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从伦敦开始的诡异剧场 > 第九十七章 帝国余晖(八)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上次进攻蔚山,明军落败。

而这一次,麻贵并非单线出击,其它两路明军将各部倭寇钉在各自防区内,又有陆离、李舜臣的水师看着,故而,此战算是公平对决。

麻贵让解生、杨登山、颇贵三将作为先锋,带着王国栋前往蔚山率先发起攻击。

然后,分别将其它部队部署在新宁、义兴、左水营和庆州等地,一来防备倭子偷袭,二来招抚本土难民。

潘明就在先锋部队中。

根据信中所言,众将跨越化为废墟、盆地的岛山,直扑抵达蔚山后,故伎重演,让王国栋、颇贵在两侧埋伏,杨登山、解生、潘明诱敌,打反击战。

起初,驻守城池的锅岛直茂听闻,当即下令:“巩固防御,抵死不出!”

而不信邪的关东将领听说明军来了,正在城外挑衅,当即虎目圆睁,怒气勃发,披甲、提兵,杀了出去。

陆离揣测,对方应该知道这是个圈套,却因为不熟悉情况,以及迷之自信,导致主动往里面钻。

后来……便被围攻到败亡。

事实上,他的猜测并未出错,并且还另有一层原因:

内耗。

换做是西国将领,锅岛直茂不可能眼巴巴看着,但天然倾向德川家的关东群雄就不同了。

往后保不齐要兵戎相见,眼下能坑多少是多少。

当取得一场小胜以后,探知倭军亦有增援的麻贵有些迟疑,但架不住扮演者们士气高涨。

前期,各大先锋官带的都是骑兵,缺乏攻城器械,眼见锅岛死活不敢出城,龟缩在蔚山城内,一时也没辙,只能隔空架炮。

毕竟,有过岛山那么惨痛的经历,倭人费尽心思对蔚山城进行修葺,使之比前者更难攻打。

包括扮演者在内的数员明将,碰头一商量,决定一边围,一边打造攻城车。

按照锅岛直茂对明军的了解,以为彼此会对峙十天半个月,结果他明显低估了扮演者的疯狂。

其实,解生等将故地重游,心中唏嘘不已,打算先做出攻城姿态,一点点消磨倭人锐气——

每天一大早,各部像是做广播体操那样,围着蔚山城转,什么时候来了兴致,就推着攻城器具上去,搞烂倭人守军心态。

奈何扮演者集体装作没有领会,第一次羊攻就变成了正式进攻、速攻!

合格的将领本来就要身先士卒,可哪有这么早就拼命的?

这攻势……

看得锅岛直茂心里发憷。

即便如此,他还是死在了杀子仇人潘明手中,两人同归于尽。

锅岛胜茂。

锅岛直茂。

黑田长政。

此外,还有各级小头目,数以百计的底层武士。

坐在椅子上,替好基友算了算期末考试的战果,陆离感觉非常稳。

“算是喜丧吧?”

突然之间,脑海中蹦出一个不合时宜的词。

看着脸色从容,似乎还带有一点喜意的总兵大人,陈磷忍不住好奇,心道:

莫非又有什么喜讯传来?

亦或者,哪一路需要水师增援?

这段时间以来,各部已经熟悉倭寇水兵的战法,奈何只有小战役,陈磷可太想大战一场了!

察觉到副手正好奇打量自己,等待后文,陆离无奈,随口道:

“东路军目前获得了一部分进展,贼首锅岛直茂被毙。”

实话肯定不能说——

【潘明领盒饭了,我替他欣慰】

也只有扮演者可以做到绝对的视死如归,当然,有个重要前提,完成提前设下的目标。

要是没有达成……

反正陆离挺想回归,一身实力,已经废了近半,别说大名级军团长,就是一些比较知名的倭军大将,都很难完成单杀。

不过,既然肩膀上还有重担,那肯定不能消极,且看看,是否有什么适合的目标,再拉一条大鱼垫背。

自始至终,陆离都没有想过另外一种可能:

他会活到最后。

毕竟,自从期中考试以后,已经好久没有这种经历了,不是突然暴毙,就是浑浑噩噩到结束。

另一边。

东路军陷入僵局,随着关东方面的支援抵达,只有锅岛直茂这一个可圈可点的大战功。

而中路军的战况……

主帅董一元星夜疾驰,在一个名为三嘉的小城,命令麾下将士稍作休息,次日一大早便继续领军,已经进抵南江,逼近晋州。

明军上下一致认为,此地藏着丰臣秀吉这条大鱼,故而董一元非常积极,又十分谨慎。

即便是见惯风浪的老将,面对如此诱惑,依旧有些难以自持,因为将老猴子生擒,乃至斩杀,所获得的封赏都不比戚继光差!

