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325【哥大邀请】

民国之文豪崛起 325【哥大邀请】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24: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聪明人而言,话不需要说太多,自然能理解其中妙处。

罗斯福就是聪明人,不管是竞选下一届总统,还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周赫煊都只说了大致方向。这就足矣,只要罗斯福认为是正确的,自然会朝目标迈进,中途遇到的困难他会自行解决。

周赫煊与罗斯福搭上线后,立即联系远在加州的张谋之。周赫煊只负责投资和出主意,创建避(和谐)孕套工厂的具体操作,就需要张谋之亲自过问了。

还没等他离开奥尔巴尼,张彭春突然前来拜访,还带着一份电报和一封邀请函。

“周先生,可算找到你了。”张彭春笑道。

周赫煊颇为惊讶:“你不是在陪梅兰芳先生做巡回演出吗?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梅剧团的演出已经走上正轨,具体安排由演艺经纪人觉醒,”张彭春笑道,“我这次是来帮人传信的,通过美国洪门才知道,周先生原来到了纽约州首府。”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张彭春,此君做过清华大学三年教务长,开创了中国话剧的导演制。他还是“新月社”的发起人之一,甚至连诗社的名字都是他取的――张彭春崇拜泰戈尔,于是引用“新月”为名,获得徐志摩和胡适的一致赞同。

至于这次嘛,张彭春是受哥伦比亚大学邀请,由南开大学赞助赴美讲学,并担任梅兰芳剧团的艺术指导和演出顾问。

周赫煊首先打开张彭春送来的邀请函,却是哥伦比亚大学聘任书,想聘请周赫煊做“哥大”的客座教授。

张彭春笑道:“周先生,哥伦比亚大学非常有诚意,只要你担任哥大荣誉教授,他们愿意和中国的大学展开合作。至于哪所大学,由你来指定,每年有两个全额奖学金的留学名额。”

“有这种好事?”周赫煊顿时来了兴趣。

1929年,属于中国学生赴欧美留学潮的最后一年,此后欧美留学生人数急剧下滑。

主演原因有两个:一是南京国民政府,控制并提高了留学申请资格;二是留学庚款用尽,普通家庭出身的学子难以承担巨额留洋费用。

所以在1930年以后,中国学生很少有留欧、留美的,大部分选择更加便宜便利的日本。

一分钱,一分货,30年代后的留学生里,很少有大师出现。

像两弹元勋钱学森先生,他属于运气好。30年代中期,南京政府突然重启公派留学计划,钱学森正好碰上这个机会,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但这个公费留美计划,仅仅实施了三年,就再度被南京政府作废。

如果能帮中国多培养出几个科学家,周赫煊是很愿意接受哥伦比亚大学聘任的。甚至,周赫煊脑子里突然产生个想法,他现在有钱了,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设立“私人留学基金”,每年资助十个、或二十个优秀学生留洋。

周赫煊收好邀请函,笑着说:“这个聘书我接了。”

张彭春又指着哪封电报说:“电报是从法国发来的,直接发到了中国驻美公使馆。当时你在纽约,使馆派人送电报过去,结果你又去了旧金山。使馆的人抵达旧金山后,才获知你去了奥尔巴尼,我正好一并带过来。”

“那可真是费尽周折。”周赫煊狂汗。

打开电报纸一看,却是李石曾从法国发来的,里面写着两个消息:“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提名通过,龚古尔奖有望进入第三轮名单,请速来欧洲。”

这封电报是10月底发出的,当时周赫煊正在和李费摩尔一起做空美股,所以只说周赫煊进入了龚古尔奖第二轮名单。算算时间,现在龚古尔奖的第三轮入选名单恐怕也已经公布了。

唉,这年头的通讯太过落后,越洋电报发出去还要到处找人接收。

哪像21世纪,欧洲那边名单一公布,中国和美国的报刊、网站就已经铺天盖地的报道了。

哥伦比亚大学就在纽约,离奥尔巴尼很近。周赫煊打算去哥大走一趟,再横渡大西洋前往欧洲,算算时间应该还来得及。

纽约,曼哈顿。

周赫煊再度来到这里,比起半个月前,景象更加凄惨萧条。

1929年的曼哈顿,已经集中修建了近200栋摩天大楼。那高楼林立的景象,让任何初到此地的中国人,都从心底感受到无与伦比的震撼。

包括北平、上海在内的中国各大城市,连电车轨道都没几条,曼哈顿的地铁却已修到6号线。

周赫煊和张彭春这次来曼哈顿,正好遇到7号线修筑工人罢工。准确的说是被迫停工后,聚在路边搞游行示威,强烈要求纽约政府给他们补发工资。

“我们要工作!”

“劳动获利是宪法赋予的神圣权利!”

“……”

五花八门的标语牌,被工人们高高举起。旁边是几个卖水果的小贩,这些流动摊贩在大萧条时期很常见,你随便找一个摊贩聊天,就有可能是破产后的银行家。

街面上出租车也好少,因为连出租车公司也宣布停止运营,或干脆直接倒闭了。

周赫煊和张彭春只能坐电车前往,到终点站后下车继续步行。道路两旁的摩天大楼显得很冷清,因为写字间里的公司大量倒闭,百货商场更是门可罗雀。

股灾前被炒成天价的曼哈顿房产,仅仅半个月时间,房价已经下跌超过60%。

别想着抄底买房,曼哈顿的房价还没到底呢,一直跌到了十年后才反弹,到那时中国的抗战都爆发两年了。

走着走着,周赫煊突然看到路边有个西装革履的家伙,正站在一台奔驰轿车旁边,胸前挂着块牌子:“低价出售奔驰车,只需50美元。本人耶鲁大学毕业,从事金融行业十年,希望得到一份稳定工作,周薪20美元即可。”

张彭春看得连连摇头:“耶鲁大学毕业的银行家,现在连20美元周薪的工作都找不到,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周赫煊正好走得累了,朝那人招手道:“嘿,伙计!”

对方见他们是两个亚洲人,稍微犹豫数秒,还是奔跑过来说:“先生,你要买车吗?这辆奔驰轿车是去年才买的,没有任何毛病,只要50美元,他就是你的了。”

周赫煊边掏钱边问:“你叫什么名字?”

“艾伦,艾伦・巴特。”看在美元的面子上,对方表现得更加热情。

周赫煊把50美元递给他,笑道:“我的工厂正好需要一位财务人员,你能详细讲讲自己的履历吗?”

“您是工厂主?”艾伦・巴特态度瞬间恭敬起来,连忙说,“先生,我叫艾伦・巴特,今年34岁,毕业于耶鲁大学金融专业。我曾做过两年股票交易员,之后进入纽芬银行做中层职员,股灾来临前,我已经是信贷经理了。我工作能力很强的,纽芬银行倒闭不是我的错,是因为大量贷款无法收回,又遇到难以应付的挤兑潮。只要你聘用我,每周20美元……不,18美元都可以,我保证认真的工作!”

周赫煊指着奔驰笑道:“走吧,车上说,我还要赶时间。”

艾伦・巴特很有眼力劲,主动坐到驾驶室里当司机,等周赫煊、张彭春和孙永振上车后殷勤问道:“先生,你们要去哪儿?”

“哥伦比亚大学。”周赫煊说。

艾伦・巴特启动汽车,好奇地打听:“您是那里的讲师吗?”

张彭春笑着插话道:“他的名字你肯定听过,大名鼎鼎的周赫煊先生。”

“嘎!”

艾伦・巴特猛地刹车,不可思议地回头看着周赫煊,惊叹道:“您就是那位远东巫师?”

周赫煊满额头黑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