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大清宝藏之龙藏经 > 第六章 碉堡暗道

大清宝藏之龙藏经 第六章 碉堡暗道

作者:错乱节奏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2:09: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我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名为博克图的小镇,那里是中俄边境,镇里有东南西北四座山,把小镇围成了一个铁桶,小镇就座落在桶底。小镇不大,更像是个村子,“东西沟,上下坎,毛子坟,青年点”构成了村子的全部。

村子里人口不足一万,几条狭窄的土道把全村的房屋连成片,雨过后,空气中飘着泥土与牛粪混合的味道,闻起来竟有些清香。当地除了铁路的几家单位外,就只有农业生产合作社,这里没有矿产,没有资源,老百姓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田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我就在博克图的爷爷奶奶家长大,打小我就是村里的捣蛋鬼,上山下河,追猫打狗,天天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抡棒子、练武功,闹得小村鸡飞狗跳。

小兵是我的光腚娃娃,一个黑黑壮壮的小子,我俩天天形影不离,我打小喜欢看书,看得多,懂得也多,所以心眼就多,一些坏点子都是我想出来的,小兵则是憨厚老实,又最听我话,我出了点子,他二话不说就和我走,我俩先后策划实施了堵出水口、钓鸡、偷铁等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因此在老家,我俩被光荣地称为“二害”,年仅12岁的我一直没明白是什么意思,等长大后听了“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我才明白我俩的存在给小村带来多大的麻烦。

爷爷家有个院子,每年要自己种豆角,需要树木做豆角架,我10岁起就经常和爷爷上山砍树,那也成为了我最期待的时候,传说山上有老虎、熊、野猪和狼等猛兽,但我一次没见过。

我们经常去的是离家较近的北山,砍砍树,扒扒桦树皮,把一捆小树用绳索捆了,扛回来搭豆角架,儿时的我们就跟着爷爷在这大山中长大。后来年纪大了一点,胆子也越发大了起来,我和小兵还有几个伙伴就开始自己爬山,那北山也就成为我们这些孩子的游乐园。

那个年代物质贫乏,我和小兵当然也没吃过什么好东西,我家邻居养了20多只鸡,就散在院子里,我盯它不是一天两天了,那天,我叫来小兵,从家里拿了个鱼钩拴上鱼线,串个曲蛇,也叫蚯蚓,我俩趴在栅栏外,透过缝隙,看着一只大公鸡,雄纠纠气昂昂地迈着步子,在院子里遛弯,我见它走得近了,从栅栏外甩进鱼钩,正好落在公鸡不远处,上面的曲蛇红艳艳的,兀自在地上扭动,那大公鸡看得眼睛都直了,直流口水水,扑腾着翅膀,蹦跶着过来啄食。

我俩瞅着大公鸡也直流口水,我慢慢向后拉着鱼线,那大公鸡跟着鱼钩一点点走近我们,离得近了,大公鸡一口把曲蛇吞下,我就势向上一拉鱼线,那鱼勾就勾在鸡的喉咙里,任它咯咯咯,就是发不出声来。我使劲儿一收鱼线,那鸡就被我拽了过来,这时小兵早已拔下栅栏,拿出准备好的尼龙袋子,我俩七手八脚地把鸡塞进袋子里,径直往北山跑。

那北山顶上有一座碉堡,听爷爷说,打日本鬼子那时就有了,碉堡的四周有机枪孔,我们常在那里玩打仗的游戏,拎着木头枪,模仿战士冲锋陷阵。那碉堡虽破,又处在山顶,起风时,我们就躲在碉堡里,透过机枪孔看外面的树,和山下的河。

我们偷了鸡,叫了几个小伙伴,大家跑到碉堡那里取火烤鸡,小兵从家里带了刀子,其他几个小伙伴有的拿了火柴,有的去捡树枝,有个小子竟然还从家里偷了一把盐出来,我直夸他想得周到。

我们拔掉鸡毛,点燃火堆,那鸡血也放得干净了,赤条条的用树枝串了,架在火上烤着。我们几个围着火堆坐成一圈,谁也不说话,几双小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那只鸡,谁也不说话,耳边只有燃烧树枝噼啪的声音,还有肚子不自觉咕噜咕噜地叫声。

因为没有油,那只鸡的皮烤得有些糊了,可里面的肉还带着血丝,可是当年的我们闻得那真叫个香啊,那个年代,也顾不得是否卫生,我们上去各撕了一块肉来,大嚼特嚼,一张张被烟熏黑的小脸,滋着一口小白牙,吃得直吮手指头。

吃了一会,一个小伙伴出去解手,过了好一会儿,他慌慌张张地跑回来,嘴里喊着,有狼!

