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南宋英豪传 > 第八十二章 和战之争

南宋英豪传 第八十二章 和战之争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20: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行,我就给你说说。”萧英停顿了一下,说道:“嗯,东征有三哥陪着你,他是老军伍,你多向他请教。”

“那是自然。”孟九成感慨地说道:“有几位师父的教导爱护,对九成真是幸事。”

“嗯,你小子还算有良心。”萧英笑得挺满意,却伸出手来,“把望远镜趁早拿来,那就更有良心了。”

孟九成呵呵一笑,说道:“已经找人打造了,五师父很快就有讨好明铛的玩具了。不过,您想娶明娘子用得着那么麻烦嘛?说媒下聘,成亲洞房,多简单。”

萧英撇了撇嘴,对孟九成很是鄙视的样子,摆了摆手,说道:“大人的事情,你个小年轻儿懂什么?”

得,我不懂,你继续玩你的浪漫吧!可话说,这年代,男女之间需要浪漫吗?感情是睡出来的,连这都不懂,还跟我这装老鸟呢!

…………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宋金之间虽然表面上有“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维持着屈辱而脆弱的和平,实际上大小战事从不间断。

而金国外有西夏骚扰、蒙古进攻,东北有耶律留哥叛变和蒲鲜万奴建立的东夏国,东有红袄军的叛乱,已经面临三面被困,颓丧之势已非常明显。

南宋对金之衰落也看得清楚,金朝南迁之后,宋廷朝臣围绕对金是和是战展开了激辩。

出使金国的真德秀便指出金国的灭亡之兆“大抵可见”,然而“习安者易制,崛起者难驯”,蒙古才是未来的心头大患,因此当务之急仍是“内固边防,外精间谍”,密切注意局势的发展。

权工部侍郎徐应龙也不无担忧地说:“金人穷而南奔,将溢出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敌,尤为可虑。”

可见,宋廷虽然上下苟安不思进取,但在对蒙古的态度上还是很谨慎的,很多大臣都意识到这可能会是“宣和旧事”的重演。

尽管如此,可是当大臣乔行简提出“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时,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是“召侮之端,致寇之本”。

更有太学生痛斥这是卖国行为,要求将乔行简等人处斩。一时之间史弥远也没有办法,只好依从众意,罢岁币、绝使臣。

后来人读史,由结果可以逆推求证,当然会认为在蒙古人势力兴起的形势下,金已经由过去的仇敌转而为今天的缓冲国,只要金能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南宋继续向金输纳岁币也是未尝不可的。

况且,岁币对于南宋来说并不算沉重的负担,与金国的贸易很容易便能赚回来。若不与金朝绝交,继续输纳岁币,则有利于金人抗蒙,这样,南宋也有机会舒缓时间,组织力量,对抗蒙古人的南下。

但若不具有后世的思维,而是身为宋人,难道对金人不是恨之入骨?金兵南下,掳取徽钦二帝北归,包括皇室在内的朝廷上下被洗劫一空,收复失地以报世仇的呼声,可是从来没有停止过,难道还要继续屈辱地供给岁币?

所以,乔行简等人的看法虽然正确,但却过于冷静,在感情上,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尽管如此,南宋朝廷也只是在“灭金”的呼声上最为响亮,对“联蒙”却极为冷淡。就连主张灭金以报世仇的真德秀,也认为“今之女真,即昔之亡辽,而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认为联蒙灭金可能重蹈当年联金灭辽的覆辙。

朝堂上的争论算是有了个结果,就是停纳岁币、停派使臣。

而在宋金关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仅是朝廷决定着相关政策,地方大员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李珏与崔与之这二位坐镇淮东防务的重要人物,都深知宋金关系薄弱,和约难以持久,而且都深感边防薄弱,一边大力筑城固边,一边上书朝廷,要求招徕北人,以期北伐恢复中原。

不过,崔与之强调守御,对招纳北人的态度,较为保留,审慎;李钰则积极主战,图谋恢复,有意招纳北人,甚至利用这些人侦察敌情、袭扰金兵,并鼓励他们从事恢复故土的事业。

就在宋金爆发战争前,淮东便不断发生侵扰金境涟水、东海,以及围攻泗州等情事,应与李钰的策划有关。

史弥远担心惹怒金人,并不愿光明正大的招纳南投的北人。但也觉得北人勇悍,或可成为牵制金人的力量,便密令制置使李珏与知楚州应纯之等官员接待他们,并拔付了一定的钱粮。

既然是密令,也就是默许,当然不会广为人知。知楚州应纯之便以回收铜钱为名,悄然废去对渡淮河的禁令,来淮南的人不加阻止,倒是给予适当安置,并开始招募北人组建“忠义民兵”。

对南渡逃难的北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好事情。对孟九成来说,淮河解除封锁,无疑会对他散布消息有很大的帮助。

而经过十数天休息、整编的红巾军,再次行动,由县城出发,五千余大军东征日照。

通过萧英的指点,又与王忠峰、韩守仲等人重新商议,孟九成改变了作战布署。

大军顺利占领坪上镇后,分兵三路,韩守仲作为南路,取团林、马站、石桥等镇,以为南方屏障;王忠峰为北路,取巨峰、涛雒等镇,防御北方。

孟九成则率中路军连下碑廓、虎山等镇,进抵岚山。

此次东征,红巾军终于露出了些许锋芒,不管是地主、土豪的自保武装,还是打着红袄军旗号的草莽贼寇,不投降便消灭,投降则收其军、打散编入部队。

盘踞在日照县的各家武装多不过千人,少的只有一两百,在红巾军猛狮搏兔般的强力打击下,或败或降,被尽数扫平。

接着,红巾军主力向北移动,在涛雒镇集结,准备攻打日照县城;另一部则在南以虎山镇的龙王河为防线,筑垒建堡,警戒海州(现连云港地区)之敌。而政务人员和民团教练随后抵达,分赴各村镇,实施新政,稳固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