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从伦敦开始的诡异剧场 > 第一百零六章 三国大乱斗(一)

“天子驾崩,少帝年幼,又经南北宫之乱,朝中、海内正人心惶惶,本侯受太傅袁隗之邀南下雒阳……”

“愿为将军效死!”

万余士卒齐声附和。

在将西凉郡兵的管辖权交给皇甫嵩后,董卓麾下就只剩下飞熊军了,而这些人中大部分是胡人,以及胡化的汉人,性情彪悍,且忠心耿耿。

正因为如此,董卓现在信心十足:纵使雒阳龙盘虎踞,他不说能镇压天子,全身而退绝不是问题。

而袁隗对董旻的承诺,更是让董卓打消了后顾之忧——

士人象征着大义,尤其是现在主少国疑、宦官干政,贵为太傅的袁隗邀他入京诛贼,在礼法上,已无可指摘。

“子卿,若非你指路,恐怕本侯还不知道投靠谁呢。”

董卓蒲扇大的巴掌拍到杜克身上,心中对这个女婿愈发满意。

当初他的打算是等天子驾崩后打着诛杀宦官的名义,直接带兵入京,走一步看一步。

而杜克提议不如与汝南袁氏结盟。

首先,对方在雒阳掌握一定的兵力,两部兵马合在一处,可以直接将局势给定下来。其次,袁氏的名望乃当世第一,背后站着无数士人。

对边将董卓来说,这种来自政治上的声援,远比前者重要。

“小婿不敢居功,这是苍天眷顾岳父大人。”杜克表情得意,笑道:“袁绍一党殚精竭虑,冒着极大的危险,终于把宫内的寺人屠戮一空……”

说到这里,身为西凉军首席谋士的李儒接过话茬:“最妙的还是何进、何苗两兄弟先后殒命,没了外戚,又有士人集团支持,咱们此去雒阳无异于伸手摘桃子。”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这一次,董卓真心生一种天命在我的感觉,此行应该顺风顺水,只要带着飞熊军赶路即可。

等到了雒阳,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编京师守军,最后效仿伊霍,拥立董侯为帝,以舅父之名统领朝堂事宜。

可以这么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现今朝中所出现的局面,董卓曾经都不敢想象,若非胞弟董旻亲眼所见、亲口所说,他甚至会以为其中有诈。

“岳父,赶紧上路吧,听太傅说并州刺史丁原受太后之诏,同样勤王之列!”

“丁建阳?一个刺史而已,刚好归我这州牧管辖。”

话虽这么说,但董卓心中确实十分警惕,拔出腰间宝刀,仰天长吼,“大军开拔!”

“必须在一个时辰之内抵达安邑,于申时渡过黄河,到渑池扎营!”

“诺!”

丁原屯兵河内,离此处不远,要是让对方抢先一步抵达京师,收编各部兵马,再据关而守,事情可就麻烦了。

必须赶在并州狼骑之前出发,拆毁沿路的桥梁、渡口!

念至此,董卓不由得夹紧马腹,紧接着,龙吟声响彻旷野。

一旁,杜克骑着一匹汗血宝马,颇为羡慕地看了一眼身侧: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身为一匹马,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嘶风赤兔马确实卖相不凡。

只见它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若是能把吕布拐来,天下之事,何事不成?”

随着一声低语,杜克不由得握紧了缰绳,看着,心情格外激荡:困守西凉一年,终于可以见见这天下诸侯了。

然而,董卓一行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行军路线尽在荀彧预料之中。

千里之外,函谷关。

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

此地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若有人想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北方抵达雒阳,那么,函谷关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这话是前汉大儒贾谊所说,描述得是战国时代,强秦凭一国之力,在这里挡住了山东五国的进攻,并使其元气大伤。

