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智人 > 第六百三十三章 循环

智人 第六百三十三章 循环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2:28: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倒计时开始……”

“10……8……0……启动!”

氢气被注入原型机的六个李维斯环之中。

不过注入时间存在前后的差别。

第一个被注入氢气的李维斯环里面,磁场迅速束缚住氢气,瞬间一个个尾场装置启动,氢气迅速被加速,然后经过伽马射线电浆加热装置。

12.7亿摄氏度的加热极限,刹那间将氢气分子支解成为氢离子,而且是极热氢离子。

又热又快的氢离子,飞速逼近亚光速。

不到36秒,李维斯环之中的氢离子温度和速度到了临界点。

下一秒。

氢离子流体开始发生核聚变反应,这种反应非常激烈和迅速,注入的氢元素数量已经计算好,刚好让核聚变量级处于一种可控级别,不会出现核聚变反应将设备摧毁的情况。

随着李维斯环内部开始发生连锁反应核聚变,其环型管道里面的热能迅速飙升,同时还有一部分高能中子向四面八方喷射。

此时包裹在管道内部的中子吸收层,开始收到这些高能中子,这是锂碳材料组成的纳米吸收层,别看厚度只有12厘米,但是其包含了一层层石墨烯,两层石墨烯之间又夹着一层锂纳米薄膜。

高能中子无法突破这一层中子吸收层,这些核聚变喷射出来的高能中子,会让一部分碳和锂转变成为放射性同位素。

因此锂碳中子吸收层是有使用寿命的,通常只能使用75天左右,就必须更换。

这在地球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宇宙飞船上,就必须考虑更换的问题,以及锂碳材料的补给问题。

至于如何补给锂碳材料,卡尔团队创造出属于一套核反应产物二级再循环技术。

原理非常简单,李维斯环的多重核聚变反应过程中,在不同阶段会分别产生锂和碳,因此可以回收这一部分锂和碳。

而回收系统,就在了螺旋体磁场装置之中。

三分钟后,六个李维斯环都完成了核聚变循环,通过金基热电转变系统,将李维斯环内部的温度,死死地控制在12.7亿摄氏度这个点上。

大量热能被转变成为电能,一部分用于系统的磁场、尾场、电浆维持,一部分转变成为动力。

这就是复合型螺旋体磁场装置的功能了。

辅助系统向其中一个开放式的螺旋体源源不断注入各种物质粉末,这些粉末迅速被电离成为等离子体,同时还有磁场和尾场加速。

等离子体被加速到25%~30%的光速。

设置在原型机后面的阻拦陶瓷墙壁,距离原型机的喷口有1000米,仍然冒出密集的火花,而且表面温度疯狂飙升。

显然这是发动机喷口喷射出来的高热高速等离子体,作用在阻隔墙上。

不到10分钟,第一道阻隔墙表面温度已经超过5000摄氏度,加上大量高能等离子的撞击,哪怕是耐高温的陶瓷材料,也开始出现熔化现象。

测试平台的控制室里面。

米高扬看了一眼动力数据,这台发动机的动力非常惊人,那些被喷射出来的高能等离子体,给发动机本身带来非常强劲的反作用力。

而这些反作用力,就是推动宇宙飞船前进的动力。

米高扬非常高兴:“卡尔,看来你们成功了。”

不过卡尔倒是没有半场开香槟,他笑着摇摇头:“还没有度过24小时,现在还不好说。”

米高扬却认为这台原型机已经成功了,毕竟这是第一台,哪怕没有坚持到24小时,以后还可以继续改进。

他摸了摸下巴的胡渣:“这个动力太够劲了,如果安装在青龙级宇宙战列舰上,速度估计可以飙升到6000公里每秒。”

“2%光速是没有问题的。”卡尔对于这个发动机的上限非常清楚。

按照核聚变动力,加上亚光速等离子发动机的组合,这一套系统的速度理论上限可以达到5%光速,再高就没有办法了。

此时达到2%光速,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报告,可以进行反应产物循环回收了……”

卡尔赶紧吩咐道:“立刻开始回收。”

此时原型机的六个李维斯环之中,之前最先开始注入核燃料的李维斯环里面,核聚变已经反应到了锂阶段。

因此系统开始自动打开磁场连通装置,在磁场调整之后,变成等离子体的锂元素,迅速被吸入另一个封闭式螺旋体磁场装置之中。

进入螺旋体磁场的高温高速螺旋体磁场,迅速被金基热电系统吸掉热能,然后被电场吸入回收装置之中。

通过这种方式,宇宙飞船可以源源不断通过核聚变反应,利用氢氦元素生产出锂碳元素。

虽然通过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锂碳元素,也有一部分放射性同位素,但两者是可以分离的。

这一套系统对于在太阳系内部运行的宇宙飞船而言,作用并不大。

但是对于这星际空间飞行的宇宙飞船而言,这一套系统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可以保证飞船本身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锂碳,从而维持核聚变发电系统的中子吸收层。

至于为什么中子吸收层不采用其他元素,而采用锂碳纳米材料?

原因非常简单,并不是其他元素不能制造出中子吸收层,而是其他元素没有办法人工制造。

比如钨、铂这些金属材料,同样可以作为中子吸收层的原材料,问题是钨、铂是稀有元素,在星际空间之中的含量非常少,很难通过采集星尘和小行星获得补给。

而锂碳却不一样,锂碳可以通过可控核聚变生产,其原材料是氢氦铍硼,只要有氢,就可以源源不断制造。

这也是为什么,卡尔团队会选择锂碳作为中子吸收层材料的原因。

氢元素在星际空间是最容易获得的原材料。

完全可以在飞船头部安装一个星尘搜集锅,或者在沿途寻找含水的小行星。

这样一来,宇宙飞船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氢元素,通过氢元素核聚变,又可以获得氦、锂、铍、硼、碳。

因此未来的跨行星系宇宙飞船,内部的很多耗材,应该以氦、锂、铍、硼、碳为主。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ω`),求订阅、收藏、月票和推荐票。还有一章,九点半左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