一清二楚,出征之前大军全部集结,皇帝赵佶亲自远出汴梁送行。

便是那一日,兄弟二人随着蔡京站在城墙之上,用手在空中对着军阵比划了几番,已然就能猜出大概人数,十万不到的数字,却是在出征名册上有十五万。蔡京本想再聚集更多的军将,却是在赵佶面前说了七日出征,也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却是也命令殿前司与枢密院再聚集更多兵将往北支援。倒也是蔡京点兵,多多益善。

兄弟二人虽不说破,却也是连连摇头。

种师道心中焦急,开口说道:“太师容禀,望太师允许在下到城头之下说上几语,兴许能止戈不战,以免生灵涂炭。”

记住手机版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