当然了,发生在函谷关的大小战事,已多到陆离数不过来。

此刻此刻,他一人伫立城头,望向北方,不知在想些什么。

初春的函谷关,凉意侵体之感依旧十分明显。

城垛下,千余守卒正围在篝火旁烤火,柴禾劈啪作响,偶尔有小队将士,从旁边列队走过。

由于这里是军事禁地,周围很是安静,像乡间夜晚那么安静。

因而,陆离忍不住低叹一口气,这份平静维持不了多久,最迟傍晚,董卓的西凉军团就会渡过黄河来到关下。

至于丁公。

陆离有种强烈的预感,怕是指望不上,于是,请荀彧起了一卦:

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天地隔阂不能交感,万物咽窒不能畅釜,这是否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在国家政事否塞之时,应思隐居不仕,以崇尚俭约来躲避灾难,不要以利禄为荣。”

这是荀彧对卦象的解释,很明显,大凶之兆。

可惜,陆离和赵云都不是怯懦之人,怎么可能隐匿不出?

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入宫表明厉害,从太后那里领了懿旨之后,旋即奔赴函谷关夺权。

先是斩了心怀异心的守关都尉,震慑八百守卒,而后将懿旨传遍全军,许以重利、申之以大义,终于稳住了士气。

紧接着,赵云领着另外一道密诏前往渑池、新安二县——

因为担心走露消息,让袁氏一党有所防备,出京之事,仅限卢植、太后等几人知晓,更没有带甲兵。

所以赵云需要去这两个县征发士卒,为了保证中途不出现意外、耽搁太多时间,特意让闵贡写了一道公文——

此君是河南中部掾,掌监察属县。

他的公文配合太后懿旨,可轻松征发士卒、调取军粮。

“大战在即,总是如此。”

不知怎地,陆离想到了去年镇压白波黄巾时的场景。

刚好,荀彧登上关楼,听到陆离的自语,笑道:“愿闻其详。”

“去年的这个时候……”

在陆离叙说往事时,赵云已从县府领出了粮食、军械,并装好了车,而当地的守卒也接受调令,离开兵营,在到城门集合。

就这样,六百训练有素的县兵押着运粮车、军械车急急火火朝函谷关行去。

渑池距离函谷关只有十五里,人推马拉,用了大约两刻,就顺利入关。

随着陌生军队开进,原本还算安逸的守卒纷纷变了颜色,不约而同地放下骰子,停止呼卢喝雉。

“难道真有人要闯关?”

“废话,太后懿旨都下来了,岂能有假!”

见状,陆离摇了摇头,缓缓走下关楼,他没有说话,稍靠后跟着的荀彧也是沉默不语。

没有任何激烈的表情,陆离感觉自己的心态非常平稳:凡遇大事,必先静气。

历练了一年,他已不是吴下阿蒙,诸如对战事的忧心,这个肯定有,但却没有太放在心上——

西凉军团再强,又如何?

来都来了,总得碰上一场。

此外,这一战并非全是劣势。

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个暂且不谈,后面两个当中,提前占据函谷关的他们无疑是有了地利,而人和,五五开吧。

汉室守军以逸待劳,飞熊军气势如虹。

这样一看,劣势不算太明显,但陆离心底还藏着另外一个担忧,一直没敢去想:并州三杰中的飞将吕布,会不会因为历史惯性,决定投入董卓麾下。

毕竟已经很久联系了,或许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发生。

“武猛从事张扬最迟傍晚就会赶到。”

“夏侯兄弟以及曹氏兄弟远在沛国谯县,大概会在明早前来会师。”

此时此刻,陆离正在默默思考自己能多少支援。

首先,肯定是得不到兵员补充了,蹇硕和卢植需要保证雒阳不出乱子,其次,并州狼骑此行不会那么顺利,董卓肯定会想办法使乱子。

目前最坏的情况是,凭借自己和赵云,以及即将到来的张扬,整合一千余名守卒,挡住飞熊军一整夜。

到时候,夏侯惇、夏侯渊、曹纯等猛将应该已经到了,而丁公也应是如此,只要一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所有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禀都尉,武库内还有两百根滚木,六十块万斤巨石,可要命人出城收集一些金汁?”