谨慎则是来自于理智。

身为威压三国的存在,岂会那么容易就被擒获?

根据斥候观察,老鬼子的本阵极有可能设在靠海的泗川城内,而晋州是此地的北大门。

在左侧有昆阳,右边则是永春,这两寨互为犄角,与晋州一齐成了泗川的外围防线。

不仅如此,泗川城本身还有金海、固城两座城池作为护卫,驻扎着数目不明的人马。

另外泗川旧城旁边,还有一处东阳仓,里面积蓄大量粮草辎重,同样有重兵把守。

简而言之。

从晋州到泗川这有限的空间内,被修满了营寨,光是摆在明面上的大营就有八处,彼此联通,说是步步为营一点也不过分。

如果说修得固若金汤的蔚山城,是以质取胜,那中路军所要面对的目标,就是量质兼备。

就算退一步来说,质不行,光是这明里暗里的城寨,就令人长叹棘手,非得用数以万计的生命去填。

“晋州在南江旁边,守城必守江,倭子不傻,沿着江水走势,在晋州城和南江之间修了一整排小营盘。”

“本阵背靠望津峰,地势十分险要,咱们要是想打晋州,势必要先将这一排沿江栅栏给拔掉!”

大营之内,气氛异常严肃。

来自天南地北的各部将领,都在盯着山川舆图,认真听着分析。

中路军实力最雄厚,这次首战若不能取胜,或者拖延太长时间,皆会引发大量恶劣影响。

先前在岛山有过亮眼表现的浙军将领茅国器,被分配到中路军,可以大展拳脚。

此刻,他仔细分析着局势,并对主帅董一元用陈述事实的语气,道:

“欲攻破泗川,必先取晋州;欲取晋州,必先破南江营寨;欲破南江营寨,必先破望津峰营。”

“此乃倭军防备中的关键一处,它一破,其他皆可以连环破之。”

麾下有能人,主帅不必事事劳心费神,董一元直接询问他,到底想用什么法子攻破望津峰营盘。

茅国器脸上浮现出莫名的笑意,神秘道:“山人,自有妙计。”

要知道,战争不仅仅靠士兵、将领、后勤,还有一个必不可少,却声名不显的角色:

间谍。

昔年壬辰倭乱能够被镇压,里面少不了爱国间谍的身影。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叫英雄?

早在倭人举全国之力,为侵略华夏做准备的时候,大明便已经隐隐知晓此事。

许三官,大明江西吉安人,靠行商为生,结果有一次在南海陷入倭手,几经辗转被卖到了萨摩藩。

因为自身会医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救了岛津义久家的后辈,从此备受重视,得到了美女、金钱赏赐,连儿子都有了。

但此君天生热心肠、爱国,虽然自己脱离危险,但每每看到同胞受到倭人欺凌,就恨得咬牙切齿,天天想着为他们做些什么。

在秀吉尚未统一倭国,进攻九州时,岛津义久见无法抵抗兵威,就披着袈裟开城投降。在其去觐见秀吉时,许三官作为家臣,也随侍左右。

当投降事宜谈妥,他突然站出来,话锋一转,讲述自身经历,希望秀吉以后能够下重手惩治那些海贼。

丰臣秀吉非常欣赏这种胆魄,正好老猴子也有意为本国海商清扫环境,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下达倭寇取缔令,并发兵剿灭海贼。

而此事也让岛津对许三官愈发器重,觉得他具有大魄力。

进入万历十九年以后,地位更上一步的许三官发现,萨摩藩变得异常喧嚣,出现大量外藩武士和足轻,看旗号本州、四国各地都有。

敏锐的嗅觉让他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因为倭国在形式上已经完成统一,没理由爆发大规模战事。

只有对海外用兵一条路可走!