他人还没到,可把我们吓得够呛,我透过机枪孔,只见外面的天色还亮,草丛被风吹得七扭八歪,根本没有狼的影子。

正在这时,却听他一声哀号,然后就没了声音。我们几个互相看着,都没敢动,小兵手里攥着刀子,战战兢兢地起身去看,我咬咬牙,也从火堆里抽出一根棍子,跟了上去。

碉堡的入口是一条暗道,勉强有一人高,但那时我们人小身矮,走起来也很宽敞,但是这条暗道却是极黑,我们虽然走了多次,但每次走着都是小心翼翼。

小兵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握着刀子,慢慢走了过去,突然,我们面前的暗道地面上,赫然出现了一个洞。

“是翻板!!”

那洞的下面正耷拉着一块板子,我们在这暗道里走了几十次了,第一次知道这地道里面还有块陷阱翻板,看来是刚才那小子害怕,跑得太快,用力太大,一下子触碰了机关,这才掉下去。对于翻板这东西我们在电视里都见过,一般下面都是扎枪,人掉下去,非得扎成刺猬不可。

身边的小伙伴们都怕极了,如果死了人,我们都得跟着吃官司,我抢过手电筒向下照了照,只见下面的人还在动,发出唉哟的声音。

我们不知道这地道有多深,小孩子胆子小,聚在一起不知所措。我和小兵胆子稍大,我俩跑到碉堡外面,哪里有狼的影子?我们就近拽了根枯树干,抬到暗道,把它伸到下面,小兵胆子大,他带着手电,顺着树干爬了下去,过了一会,那个摔伤的小伙伴让小兵给推了上来,可小兵却半天没上来,我趴在上面喊他半天,小兵这才爬上来,手里抓着一把子弹壳。

在我们老家,子弹壳这东西常见,小村虽小,自古却是军事重镇,连接俄、蒙边境的重要地点,日俄战争、抗日战争时在这里都有过战事。在我小的时候,这不足1万人的小村还驻扎着一个师部,坦克、火炮一应俱全。所以子弹、刺刀、头盔、军壶这类军品,我们几乎家家都有,至今,爷爷家还有三把刺刀,都是抗日时期留下的东西。

看到子弹,我们并没当回事,可小兵说,那下面太黑了,好像是一条地道,他不敢多呆,只是觉得下面隐约能看到有一扇门,特别高的一扇门。

一听说下面还有道门,我们全都兴奋了,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从小看《双枪李向阳》《地道战》长大的,心里都存着个扛枪打鬼子的梦想。村子里刺刀、子弹壳没少见,可是真家伙谁也没见过,按说我们这也有民兵,想当年小兵他爸就是这村子里的民兵队长,还是数一数二的神枪手。早年间,家家有枪,后来民兵取消了,但山里的猎人手里都有双筒猎枪,工字气枪在体育用品店就能买到,我们小时候没少和大人上山打鸟,打下半口袋麻雀,回家过油炸了,配上椒盐,那滋味现在想来还流口水。可是小口径和真枪拉大栓的手感不一样,我们这帮小子都想整一把真枪过过瘾。

“咱们明天都从家里带把手电,然后赶早过来,记着,别和刘旭那帮人说。”我吩咐着。

在这帮孩子里,我算是头,尽管年纪算不上最大,个头也不算最高。但是我爱耍小聪明,总能想一些乱七八糟的鬼点子带他们胡闹,所以在当年的小村子里,这帮小子都听我的话。当然,这也和小兵块头大,壮得和小牛犊子似的有关系,哪个小伙伴敢质疑我权威的,必须先和他过两招,这小子12岁那年能自己举起下水井盖,扛得起一幅手推车轱辘,就这一下,名震小村。

刘旭是我小学同学,他家在山另一边住,是另一帮的孩子头,也是那些孩子里为数不多能上得起学的孩子,因为有文化,数数能数到20,再加上连留了三级,所以他在那帮孩子里很有威信。

小村四面环山,我们这帮人住在北山脚下,刘旭他们都住在北山的另一侧,他们家长大多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家里条件贫苦,这些孩子一个个衣不蔽体,脸上挂着鼻涕,顶着一头乱草一般的头发,拎个鞭子,每天在山上放羊。

而我和小兵都是铁路工人子弟,虽然也挺穷,但总算是能穿上衣服,上得起学,这就成了刘旭他们的眼中钉。那些孩子小小年纪心狠手辣,有一次我们上山偷土豆时,和他们打了一架,个头、年龄、人数均占优的我们竟然没占上便宜。后来我分析了一下,我们没有镰刀、斧子、锤子这样的硬家伙,打架也不敢往脑袋上招呼。我问了手下的孩子们谁有这胆量,下次吃烤土豆时让他挑大的,结果大伙一致认为都没那个胆量,只有小兵一个人在家磨菜刀,被我拉了回来,于是我们就彻底认了怂,以后也很少去山上玩,免得碰上他们再挨揍。

只是刘旭他们也很少上山,我们偶尔也能偷偷过来玩一会,可是我们发现了铁门的秘密,而且这里面八成会有宝贝,这事千万不能让刘旭他们知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