刚下关楼,来到城垛处,一名身披鱼鳞甲的校尉就跪在陆离面前。

他三十岁上下,身材颀长,两颊处颧骨很高,给人一种刻薄之感。不过,最引人瞩目的还是美髯,修理得极其规整,在阳光下泛着油光,一看便知平时是下了功夫保养的。

“张敬?”陆离有些疑惑。

闻言,张姓校尉赶忙笑道:“长官好记性。”

“这金汁……不收集也罢,时间上恐怕来不及了。”陆离吩咐道:“这样吧,你带人去把车弩推上城楼,再叫工匠检查一下投石车。”

“诺!”

看到此人离开的背影,荀彧摇了摇头,根本不用担心这家伙会在关键时刻叛节,他是标标准准的阉党——

张让之侄。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身为十常侍之首,张让发达了,怎么可能忘记自己的族人,要知道,对于没了生育能力的宦官来说,亲情尤为难得,因此,族人只要没瘫、没病、有野心,张让全部给安排了官位。

而这张敬就是个泼皮无赖,啥本事没有,直接做了五百石的守关副尉,平时只需干好一件事:找原守关都尉的麻烦,让他不痛快。

但是,随着陆离奉诏接替都尉一职,并带来张让亲笔手书,张敬直接变了个人:安抚士卒、清点武库……

毕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兄长,六百训练有素的县兵悉数赶来。”赵云拱手禀告。

“可有骑兵?”

“有。”

也许是天赋使然,赵云最擅长带骑兵,而函谷关内只有一百骑卒,数目实在太少,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因此,陆离才会关心征调来的兵员中是否有骑兵。

“渑池、新安两县均养有官马,共募得骑卒三百,步卒三百。”

“成色如何?”

赵云略作思索,斟酌道:“尚可。”

听他一说,陆离瞬间明白了潜台词:可堪一用,但也别抱太多希望。

“禀将军,一名自称张扬的武人求见。”

“快请!”

顾不上多言,陆离与赵云并肩下去迎接。

此人同样是并州军出身,后来因为先帝征召天下豪杰担任蹇硕的偏将,被丁公派往雒阳,而蹇硕让他暂行军司马,幸亏张辽临行前提了一嘴,给陆离多添一张底牌。

“陆将军、赵将军,久仰大名,今日得见真容了。”张扬抱拳道。

陆离赶忙回礼,笑道:“将军名震并州时,孟明不过一介布衣,当不得夸奖,请!”

“请!”赵云稍微客套道。

在入京前,张扬曾任并州武猛从事,能以武猛为官号,自然不是庸将,再加上丁公与张辽时不时将其挂在嘴边,定能委以重任。

而陆离仔细观之,发现张扬长得确实跟和名字一样,五官极具个性,颇为张扬,气色比一般武夫要好,黝黑中泛着红色光泽,眼睛也格外明亮。

就这样,四人一同登上城楼,一边聊如何守城,一边眺望北方。

傍晚时分,大地震动。

千余名披挂整齐、列队前行的重骑兵出现在视线之中。

早有准备的函谷关守卒皆甲衣按剑,默默注视前方,在他们看来,眼前这支骑兵很恐怖,行走之间,一股森严之气扑面而来。

“吾等奉董侯之命、太傅袁隗之邀,入京勤王!”

“速开城门!”

带队小将单骑来到关前,见一连喊了好几遍都没有得到回应,旋即警惕起来。

可惜还是晚了。

张扬弯弓搭箭,眼睛一眯:“着!”

一只箭头离弦而去,没有任何悬念,小将应声倒地。

“将军威武!”

“将军威武!”

寂静的函谷关突然爆发出一阵阵呼喊,张扬小试牛刀,使得士气大振。

而消息传回西凉军大帐,众文武沉默了好一阵。

董卓破口大骂道:“宦官确实算不上好东西,但没想到,满口仁义道德的士人比他们更下作,出尔反尔,是何用意?”

骂了一阵,董卓长呼一口气,回顾左右,把目光停留在三个女婿脸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