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技强国从升级镜头开始 > 第456章 科技应用的迟滞性

康驰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陷入了沉思。

为未来的技术展开研究……

这是一个相当新颖且大胆的想法。

一直以来,尖端前沿技术的应用,总是伴随着漫长的普及期,

毕竟科研本来就是一项收益风险性极高的事,

如果还把宝压在一项还未实现的技术上,提前对这种技术进行应用方式的研究……

其收益风险性,绝对呈指数上升!

因此通常的做法,都是等一项技术稳定成熟后,相关的配套研究才会开始启动,

而这些相关技术的研发、成熟、推广的时间,就是技术的应用期,

这也是大部分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技术应用的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几十甚至上百年。

比如法拉第在1831年就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以此发明了第一台原始发电机,随后爱迪生在1879年也发明了实用的灯泡,

但直到20世纪初,电灯才开始在普通家庭中普及。

内燃机也同样如此,1860年法国发明家艾蒂安·勒努瓦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内燃机起,鸥洲都花了将近一百多年才逐渐普及,其它地方就更别说了,

哪怕到了现在,汽车对很多国家来说,都还是稀罕物。

由此可见,很多常见科技应用的迟滞性,比人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但如果像康驰所说的那样,直接假定这些核心技术已经达成,从而提前布局研究相关产业,绝对可以大幅度地缩减应用期。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先占据科技高地,从追赶者变成领先者的最佳途径。

只不过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那些硬骨头必然被啃下的基础上。

否则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有些教授下意识地就想提出反驳,但看到讲台上康驰那自信的神态,再想到他那杀神般的战绩后,

已经到喉咙里的话又硬生生地憋了回去……

是啊,有个这么强大的杀神帮他们开路,他们却依然还局限在能不能帮杀神分担任务,分点战果,而不是考虑如何去占领和巩固他打下的地盘……

眼光未免也太狭隘了点。

康驰哪怕再厉害,但他又没有分身术,他可以发明电灯,发明发电机,但总不能建电厂拉电线也要他来吧?

而且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科技树是在不断扩散和升级的,

和发明灯泡发电机相比,建电厂和拉电线其实也是技术活,甚至像高压输电、变压器之类的技术,含金量和难度一点也不比发明灯泡低,

康驰非但不会把他们的路堵死,反而给他们开了一扇更大的窗户。

窗外有着更加美丽和富辽的土地等待着他们去耕耘。

见大家都露出了深思的表情,没人提出异议,康驰知道他们已经初步接受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因此继续开口道: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入这次研讨会畅所欲言的环节,大家可以各自发挥想象,机会就可能就蕴藏在这些天马行空的点子上。”

“我们首先就从可控核聚变开始,其实这个话题哪怕是普通人都已经讨论很久了,只不过到目前,似乎并没有人真的为这些畅想实际行动过。”

“主要就是大家主观上就认为,它还没实现,现在我希望大家就当它今天已经实现了,我们的电力成本控制在了极低的水平,大家认为最有潜力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电动交通工具!”立即就有一个学生举手说道,“所有的交通工具,包括大型客机都可能往全面电动化发展。”

“我觉得是电解氢技术,然后发展氢能源,这能直接跳过电池技术的瓶颈。”

“他俩说的,其实已经是正在大力研究的领域,我说个小赛道。”

“既然能源不是问题了,咱们最应该做的就是造能够合成特定材料的核反应堆,用来合成金、银、镥、钯之类的稀缺贵金素材料。”

“立体农场畅想了这么久,似乎也没看到有公司真去研究这个,比如怎么把电能转换成最适合动植物生长的光源,从而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其实粮食也可以人工合成的。”

“但是口感不一样吧?”

“嗯……这个有待研究。”

“海水淡化厂的速度还是太慢了,咱们要不然直接造个反应堆烧开海水,冷却蒸汽获得淡水资源,上浮的蒸汽还能解决水位的问题,冷却后直接流向内陆。”

“所以海水结垢的问题就需要重点解决了。”

“海水的结垢中的碳酸钙是建筑材料、化工原料,氢氧化镁可以用于阻燃剂、吸附剂等,这些副产品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何高效利用这些结垢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

在一些胆大的学生率先开始发言后,现场的气氛也逐渐活跃了起来,

就连一些比较稳重的教授也在气氛的带动下,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他们从可控核聚变,到高效便宜的地空往返系统,

从生物医疗科技,到太空大开发时代,

所有人都在不断地发挥对未来的畅想,同时还时不时讨论一些实际的技术难点和困境。

研讨会一直持续到下午一点才结束,

这时候大家才发觉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但所有人的脸上却依然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憧憬。

不讨论不知道,一讨论才发现,竟然还有那么多有趣的课题值得研究,

而且很多课题哪怕核心技术还没突破,也依然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只不过在核心技术没有突破之前,它们的优先级和效益并没有那么高罢了。

在康驰离开国防科大之后,毕院士等人立即召开了一场小型的内部研讨会,讨论起了康驰释放的信号。

“今天会场人多,康院士显然只是点到为止,但我认为他其实已经在给我们释放了强烈的信号。”

“他那套天地往返系统,估计很快就会突破了。”

“那不明摆着嘛,毕院士的导弹增程课题不就是他搞出的助推器给毙了的,助推器都已经搞定了,距离整个系统完成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咳咳。”袁校长突然插话道,“那个,今天科技部的吕首长透露了个消息给我。”

“什么消息?”

“上面好像在一次闭门会议上,讨论过轨道轰炸机甚至太空要塞的可行性……”

“!!!”

听到袁校长的消息后,会场的教授们顿时都愣了愣。

轨道飞行器就算了,

连太空要塞都提出来了?

惭愧惭愧,

没想到上层的目光,比他们这帮搞研发的还要超前。

“这么说的话,咱们确实应该多考虑太空攻防,甚至深空飞地安全的课题了……”

“嗯,如果从太空发射导弹,由于有着极高的初始速度和重力加持,只需要少量用来变轨的就能实现全球打击了……”

直到这时候,毕院士才终于理解他那课题为什么会这么快被停掉,

相较于导弹增程的研究,如何对现有导弹进行改良,让它们更适用从太空中发射才是当务之急。

相信就在此时,一些更机密的高级研究所,都已经在研究了。

而他这种需要兼顾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高校研究员,则只能从中找一些难度没那么高,保密级别更低的课题,

比如,不同燃料在太空环境下的长期存储观察实验?

不过,这个航天院的人可能已经在搞了。

毕院士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想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大致方向:

一种可发射普通子弹对敌方多个卫星进行打击的分裂式小型导弹……

类似国防科大这样的总结分析会,在很多高校和研究院都在进行着,

和白天研讨会上略显‘假大空’的讨论不同,他们会后进行的,则是一些技术正儿八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当然,这些研究也就仅限于研讨,能不能真的行动起来,主要还是看科技部对此的态度。

于是压力自然就给到了科技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