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帝国日不落 > 第七百一十九章: 崇祯十三年

大明帝国日不落 第七百一十九章: 崇祯十三年

作者:实在闲得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34: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永平府台叶成经也动用了储备,派了团练总兵押运粮食五万石送达宁远,为此洪承畴赞赏不已,写了奏折请皇帝封赏永平知府。

宁远战事不会在短时间结束,十几万屯民都困守城池当然不行。

何桂兰建议撤出那些屯民中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孺,只留青壮在宁远协防,忠明堡和永平府有安置这些老百姓的能力。

黄家北方屯垦区这些年每年都会有许多改造积极分子得到自由民的待遇,他们知道南下移民一家子会得到五亩水稻田成为私产,大部分人都选择南下。

来屯垦的难民经过宣传队讲解海外移民的好政策,也有许多家庭决定去南方讨生活,因此忠明堡、永平府的屯垦总是觉得劳动力不够。

何桂兰知道一个劳动力去南方屯垦得到的粮食比在北方多出一倍也不止,当然会顾全大局。

她知道许多屯民都是在永平府过度接受考察学习纪律,合格后自愿南下移民的都将要踏上“南明”领地迎接新生活。

熟手走了,何桂兰会竭尽所能接纳流民继续培养,大明北方人口流失严重,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算大问题,太多良田抛荒了。

永平府接收宁远的老百姓当然有足够的田亩让他们劳作自食其力。

成大事是辽东巡抚,他有权力决定是否撤下老百姓。

朝廷之所以让边军带着家眷屯守,是为了在敌军攻城时能够做到同仇敌忾,因为一旦城破,战士的家小首当其冲。

如今情况不一样,宁远接收的兵丁家小和屯民太多,屯田又被建奴骑兵骚扰无法进行,让老百姓去忠明堡和永平府能够得到安置,也能够获得自食其力的机会可行!

接下来的日子,永平府、忠明堡的粮食连续运进宁远,大量老百姓接出来忙耕种和田间管理,此消彼长明军短期内不会缺粮。

只要洪承畴不犯致命的错误,松山之败的历史应该不会出现。

崇祯十三年的情况大体是这样:有组织有了人才又有了纪律的李自成攻城略地撒着欢儿发展,队伍如同滚雪球般急速膨胀。

闯贼已经转变了流寇一贯作风,开始尝试经营打下的地盘,分配土地给流民耕种,派出地方官进行管理。

大明爆发财政危机,政府其实面临破产边缘,崇祯皇帝卖光了股票几乎耗尽了内帑都也难以为继,建奴、流寇联袂再起击碎了皇帝中兴大明的幻想。

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已经未老先衰,才三十岁的人两鬓已见斑白,一个人在奋斗的崇祯真的很苦、很可怜。

红歹是稳坐钓鱼台,因为没有任何情报表示“南明”有军队向北调度,区区洪承畴的十几万大军他不放在眼里,打援的目标就是他。

奴酋信心满满,如果一两年内歼灭洪承畴部,明国北方再无强军,清军横扫黄河北不是梦想。

他觉得这一次出手太对了,还好自己居安思危不管不顾选择主动伐明。

洪承畴麾下明军很明显有了敢战勇气,战斗力也提高不少,如果不把这十几万明军打掉,任其发展下去,大清国又要面临一个可怕的对手。

洪承畴打落牙齿和血吞,他知道此时出击全无胜算如同找死般,顶住压力磨洋工,可是皇帝诏令一次比一次严苛奈若何?

进驻宁远的辽东经略如坐针毡,还好有成大事、刘应坤力挺才没有出昏招立刻向锦州进军。

何可纲部虽然被围困一年有余,但是士气尚在,锦州众志成城,镇守太监纪用、汤道衡、屯粮通判熊兆珪等等都在谋求杀敌建功。

他们没有坐以待毙,还在不断组织人马不间断出城偷袭清军,也顺带着抢夺敌人的粮食、马匹,制造出锦州粮食有可能难以为继的假象,让奴酋判断失误欲罢不能。

何可纲知道引诱建奴在锦州城下干耗、吃风雪会影响敌人生产,从而达到削弱敌人实力的结果,毫无疑问,削弱了敌人就是壮大了自己。

耿直的何可纲比历史上更加顽强,由于经常参加汤道衡、程时举他们组织的学习,使得他眼界更宽。

他不担心自己被建奴困死,因为他无条件信任“战神”,他决定真的到了粮食告罄之时等不来援军,他会率领战士们袭击建奴杀了吃肉。

这不是胡扯蛋,历史上何可纲带领麾下是真的吃人肉和建奴在锦州死磕,直到被自己人祖大寿忌惮何可纲阻碍他献锦州城投降后金而杀害。

何可纲为了有备无患,已经早早的进行配给制以杜绝浪费,干嘛一定要吃饱,吃七成饱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

汤道衡、熊兆珪等等文武都竭力支持主将的决定,认为宁可前期的节省全部做了无用功,也不能事到临头束手无策。

锦州军民见文武官员和大家一个锅里就食,对于因为定量不能饱食毫无怨言,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公平和正义。

锦州军民素质高当然跟汤道衡、程时举、熊兆珪、熊大他们经常带着手下深入基层交流和宣传的结果,夜校学习班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茅元仪终于熬成封疆大吏,这几年在登莱巡抚任上兢兢业业工作。

被孔有德祸乱后的胶东半岛百废待兴,因为这里有便利的海运,有黄胜最早经营的窗口城市之一浮山城,所以有发展基础。

登莱离自由贸易岛“黄家湾岛”近在咫尺,发展经济当然得天独厚。

山东是个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大省,只要来主政的官员用心做事,把登莱发展成为内外贸易的繁华商埠城市不在话下。

这不是凭空想象,仅仅山东的商机就足以让登莱发展壮大。

想有一番作为的茅元仪到任,镇守太监吕直又是自己人,没有人掣肘还有黄家顾问协助、还会得到贷款支持,甩开膀子干的科学家终于享受到了施展抱负带来的快感。

茅元仪摒弃以往辽东将门的陋习,在登莱巡抚位置上从头再来。

他安顿战争难民屯田、大修水利、发展贸易,扶持工商,几年经营登莱日渐富庶,他这个巡抚手里也比较宽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