而倭国列岛孤悬海外,最近的敌人是朝鲜,而李朝是大明的藩国,一旦被攻击,大明势必会出手。

出于担心,许三官利用自己的地位暗中展开细致调查,结果却发现,自己低估鬼子的野心了,小小倭国竟然做起鲸吞大明的春秋大梦!

所以,出于那颗爱国之心,已经过上锦衣玉食生活的他,毅然决定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开始自发做情报工作。

渐渐地,队伍扩大。

一个叫郭国安的闽省人加入进来,此君跟许三官经历差不多,被拐卖到异国他乡,但却凭借才干与敏捷的心思,在萨摩藩做了下级军官,指挥一帮倭人武士。

两人联合起来,从军事、历史、生活等方面描述倭国,洋洋洒洒五千余言,让大明对这个陌生小国有了参考。

而且,他们还正确推算出倭人准确的入侵时间,派出最信任的人回国。

但汉奸哪个时代都不缺。

许三官四处奔走搜集倭人情报时,背着小鬼子,行事异常谨慎,但却出于信任,没有瞒着自己人。

一群同样来自华夏的老乡背后捅刀子,向秀吉的亲信浅野长政告密,以期获得封赏。

丰臣秀吉一听,勃然大怒,他一心想着要征服大明,结果有人却跳出来坏事,而且自己还曾施恩于对方,当即叫嚷着,要狠狠收拾这个忘恩负义的混账。

在被关押受审期间,许三官承受了各种严刑拷打,一口咬定,此事全是自己一人谋划,没有吐露出任何伙伴的名字。

而秀吉老猴子也想到了炮制之法,那时候,丰臣家新铸了几口特大铁锅,便下令要把许三官扔进去活活熬死。

得亏岛津义久念旧情,联络另一位大人物——德川家康。

秀吉最头疼也最看中的大名,他从未在战场上被秀吉打败过,坐拥关东两百万石,麾下不乏勐将,更有很多附庸。

在德川的营救下,许三官幸免于难,只是象征性申饬一番,便被放归萨摩藩。

回归后,岛津家依旧对其很看重,像过去一样以礼相待,而他再度冒死,利用自身地位,将一名最信任的徒弟,送到去大明的专用商船上。

临别前,他与徒弟把臂相泣,彼此都清楚,两人这辈子再无可能相逢,许三官写了首赠别诗:

难域萍逢几度周,一朝分首作遐游。

殷勤嘱咐忠君事,尽意叮咛灭寇仇。

知汝归成苏子景,岂宜还作李陵秋。

霜台若问尘中事,惟道斯民苦尚忧。

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全是情真意切,浸透着许三官对祖国的热爱,他以苏武自况,哪怕深陷蛮夷之地,仍不改其节。

纵观其一生,没有取得过大明任何表彰,也没有被朝廷授予一官半职,一切付出,都是自发的,是出于对自身血脉的热爱,对故国的朴素情感。

这份爱国情怀令大明官员汗颜,那些背后捅刀子的国人,更是不配与之相提并论。

许三官一介布衣,屡遭磨难,好不容易在异国他乡过上安逸的生活,当察觉到国难将至,冒死立下一份不求任何回报的功劳。

这是不该忘记的事情。

而他的徒弟,祖籍抚州的朱均旺携带情报,趴在船舱最底层躲避追查,整整四十天没有爬出来。

当船一靠岸,朱均旺顾不上体虚,立刻去找当地军门张汝济,将报告递交给大明官方。

里面详细介绍了秀吉入侵半岛、侵略大明的计划,表明进军路线图、总兵力、倭国诸藩对此战的态度,并提供了如何对抗倭寇的策略。

朝廷盛赞:预说今日之事,合如契卷内中所云。

李朝人也附和:所论倭贼用兵之事,验之多重。

后者更是在战争爆发后,追问大明使者,这位许先生后续是否有更新。

而许三官、郭国安等人始终活跃在倭人阵营,上演着一幕幕发生在十六世纪的惊险谍战。

中路军,浙兵将领茅国器所依仗的,正是以两人为首,远羁海外且各有成就的大明子民。

这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像是浮萍般,无奈成为日本人,后半生没有再踏上故土,却不敢忘记自己生于大明,甘愿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各种渠道为故国奉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