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帝国日不落 > 第五百七十九章:流放海南岛

大明帝国日不落 第五百七十九章:流放海南岛

作者:实在闲得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34: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老百姓纷纷用家里的碎银兑换铜币、银币,把暂时用不着的一点点银子放心地存入“华夏大钱庄”赚取一点点利息。

由于信誉度广泛提升,“华夏大钱庄”的存兑汇票业务暴增,连官府的税银都在“华夏大钱庄”走流水。

“华夏大钱庄”银票这一种纸面货币早就被商家和官府接受了。

面额一百两、一千两、一万两的通存通兑的银票方便了太多需要大笔现银出入的商贾。

这一种银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背书,留下暗语或者约定提款人,也可以如同金银币那样无条件流通,但是这里就有了风险,拥有人被盗窃了没有背书的银票就等同于丢了这么多银子。

“华夏大钱庄”哪怕明明知道这没有背书的银票来路不正也只能给来人兑现,没办法,信誉才是钱庄立足发展的根本,破案抓盗匪那是官府衙门的职责。

当然“华夏大钱庄”不会忍气吞声任由宵小横行,可疑的提款人会被军情处的特工调查,如果真的是盗匪或者是流寇,不明不白被军情处特工在隐蔽处沉塘那就说不准喽。

现在京师的粮食生意已经被黄家做了一小半,黄家其实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垄断粮食市场。

但是黄胜不允许这样做,黄家粮行只做精粮生意,只卖大米、白面,按斤计价公平买卖,折合成大明以石计价合每石大米两枚银币外加五百文铜币。

但是黄家粮行不收银子和质量低劣的铜钱,只收华夏通宝系列金、银、铜币。

这又是黄胜布局的暗棋,目的就是凸显出货币的存在价值而不仅仅代表它含有的贵金属价值。

明末动乱不已天灾不断,物价马上会混乱不堪,粮价会高企不下,而黄家有海运的便利有交趾省这个粮食基地,大量的南方大米会运来北方销售。

哪怕市场上粮价到了七八两银子一石大米,黄家还是会维持在两个半华夏通宝银币一石,这时华夏通宝的价值就体现了。

没有华夏通宝根本买不到华夏粮行的米面,必须去“华夏大钱庄”兑换,一枚银币可不是每个人拿出一两银子就可以换取。

享受这样的兑换比例只有“华夏大钱庄”的储户和客户,平时和钱庄素无往来,现在需要华夏通宝买粮食想着来兑换,哪有这样的好事?“华夏大钱庄”不予接待。

钱庄工作人员还会大肆宣传权力和义务,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那时黑市兑换就会愈演愈烈,一枚银币说不定兑换二两银子也未可知,这一阵风过去,谁还敢用不靠谱的银子?

谁还会不来“华夏大钱庄”开户办理存储业务?汇通天下自然水到渠成,大家都信任并且使用华夏通宝自然顺理成章。

到了货币是以黄家信誉存在时,是不是使用贵金属已经不会有太多人在意,统一了货币还可以平抑物价,其实在明朝管理物价相对容易,只要严格管控好粮食价格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

管控粮价就需要自己有大量的粮食资源,如果有奸商恶意收购哄抬物价,黄家可以从南方调集几十万石甚至几百万石放给他们。

与此同时以平价往市场大量抛售,让胆敢拿粮食这样关系到升斗小民生存问题的生活要素,囤积居奇赚黑心钱的奸商们血本无归。

搞商业竞争要有足够的实力,黄家实力在当今世界恐怕都不会落后于人,体系里有太多屯田,可以调拨的粮食不知凡几,把黑心商人玩亏得吐血没有什么挑战性。

黄家搞商业竞争不会让升斗小民活不下去,家无隔日粮的穷苦人会得到黄家的救济口粮,只不过为了防止冒领,只能以施粥的形式让饥民当场吃到肚子里。

想要摆脱饿肚子的悲惨命运吗?没问题,去交趾去海南岛啊,马上还会移民去马六甲,那里肯定会让所有人得到工作温饱无虞,只要不是懒汉小康的生活会等着你。

黄家体系给大明带来了五花八门的商品,带来了管理城市的理念,进行了金融改革,得益者多不胜数。

连皇家都沾光了,王承恩管理的内帑已经收获了七八万两利息,迄今为止内帑在“华夏大钱庄”的存款额度已经加大到了一百余万两,年底有望收入利息超过十万两。

黄东山留在海南岛管理已经一年有余,他是个务实的领导,几乎不在琼州府衙当坐地虎,而是带着一个百总火枪手轻车简从沿着环岛大道去下面的县衙现场办公。

海南岛的基础投入不断加大,康庄大道自然四通八达,小流域治理卓有成效,太多中小型水库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量的水力机械解放了太多劳动力。

繁忙的港口,相对先进的码头上,使用人力、畜力配合滑轮组的土吊杆、龙门吊拿后世比不值一提,但是在这个时代在同样用工的前提下也提高了三四倍工作效率。

顾山海领导的联合钢铁厂产量日新月异,黄家工程师已经舍得把大量的钢材、螺纹钢用于混凝土。

混凝土由于有了足够的加强筋,桥梁承重梁的长度和跨度有了突破,黄家修建的桥梁越来越长跨度越来越大。

修桥铺路谋发展,如今海南岛可谓条条大路通环岛线,没有需要摆渡的渡口,取而代之的都是坚固的混凝土浇筑的大桥。

崇祯五年底,崖州押解来了悲悲戚戚被流放海南岛的六七百口犯官家眷,这是流放罪官三族来崖州已经开始进行。

他们大都是孙元化和张焘的三族亲属,有一小半是两个在孔有德破州县时望风而逃的县太爷家眷,当这些准备在蛮荒之地苦挨下半生的人们见到了欣欣向荣风景秀丽的崖州一个个目瞪口呆。

孙元化刚刚下船就被赶来的顾山海邀请去了钢铁厂参观,这小子有意身穿正六品文官服饰来接待孙元化。

他认识孙元化,但是人家根本不认识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