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帝国日不落 > 第七百九十二章:有粮自安

大明帝国日不落 第七百九十二章:有粮自安

作者:实在闲得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34: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明的藏品被仔细封箱运出紫禁城送上邮轮,“南明”的粮食源源不断经“京津高速大马路”运到京师官仓存放。

见到皇宫大内不断有许多装满东西的大箱子运出紫禁城、运出京城经“京津高速大马路”送往天津卫港口装船起运,太多富豪意识到了什么。

没多久,许多京城深宅大院里也在打包、装箱,许许多多奇珍异宝涌出京城。

吴有性、方以智在年初就来到王恭厂大医馆治病救人,因为许多流民涌往京城,京郊出现了疫情。

还好京城的卫生状况比历史上大为改观,大量繁殖的猫成功杜绝了鼠患,瘟疫没有大规模爆发。

“南明”医疗团队已经积累了防控瘟疫的诸多手段,大明京郊出现了传染病,“南明”岂肯坐视。

许多医务工作者来到京师,大量药品运来救急,吴有性带着几个专家级医师亲自指挥防控瘟疫成绩斐然,传染面被有效遏制,接下来严防死守,大规模爆发绝无可能。

吴有性、方以智带来的医疗团队在治病救人之时不存在偏见,无论达官贵人和升斗小民都会尽心尽力,出不起医药费的病人还酌情减免。

身穿白大褂的“南明”医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医者父母心,他们不仅仅得到了京师老百姓的爱戴,也让许多闯贼暗探瞧在眼里,还有一些暗探接受了医疗。

崇祯十六年的晚秋,京师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许多已经转移资产来到京师避难的富贾豪商终于发现这里未必安全,他们再次踏上了寻觅安乐窝的旅途。

升斗小民无所谓谁来坐天下,至于“大顺”、大明究竟谁好谁坏没有人说得清,大家只知道南王最好,可惜他貌似没有取京师坐江山的打算。

虽然遭遇大规模资本外逃,但是京师城内秩序井然,因为城中有粮,故而老百姓心中不慌。

老百姓要求不高,能够一日两餐混个肚子七八成饱就是幸福,只要在京师混到温饱的老百姓都犯不着离乡背井移民去遥远的南方。

大明国事多艰,文武更加人浮于事,老高第告老没还乡,而是去了海南岛安度晚年,兵部左侍郎高智谋告假得到了批准,他准备去“新杭州”参加婚礼。

王之臣虽然才六十出头,但是厌倦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请辞回乡,很快他就接到了邀请函高高兴兴赶去“新杭州”。

梁廷栋、张凤翼、周延儒等等在职的阁老也纷纷告假,崇祯皇帝明明知道这些人是去南王那里露一小脸也无可奈何,留住人也留不住心,随遇而安吧。

京师勋贵也走了一多半,许多人有可能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因为他们已经把资产全部转移了。

有人走也有人来,这有些跟改革开放初期国朝人口流动如出一辙,农民走入城镇,县城居民走向省会,二三线城市的人流涌向一线城市,一线城市的部分精英又出国谋发展。

京师太多有钱有势有实力的原住户去了认为能够有安全保障的“南明”都城“新杭州”,有许多迷信京师城高墙厚固若金汤的山陕、河南、京畿等地的富贾豪商、达官贵人来到京师安家。

他们远走京师时甩卖县城、府城的宅院,接手的大部分人是逃离乡下的地主老财。

京师太多原住户大甩卖房地产,此时的价格低廉倒是有了可比性,许多外地来避难的有钱人出手了。

他们放心选择京师安家的原因不仅仅是这里城高墙厚有京营驻守,最主要原因是京师粮价平稳,精米从来没有超过两个半银币一石。

有粮自安,大部分人认为有坚城、强军和足够的粮草,大明立国二百余载,京师多次被围却从来也没有被任何敌人攻破,此次应该也不例外。

李独眼会取京师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贼骨头也知道探听军情,暗桩、细作早就把京师的情报一五一十回禀。

山陕、河南等地涌来了许多人躲入京师避难,大部分是富人,他们随身携带了华夏大钱庄汇票、存折,见今年京师房价不高果断购买用来安家。

十几二十万人出京师,十几万人入京城,其中当然混入许多闯贼的暗桩。

伪“大顺”朝的匪兵、匪首听说京师有接近百万人口,吃的是油,穿的是绸的达官贵人何其多也,连升斗小民都能够得到温饱,一个个心痒难耐。

黄胜布置的尽撤山陕、河南的战略部署起到了效果,中原不留自己人当然会执行封锁,粮食更加不会往内地运送,如果饿得没办法,老百姓完全可以摆脱“大顺”逃亡沿江、沿海投奔“南明”。

“大顺”地盘打下不小,人口掳掠得不少,可惜粮食和贵金属的缴获十分有限。

灾年粮食贵比黄金,中原地区缺粮严重,李独眼已经在后悔只顾抢掠没有及时组织生产,由于灾害连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贼兵抢大户能够得到的粮食已经越来越少,而需要吃饭的嘴越来越多。

闯贼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只能采取配给制,当然不是公平的配给,而是按照三六九等配给,最基层的炮灰也只不过仅仅能够吃糠咽菜吊着命而已。

而刘宗敏、田见秀、牛金星等等大顺高官跟大明高官一样纸醉金迷,他们还跟大明高官有区别,根本不要脸,连装模作样都不做,一个个显得穷凶极恶,他们大肆藏匿金银财宝,夜夜睡美女天天做新郎。

由此可见,这些人渣根本不具备革命性,他们只不过是想把在头顶上作威作福的大明达官贵人拉下马换上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而已。

有一句话说得很对,衣食无忧的富人起义才是革命,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农民闹起来那叫造反。

造反头头李独眼开始发愁了,因为他估摸着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粮食无论如何肯定熬不过崇祯十七年的春天。

他现在已经建立了国家并且称帝,不能给子民温饱也就罢了,总不能还如刚开始造反时那样杀妇女、儿童吃肉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