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帝国日不落 > 第三百五十一章:义卖大米

大明帝国日不落 第三百五十一章:义卖大米

作者:实在闲得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34: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而郑一官明明知道留着郑芝豹他们会动摇军心却无可奈何,人家黄胜大人用的是阳谋。

郑一官对郑芝豹这些人是关不得杀不得,而且要善待他们,否则麾下那些已经不太认可他的将士会更加离心离德。

况且郑芝豹是他的亲弟弟,黄大人能饶了郑芝豹的小命已经证明了明军肯放过他的诚意。

郑一官耐着性子听了郑芝豹众人讲述了他们见到的大明水师,讲了那些少年火枪手战士,还知道了自己在福建、两广沿海已经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郑一官满嘴苦涩,看来大明有这位黄胜大人,海上的这碗饭不好吃了。去海外抢地盘建国这个还真的可以考虑。

短短两个月许心素已经恢复了一些元气,麾下已经拿到了朝廷下拨的二十余艘大小战船,大胜郑一官的封赏也下来了,他成为从四品衘的金门水营副千总。

这小子有钱,如今思想转变了舍得花银子,福建正闹旱灾,民不聊生,他有钱粮马上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私兵,加上满额的一个千总,他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一个游击将军。

许心素收拢到了一些被打散的战船,购买了一些新船,现在有了二号福船级主战船十艘、草撇船级三十二艘,还有苍山船、开浪船等等四十几艘。

有了前车之鉴,他知道军队是自己的立足之本,不计血本每天都操练水师,相信他很快就会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如果郑一官再来恐怕会两败俱伤。

许心素既然是驻守金门的千总,自然要完善那里的守御千户所城,他趁着厦门附近有太多流民聚集带了两千多户去金门安家,军民屯垦的同时修缮城池和港口。

许心素有钱粮人口,有许多战船兵丁,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是金门岛的实际主人。

福建正在闹饥荒,粮价高得离谱,一斗米要二两银子,穷人根本活不下去了。

黄胜当然不能见死不救,派出少年火枪手以叶家的销售网络按照二两银子一石在福建卖了二十万石大米,当然是零售,而且每个人限制死了只允许买三斗。

他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广泛宣传招募优秀工匠,造船工匠最受欢迎,黄家开出保底月钱一两二钱,每月给口粮四斗的高薪大规模招工。

只要被选中的工匠都可以预领四个月的报酬,然后拖家带口去浙江安家,他们在浙江做工每天只要干五个时辰活计,每个月可以休息三天,工钱照发。

如此优厚的条件谁不愿意,被黄家少年看上的匠户们都在举家出逃,管理他们的胥吏无可奈何,谁也不敢追,否则他们有可能死于郑一官残余的掠杀。

叶成经知道民不聊生时一定要拉他们一把,不然他们就会铤而走险,盗匪四起时不管穷人富人都会受到威胁。

他这一次跟着黄胜在南洋耀武扬威一大圈,西班牙总督和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西洋人对大明上国的态度,让他感到了无上光荣。

他又亲眼看到黄家私兵和李国助的海盗把大越国水师打得全军覆没,如此实力一个国家都难以对抗,以后该何去何从?

他不害怕,反而有了期待,心里早就打定主意,以后就跟着黄大人混,要不出人头地要不万劫不复。

黄大人用买来的粮食做好事,他要求以叶家商号出头。这当然可以啊!叶家会博得意想不到的好名声呢!

至于是不是得罪准备发国难财的黑心官僚资本,这位阁老的公子倒是不怕惹事。

他家和合伙人这一次南洋之行赚得太多,比期望值高出最少三成,能够给他们带来财富的黄家约他找合伙人平价卖米而已,他当然不遗余力。

福建巡抚朱一冯到不是个大贪官,还是用心做事的,见来了义卖大米的商家,马上配合行动,派出衙役兵丁维持秩序明察暗访,防止奸商收购囤积居奇。

福建多了这二十万石大米最少可以让四十万人混些树皮野菜活下去,可是许多赤贫的老百姓怎么办?即便一石大米二两银子他们也买不起,难道就让他们饿死吗?

不会,不会,有黄大人科学的劫富济贫,断然不会如此,毕竟真正赤贫的老百姓是少数。

往往就是这刚开始的绝对少数为了争取活下去的机会开始铤而走险,乱民一旦暴动脆弱的平衡被打破。

本来可以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被不断地打砸抢烧的人为灾难破坏,于是更多的赤贫者产生,最后发展到朝廷无力赈济。

大明亡国天灾是始因,难道陕西连续灾害了十七年?其实是李自成、张献忠等等烧杀抢掠成性的野心家作祟,给大明送来了最主要的灾难——兵灾。

他们如同蝗虫在山陕河南蔓延,只要经过一个地方,本来可以自给自足的成千上万老百姓变成了赤贫,为了活下去只能跟着这些流贼做炮灰,接着祸害下一个地方。

最后张、李二贼的队伍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壮大,成为毁了汉文明的第一力量。

黄胜搞救济别出心裁,可不是见到流民就发粮食。

以二两银子一石销售完二十万石大米后,船上的二十几万石就全部是利润,不想饿肚子的老百姓们,黄家给你们温饱,来吧,上船浙江去也。

官府最怕流民聚集,如今衣食无着的最贫苦的人都被带走了,整整两万人口,四千多户。

虽然人数不少,但是由于顾山河已经教育了一万人学会服从命令,他让这一万人中表现积极的良民一家带两三家,马上就井井有条。

黄胜留下了两万石大米给许心素,请他帮助再收留一千户难民送去琼州临高县,告诉他黄家在那里有几万亩屯田需要人手。

如此小事以许心素的能力当然不费吹灰之力,他表态不出一个月一定可以把人**到马三手上。算一算,前前后后有一千五百户去临高,人口大约六千七,马三的工作会轻松许多。

完成了救济福建百姓的大事,等到了送人去临高回航的黄东山船队,拥有六百多艘海船的队伍扬帆北归,十一月中旬来到岱山岛,近半年超过两万人的劳作这里已经初具规模,水泥厂已经投产,纱厂已经完成。

这个纱厂只不过是集中管理新式纺纱机,给妇女们提供工作岗位罢了,这一次购买的原材料棉花就地卸载,以后这里又会是一个大规模的轻工业基地。

岱山岛粮库已经修建了二十个筒仓,可以存粮十几万石,这是由于黄家建筑工师傅们已经承建了许多筒式粮仓,设计越来越合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